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直率真誠的Szigeti




        在聽Szigeti的這張唱片之前,我剛好聽了Grumiaux與Haskil1957年於Besançon Festival的現場演奏,兩張唱片都收錄貝多芬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Grumiaux與Haskil的版本安排在錄音的最後四軌,Szigeti的版本安排在開始的四軌,於是在聆聽體驗上之接續恰巧形成一強烈對比。Grumiaux、Haskil之搭配是內行人的首選,無論是莫札特和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Grumiaux的優雅、與Haskil的詩意活潑,對這些古典時期的作品典雅優美的美感烘托得自然鮮活,其中尤以莫札特奏鳴曲最讓人愛不釋手。和另一組搭檔Szeryng、Haebler的演奏各有千秋,都是我十分喜愛的詮釋。Besançon Festival的現場可以看出兩人的默契絕佳,雖然聲音細節不如錄音室作品那麼完美,可是現場的音場和聽眾的投入互動,卻也讓這場演出成為難得的饗宴。其中還演奏了錄音室所沒有的莫札特小提琴泣血之音K.454,是最讓我魂牽夢縈的感人聲音。

        如果說Grumiaux、與Haskil的搭檔是優雅詩意的代表,那麼Szigeti、Horszowski的組合,則是樸實真誠之聲。貝多芬第十號奏鳴曲在兩人的專注投入中有了深厚飽滿的精神面貌。Szigeti的琴音,以古樸直率為特色,音色聽起來毫無美感,不像Grumiaux的婉轉細膩,也缺少Szeryng般精準典雅的氣質,可是這種樸實直截的琴音,在詮釋古典精神濃厚的作品所灌注的內在精神偉力,十足讓人驚嘆感動。這是不假修飾的自然原聲,粗厲的音色卻包含了感人的真誠內在。如果要挑剔技巧和音色的變化,Szigeti的演出自然難以滿足追求美聲的聆樂之耳,技巧絕對比不上其他演奏名家,因此他的詮釋區隔性相當高。也就是說如果只喜愛小提琴甜美優雅的表現方式和細緻溫柔的音色變化,很難對Szigeti的演奏感到共鳴。但是美感世界的豐碩,始終要求聽者打破某些既定的成見,敞開心胸接納不一樣的聲音存在。如能超越既有的接受視域,從Szigeti不夠完美的聲音表現中感受某些超乎表層的聲音質地,進而體會到Szigeti琴音背後精神飽滿扎實的開闊堂廡,這樣在美感世界的探索中必會開出嶄新的天地。我已經能夠超越琴音表層的優美音色之細緻等面向,直接透過Szigeti粗率直接的聲音表現而直探其真誠內在的音樂心靈,感受Szigeti對作曲家內在心靈的深刻挖掘。只要抵達這一層次,即使是簡單的音樂語句,也會讓人產生泫然欲涕的感動。

        剛好這三位作曲家都是陪伴我甚久的知己,Schubert的Duo有著最溫暖的歌詠心靈,Brahms的小提琴奏鳴曲撥開層層的武裝外衣有著最容易受傷的溫柔心靈。雖然Szigeti在此處的演奏一點也稱不上是流暢自然,反而有些凝滯厚重,甚至有些淒厲,或許更適合Brahms而不適合Schubert,不過在 Myra Hess(1890-1965)的搭配下,也讓Szigeti的琴音多了些細緻優美的成分,即使粗率生硬的音色依然,可是直截的表情讓內在的情韻攤開一目暸然,沒有拐彎抹角和故作姿態,這份真誠觸手可掬,這就是Szigeti魅力所在。

        以下聽的是Schubert (arr.Friedberg): Rondo in D,由Joseph Szigeti 與Andor Foldes 合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