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Caldara宗教音樂之幽深低吟


        先前已在 網誌分享過義大利作曲家Antonio Caldara(1671-1736)早期的三重奏鳴曲及大提琴奏鳴曲,而他更具有代表性的聲樂作品,如清唱劇、神劇,則可在此張唱片中略窺一二。

        聆聽第一軌的神劇「Sedecia」(1732)之選曲,就讓我對於Caldara的聲樂之美留下深刻的印象,實際上,當時最負盛名的閹人歌手Farinelli(1705-1782,本名是Carlo Broschi)即演唱Caldara此首作品,因此這首選曲正是此劇的菁華,展現Caldara成熟時期在聲樂上收放自如的譜寫功力。此曲悲悼Jerusalem城的覆亡,音樂洋溢著濃郁的悲劇情感,伴隨著人聲清透又具穿越力的飛揚舒卷,讓人看見Caldara如何讓音樂綿延不絕以招喚出悠遠深沉的時代氛圍,而在音樂的迭宕起伏中,隱寓強烈的戲劇張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曲的伴奏中使用了揚琴(Dulcimer),實際上卻是為了取代已消逝的古鋼琴Pantaleon的錚錝聲響而使用的配套方案,由德國小提琴家Pantaleon Hebenstreit(1667-1750)所發明的Pantaleon琴,是鋼琴發展之前的古鋼琴先驅,他帶著此樂器在歐洲演出而引起注目,Caldara也在創作中,使用此樂器充當數字伴奏,而讓音樂有更鮮活的變化。此張唱片遂有兩個亮點,其一是Caldara的宗教聲樂曲,其二則是為了呈現Pantaleon音樂而取用近似聲響的Dulcimer,兩者的結合,遂造就此一聆聽旅途中最獨特的體驗,一段讓人驚豔的風景,一張讓人一聽即感動,再聽即愛不釋手的私房唱片。

        即使不仔細對照歌詞,也能感受Caldara的音樂除了宗教沉靜悠遠的氛圍之外,洋溢期間的更是世俗世界生動鮮活的愛欲情感。足以看出Caldara精巧優美的聲樂橋段,如何和細緻多變的配器結合,而營造出既平易近人的聲響迴旋又深入耐聽的體驗,如此優美澄澈,如此清幽絕俗,如此華美豐潤,搭配著定位清晰的錄音,很輕易地讓人沉醉在Caldara聯翩紛采的音樂世界中,而忘我脫俗。最值得推薦的是第一軌、第三軌、第五軌、第十一、第十三軌。第三軌之優美處,足以使人形神飛越、暢快昂揚,其沉靜處讓人低迴歛懷、佇思凝首,在人聲與Dulcimer琴之間的細膩對話尤為精采,而三分多鐘處的Dulcimer獨奏也深具特色(在八分多鐘處再出現)。第五軌開始的大提琴聲響幽深低迴,預示了此曲的沉靜情調,大提琴在此曲和人聲的細膩對話,精細之極,二分多鐘處的人聲吟唱,脫俗明淨,彷如天籟,讓人動容難忘(在結尾之前又再現)。第十一軌的音樂情調與第五軌近似,都是低迴低吟的樂音,而在吟唱中除了人聲與大提琴之外,又加入了Dulcimer的輕和,此曲更為簡短,其沉靜的氛圍則點到為止。第十三軌則是整張專輯中最具戲劇性的一軌,Dulcimer的灑落如同雷聲般,形塑出強烈緊張的力度變化。最後一軌又是Dulcimer展現技巧的時刻,人聲與錚錝樂音的交疊衍生,隱然讓人想起第一軌的濃烈情感,再尋蹤前返,又是必然的回顧行程。

        在幾首清唱劇、神劇之間,穿插了兩首大提琴奏鳴曲,和先過聽過的曲目不同,當有其他來源。這些大提琴奏鳴曲補足了先前的遺憾,對於Caldara早期輕暢爽朗的質樸風格,有更清晰的捕捉。Caldara在宗教音樂中既能表現虔敬深邃的仰望情感,也能突顯鮮明的戲劇張力和華美的聲樂線條,其音樂的內涵和耐聽度,絕對超過維瓦第的聲樂作品,可惜其名聲淹沒在巴洛克名家中,但他的音樂,絕對值得有心人細細採擷。對我而言,不過是偶一摘取,就失足於聽域中而入迷忘返,想必Caldara還有更多珍寶尚待挖掘。

以下聽的是Caldara之清唱劇 "Soffri mio caro Alcino"(專輯中第10到13軌),由 Gérard Lesne演唱,錄音不如此唱片清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