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鳴曲從大提琴改編版聽起,是審美趣味的特殊選擇。正常的聆聽順序應該從小提琴原本的版本,來感受舒伯特這些早年樂思的靈動自然。從手邊有的唱片中,我首先挑選Grumiaux的版本來彌補Szeryng版匱缺的聽域空間。
相較於Szeryng高雅中寓有清剛之氣,Grumiaux之詮釋則有更細膩豐潤的柔美情韻。幾次聽下來,對這三首奏鳴曲的幾個樂章有更深入的愛好。第一號奏鳴曲有溫潤自然的詠歌風格,最讓人驚豔的是第二樂章三段曲中段憂傷動人的音樂,位於三段曲的中心,舒伯特讓弦樂綿延的旋律盡情歌詠,一段錯過即不再的音樂,優美天籟瞬間消逝的聆樂體驗,在舒伯特後來的音樂世界中常常逗引著聽覺的感動,沒想到在早年的音樂中已浮現胚芽,讓這首名不見經傳的曲目有了吸引聆聽之耳拜訪的藉口。第二號奏鳴曲之後樂曲發展成四樂章,成為此後二重奏曲的形式。最大的差異在於二樂章行板與三樂章快板之間插入一段小步舞曲。第二號奏鳴曲有了更為豐富的音樂表情,可以感受到舒伯特蛻變的痕跡。第二樂章也有優美如歌的抒情樂段,和更深沉的內在面向。除此之外,第四樂章也是此首樂曲讓人難以輕易錯過的聲音,流暢的旋律淡淡的憂傷,匯聚成具張力的感情噴發。第三號奏鳴曲有更為戲劇力量的發展,化抒情歌詠為主題開展的交錯與對話。舒伯特更為閑熟地運用鋼琴與弦樂之間的對比。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最大的特色,在於鋼琴地位的不容忽視,許多優美的抒情主題都是由鋼琴帶領而吐露,小提琴反而成為陪襯。第三號奏鳴曲的第二和第四樂章,我也相當喜歡,尤其是第四樂章,抒情主題讓人一聽難忘,不過驚鴻一瞥,只在曲中出現兩次,樂曲後來的發展就有了完全不同的風格。D574的二重奏更能彰顯舒伯特清新流利的音樂特色,尤其更為活潑清爽。樂曲形式最大的變化是將行板移到第三樂章,第二樂章用詼諧曲代替。而第三樂章行板更以變奏曲的方式反映出舒伯特作曲手法的進步,從純粹的抒情歌詠變成對樂句發展更為精密的譜寫,卻仍然保有自然渾成的特色。第四樂章歡快生動的風格是前此三首樂曲很難達到的簡易暢快,在此首作品中舒伯特個人的音樂風格更為鮮明。
這些小提琴奏鳴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舒伯特綿延不絕的抒情歌詠,還有清新溫潤的自然風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卻輕易就能在聽域種下一株株迎風搖曳的花朵,在朝陽煦育下綻放出鮮潔的光澤,縱使有黯淡抒情的內心低語,還是清愁淺斟般地醉人,還不到淒厲複雜的心痕痛悲之程度。可是舒伯特在清新歌詠的表層底下的早熟情感,卻已透出他對於世事人情的深刻自覺,這種道盡人類共通感情色調之特質,相當接近李後主詞作的特色,以直覺的細膩體會,說出人性共通的情感伏流,既是最個人化的語言也是最普遍的生命體驗。
Grumiaux此版的詮釋特別柔美動人,他讓舒伯特的抒情詠歌緩緩吐露,優游不迫,因此幾首樂曲的慢板樂章最為動人,不過如果是小步舞曲則過於柔弱,快板樂段也不夠跳脫揮灑。但是Grumiaux細膩柔媚的風格,讓這些樂曲有了更動聽的美感,尤其是一閃而逝的天籟,在Grumiaux的詮釋下更難輕易忘懷。
以下聽的是Schubert 之Violin Sonatina No.2 由Grumiaux 與Castagnone合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