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Beinum1958年錄音


        如果覺得Abendroth的速度已經算快了,那還不夠看,荷蘭指揮Beinum硬是比Abendroth快了一分鐘多。

        速度只是參考值,雖然速度影響音樂持續的時間,更對聆聽之聽域發揮作用,不過卻不是最直接感受到的。只有音樂本身的肌理和展開的結構,才能決定聆聽聽覺場之真實面向。從速度上看,會覺得Abendroth已經有驅趕的動力在音樂背後,那麼Beinum該如何維持音樂之結構而不至於過於緊湊?實際上這都不是問題,從一開始略微快速的速度行進,就已經預告了這是一個偏於輕快悠揚的詮釋。但明快歸明快,布拉姆斯音樂所需要的厚度和開闊的氣勢還是維持著,因此,如果進入Beinum的速度結合音樂開展的具體體驗,幾乎不覺得比Abendroth之詮釋快多少。這是清新流暢的音樂,厚度感自然比不上福特萬格勒的精神飽滿和Abendroth的嚴峻樸厚,Beinum讓音樂維持一種清透又不咄咄逼人的溫潤感,Abendroth聽起來就像是巨石堆疊般地滾動,而Beinum則像是海潮般流動。樂團聲部間的聲音層次清清楚楚,雖然是1958年的錄音,品質卻超乎想像地好,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優美柔和的音色淋漓盡致地展現,聲音的平衡感及音場之開闊舒適,都無可挑剔,是名不虛傳的美聲。Beinum沒有福特萬格勒般精神涉入地開闊堂廡,也不像Abendroth質樸剛峻的生硬感,卻將布拉姆斯音樂中的柔情與溫厚感表現出來,流暢清新的音樂有飛揚的氣勢,最讓人欣賞的是Beinum都能讓號角聲浮現於樂團之上,這是對布拉姆斯別有意義的聲響,而福特萬格勒和Abendroth,限於錄音品質,我沒有特別注意到號角聲。而第六段奏又是最酣暢淋漓的爽快,讓人由衷欣賞,終曲的輝煌燦爛又讓人印象深刻。如果喜歡Haitink之詮釋,也會喜歡Beinum的風格。事實上Beinum從創團指揮Mngelberg手中接下大任,將RCO的美聲傳承下去,由Haitink發揚光大,才造成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舉世知名的榮耀。這樣的詮釋乍聽起來個性不如福特萬格勒和Abendroth般鮮明可感,反而是讓人感覺十分舒服的詮釋。尤其是我聽完後還想再聽一次。不像福特萬格勒之演出聽完後讓人精神負荷過大,需要好好沉澱一番。而Abendroth之詮釋也讓人不想再重聽。Beinum之演出正好是上述兩種個性鮮明詮釋之調節劑,濃酒之後的醒酒茶,看似可有可無,卻在最恰當的時機發揮其必要作用。

        以下聽的是Beinum指揮的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