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Eschenbach1992年錄音


        德國鋼琴家Eschenbach(1940- )的演奏曾經收錄在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的系列,擅長德奧作品及蕭邦。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EMI雙子星系列收錄了Eschenbach演奏的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在當時的比較體驗中,Eschenbach有著不遜於鋼琴大師的早熟深度及觸鍵,讓我留下不錯的印象。可惜後來轉戰指揮,看起來可能又要步上阿胥肯納吉、普雷特涅夫、巴倫波因等鋼琴家走過的道路。演奏活動分心後,多少也會影響之前的水準。

        這是我第一次仔細聆聽Eschenbach指揮的布拉姆斯,當然跟前幾位各有成就的大師相比,Eschenbach自然難以有突出的印象。一來樂團本身就是較不知名的美國Houston交響樂團,與美國一流樂團有一定差距,也難以與德國樂團的道地感覺相提並論。從主題的營造,會讓人以為Eschenbach的詮釋屬於沉穩行進的風格,可是第一變奏突然加速變得爽朗明快,在聆聽感受上有了迥異的翻轉。這樣的慢快交錯的特異感受持續出現,尤其終曲最明顯。終曲起始設定的速度相當攸緩,聲音不屬於凝聚匯聚型的發展,反而有點隨性曼吟的况味,是我聽過最獨特的詮釋,比較接近Celibidache但又沒有Celibidache那麼凝鍊飽滿,速度上也稍快,缺點就是凝聚力不足,稍顯鬆散,如果有像樣的德國樂團厚重飽滿的聲響支撐Eschenbach的詮釋,或許會有可觀的成績,當然也有可能是Eschenbach企圖開拓新風格的嘗試,因此刻意表現出不那麼厚重的味道,喜不喜歡就見仁見智了。最不協調的是進行到接近三分鐘的時候又突然腎上腺素分泌般地加速狂飆,突然的轉折接近Furtwangler的手法。而幾段比較激昂的變奏如第二、第五、第六變奏,Eschenbach又演奏得像其師Szell明快簡潔的風格,但是明晰度及爆發力又不足,比較像是古樂派的透明發聲特質。從中可以感受到Eschenbach有自己的藝術觀點企圖抒發,不過限於樂團水平及指揮的體會,音樂的完整性不夠,轉折銜接也稍嫌生硬,相當可惜。

        最後還是照舊附上整理的時間對照表,供樂友參考。這首布拉姆斯的曲子,聽過的次數實難以計數,可是卻絲毫不覺得膩煩。或許關鍵就在於布拉姆斯音樂的端整和深沉,不是針對感官的愉悅或浪漫風花雪月,而始終向著心靈訴說。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平實直率的舒曼


        在Volodos唱片解說中,提到他對舒曼森林情景之詮釋如同霍洛維茲,看起來霍洛維茲曾錄製此曲,不過仔細檢查SonyBMG的大全集卻沒有發現,不是大全集失收(畢竟所謂全集只是招徠顧客的廣告手法,實際上根本收不全,後續出的私藏錄音就自打嘴巴了),就是霍洛維茲還有未出土的錄音,也有可能霍洛維茲根本沒有留下此曲全曲錄音,限於資料和見聞有限,只得闕疑了。

        最後聽的是Jörg Demus(1928-)在舒曼鋼琴全集中的錄音。Demus著名的身分,是與Paul Badura-Skoda(1927-)、Friedrich Gulda(1930-2000)並稱為維也納三傑(這是鋼琴版的三傑,舊的維也納三傑是指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還擔任Fischer-Dieskau的稱職伴奏,紅花配綠葉,也相得益彰。從中可以感受到Demus雖為名家,但個人特質並不十分顯著。聆聽他的舒曼詮釋也會有同樣的感受。這是平實堅穩的舒曼形象,音色飽滿程度似Pires,但不如Pires細緻靈動,明亮沉穩的音色扎實鮮明,但觸鍵卻是偏於直率果決的,沒有太多情意的蘊釀和安排,也因此舒曼的音樂更為平實易懂。樂曲細部的照應不如其他鋼琴家細膩妥貼,是屬於骨架明朗,姿態爽颯的詮釋,部分樂句之轉折較為生硬不夠自然,也跟這種直率的詮釋有關,Volodos之歌唱性與之相比就更鮮明可貴了。由於舒曼鋼琴獨奏全集的錄音相當少,Demus成為接觸舒曼其他不知名作品的重要參考指標。舒曼幾首名作Demus之詮釋或許代表性不夠,不過其他冷門作品就更值得結下初體驗。像我就對這張唱片第十首的變奏曲,留下不錯的印象。Membran出版的此套錄音,前身是義大利小廠Nuova Era,沒有列出具體演奏時間,可見小廠的製作水平。最後列出此系列的時間整理,按照演奏時間長短排序樂友參考。

        以下聽的是Demus的版本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Sawallisch1989-1991年錄音


         德國指揮Sawallisch(1923-)或許被視為學究型的指揮家,和Haitink一樣,都是尊重原譜、力求準確而不帶有個人主觀精神的詮釋風格。

        和Dohnanyi相比,我覺得Sawallisch之詮釋更道地,更符合對德國指揮的期待視域。當然詮釋沒有高下之分,端賴聆聽者從怎樣的角度切入欣賞,不同的欣賞基準會有不同的喜好。Dohnanyi或許一直在美國發展,不知不覺間保有了美國指揮所具有的爽朗明晰的特色,但Dohnanyi個人的溫潤氣質卻也改變了這種特色的光譜幅度。相對而言,Sawallisch之詮釋更為洗練流暢,自然氣韻起伏迭宕,音樂乍聽起來是平淡無味過於平實,缺少爆發力和開張的氣勢,屬於淡雅型的風格。可是深入聆聽後,會感覺到Sawallisch讓音樂之間的細密連結更為水乳交融,內在的精神涵蘊不露。因此與同樣被視為客觀學究型的指揮Haitink相比,Haitink之詮釋層次更為清晰分明,RCO的合奏水準極高,更具有現代特色。Sawallisch指揮的LPO較缺乏這種鮮明的特質,傳統意味較強。不過Sawallisch在準確細膩的聲音表情中倒讓人感受到德國指揮學派所獨有的寬厚音響,卻是比Haitink更有餘味的詮釋。Sawallisch或許因為一般愛樂者對他的刻板印象而喪失知名度,不過其詮釋卻值得不媚俗的有心人好好體會。我覺得Sawallisch此版的詮釋介於Isserstedt、Walter、Haitink之間,有Isserstedt的厚重但不像Isserstedt那麼飽滿厚實,有Walter的溫潤氣質但更為淡雅,有Haitink尊重原譜的客觀性但精神感染力更深刻,從第四變奏即可感受此點。如果覺得Sawallisch都是平淡無味的詮釋,可以聽聽他指揮的第二與第六變奏,肯定會被其沉實(第二)又爽朗飛動(第六)的特質留下深刻的印象,聽了兩三次之後發現他的詮釋比Bernstein更讓我覺得耐聽。Sawallisch蒙受無味評價之原因,或許跟他平均分配樂曲的起伏動態而不刻意營造高潮激昂點有關,但是這種溫和雅潤的內在精神聽起來更為舒暢悅耳,在聽慣了眾多重口味個人色彩鮮明的詮釋之後,Sawallisch永遠是另一種平衡聽域的選擇。手邊還有Sawallisch在EMI不朽名盤-17中的詮釋,因唱片在南部,也無從比較是否是同一個錄音。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一次意外的體驗

        其實原本不打算寫入圍百傑並參加領獎典禮的事,不過在會場中有意料之外的瞬間感動,值得一談,我還是動筆留下吉光片羽。

        接到樂多的留言通知,和大多數網友一樣,都曾懷疑是不是詐騙,上網瀏覽後確定前兩屆活動煞有介事地舉辦,並且有新聞發布和活動照片,我才相信自己獲得這意料之外的肯定。在會場中聽到主持人廖慶學談到,共從三十多萬筆部落格中篩選出四百多篇文章,再由評審群作進一步的篩選,我還真的嚇了一跳。原來入圍就是莫大的肯定,雖然一直搞不懂所謂「部落格內容互動搜尋推薦平台」如何透過程式對部落格文字內容與使用者互動關係(評論、引用、連結)之自動分析,推測各部落格(部落客)之代表性關鍵字,並搭配概念空間相關技術,找出特定領域之部落客達人(見活動網頁http://ideas.org.tw/blogger100/activityintro.html)。這種「電腦選土豆」的方式怎樣進行篩選,又如何僥倖被電腦挑選出來,再由評審選出而入圍,都是讓我莫名其妙的過程,只能說,在原本平淡無奇甚或是有點烏雲罩頂的生活中,這真是意外的奇遇。我覺得自己能入圍完全是運氣,剛好第三屆擴大範圍增加文學藝術類,剛好我又在去年開始開版書寫,剛好發文的數量符合要求,如果早幾年,在部落格全盛時期舉行此活動,一些前輩達人肯定早已獲選。

        昨天上午八點半多到了會場,早鳥的部落客們違背網路族群慣有的生活作息,竟早早到了會場,超乎想像的熱絡,攜家帶眷的,攜伴參加的,大都是六、七年級生的面孔,蟄伏網路世界的部落客們,終於現身,曝光。頒獎典禮除了一些名人和評審到場,也終於看到傳說中的各領域十傑達人,看起來也像你我一樣,是不起眼的普通人,誰知道個個都經營出一片天。中場休息是美食饗宴的時間,蛋糕、冰淇淋、肉乾等美食試吃,填飽了早起的飢腸轆轆。我約略逛了一下,有節制地吃了幾樣東西。曾有廠商要我帶回一大包的試吃品,並在網頁中幫忙推廣,因為文章屬性不同,只得婉拒。相對於一些部落客大包小包滿載而歸,我只領了獎狀、幾張廣告傳單而已。喔,還有樂多贈送的環保提袋,紀念性十足。

        下半場安排各主辦單位推舉出來的部落客達人分享,宅女小紅分享成名心得、林錫銘老師分享攝影訣竅、牛仔分享Lomo相機的獨特視野、陳富中領隊分享上海旅遊、美食達人貓大爺分享台北美食。讓我感動的瞬間,發生在林老師的攝影分享,老師放了一段攝影與音樂的影片,紀錄明池雙簧管樂師與黑天鵝之間的情誼,悠揚的樂聲中,明池秀麗的雲霧又浮現眼前,驀地墜入去年與妻子及未出娘胎的翰翰,同遊明池的記憶。人與天鵝之間無言的對談與交流,足以感動喜愛音樂的細胞,再疊加上過往飄散的回憶,重新喚起漫步在明池步道之悠閒心緒,更比現場未曾親歷其地的人多了些親切感。當時我倆曾經坐在池畔好一段時間,看遊人三三兩兩,兒童餵食野鴨,情侶拍照,山間煙嵐陰晴變換不定,當下的心境是閒適自在的,可如今安在哉?也曾經走過樂師旁邊,看著天鵝傾聽著管樂聲而向樂師划滑接近,人與物之間的無言默契與無聲交流,讓明池秀麗的景緻,增添一份靈氣和人味。雖然只是短短幾秒鐘的介紹,卻讓我重回體驗深處,喚起感同身受的感動。我沒有周遊列國的豐碩經驗,旅行也侷限在國內,國外僅有一次蜜月旅行及一次隨同老師赴日本發表論文的體驗而已,難以端上檯面的旅遊經歷中,還是有某些行旅的特殊體驗凝聚在記憶間,隨著人生機緣的觸發煥然再生、如在目前。可能典禮的種種印象有天會褪色、淡化,但是感動瞬間的印記卻經久不變。也許多年後,我會浮現這感動瞬間而恍然回想起我曾經參加過這個讓人好奇且莫名其妙的活動(整體而言,活動和試吃招待都非常豐富,辦得不錯)。

        藉由這次的意外遭遇,我注意到各領域入圍的十傑都經營得有聲有色,文字也相當耐讀,深感網路世界藏龍臥虎者不少,雖然是天上掉下來的肯定,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許多之前不曾接觸過的部落格好文,對網友用心經營感到敬佩不已,這些都是不計成果默默耕耘的認真生命。實際上我的樂海連結中,有許多分享古典音樂的資深部落客之好文,也都值得一讀再讀,無論有沒有入圍,他們都是我心目中的傑出網誌。

小提琴音樂史的聲音


        這張唱片真是歷史錄音中的歷史錄音,不僅收錄的演奏名家多為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甚或是上一個世紀的提琴巨擘,甚至有幾軌收錄的聲音,存在超過了一個世紀。

        最近午後陣雨不定時地擾人清靜,聽音樂的同時在聽域的空間場中疊加上額外的聲響,不算詩意,詩意是一種罪過,想想多少人在外頭淋雨狂奔的落魄模樣,自己在安穩的室內讓音樂流瀉,充滿幸福的況味,加料的幸福,當然不能大聲張揚。即使大雨傾盆,簷角窗台滴答聲匯流成瀑,聆聽之耳依然可以輕易捕捉唱盤中的聲音。

        或許聽歷史錄音也是近似的感受。有許多人無法接受歷史錄音時而沙沙時而嘶嘶的環繞音響,更別說發燒友追求鉅細靡遺的細緻聲響,加料如此豐盛的歷史錄音自然難入法耳。不習慣老舊歷史錄音的人,不妨把歷史錄音中的沙沙聲當成雨滴點綴的聲音,有時小雨飄搖有時大雨滂沱,或許更容易過濾雜訊而把握音樂之存在。聆聽之耳能自然過濾沙沙聲而享受音樂者,也大有人在,歷史錄音蔚為一獨特的聆聽群體,也是不可否認的現象。當然所謂歷史錄音的橫跨時期相當長,也有音質相當優秀的錄音。不過這一張二十世紀初期的提琴錄音,考驗著聆聽之耳的極限。起心動念與此片結緣,或與閱讀不朽的小提琴家一書有關。唱片演奏時間只有四十幾分鐘,可是卻收錄了Joachim(1831-1907)、Sarasate(1844-1908)、Ysaye(1858-1931)、Elman(1891-1967)、Powell(1868-1920)等五位提琴家,包含匈牙利、西班牙、法比、俄國、美國學派的演奏名家,也略為兼顧到女性小提琴家。Joachim與作曲家布拉姆斯的情誼和意見不合,都記錄在布氏的傳記中。應該淹沒在歷史的提琴大師,卻可以聽到真實琴音的活現,真是獨特的體驗。Sarasate以作曲家身分知名,現在由本人詮釋自己的作品,更有說服力。Ysaye傳承發揚法比學派,其重要性自不待言。Elman可是海飛茲成名前最知名的俄國小提琴家,奧爾的得意門生,晚年依舊有輝煌的技巧。Powell的名琴傳給Marini,蔚為佳話。雖然錄音品質減損了這些名家的風采,但是Joachim古典深沉的演奏,和其徒孫Szigeti之面貌相互呼應。Sarasate甜美輝煌的技巧與Joachim恰成對比。Ysaye如歌的特質兼容技巧與情感之平衡,這些還是可撥開炒豆聲的阻礙而獲得的鮮明感受。比較特別的是Ysaye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提琴與鋼琴的版本,這是現在很少聽到的協奏曲演出形式,但在當時可能不算少見。還有Joachim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比曾經聽過的現代名家版本都更慢,更為端整深沉,張力十足。坦白說能聽到Joachim現聲,雖然是晚年的錄音,卻讓人無比感動。穿越一世紀的跫音,依舊迴盪在耳畔,現在此刻重新喚起過往的瞬間,即使已經消逝而輾轉壓縮在錄音乾癟的音場中,仍讓人珍惜,追懷不已。(感謝twblackadder兄慷慨贈圖,特此附註。2010.06.28)

        以下聽的是姚阿幸演奏巴哈無伴奏曲

  &nbsp以下聽的是姚阿幸演奏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親切如歌的舒曼


         俄國鋼琴家Volodos的這張維也納音樂協會現場實況錄音,恰巧收錄了舒曼森林情景,讓人聽到這位演奏聲譽水漲船高的鋼琴奇才之獨特詮釋。我曾經說過,會挑選舒曼森林情景演出的鋼琴家,都是別有會心的選擇,相對於舒曼其他技巧更繁複的大曲,或知名度更高的曲目如交響變奏曲或兒時情景,一些鋼琴家藉以揚名立萬都還來不及,焉能注意到這首曲意簡單的曲目。如果是全集收錄則另當別論。因此Volodos現場演出這首曲目,我略感意外,這不是首媚俗的曲子。聽完後唯一的心得,就是如果行有餘錢,不妨將演奏CD和DVD一同帶回家,我是限於預算才先買CD。甚至為了這首曲目而買這張唱片也值得,其他炫技類的曲目則可視為附加價值,另外值回票價的是安可曲巴哈「西西里舞曲」,和Volodos改編柴可夫斯基「風雨中的搖籃曲」(雖然我更喜歡巴哈)。

        一言以蔽之,Volodos此場演奏的詮釋,聽來最不像舒曼,和我之前聆聽過的幾位大師相比,Volodos完全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細致觸鍵。舒曼都不舒曼了,如何讓人感動?可是這是最具有舒伯特精神的舒曼,為了舒伯特或者為了舒伯特與舒曼的神奇合體,不能不聆聽Volodos。Volodos的觸鍵如絲絨般細緻妥貼,和Pires靈活爽朗的直率觸鍵相比,Volodos更為內斂細膩,使舒曼的音樂蒙上一層溫潤如夢幻般的光影流動,如歌似的囈語,像在森林中隨想隨行,時而低吟時而放聲高歌,自在悠然,沒有陰沉的角落讓人害怕,沒有過度響亮的獵歌打破寂靜,最自然的舒卷,最清新的流暢,不舒曼的舒曼,卻讓人驚豔。Volodos更讓人讚賞的,是絕佳的音色平衡和細緻的漸層,在我普通的器材和木耳聆聽下,猶能感受到音色之豐美清潤,在樂友們更高級的器材中,想必更為精采。知更鳥一曲之音色細膩層次豐富,與Kempff各擅勝場。雖然Kempff扎扎實實的鳥鳴聲更為道地,Volodos之琴音不像鳥鳴,反而呈現出波光瀲灩的迴盪感。別看Volodos魁梧的身材和高超的炫技才能,他可是最具有直入舒伯特音樂內裡樸實溫暖的直覺能力。這首舒曼的神經質和幽深心緒,幾乎被改造成溫潤吐納的自然之歌,森林親切得彷若後花園,像極了有磨坊少年與小溪的林野。假以時日,Volodos應可超越Kissin或Pogorelich,只要他能擺脫炫技演奏家的束縛,往更精深的音樂內涵挖掘錘鍊,並讓其天賦的清新氣質自然歌詠,我們就可以期待大師的誕生。另外,唱片公司常常用「霍洛維茲再世」的魔咒冠在Volodos的宣傳上,可是我認為Volodos的獨特清新氣質是霍洛維茲魔性快意所不及的天賦靈性,類似的比附太過短視,太過勢利。

        以下聽的是Volodos演奏森林情景之預言鳥


        以下聽的是Volodos演奏森林情景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靈巧雅潤的舒曼


        葡萄牙鋼琴家Maria João Pires(1944- )的鋼琴演奏,自己接觸不多,這算是第一張深入體會Pires詮釋特質的唱片。之前也聽過Pires的其他曲目,不像這次深入比較之後,有更豐碩的體驗。

        Pires詮釋的舒曼森林情景,有著細膩溫潤的觸鍵,伴隨著靈活生動的氣息,在這系列舒曼體驗中的女性鋼琴家,Pires最接近Haskil的抒情詩意。Kempff的深沉端整,是對樂曲最深刻的描摩,在精神堂廡和人性溫暖上無人能出其右。舒曼音樂適不適合這種理性精神的人性擴充,還有討論的空間。Pires的此曲詮釋,則以靈巧活潑的觸鍵,讓舒曼音樂的幽深沉靜感聽來更為平易近人。進入森林的步伐特別輕快悠閒,似乎預示了一段愉快的林間漫步。第二曲有著最為活潑昂揚的氣息,像愉快的舞蹈。孤獨之花淡雅宜人,隨風搖曳,詛咒之地在沉靜中也明朗不少。最讓人驚奇的是第五首,在Pires的指下綻放著自由不羈的姿態,是聽過的詮釋中印象最快的。旅館的舒暢明亮。知更鳥鳴啼之音色也特別豐潤飽滿,餘音悠然。獵歌生動活潑,昂揚歡暢。離開森林時並沒有特別愁悵不捨,而是帶著豐碩的感動信步走出。聆聽Pires的詮釋,特別有種明朗生動的感受,像是對森林的一切充滿好奇賞玩的讚嘆心情,溫潤的感情接近莫札特音樂的單純,細緻的觸鍵有著和Haskil近似的抒情細膩感,整體的情感色澤是明朗健康的,呈現出溫潤明暢的風格。

        以下聽的是皮耶絲的版本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Dohnányi1987年錄音


        德國指揮Christoph von Dohnányi(1929- ),是目前碩果僅存的德國指揮大師之一,是匈牙利作曲家Ernő Dohnányi(1877-1960)的孫子。雖然之前很少接觸這位指揮家,但也會稍微留意他的訊息。Dohnányi曾與Cleveland管絃樂團有長期的合作關係,此張錄音即為當時的產物之一。2004年走馬指揮NDR,德國樂團與德國指揮的碰撞,更讓人期待。

        Dohnányi此首詮釋倒沒有Isserstedt指揮NDR的飽滿厚實,反而更接近Beinum與Schuricht之間爽朗流暢的清新之風。Dohnányi曾經與Bernstein學習過,可是我似乎更容易接受Dohnányi之詮釋勝過Bernstein,恕我耳拙,Bernstein好歹也是與卡拉揚齊名的指揮家,卻與我不太契合,真是辜負一代指揮大師。更欣賞Dohnányi的原因,在於Dohnányi之詮釋不像Bernstein對某些細節過於聚焦,因此讓音樂時而吞時而吐,按照Bernstein自我情感開展的邏輯來鋪陳音樂,但此種情感邏輯又不如Giulini、Furtwangler、Celibidache等指揮家的詮釋風格更吸引我,也許哪天我會突然開竅,領略Bernstein之匠意所在。Dohnányi反而沒有對細節過於講究,而以其舒暢爽朗的溫潤風格,讓音樂聽來渾然一體。對於布拉姆斯音樂的內在感情著墨不深,厚實之特質也不夠彰顯,可是骨架清晰渾融,流暢推展的驅力背後,隱藏著樸實溫和的感情色澤,溫潤平和之清新感,或許更接近舒伯特的音樂所給人平易自然的感受。從主題開始就讓人感受到Dohnányi富有驅力的速度,但是又不像Pedrotti般過於鮮明暢快,有一種自然跌宕的韻味。因此Dohnányi的詮釋,不是恢弘雄厚的布拉姆斯,沒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嚴峻面孔,寬厚溫潤的雅暢之音,讓布拉姆斯溫柔了起來,不再是滿腹心事負手踱步,踽踽獨行的形象,而是壯漢眼神不經意流露的溫柔,更有淡雅舒暢的抒情特質。當然,激昂酣暢的變奏也能聽到Dohnányi形塑恢宏有力的聲響,卻都不是外向開張的奔放。因此Dohnányi的氣質更接近Barbirolli,像是淡雅版的Barbirolli,抒情之密度不如Barbirolli之濃厚細膩,缺點則是個人色彩不夠突出。

        最後附帶說明的是,唱片封面拍得不夠清晰,因為家中兩台相機陸續罷工,自己用的相機能否使用要看它的心情好壞。因此只得利用光線充足之時,暫時以手機代打,拍出來的品質無法盡如人意。

舊作--每一個孤獨者都有認真的靈魂

每一個孤獨者都有認真的靈魂


每夜    當月升起
一尾鯨泅游膜拜    七
個鐘擺的時間
孤懸海外
獨自找尋一隻哺乳動物的意義    或
者    身為未滅絕族類的悲哀
都刻在這面牆上
有一億顆星星可以證明
認識不是唯一的途徑
真正
的力量源自
靈感賦予的三度空間    多維的
魂魄 從你吐氣後湧出

          二00一,三,十六 作於新營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從轉載及增版談起

        最近於網路搜尋可用的唱片封面時,赫然發現自己的部落格文字與圖片被網友轉載貼在其他空間,我事先完全不知情。能蒙樂友採納,是對自己辛勤播種的肯定,不過未曾告知而轉載,未受尊重的感受仍讓人不舒服,即使轉載者盡責地列出原文連結也難消此憾。

       開誌寫文已一年多,累積三百多篇文章,仍自我定位為新手,不僅多方留意樂友的網誌分享,也注意拓寬聆賞的體驗,並強化對音樂本身的感受訓練。不過仍深覺不足。寫格文並非博求作家之名,雖然現在網上世界人人可為作家,處處可見創作文章,我依然不認為自己夠格能承擔這沉重的封號。所以寫文只是自娛,附加價值兼以娛人,文章既出,哪天在哪位樂友的轉載下又被我撞見,實在是未定之天。既然只是生活聆樂的雜感心得,又不是經國大業的濟世之文,也稱不上是讓人醍醐灌頂字字珠璣妙語的美文,我也只好跟這些被強行帶走的文字分身說聲抱歉,讓您飽受風霜之苦,沒爹沒娘地露宿莫名網頁中,實際上自己也是愛莫能助。寫格文也志不在參加部落格大賽,華文世界文藝網誌之間能人異士不可勝數,文情並茂引人嘆賞不置、流連忘返的高人,或精心結撰嘻笑怒罵皆可成文的寫手比比皆是,自己能在像全唐詩一般的網域佔據小小位置,已自心滿意足,焉敢肖想所謂的大歷十才子、初唐四傑,甚而李、杜、元、白、韓、柳、牧之、義山等大家之定位。即使書寫網誌有著鍛鍊文字的初衷,不過多年來自己構思遣詞的固定習慣已然養成,難以擊碎重新黏合,有限的字彙、有限的感動代表自己有限的文字府庫,自己深明侷限何在,遂也甘之如飴。不過還是有意料之外的肯定與讚賞,雖然是天外飛來,也讓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增添雀躍驚喜,深感心血付出沒有白流。

        最近網誌版面加上不少新元素:書法與文學。費了一些功夫從網上google出幾位讓我仰慕的書法大家之落款署名,各自凝聚了書家本人的線條美感和精神氣韻,這些簽名被我安置在唱片收藏的下方。書法神奇的是,只要一個字就能映現出書家的風采和書法特質,就像一般人的簽名也訴說著本人的性格,不過還需要略受訓練或眼力不差的人方能辨明其差異。如果找不到全名的適當圖片可資擷取,擷取一字已足為代表。看著這些陪伴我多年的書法大家之簽款,莫名的親切感湧溢心間,這都是我曾經心追手摩臨寫揣想的墨跡神韻,過去如此,未來亦當如此。作為對仗的另一句,我放上了對自己別有意義的文學作品。茫茫書海中挑出這些,代表性當然有限,不過對我而言,這些文字都是可以一讀再讀的生命語言。沒有放上書籍圖像的莊子而以後人畫作代替,因為莊子其書不僅讓人諷味不已,莊子其人更讓我仰慕神追,用哲學的角度研究莊子其書、其思想不啻是一種褻瀆或縮減。陶淵明、蘇東玻都是儒道兼採,而各自以其詩文、詩詞讓人百代之下猶見其形象之飽滿生動,意境之豐滿高遠,我雖不以之為研究對象,但偶爾讀讀,勝過研究膩煩。紅樓夢不僅是傳統中國最偉大的一部小說,置之世界名著間亦無愧色,雖然只讀過兩次左右,比不上動輒四五十次的癡狂紅迷,我還是深深為其藝術成就和濃稠文字而着迷。知覺現象學對我碩博士班之後學術路途之探索深有影響,不可不紀。波赫士以及卡爾維諾的魔幻寫實小說,是我大學時期的精神讀物,米蘭昆德拉、安伯托艾可亦如是,雖然是翻譯文學,但譯文品質都不錯,這些小說,挑戰我對小說的既定觀念,並拓寬了從小說中讀到的虛實交錯之人生空間;評論雜文則有觸類旁通之思考樂趣。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說是研究所之後的新歡,已在網誌中概略談過,不因其消遣性質而貶低其內涵。金庸小說填補了國高中時期的青澀回憶,熬夜不倦,讀武俠小說的時光早已遠逝。特地找出笑傲江湖遠景版封面,正是因為自己陸續收藏的金庸是這一版,後來的遠流版和修訂版,始終無力購買也無緣得見,會走上中文這條路,金庸先生的文筆有啟蒙之功。楊牧的詩歌、散文、鄭愁予之詩歌,再提上一筆洛夫的詩歌,都是我詩興萌芽時期的就教偶像,雖然寫詩不過玩玩,自己的作品也配不上詩人這種「珍稀罕見」的稱號,不過這些詩人倒使我養成了挑剔詩歌文字的潔癖和主觀狹隘的詩觀,入口無味的詩歌遂不入我眼。即使同學中早已成為詩人寫詩刊載者不乏其人,我還是死抱著這種潔癖自我獨行,在網誌中貼幾篇舊作塞塞牙縫就滿足了。此外也增加了標籤雲,各欄位也更動欄名,「樂海知音」的訪樂列表也更動順序。之後應該很久不再修補調整了。希望這些精美的書籍圖片以及書家簽名,能讓部落格更為賞心悅目,也能吸引更多達達的馬蹄暫時停車坐望,更歡迎老朋友隨時拜訪。
   書寫網誌也改變了聆賞音樂的習慣,隨著我邊欄中「樂海知音」的擴充,代表的是我又發現未曾注意到的好誌好文。書寫網誌之前,聆聽音樂的參考材料,不外乎雜誌專欄或樂評樂論書籍,無形中也累積不少,足以在自己藏書中於文學美學、書法藝術之外另立一類。但是隨著網誌疆域的探勘,我陸續發現不少資深樂友,憑藉其妙筆生花的文字和深有所得的體會,以及友朋間熱烈討論分享的情誼,讓人閱讀其文字想見其音樂見識之深廣與胸懷之豐富,於我深有啟發,這遂成為我忙裡偷閒的閱讀來源。隨著意外的造訪和新發現,「樂海知音」的訪樂列表也會不斷擴充。此外,隨著瀏覽足跡和參訪的範圍擴充,也讓我感嘆樂海無涯,人生有限。樂友的分享會讓人興起購片之熱情,但聆樂時間有限也是事實。於是我除了按照自己體驗的觸發生引而安排網誌分享的內容次第,也以樂友精湛的分享和自己的體驗作無形的對話,慢慢地接觸到了之前想都沒想到也未曾聽過深入過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我發現這是一條無止境的學習之路,也徹底改變我的聆樂習慣。雖然別人的山珍海味可能是自己的清粥小菜,自己的感動體驗對他人而言可能味同嚼蠟,聆聽音樂因為教養、個人視域與聽域的偏嗜,相對主觀的抉擇口味,幾乎沒有人會擁有相同的音樂體驗。可是不斷借鑑參考,自我挑戰反思,音樂版圖與沿途風景也變得多元而燦爛,深沉而豐富。

        樂在網誌分享,除了聆樂的感動與交流的喜悅,也能寄託自己興之所至的隨想、不負責任的發言。相對於學術論文動輒考索出處,有憑有據,即使有自己的想法還得被要求尊重學術前輩,與同領域的前輩對話(但所思所想之立足點都已天差地遠,對話可能淪於形式)。偏偏論文發表又限制字數,完整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就已經逼近限制大關,要容納舊的研究成果又費踟躕。最後還是不得不改文以符合規範。畢竟自己只是學術菜鳥,想要像業師柯老師一般自由抒發自己的想法而不被挑剔書寫格式和論文規範的境界,不知道要等到何時?話說回來,我還是相當欣賞老一輩的學者,心胸寬大,能欣賞後進獨特的觀點而不拘泥於細節。年輕一輩的學者更為錙銖必較,求全責備,讓學術論辯之樂、書寫論文的新發現因而消磨不少。網誌書寫則無此限制,樂思雜感暢所欲言,也毋須顧慮聲名、外在評價,真正做自己,好自在。不過從當代理論思潮的新觀念來看,書寫本身不可能不預設讀者,無論是「隱含讀者」還是「期待讀者」、「想像的讀者群」,書寫始終在無形中與某些讀者對話。對我而言,無論讀者佔據何種地位,有沒有讀者都不重要(這句話本身就與上述觀點矛盾),至少我有發言的自由,如此已足夠。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清朗悠遠的舒曼


        德國鋼琴大師Kempff的舒曼森林情景組曲,手邊有三種不同的轉錄,分別是eloquence第41輯、Piano Masterworks第48片、Kempff DG舒曼鋼琴套裝鑑賞家系列CD4,我登錄的時間都是1973年,可能源自同一場錄音。Eloquence應該是轉錄最好的,不過不在台北。Piano Masterworks套裝我又懶得翻箱倒櫃找出來,就直接聽最容易拿到的舒曼鋼琴套裝。

        Kempff此曲的詮釋,兼有Richter的清亮音色,Arrau的飽滿觸鍵,以及Wirssaladze的細膩妥貼。結構上端整自然,沒有Haskil的詮釋那股靈活生氣,毋寧是更深沉的情感吐露和娓娓訴說。雖然對樂曲的刻畫缺少Wirssaladze貼近舒曼幽深性格的氣質,可是Kempff音色之美卻讓人陶醉留連,知更鳥一曲即淋漓盡致地展現Kempff變化多端又豐富自然的音色。其細膩樸實的語調和清新自然的音色,以及略帶沉思的性格,讓Kempff得以層層剝開舒曼音樂的內裡,把舒曼的黯淡和幽靜化成更明朗可聽的溫潤貼體。因此Kempff此曲詮釋,隱隱有種溫暖的高貴氣質,歌詠的清新語調又極接近Schubert悠然舒卷的身影,雖然堅實的結構清晰可感。全曲詮釋的時間超過Wirssaladze二十幾秒,可是聽來卻不覺得耽溺或冗長,因為Kempff將堅實的樂曲結構開展與對音符的細膩體會,以自然般的發抒結合在一起。如果Arrau的演出時間與Kempff接近,那麼Arrau的詮釋可能屬於沉溺型的投入,可是Kempff清朗的音色及對音樂內在情韻的琢磨,貼切細緻引人入勝,聆聽之耳沉浸在Kempff琴韻中的悠遠境界,渾然不覺得演奏時間太長。這的確是大師手筆,原以為Wirssaladze已說過或觸及的境界等閒之輩難以企及,不過薑還是老的辣,Kempff的詮釋更值得細細品味,無論是音色或情韻,讓人在沉靜的心情中撫味音符跌宕吐納,指尖流逝的生命匆遽,但好聲音就該留在耳畔。

         以下聽的是肯普夫演奏森林情景,影片被拆成三部分,聽完再點選接續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Bernstein1981年錄音


         美國指揮家Bernstein的詮釋,雖然也聽過不少,但除了少數相當特殊如柴六,和舒曼交響曲略有體會之外,我對Bernstein之詮釋風格始終有不來電的感覺。

        Bernstein詮釋這首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在速度的處理上接近Giulini、Furtwangler、Celibidache等指揮家,都超過二十分鐘,不過聆聽感受截然不同。相對於這三位指揮家各有專擅的精神灌注之主觀詮釋,Bernstein更多的是融合了客觀清晰的描繪與主觀精神的投注,而在某一方面獲得均衡。主題與第一變奏的處理相當接近Celibidache所設定的速度,到了第二變奏就完全改觀,清勁朗暢的力度變化,簡潔生動的節奏,又接近其他客觀詮釋的明快處理。第四變奏在感情上之抒發深有著墨,可是我卻還是覺得其感情略有節制,不像Giulini、Furtwangler、Celibidache處理得更為深沉感人。第六變奏當然又是Bernstein發揮其簡鍊生動之特色的揮灑來源,厚度感是有的,不過還是以爽朗明快為主,整首曲子聽下來,就是這一樂章讓我最有感覺。第七變奏之悠然樂章,則顯得明暢抒情,感人處是有的,但總覺得略微含蓄。第八變奏是比較特別的詮釋,一般而言其他指揮家都習慣把此變奏視作第七變奏與終曲之間的過度,以較輕快的速度帶過,不過Bernstein倒略為著墨地挖掘出此樂章內在的情意,更偏向細緻吐露。終曲之高潮反而有些接近Celibidache之詮釋,都不是外向噴發的輝煌,而是內在力量的匯聚與展現,甚至比Celibidache的堆疊匯聚更為清雅含蓄,也讓我略感意外,只有最後一兩分鐘的高潮,更接近振奮人心的張力外射,其餘的段落略顯節制。

        聽完了Bernstein對此曲的詮釋,我仍然難以領略其藝術特色。樂曲中該有的要素都有,細膩的管絃樂配置與呼應,明快生動的簡潔與抒情主觀的投注都不缺乏,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明快簡鍊又不如Pedrotti與Kempe之暢快過癮,發揮精神意趣也不如Giulini、Furtwangler、Celibidache般深沉,但或許Bernstein適切地結合這兩種特質而顯得既婉轉又朗暢,才是其詮釋特質之所在。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Celibidache1980年演出


        在Celibidache1980年版之前,其實我還有1975年的貝姆版,不過唱片放在南部,無法列入此次對話,日後再補。終於等到Celibidache指揮慕尼黑愛樂的版本,雖然我早就對Celibidache的晚年風格有所體會,可是聽到聲音流瀉在耳畔,對Celibidache熟悉的親切感又再次蔓延,盈溢胸懷。

        說Celibidache詮釋的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不像布拉姆斯的風格,並沒有錯,的確,Celibidache的詮釋聽不到印象中飽滿厚重的布拉姆斯形象,和稜角鮮明的力度變化,尤其這首變奏曲各曲變奏之間交替著慢與快,激昂與抒情的對比,Celibidache對前幾個變奏的處理方式,是相當反高潮的,從第一變奏開始,就壓抑著樂團開張的音響,反而是一種柔韌悠緩的速度,聲音場緊緊包圍聆聽之耳,不是外向開張的氣勢塑造和對比張揚,而是內斂深沉的推展,甚至有些遲滯,這在第二變奏後段最為明顯。如果對布拉姆斯之音樂風格抱有既定想法,肯定無法接受Celibidache在這幾個變奏的速度設定和內聲部的挖掘。可是這正是Celibidache專擅之處,他擅長用綿延的線條匯聚張力,內在的推力,將慢速的樂章捶展擴寬,像捶打金箔,神奇的是聲音的架構並不會渙散,內在肌裡依然合情合理,將其他指揮容易一筆帶過的聲部聚焦琢磨,塑造出層次清晰又水乳交融的透明色澤感。這應該歸功於慕尼黑愛樂這一流樂團在Celibidache的磨鍊下更上層樓,在Celibidache在世的時候,將樂團推上世界頂尖能見度。Celibidache之詮釋,當然不完全是慢速延展的,如果這樣肯定沉悶之極。讓人驚異的是在第六變奏時樂團突然活了起來,銅管響亮,聲音振奮激昂,但始終不是外向熱烈的表象,而是內在精神的昂揚。第七變奏的抒情悠揚只是牛刀小試,卻也讓人留連不捨。最讓人感動的是所有推力都匯聚在終曲,順著Celibidache替聆聽之耳設定安排的音樂速度,終曲時所有的情感跌宕交錯,蘊蓄的堤防終於潰決,我不由得墜入樂團聲響之海,載浮載沉,淚水也溢滿臉頰。

        只要能進入Celibidache的聲響世界,就算不是道地的布拉姆斯詮釋,仍然是感人的音樂,Celibidache塑造的聲響充滿溫和撫慰的內在支持,柔煦的色澤包覆著聆聽之耳,內在的精神推力深沉又悠遠,直指心靈深處。這不是暢快淋漓的詮釋,但餘味無窮。Celibidache始終對著心靈傾訴,讓心靈沉浸在最後一方淨土安然休憩,重新獲得生之力量。

        我也相當欣賞慕尼黑愛樂這些現場錄音,保留演出前後掌聲之完整音場,而不是腰斬只剩下音樂主體。這樣的現場錄音,讓聆樂身體更親近當時的演奏空間,逼近完整體驗。從開演前的期待到演出結束後的掌聲回響,都是聆聽的一部份,這正是聆聽現場錄音最珍貴的時刻。可惜仍有不少現場錄音的剪輯發行,刪掉了這些部份。最後要提的是,接觸Celibidache之詮釋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對該曲目相當熟悉,方能體會Celibidache之藝境匠心所在,以及不同流俗的一家之言。而不是第一次接觸某些曲目時就找Celibidache之詮釋來聽。雖然Celibidache除了布魯克納是正宗專擅之外,其餘的曲目只能視為逸品來欣賞,但對聆聽體驗之深化,絕對不可或缺。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初識Gerhard Taschner


        捷克小提琴家Gerhard Taschner(1922-1976),四歲時受祖父啟蒙,後師從胡拜(Jeno Hubay, 1858~1937)、胡伯曼(Bronislaw Huberman, 1882~1947),18歲時擔任福特萬格勒帶領的柏林愛樂首席,曾與福氏有一場德國現代作曲家Wolfgang fontner(1907-1987)的小提琴協奏曲之錄音。戰後以獨奏家的身分活躍於歐洲。曾與鋼琴家Gieseking、大提琴家Hoelscher組成三重奏。但是Taschner因為沒有和唱片公司簽約,而漸漸消失在愛樂者的聽域之外。其錄音散見於EMI、MDG、Tahra,我也是透過網路而接觸這位提琴家,拜部落格前輩之專業分享,又讓我接觸到一位不應該被遺忘的演奏家。

        此張錄音收錄Bruch(1838-1920)、Pfitzner(1869-1949)、Fortner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Bruch的作品,是喜愛小提琴的人不會錯過的名作。但是Pfitzner、Fortner對我而言十分陌生,我也是第一次聆聽這兩位德國現代作曲家的作品。Pfitzner的作品聆聽幾次後倒還容易接受,可是Fortner之作更為現代,也有其動聽之處,能讓聆聽之視域再次拓展。Taschner之琴音清亮瘦勁,有時顯得過於銳利,像銀絲般盤旋夭矯,有一股清剛之氣。因此Bruch的曲子聽起來不是甜美浪漫,而是清勁中透出一種端整嚴正之感。反而是Pfitzner的作品,Taschner之琴音突然變得柔美抒情,尤其是第三樂章一開始,明顯可感受Taschner琴音之吐納更為細膩優美,雖然那股明亮的色澤依舊,也因為從第二樂章後半接續第三樂章之處十分優美,因此我才漸能欣賞、接受Pfitzner的音樂,也對第三樂章充滿好感。很難相信這是現場的錄音,1955年的錄音,琴聲鮮毫畢現,可讓人直接感受Taschner的音色和技巧,其運弓細膩又不失直截凌厲,清亮的音色特質明晰,雖然偏於冷色調,而不是我喜歡的溫暖色澤,但Taschner也讓我留下不錯的印象。此張錄音既能聽到一位即將被遺忘的演奏名家,也能接觸兩首較不常見的現代協奏曲之作,真是一舉兩得。

        以下聽的是Fortner 之 Violin Concerto, 由 Gerhard Taschner演出,Georg Ludwig Jochum指揮RIAS-Sinfonie-Orchester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幽深沉靜的舒曼


        舒曼森林情景的幾種版本,之前聽過的鋼琴家如Haskil、Richter、Arrau等大師,並不以舒曼詮釋聞名,但是鋼琴大師各自憑藉其深刻的藝術見解及演奏技巧,仍綽有餘裕地說出舒曼音樂的不同色調和情韻,Haskil高貴詩意、Richter明晰空靈、Arrau深沉蘊藉,各自讓聆聽之耳感受到舒曼音樂中的多種可能。此次聆聽的演奏名家,卻是以舒曼詮釋闖出一片天,曾贏得1966年舒曼國際鋼琴大賽冠軍,深受Richter讚譽肯定的Wirssaladze。

        重新溫習這份演出,仍讓我慶幸多年前買下這張唱片。早已忘記購買Wirssaladze演奏的動機,在自己曾經接觸過的鋼琴名家資料中,並沒有特別對她的介紹,只剩下某次閱讀音樂雜誌的機緣,方有可能。其時聆聽體驗不深,無法體會Wirssaladze有何特殊之處,只是印象不差而已。但是這一次仔細與前三版比較對談,Wirssaladze之特質於焉彰顯。

        很難相信這是現場錄音,因為聲音不僅飽滿清晰,而且演奏速度十分沉穩自然,就像踱步在森林間,隨著沉思冥想而進入更幽深的世界。一般而言,現場演奏總有某些不自覺的加速度或白熱化情緒,可是Wirssaladze的舒曼詮釋,卻是目前聽過幾版中最慢的一種。音色優美扎實,細膩處比Haskil更為涵蘊不露,娓娓訴說對景物尋幽探訪的會心感。Wirssaladze既有像Arrau般沉著飽滿的靜觀自得之沉靜,彷若遊歷的是記憶中的森林,場景再現,如在目前,甚至比親臨現場還更具有熟識的親切感。也有像Richter般明晰的音樂層次,甚至連第八曲獵歌的輝煌響亮也如出一轍,有近似於Richter的爆發力,雖然我對此曲如是的詮釋略有意見。最難能可貴的是,Wirssaladze沉靜幽深的氣質,細膩貼切地傳達出舒曼的獨特形象和音樂氣質。我甚至認為,Wirssaladze這種幽深情韻的挖掘和優美音色的吐露,比Haskil更耐聽,更讓人心動神馳,讓人有舒曼音樂自當如是的感受。或許可說,Wirssaladze對此曲的詮釋,兼有Haskil靈活優雅與Arrau情感投注之長處,足以鼎足而立而不遜色。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Kempe1974、75年錄音


        原先預期聽到德國指揮家Kempe詮釋的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應該是標準的德國厚重聲響,但實情卻出乎我意料之外。

        一開始的主題速度雖然偏快,但還是與一般的聆聽體驗差不多,但是到了第一變奏開始,明顯感覺到音樂突然加速飛馳,像是加足馬力開始飆速,第二變奏也是如此,聽來爽快清勁,像急行軍一般趕完兩個變奏。第三變奏雖然不再有驅趕的力量,但仍然比其他指揮家的詮釋快上不少。第四、五變奏也是如此。最讓人驚異的是第六變奏,似乎是我目前聽過的版本中最快的。快到讓人目不暇接,幾欲與音樂共舞。從整首曲子的詮釋時間來看,Kempe最接近之前的Beinum與Pedrotti,正好介於此兩版之間。也由於我之前聽過這兩個偏快的版本,才能接受Kempe此版的詮釋。但是Kempe的詮釋所透出的精神意味,仍然與這兩位指揮家不同。Beinum屬於寬闊平衡的優美演奏,而Pedrotti則以節奏鮮明情感明朗為特色,Kempe則在暢快流暢的特質中隱隱透出某種精神感染力,和這兩位指揮家偏向於客觀明晰的風格仍有不同。雖然Kempe之詮釋,聽來最不像德國指揮家的厚重磅薄感,可是奇妙的是Kempe仍然可以在偏快的行進感中透出力量,因此又有某種情感精神的灌注。某方面而言,Kempe的詮釋更接近Schuricht般室內樂式的簡鍊和單純。或許第一次聆聽時會被其特殊的驅力感到驚異,可是多聽幾次,就可以體會到這種精神力量仍蘊含在聲音織體間。即使這首曲子聽來已不下二、三十次,還是能感受到指揮家總能挖掘某些難以窮盡的美感層次,這也是版本對話最有收穫之處。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太和鼓鬯--古琴美學精義


        徐上瀛,字青山,明末古琴家,明亡後隱居吳門。徐青山之作〈谿山二十四琴況〉,為音樂美學中著名的古琴美學著作。此書來自潘栢世先生於紫藤廬舉辦之講座,講稿經整理後出版,為深入認識古琴美學,甚而是接觸傳統美學精神的重要讀物。

        西方美學著作著重思辨的解析和體系的建構,美學附屬於哲學之下而深受思辨精神影響。因此西方美學相當重視對美的共通性與普遍特質的思考,其次才是各種藝術門類的觀念區分和藝術表現。康德是前一階段的代表,黑格爾則更著重後者藝術哲學之闡發。此外,西方美學還有最根源的學科界定,即是把感知學視為探討的對象,這也是美學成立之初的學名來源。但感知學之切入點,在西方始終被哲學美學的勢力所籠罩,或許直到二十世紀後對身體美學的興趣,才讓現象學家努力挖掘感官知覺的根源意義,但此時西方美學之學科卻已面臨衰微沒落的命運,這緣自於後現代思想對大一統理論框架的不信任。傳統中國思想或許缺乏像西方那般嚴密的美學體系和哲學背景,不過傳統美學的核心要義卻是西方思辨精神所無法觸及的,那就是藝術與生命的共存結構,也就是自然人化的生命藝術。藝術不是思辨的對象,而是源自生命最切身的體悟,包含懷古的時空感、經年累月的錘鍊與昇華,自我與自然大化的對話,人生境界的涵蘊薄發。

        之前在網誌提過林西莉所寫的古琴一書,和此書相比,該書更適合通俗讀物的定位。而徐青山的〈二十四琴況〉更需要對傳統美學略有涉略,才更容易進入這個已經漸漸失傳的世界。此書精彩之處,在於徐青山對古琴的演奏瞭若指掌,並能透過琴音所開展出來的聲音表現和演奏技巧本身,作細膩的辨析和境界化的層次提示,各品之間不僅有體系的縱貫(此體系和西方思辨結構的體系意義不完全一樣),而且有內在的聯繫,這即是傳統美學精神的要義:評賞的批評體驗始終不是割裂的片段,而是渾整的一體,每一種分品的類別都是對渾整全體的聚焦詮釋,聚焦角度不一,所體會的內涵重點即不同。閱讀徐青山的分品,更可以體會到雖然此書(文)之精義在發揮古琴的精神境界,卻始終和傳統藝術其他藝術門類(如書法、繪畫、詩歌)的藝術精神共通共存,這也是傳統美學之特點:部分(各門類)與全體(藝術理想)之間渾然共通,都共享一種生命與藝術對話交流的世界體驗。雖然個別藝術仍有其側重,詩歌的境界與沉鬱;書法的逸神妙能;繪畫的氣韻生動,各自有其審美理想和品評典範。但是在內在精神上仍能互相溝通,因此讀過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會覺得〈谿山二十四琴況〉有些話頭似曾相識,這絕不是偶然。

        潘栢世先生的講述,也有值得一提之處。潘先生不僅表現出對於古琴音樂的深切體悟,也可見出他對其他藝術的涉獵,有一定功力。最精采的地方,在於他用生動有趣的生活口語和人人皆可理解的現代語彙,重新詮釋這些品評的古文。雖然以我的中文專業,仍可以挑剔地指出某些略不適切之處,但大體而言卻是相當朗暢明晰,對於某些古文用語之意涵以及觀念,在潘先生新穎的詮解中別有新意,讓人豁然開朗,產生嶄新的體會。這是我讀慣了學術的引證僵硬和推論落入固定套式的文章所缺乏的新鮮體驗。可見傳統批評精髓,並不是只限於點悟式領會或個別專家才能理解的術語,區隔了一般讀者而顯得像是象牙塔的工作,反而可以細緻地轉化成現代語彙,讓一般人對傳統精神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接觸。因此如對傳統美學或對古琴有興趣的一般讀者,可以耐心讀讀此書,會在心間打開一幅新天地。研究文學或美學者更不能不讀。當然潘先生絕不是亦步亦趨地單純講述,他也在講述中發揮自己的觀點,比如對於學習古琴階段時對鍊指的基本技巧之重視,比徐青山更為強調;對於現代古琴演奏名家如查阜西、管平湖、吳景略、胡瑩堂、徐元白等大師的演奏特質的體認和細膩比較,以呼應徐青山的評語。根據徐青山的品評架構融貫潘先生自己對古琴演奏的重要觀念,都是有述有立,暨揭示徐青山美學精神的要蘊,也展現出潘先生深入自得的美學體會。

        最後順便祝各位網友端午節快樂!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孤獨沉靜的舒曼


        阿勞的舒曼森林情景,像入口回甘的濃茶,不知不覺掬飲,仍然齒頰留香,餘味無窮。

        Arrau之詮釋,也像Richter一樣,對森林的一景一物十分熟悉。不同的是身處於森林的物我關係。Arrau就像在森林間漫步,自在悠閒。觸手即是熟悉的小花,風中搖曳,親暱的感覺依舊;放眼望去曾經徘徊留戀過的足跡,仍然迤邐漫入森林深處,清秀的景致逗人心懷綻放。森林間的行蹤伴隨著沉靜的心情,似乎每次步入此地,思緒即可沉澱安穩,坐看雲飛鳥鳴,有一種獨然灑脫的超然心境,不像Richter般冷靜觀照而顯得明晰空靈,Arrau詮釋中的超然心境,卻是在與景物最深刻的感情耽溺中,獲得提煉與昇華,Richter對外來的遊客解析森林的風景與不為人知的角落,其獨特奧妙之處,而Arrau完全是行吟其間的詩人,孤獨靜觀的胸懷,深沉地擁抱自然風物之細微色澤與紋理。Arrau之詮釋,讓人瞥見森林本身永世長存的寂寞,詩人只是意外闖入,深受吸引,不由自主留戀徘徊,用愛撫的筆觸貼近森林的心跳。Haskil的詮釋靈秀活潑,自然雅致,Arrau也有生動的節奏,是Richter之詮釋較缺乏之特點,從第一首進入森林,兩位鋼琴家即有相當大的差別,Arrau比Richter更接近Haskil,但是Arrau的音色更為豐潤飽滿,溫厚細緻,在氣質上更為沉靜恬雅,恰和Richter空靈明亮的音色成對比。雖然在Arrau之詮釋聽不到Haskil般活靈活現的驚喜感。即使演奏時間比前兩版都長,但沒有想像中地過度耽溺,唯一例外之處,或許是最後一樂章對於離去情懷的細膩刻畫,不捨之情溢於言外。Arrau以其對音樂的深刻著墨而讓人留戀不已,每次重聽都別有會心。

        以下聽的是阿勞的版本,各曲分開(從右側查找較費力)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Haitink1973年演出


        海汀克(Haitink,1929- )指揮RCO的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其音樂風格明顯繼承Beinum,同樣都是聲音均衡,表情客觀、紋理清晰的詮釋。不過Beinum充滿一股緊湊明快的氣息,相對的,Haitink的指揮則有一種更為寬綽溫潤的氣質,咄咄逼人的輕快聲浪,被細緻溫和的聲響所取代,聽起來更為寬裕自然,有一種內蘊的精神力度,卻是恰到好處,不刻意張揚,不著墨過深,只讓音樂娓娓訴說屬於布拉姆斯的清雅特質。

        希望在Haitink的詮釋中聽到如Pedrotti般激昂鮮明的節奏變化,肯對會感到失望。Haitink之詮釋某方面介於Beinum和Barbirolli之間,卻沒有Barbirolli般椎心的情感刻寫,一切都是淡雅舒適的聲響,雖然也有開闊奮起的昂揚音樂,比如第六變奏,顯得格外爽朗風發,但整體而言是細緻溫和的聲響,綿密的音樂織體和均衡的合奏層次,讓Haitink之詮釋聽來特別舒適暢快,雖然犧牲了布拉姆斯的厚重和凝滯感,Haitink以寬廣的聲響幅度補足此缺憾,清晰流暢的聲音開展,不會像Celibidache般別有用心的精神刻劃,聽起來精神負荷相對輕鬆不少。但是Haitink在貌似客觀的清晰描繪中,仍然有一定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這從第四變奏即可窺見。只要進入Haitink精心安排的聲響織體間,便會不由自主地被帶入這一個清雅中見抒情的世界,當然這樣的抒情涵蘊不吐露,委婉含蓄,內斂細緻,很容易被聆聽之耳忽視。Haitink的詮釋是沒有特殊個性的一種個性,雖然稍嫌不夠過癮和精神投入不夠深沉,但卻是讓我們深切體會到布拉姆斯音樂本身的織體結構和呼應變化,剝落了多餘的精神揣想和主觀投入,要求聆聽之耳尊重音樂本身的聲響存在,這或許也是另一種聆樂風景中的平衡。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初識Berwald


        透過這張唱片,我認識到了北歐作曲家在西貝流士、葛利格、尼爾森之外,還有值得一聽的柏瓦德(Berwald,1796-1868,中譯根據EMI版)。

        Berwald約與舒伯特、白遼士、韋伯等作曲家同期,晚貝多芬一個世代,由於北歐音樂環境不佳,德國等地對來自外地的音樂家接受度不高,因此Berwald之音樂在世時只以輕歌劇和清唱劇聞名,四首交響曲只有一首「莊嚴」在Berwald生前演出過。不過最近Berwald的交響曲及協奏曲逐漸被錄製演出,才能透過這張專輯一窺Berwald之面貌。

         Berwald的音樂,很難用歐陸習慣的古典與浪漫的音樂斷代法來歸類,其音樂語言相當特殊,既有古典風格的清新流暢,也有浪漫精神的抒情語言和輝弘氣勢。總的說來,沒有浪漫主義那般耽溺和情感刻畫,音樂織體以明朗綿密,充滿動態變化與清新流暢的旋律為主要特色。四首交響曲中有三首有標題,分別是「獨特」、「莊嚴」、「奇想」(其中我比較喜歡「莊嚴」、「奇想」)。可看出Berwald之標題,不像浪漫主義標題音樂具有濃厚的文學精神和意涵,反而是一種個人奇思創作的獨特展現。從其管絃樂曲如「精靈之戲」、「挪威山景回憶」、「賽跑」等曲目,也可以略窺Berwald對標題音樂的運用,介於古典與浪漫之間,個人色彩濃厚,和葛利格開發民間舞曲、西貝流士借鑑民族傳說、尼爾森乞靈於神話幻想等作曲風格都不同,其中從「挪威山景回憶」可以體會Berwald描繪景物的能力,「賽跑」一曲更以獨特的暢快動力吸引聆聽之耳的注意。由於Berwald在世時以小提琴兼中提琴手的身分在歌劇院演出,其譜寫的音樂在弦樂的語言方面格外綿密細緻,其推展音樂的方式讓我聯想到孟德爾頌,清新明快的宜人風格也近似之,只不過沒有孟德爾頌那種浪漫精神的想像和抒情的深沉感。Berwald的音樂語言也和常聽的歐陸作曲家都不同,雖然固定的作曲結構仍然維持,但其開展音樂時多了份自由隨性,獨特的清新抒情感有時候接近葛利格,但明快爽朗之氣則是葛利格較缺乏的,也具有像西貝流士般輝弘有力的聲響。雖然葛利格的甜美,西貝流士的堂皇,尼爾森的深沉,都是後起之秀所拓展的新風格,但追溯源頭,也不應輕易忘記Berwald的音樂。

         以下聽的是Berwald - Symphony No.2 in D-major "Sinfonie capricieuse" (1842),Okko Kamu指揮 Helsingborgs Symfoniorkester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明晰觀照的舒曼


        俄國鋼琴大師Richter,也有一個舒曼森林情景的錄音,手邊的錄音收錄於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李希特第三輯。

        和Haskil優雅細緻的詮釋相比,Richter的琴音顯得清亮明朗,音樂的結構和內在肌理也相對清晰許多。Haskil憑著一股詩人的直覺,演繹舒曼森林情景的文學氛圍,貼切地描繪出身體與森林互動的細微情感和心情感受,從一開始帶著戒心與不安步入這塊想像與奇遇之地,慢慢轉變成陶醉於森林的迷人景致,最後依依不捨地離開。Haskil相當能捕捉舒曼音樂中的神經質和幽暗與私密的心靈角落,有極細膩傳神的情境烘托。而Richter之詮釋,從另一個面向呈現出音樂中的空靈與優美,彷彿帶著樂觀開朗的心情步入森林,觸目所見都是輕鬆愉悅的感受。Richter彷若是一位已多次遊歷森林的導遊,仔細向其他遊客介紹森林景致,舒曼音樂中的幽暗和神秘之處,在Richter的導覽下變得明晰起來。空靈澄澈的音色,驅散了不確定的情緒,清晰的結構剖析,更為平易近人,讓人更容易貼近舒曼的音樂語言。Richter帶有一種觀照全局的體悟,呈現出某種哲思靜觀之體悟。快慢之間的對比更為強烈,比如知更鳥清脆的鳴啼聲剛結束,就以巨大音量噴湧出獵歌,似乎暗示出獵人的騷擾,破壞了森林的寧靜。當然這只是我不成熟的聯想。Haskil之細膩詩意,賦予每一小景獨立的生命,Richter則似乎更著重在整首曲子的呼應變化以及整體架構之展現。某些曲子如知更鳥,比Haskil更為細膩鋪陳,整首曲子的演奏時間也多了不少。第八首獵歌輝煌燦爛的力度,森林彷彿從沉寂中突然清醒過來,如此安排,讓人較不習慣。但Richter清亮明晰的音色,仍有其獨特的沉靜韻味,和Haskil靈活中帶點難以捉摸的野性又是不同。

        以下聽的是李希特演奏森林情景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Celibidache1971年錄音


        這是Celibidache將近六十歲時指揮義大利樂團的布拉姆斯錄音。是我大學時迷戀Celibidache時所蒐羅的幾張小廠錄音之一。在EMI發行Celibidache晚年與慕尼黑愛樂一連串現場錄音之前,這幾張小廠錄音,讓我透過不佳的聲音品質,想像Celibidache的指揮風采。

        如果沒有晚年慕尼黑愛樂的傑作,Celibidache可能消失在愛樂者的記憶中,僅留下幾則傳說和對聲音現象美學的片斷記載。Celibidache的音樂哲學,認為現場演出的真實感染與愛樂者的互動,才是音樂的真諦,因此他極力反對錄音,認為錄音只不過是食之無味的罐頭音樂,真正的音樂,只存在於音樂會現場,存在當下空間聲響之真實包圍中。由於Celibidache的堅持,他生前發行的錄音極少,只有錄音品質不佳的海盜版流竄於愛樂者之間,因為稀少所以更逗引好奇心的追尋。Celibidache過世後,EMI一口氣發行大師三、四十幾張慕尼黑愛樂現場錄音,某方面是對大師理念之最大諷刺,但也因為唱片公司的營利追求,愛樂者終於可以盡情享受大師深具洞見與一家之言的詮釋。不論喜不喜歡,無論合不合乎該作曲家的詮釋精神,Celibidache晚年指揮慕尼黑愛樂的錄音絕對無法輕忽。

        Celibidache指揮此版海頓主題變奏曲已經是1971年,和後來留下的慕尼黑愛樂1980年版只隔了九年。因此此版已可窺見Celibidache晚年獨特的聲響與精神灌注。雖然錄音品質不佳,遠遠比不上Barbirolli或之前介紹的幾版。樂團也不是世界名團,但是Celibidache仍然讓這個義大利樂團發出凝鍊深厚的聲響,展現Celibidache精湛的訓練功力。演奏的速度接近福特萬格勒的詮釋時間。實際上最能繼承福特萬格勒精神的,除了德國指揮家Jochum之外,就是Celibidache,他對音樂的深入挖掘與體會,將主觀精神灌注的詮釋方法帶到嶄新的境界。Celibidache曾在福特萬格勒生病時代打指揮柏林愛樂,不料福特萬格勒過世後由卡拉揚接任,Celibidache因此憤而決定終身不指揮柏林愛樂。被迫離開天下第一樂團的大師,輾轉與各個廣播樂團合作,逐漸焠鍊出不媚俗的音樂觀點與內涵。終於在晚年對慕尼黑愛樂的焠鍊改造下,以慕尼黑愛樂之聲重新贏得世人的肯定,被視為一代宗師,其溫醇豐厚的聲響與深邃的音樂觀照,每每給喜愛大師的愛樂者帶來最珍貴的音樂體驗。

此張錄音的演奏,整體以沉穩的步伐與細緻的聲響鋪展開屬於布拉姆斯的聲響世界,其中已經注入Celibidache個人的音樂思維。因此,此處的詮釋沒有福特萬格勒般神來一筆的自由隨性,反而是對音樂的深入思考,飽含內在精神的溫暖與沉厚氣勢。雖然不是海盜版錄音,但現場錄音品質仍然不佳,不過我當時還是十分喜歡這幾張唱片。真能展現Celibidache音樂哲思的詮釋,或許要從慕尼黑愛樂的演奏中獲得更深入的啟發,此點以後再談。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Barbirolli1967年演出


        英國指揮家Barbirolli(1899-1970)指揮的布拉姆斯,以細緻深情見長,綿密抒情的聲響,讓我想到Giulini,均衡的樂團合奏又讓我想到Beinum,溫暖的人性化感染力,又像Walter。

        在Barbirolli的棒下,絕對聽不到Abendroth的粗率,也不像Schuricht的單一色澤。Barbirolli是善於抒情言志的,雅致的音響沒有咄咄逼人的聲勢,只有對於聲音的流動與轉折的細密刻畫,音符被織入一張綿密無比的網絡,隨著時間的進行閃耀低調卻內斂的情感色澤。於是我們可以在這張聲音之網中,聽見布拉姆斯的喟嘆、感懷與深沉的心情點滴。Barbirolli指揮的維也納愛樂,聲響高貴優美,布拉姆斯音樂中粗厲的稜角和厚重的陰沉感,被轉化成舒適悅耳卻不失跌宕起伏的溫厚之聲。如果以光譜來歸類,Pedrotti指揮的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以明快鮮亮、果決的節奏,佔據了陽剛外向型詮釋的一軸,而Barbirolli則以細緻綿密的抒情吐納,位於陰柔內斂型詮釋的另一軸。兩者之間形成極大的對比。Barbirolli此版在速度上只比Walter版快了幾秒,但內在的情緒張力和刻劃之細膩,是Walter版溫潤平和中見雄偉的詮釋所沒有的味道。Barbirolli更接近Giulini版形塑音樂織體的方式,也都以細緻綿密見長,或許與兩位指揮家都曾在樂團中擔任小提琴手的經歷有關。也因此Barbirolli之詮釋對我有特殊的意義,這兩版都帶給我深為感動的體驗,某種內在被聲音觸發,不由得低迴默思,這絕非其他痛快淋漓的詮釋所能觸及的面向。不過在此曲的詮釋上,Giulini晚年版更多了份孤絕的氛圍,是Barbirolli版流暢中見抒情的細緻感所缺乏的味道。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音樂現象與觀念反思


         德國音樂學家Carl Dahlhaus(1928-1989),是德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音樂學者。這本「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德文原書名為「音樂美學」,中譯者認為此書的內容不符合音樂美學對音樂學科綜合概述之性質,遂根據其內容自訂其書名。

        閱讀此書和讀黑格爾「美學」四大冊堂皇鉅著之觀念辨析,體系龐大、規模嚴謹完全不同,也和漢斯利克「論音樂美」專門深入討論音樂美學中一容易混淆且多爭議之觀點也不同。讀此書是相當獨特的體驗。Carl Dahlhaus學識淵博,對音樂美學、音樂史以及音樂現象、作品與演奏之間的關係,做了深入淺出的點撥,各個章節討論的內容涉及層面豐富,包含音樂之歷史觀念、音樂作品與文本之變化、情感美學與形式主義的重新思考、器樂與聲樂、標題音樂與交響詩、歌劇;天才與技巧、審美歷史與音樂現象學、音樂批評的觀念等,都有發人深省的議題關注與思考。但是Carl Dahlhaus最大的特色,在於牽涉這麼多音樂美學、音樂史的重要觀念和範疇,卻不是用論理推演的方式論說,反而帶有文學性質的點逗與暗示,既不失內容的深度,也充滿多元思考的空間。因此,這不是企圖將各種範疇或觀念作一清算總結的條理分析,沒有提出一概括全面的理論,相對的,各章之間既獨立又互相對話,更接近文學性質的思想隨筆。

        每一章都由一段著名人物所談所論的音樂文獻起始,再進入Carl Dahlhaus對這一主題的擴充與思考,包含哲學家康德、叔本華、黑格爾、音樂學家漢斯利克、音樂家阿班貝爾格以及其他專門的音樂文獻論著,都在Carl Dahlhaus嚴密的引論和細緻的引申中,形成各種聲音的對話與交談。讀此書雖說毫不費力,兩三天內即可讀完,但卻深有啟發,值得一讀再讀深入挖掘Carl Dahlhaus露出線頭之外的音樂現象,與音樂美感種種值得思考的問題。Carl Dahlhaus的寫作,似乎也反映出後現代之後所謂大一統的理論框架已經消解,眾聲喧嘩,不同觀念不同立場的交鋒與並存已然是常態。面對這麼多看似歧異的觀點,如何更自覺地透過自省和反思,找出其立論之根基,才能避免表面上的意氣相爭和大雜燴似的一視同仁,似乎是後繼研究者最困難的工作。Carl Dahlhaus之厚積薄發,或許能給我們愛好音樂的心靈不少啟發。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森林的幽靜與神秘


        今年是舒曼200年冥誕,也該聽聽舒曼,用更專注的體驗感受舒曼的文學性和詩意,透過比較來強化對音樂不同美感幅度之感受,而不像以往那般淺嚐則止。和舒曼的音樂結緣頗早,透過「音樂大師」雜誌,我就完整地聆聽了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和第一號交響曲。雖然舒曼的音樂不如舒伯特自然清新般地容易親近,也沒有貝多芬堅毅奮發,充滿振奮人心的力量,但我還是很努力地消化舒曼音樂中晦澀難懂的音樂語言,因為舒曼對文學的體會,和我對文學的喜好心有戚戚,從舒曼身上可以瞥見同樣着迷於文學詩歌的敏感心靈。

        幾經考量,我還是撇下了最耳熟能詳版本也最多的名作「兒時情景」,而找了另一套曲意簡單內涵卻十分豐富的鋼琴組曲「森林情景」來聽。這套鋼琴曲,不是舒曼作品中會被大量演出的作品(當然小曲「知更鳥」除外),我也沒有刻意蒐集,手邊只有六種全曲版本可以介紹。但我相信會選擇此組曲錄音演出的,都別有用心。

        舒曼此組鋼琴曲與文學的關係濃厚,從Laube的獵人日記獲得靈感而譜寫。九首小曲原先都附有短詩,後來只保留第四曲的詩,似乎舒曼又不想讓此作品被當作文學的附庸。但是從標題來想像音樂如何進入森林,描繪身處於森林的所見所聞,充滿奇異新鮮又神祕的體驗,浮漾著感官無法窮盡的想像空間,也是獨特的旅程。各組標題如下,入口、埋伏的獵人、孤獨之花、被詛咒之處、清新之景、旅館、知更鳥、獵歌、告別。為何不厭其煩地列出各曲標題?因為我在反覆聆聽後發現之前未曾注意到的音樂結構:對稱呼應的扇形結構,以第五曲為中心的前後呼應。標題內涵與音樂本身,都在此種結構中相互呼應。進入森林之期待不安與離開時的不捨呼應,獵人抖擻與獵歌昂揚呼應,孤獨之花的幽靜,呼應知更鳥之寂寞,詛咒之地的怪異感與旅館之舒適熱鬧成對比,中段清新怡人之風景,則暗示出心情之愉悅。會發現這樣的結構,緣自我最喜歡的兩首曲子孤獨之花與知更鳥,分別處在兩對稱扇形的中心點(出入口不算)。我想這兩曲也是舒曼不可多得的恬靜幽美之作。

        挑選的版本也是我此曲最想聽的版本之一,Haskil1954年錄音。Haskil以莫札特知名,但舒曼的詮釋也充滿了活潑生動、靈動優美之特質,是不落俗套的聲音空間,流暢自然又充滿驚奇感,細緻優雅又帶點難以馴服的鮮活感。

       以下聽的是Haskil 1947年的錄音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Walter1960年錄音


        仔細看了自己的唱片編目,才發現有一版沒有按照順序介紹到,這就是Walter(1876-1962)1960年的錄音。趁此次補足。

        Pedrotti的詮釋是爽朗俐落,充滿豐沛的動能和明快的節奏感,直接觸動身體做出回應,給予人鮮明的感受。Walter之詮釋則又是不同的風景。這是Walter晚年的錄音,音樂顯得溫暖溫厚,充滿人性的力量。不同於Pedrotti咄咄逼人的聲浪,Walter則對音樂轉折細膩之處多所著墨,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在Walter棒下顯得十分密實,層次清楚,又十分流暢順耳。速度較慢的變奏曲格外能發揮Walter綿密細緻的溫暖音色,激昂的變奏曲也能驅遣樂團發出開闊雄偉的聲響。整體而言,此首作品的詮釋屬於步履沉穩又十分悠然明暢,速度雖然沒有前幾版那麼快而緊湊,卻也不是像福特萬格勒或朱里尼那般極致刻畫般地耽溺其間,反而還是有一股清爽的氣息。Pedrotti版因為過於明快爽利,只能在整體上給予人震撼的感受,缺點則是少了某種值得細細品味的情韻,Walter的詮釋則以溫潤的人性力量,帶來餘韻不盡的美感觸發,是寬厚具包容性的聲響世界,布拉姆斯嚴峻的形象也柔和了起來,帶有悠然的田園風味,可以感受到布拉姆斯音樂中與自然風物聲息相通的精神所在。如果聽習慣類似Pedrotti明快具動能的詮釋,或許會覺得Walter的聲音處理得太鬆軟不過癮,不過如能進入Walter的世界,反而可以體會到內在的內勁,屬於棉裡藏針的內在精神力量,此又是不同的美感氛圍。

         以下聽的是華爾特指揮維也納愛樂,1973年的版本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Pedrotti1966年錄音


        接下來登場的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是義大利指揮Antonio Pedrotti (1901 -1975)與捷克愛樂的演出。最早注意到這位指揮,是透過一張Oistrakh演出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先前已在網誌中亮相,有興趣的樂友可以擊點。當時已提到Pedrotti的指揮剛勁有力,而此廠牌Supraphon的錄音十分優異。此次聆聽Pedrotti指揮,熟悉的感覺仍然存在。

        這也是一場明快爽朗的演出,最近聽的這幾個版本都有類似的特色。不過仔細比較還是略有不同。Pedrotti之版本速度相當明快簡潔,一開始的主題就十分接近進行曲的速度,因而第二第五第六變奏,都是節奏明晰飛快,讓人不由自主跟著拍子點頭舞動雙手。整體速度上比目前最快的Beinum版只慢了十幾秒,比Schuricht快了五十幾秒。但是Beinum版和RCO獨特的秀美溫潤感之美聲,在Pedrotti此版中被一種更簡鍊熱情的氣氛所取代,雖然兩版都以明快見長。如果說Beinum版像海潮般湧動,則Pedrotti的詮釋就像一條清澈的溪流湍急地流動,時而濺起水花。Pedrotti此版可說兼有Beinum與Schuricht之長。不像Schuricht那般偏於樸實單色的室內樂感,Pedrotti仍保有Beinum版豐潤明亮的管絃樂色彩,以及適切的溫厚聲響,雖然厚度上比不上Hans Schmidt-Isserstedt那般飽滿渾厚,但Pedrotti所營造出的熱烈激情,也有可觀之處,相對而言,Schuricht就更為優美洗鍊,情感上略有節制。和前幾版一樣,Pedrotti的詮釋也是屬於直指人心的簡潔酣暢,仍然是相當過癮的聽覺感受。自己原先比較傾向於福特萬格勒或朱里尼式內在精神灌注的主觀詮釋風格,但聽過連續幾種較為客觀的明快演奏,卻也發現獨特的魅力和難以抵抗的動能,也讓我感受到音樂詮釋天地的開闊,不需要事先畫地自限,而侷限了自己所能欣賞的風景。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海洋的想像與遨遊


        最早接觸英國作曲家Vaughan Williams(1872-1958)的大型管弦樂作品,就是第一號交響曲「海洋」,這是Vaughan Williams根據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作譜寫的交響詩型交響曲,由於佔音樂要角的是男女聲獨唱以及大型合唱團,因此其聆聽體驗十分接近清唱劇。
    一開始,經由著名的綠袖子民謠和雲雀飛翔等清新宜人的樂曲,而認識Vaughan Williams。後來透過欣樂讀典藏音樂雜誌的當期CD,聽到此曲第一樂章,短短三分多鐘合唱與管弦樂壯闊又激昂的聲響,徹底震撼我的聽域,當時就十分喜歡這一段音樂,根據雜誌的整體評價找到了Haitink的版本,是我第一張Vaughan Williams交響曲的錄音。音樂雜誌類似的策略,的確發揮了促進消費的廣告效果,雖然錄音中附的是Thomson的版本。我沒有仔細評價兩版,後來聽的就以Haitink為主。

         Vaughan Williams這首標題音樂,描寫性格相當強烈,但我還是以管絃樂曲來聆聽,注意其氣氛之變化,較少關注到原作歌詞。但是關於海洋的意象仍然在無形中左右著聆聽的感受。尤其Vaughan Williams善於利用合唱團層層堆疊的人聲,配合樂團嘹亮開闊的聲響變化,營造出激昂振奮又開闊輝煌的場景,彷如大海浪濤一波波湧來,讓人被聲響淹沒吞噬。Vaughan Williams在曲中發揮他譜寫合唱樂曲的功力,在交響曲世界中注入英國合唱音樂傳統,最後,反而合唱是主角,管絃樂成為陪襯,這或許已經扭曲了交響曲的曲意,或者說掛名交響曲有些名不副實,至少聆聽這首樂曲時,完全和貝多芬和馬勒包含合唱樂章之交響曲感受截然不同。如果把這首曲子視為描寫海洋的合唱清唱劇,或許更適合,因為Vaughan Williams透過合唱流露了對大海遼闊神秘的衷心讚歎,悠揚的歌聲和浩大的合唱綿綿不絕,讓人招架不住。

        也許受多年前第一次聆聽體驗的影響,我最喜歡第一樂章,那直接鮮明的震撼,席捲而來,彷若海潮滾滾席捲,奔湧而至,似乎聽完這一樂章,就領受到了Vaughan Williams此曲的精髓。不過整首七十幾分鐘的音樂,除了奔騰浩大的氣勢,也有許多娓娓吟詠的音樂,細膩清秀,婉轉動人,也只有細細耐心聽完全曲,才能聽到這些合唱歌曲時而飄邈時而抒情的詠歎。

        後來我又找了Vaughan Williams第五首交響曲,想作為進一步接觸Vaughan Williams九首交響曲的敲門磚,不過當時對此曲倒沒有特別感受,印象也沒有這首海洋交響曲般鮮明,也因此我對Vaughan Williams所有交響曲,始終欠缺全部聽完的動力。現在或許是重新認識這位英國著名作曲家之另一個契機。


        以下聽的是 Haitink指揮倫敦愛樂,海洋交響曲第一樂章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Schuricht1962年錄音


        同樣是質樸端正的演出,Schuricht(1880-1967)和Hans Schmidt-Isserstedt與 Abendroth之風格不同,就像同一種光譜中的細微變化,仍然讓整體聲響發出不一樣的質地。就時間上來說,三位指揮家的速度相當近似,也都呈現出明快爽朗的特質,不過三者之中以Schuricht之詮釋最為明朗練達。

         Hans Schmidt-Isserstedt與 Abendroth之版本,可以感受到推動音樂行進的內在驅力,不過神奇的是Schuricht就沒有這種感覺。速度快的變奏曲可以飛快狂飆,但稍慢的變奏曲卻不會讓人覺得卻於急促,反而還有從容之身影。在Schuricht之控制下包含更內在的感受對比。Hans Schmidt-Isserstedt之布拉姆斯,在明快的速度上仍然保持著厚重飽滿的音塊和氣勢, Abendroth則有種剛峻不馴的特質,而Schuricht之詮釋則顯得更為明淨洗鍊,像是聆聽室內樂般乾淨單純,沒有像福特萬格勒那般有過度的精神加料,因而有一種清勁直截的效果,甚至比Hans Schmidt-Isserstedt的蒼勁飽滿,直指樂曲精神的特質還更直接可感。是剝落了一切矯飾和外在塗抹,而以樂曲本身的結構和聲響,在聆聽之耳中開闢出一方天地。就色調而言,這是最接近單純原色的詮釋,質樸明快中仍然有細膩的點逗和宏大氣勢的展開,像蒸餾過的酒,味淡而留下鮮明的印象,聲響直接撞擊審美的心靈,不由自主被席捲而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終曲中三角鐵清脆的音色,清晰地浮現,是其他版本聽不到的體驗。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Hanslick論音樂美


        花了一點時間讀完這本書,得到些啟發,不過在閱讀此書之前,類似的觀念或聆樂的心態,早已經深深影響我音樂之旅的色調和景致。

        和黑格爾的美學相比,漢斯利克(Hanslick, 1825-1904)的這本書毫不費力地輕鬆讀完,像一碟飯後點心。與黑格爾篇幅巨大構想周密、氣魄企圖宏大的四冊美學專書相比,漢斯利克這本書就單純地直接揭示出音樂美學中最容易混淆的情感問題,並以「自律論」的「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的運動形式」,來破除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以情感感受音樂的態度和迷思。此書在當時引起相當大的論戰,自認為代表未來音樂的華格納和李斯特對漢斯利克大加撻伐,和尼采同樣都與華格納先友後戰的遭遇類似,恐怕也有某些不得不然的內在理路。我不是音樂美學的專家,自然無從置喙。不過漢斯利克之觀點雖然已經過時,但其核心觀念卻仍然在二十世紀現代作曲家中發揮巨大的影響。

        漢斯利克之觀點,讓我聯想到魏晉時期的詩人兼音樂家嵇康,聲無哀樂論在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上也說出了傳統抒情美學所不注重的一面,某方面是對先秦兩漢儒家樂教思想的挑戰。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我雖然聽不出和聲之轉位、音程之變化,調性之運用,但我聆聽音樂的時候,即使透過音樂的觸動而引起豐富的感情波動和精神滿足,但我始終把重點放在聲音本身的發展變化、樂句主題的形成演變,聲部的交織和更迭,起伏流動的基本結構之生成生滅中,因此純粹無標題的音樂,更能讓我專注於聲音本身,反而是歌劇或歌曲之語言層次,讓我屢有被打擾之困擾。因此歌劇相對聽得少,即使聽也很少看歌詞、看演出,而單純聽音樂。我歌劇的DVD不多,演奏名家的DVD影片也不多,純粹是對演奏家的演奏姿勢、指揮動作感到好奇才買DVD。大部分用耳朵聽,有時候在音樂廳為了更專注也會閉上眼睛,這都是避免其他外在因素影響聆聽之耳的投入。當然,優美旋律的歌劇和藝術歌曲只要音樂性突出,也是我感動的來源,為了拓寬對音樂的體驗,我還是會努力聆聽歌劇和藝術歌曲。至於其他標題音樂,我往往忽視標題,直接面對聲音。這種態度,一來是自己長久聆樂體驗而養成的習慣,二來也受到劉岠渭老師的影響,讓我學會以聆聽之耳追蹤聲音的發展變化,於主題之重複呼應中獲得單純卻深入的滿足。不過限於音樂專業知識之不足,我也只能安於一般業餘愛好者的身分,達不到Hanslick的標準。

        自律論與他律論在某方面而言並不衝突,只是主從層次應有先後分別。一般人聆聽音樂需要藉助外在材料的提示,這無可厚非,但聽得更深入時,就要進一步訓練聆聽之耳直接感受樂音純粹的行進,如此方能真正聽到音樂本身,而不是模糊的心情感受或生理刺激的反應。到最後見山還是山,聆聽音樂能同時感受到音樂素材的安排變化,又能體會到音樂的內涵精神和感情意味,合則兩美,無入而不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