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Corrette歡愉中的一抹孤寂




        與法國巴洛克作曲家Michel Corrette(1707-1795)這張六首大提琴奏鳴曲,同時聆聽的是義大利作曲家Biagio Marini(1587-1665)的OPUS8室內弦樂曲,第一次分別聽這兩張唱片的時候,只覺得Corrette的音樂像極了義大利作曲家的作品,而Marini反而像法國作曲家之作,後來轉念一想,除了兩位作曲家分別處於巴洛克早期、中晚期之間橫亙的一百年的時空外,法國音樂與義大利音樂之間的消長也是另一個原因。在巴洛克中晚期,義大利音樂席捲法國宮廷,傳入了巴洛克大提琴,而法國在1700年之前,還很少知道這個樂器,主要流行的是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十八世紀初Vivaldi的器樂協奏曲風行歐洲的時候,義大利風格更被法國所接受,法國作曲家也逐漸喜愛上獨奏樂器如大提琴、小提琴的魅力。作曲家Joseph Bodin de Boismortier(1689-1755)於1726年出版了法國第一部獨奏大提琴音樂輯,標誌著大提琴如歌的音質和多變的表現力更受法國作曲家重視。

        關於Corrette之生平,可參考 Deadlockcp兄 介紹的Corrette六首聖誕歌交響曲,剛好是去年年底的文章。直到我聽了Corrette此張專輯,翻找資料時恰巧又連上這篇過往曾讀過的文章,冥冥中的緣分串起了這種遇合。擅長各種樂器,寫了許多教學書籍的Corrette,十分重視大提琴這個新興樂器,他關於大提琴的理論、實務的教學方法,是法國十八世紀初最早出現的專著,涉及到弓法、指法、發音、分句等相當細部的具體實踐面向,可見他對此樂器的掌握能力。他所譜寫的這組大提琴奏鳴曲,標題為The Delights of Solitude(孤寂之喜),明顯可見受義大利三、四樂章形式的影響,但Corrette在樂章中安排了不少舞曲,如Allemanda、Sarabanda、Giga、Corrente,也有不少Aria,除了充分展現大提琴多變的色澤和技巧之外,如歌的慢板聲腔更是Corrette此作讓人著迷之處。

        千萬不要受標題影響,這些大提琴曲並沒有太多孤寂的況味,反而以其生氣勃勃的流暢性和如歌性為其主調,節奏鮮明活潑,旋律優美動人,很容易被其吸引,題為孤寂,可能跟大提琴給予人憂傷深沉的感覺有關,但作品所透出的喜悅色調卻十分鮮明。在閱讀內頁解說之前,我還不知道封面上的題名是The Delights of Solitude,卻很快掌握了Corrette明朗亮麗的特色。Corrette之樂風有濃厚的義大利色彩,其明朗如歌的抒情性,和先前聽過的法國古大提琴曲所強調的優雅、迷人更迂迴的姿態不同,更容易親近,更直率有力。雖有不少樂章以舞曲為題,但也可以不用舞曲的精神來掌握,而將之視為一種多變樂風之展現。我最喜愛的樂章是第六號奏鳴曲第二樂章(第二軌)和第二號奏鳴曲第三樂章(第十軌)。前者的Aria,彷如美聲歌劇般由大提琴吟唱的詠嘆調,淳厚溫暖的歌聲,低吟豐美,讓人不由自主也想引吭高歌,是最能彰顯Corrette慢板抒情之美的一個樂章。第十軌的音樂,盤旋舞動的激烈色彩十分鮮明,也是整張專輯中最能與義式風格聲息相通的精采樂章,Corrette讓大提琴舞出飽滿深沉的律動,每次聆聽此曲,總讓我想起Vivaldi音樂讓人振奮飛揚的昂然情懷。

        擔任演奏的兩位大提琴家Seung-Yeon Lee(兼指揮)、Se-Hee Kim是韓國人,巴洛克吉他Fernando Reyes Ferrón是西班牙人,大鍵琴演奏者Mami Kurumada是日本人,他們組成的Bassorum vox,以演奏16到19世紀的法國、義大利、德國音樂中較冷門的曲目為主。從解說中附的照片來看,俊男美女的組合,都很年輕,正適合展現Corrette音樂中鮮活生動的一面。兩把大提琴的低吟交疊,尤其慢板樂段,是最讓人陶醉入迷的,而其活力昂揚的一面,正切合即將來到的聖誕佳節。在歡樂的愉悅中透漏著一絲孤寂的抒情之美,則是不足為他人道的個人體驗。

以下聽的是Corrette第五號奏鳴曲最後一樂章(此唱片中最後一軌)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Scriabin之抒情與狂喜


        前一章論文約略提到了作曲家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1872-1915)與梅湘(Olivier Messiaen,1908-1992)的通感能力(還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 Korsakov,1844-1908)),除了Rimsky- Korsakov之外,為了更深入這兩位作曲家的音樂,我找出了Scriabin的交響詩Prometheus:The Poem of Fire(普羅米修斯:火之詩)以及Messiaen的Catalogue d’oiseaux(鳥類圖誌),卻無意發現了Scriabin的少作,鋼琴協奏曲之優美迷人。
  &nbsp Scriabin的鋼琴曲,先前聽過不少,已初步能掌握其早期受蕭邦影響的抒情樂風,轉變至受宗教冥契體驗影響的神秘化、冥想、自我中心性的晚期風格,但卻始終不曾仔細地聆聽Scriabin主要的作品。但為了追蹤與色光風琴(Color Organ)有關的交響詩:火之詩,由此體驗Scriabin形塑的宗教狂喜境界,卻讓我發現了更具親和力更具抒情之美的鋼琴協奏曲,一首可媲美蕭邦鋼琴協奏曲和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之作,屬於浪漫化的俄國音樂世界,也算是意外的收穫吧!

        三樂章的鋼琴奏曲,於1896年秋天到隔年的五月間完成,並於1897年十月23日於Odessa首演。眾所週知,Scriabin與拉赫曼尼諾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是同學,在師長們如Safonov、Arensky之眼中,對此兩位傑出的學生各有不同的預期,Scriabin被認為是傑出的鋼琴家,而拉赫曼尼諾夫則被視為作曲家,最後的結果揭曉,拉赫曼尼諾夫抱走了鋼琴金牌第一名,而Scriabin則位居第二。最後我們接觸的音樂史、演奏史、唱片史等材料顯示,拉赫曼尼諾夫無論在作曲上和鋼琴演奏上都比Scriabin知名、影響更廣泛。畢竟,光鋼琴協奏曲,拉氏四首中就有兩首成為二十世紀後大受歡迎的名曲,四首全集也幾乎是所有鋼琴家挑戰的里程碑,而Scriabin的鋼琴協奏曲,則冷清許多,寂寞許多。

        三樂章的協奏曲,在鋼琴與管弦樂團之間細膩應和的織體,就比蕭邦鋼琴協奏曲貧弱的管絃樂法出色許多。許多優美動人,讓人留連忘返的旋律,都是從樂團中傾訴、流洩出來的。而同樣是俄國作曲家,Scriabin的少作沒有拉赫曼尼諾夫艱澀難啃的厚重、膠著化不開之深美,而更為清爽清新,但在技巧上則有近似於拉赫曼尼諾夫繁複多變的俄國風味。因此,當初為了消化拉三,同一曲至少聽了十幾次以上(非連續),然而Scriabin的鋼琴協奏曲,聽一兩次就對其俄式抒情產生共鳴。第一樂章與古典曲式聽感中的快板不同,更為抒情、更為細膩優美,醉人之旋律漂蕩輕浮著,在鋼琴與樂團之對話中凝聚力量,發出渴慕之激情,又轉入輕快樂段,由此交錯著,鋪展著抒情與濃烈傾吐之口吻。第二樂章是我最喜愛的樂章,聆聽此曲總讓我浮現某些電影畫面,裝了弱音器的弦樂所鋪展的主題旋律,淡雅抒情,語態自然,像電影鏡頭中籠罩原野的薄霧,緩緩展開憑跳的視野,從此主題開展了鋼琴與樂團五段變奏,第一變奏豎笛與鋼琴之對話,第二變奏詼諧曲般激動了起來,第三變奏鋼琴轉入左手,同樣與弱音弦樂群應和著,第四變奏轉入完全不同的氛圍,鋼琴跳躍著,是最扣人心弦的音樂,也是我最喜歡的變奏,第五變奏,先前的主題再次由弦樂引領著與鋼琴對話,慢慢結束此樂章。隨後轉入的第三樂章,是更有力量、更炫技的一章,充滿著突如其來的情感噴發,是第一章濃烈激情更白熱化的集中,但其第二主題之抒情力量更讓人印象深刻,是此首樂曲最觸動我的一小段音樂。此樂章之動態力量和隨衝突發展而湧現的戲劇張力,讓此曲更有活力,更壯闊,而不流於一往不返的浪漫抒情。

        收錄的其他兩首樂曲,除了火之歌之外,還有交響詩狂喜之詩:The Poem of Ecstasy (Le Poème de l'extase) op. 54,從中可以瞥見Scriabin後期所探究的宗教狂喜之境,如何匯聚成壯盛、嘹亮、充盈一切的聲響齊鳴,雖然其略顯華格納式的浮誇,但仍可見Scriabin如何塑造音樂向上升騰的力量。但此曲與火之歌相比,只是一種片段的冥契體驗,不如後者企圖涵括、容納全人類的命運於一爐。火之歌所運用的色光風琴(Color Organ)的實際演奏,僅透過錄音當然無法得窺聽覺與視覺聯覺並現的極致體驗,但此曲的聲響更為豐富,管風琴、鋼琴、無歌詞之人聲,在曲中交會湧動於壯盛浩大的氣勢中,繽紛燦爛不足以形容之,而從一開始的幽深冥思,轉化成為無所不在的聲響體驗,想必在現場演出中更為過癮,也讓人對Scriabin晚年未完成的作品Preparation for the Final Mystery,結合音樂、色彩、香料與舞蹈的聯覺大作更感好奇。但由於Scriabin這種孤絕的冥契體驗,僅限於自身的狂想、狂喜,對我產生的震撼力還不如先前聽過的Tavener之安魂曲,有更動人的情感深度和人道精神。

以下聽的是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Ugorski與Boulez合演之版本。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交響人生與柴可夫斯基


        神奇的是,因為一部電影,讓我又拿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聆聽,還從將近四十個版本中挑出Oistrakh與Kondrashin合演的版本。並接著聽同片中收錄的Glazunov小提琴協奏曲,這首許久未曾重溫的樂曲,聽來備感親切。連愛樂電台都會三不五時響起柴可夫斯基的音樂,Glazunov則冷清許多。

        早已忘記多久之前在電影預告中看到「交響人生」的劇情,就興起想看的念頭。但真正上映時卻錯過了,最後是到亞藝影音租來此片,一解我的好奇心。一開始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塑造的是淪為清潔工的指揮家跟著音樂的節拍忘情地指揮,情感投入,動作有模有樣,但突然響起的手機鈴聲擊碎了他的大夢,揭露出難堪的現實。隨著劇情的發展,顯示出荒謬離奇的喜劇安排,也慢慢浮現讓我意外的主題,原來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是此部電影的核心音樂和劇情靈魂。三十年未曾登台的指揮家,要重新網羅淪落於社會底層的樂團樂手,組成一支冒牌樂團於法國公演,本身就是荒誕不經的故事。好不容易解決了諸多困難,到了法國,這些樂手如同烏合之眾,各忙各的,又玩樂又趁機撈一筆,毫無專業樂團的風範,根本無法聚在一起排練。而原訂演出的女小提琴家,也在與指揮聚餐共談後打消演出的念頭,因為她不願意成為指揮家治療傷痛的替代品。

        最後所有的混亂、各自為政,在一封簡訊的串聯下結束。如期舉行的演出,一開始讓人皺眉的失誤連連,獨奏家投以冷峻的、不信任的眼光,但仍賣力演出。而在獨奏家優美樂音之感染下,喚起樂團的過往記憶,脫胎換骨般奏出飽滿扎實的俄國之音,伴隨著獨奏精湛的演出,獲得滿堂喝采並加演的盛況。而演出時獨奏家從訝異到感動的表情變化,曲終與指揮相擁而泣,更是感人的畫面。最後的轉折當然失之於一廂情願和過於美化的完美結局,畢竟三十多年未曾排練的樂手,即使音樂已深入骨髓,但臨時合演能達至一流境界,只能是電影劇情,現實中則不太可能。不過此種矛盾,並非導演在意的重點,藉由音樂來說出感人的故事,才是所有劇情安排匯聚之高潮。最感人的時刻,在影片結束前的十幾分鐘,樂曲的演出從散漫走拍到一氣喝成,扣人心弦,同時也用同一首樂曲串聯起前後三十年時空的變遷和人事之對比,獨奏者也於這種交疊映照中,揭露身世之謎。於是,柴可夫斯基的樂曲,就疊加上了劇情所賦予的追求音樂之美、抵抗政治勢力粗暴干預的美好投射,所有關於劇情的不合理或過於喜劇、巧合的安排等等質疑,在最後磅薄齊奏中煙消雲散。讓人感動的,是音樂的感染力量,讓指揮家在三十年內念念不忘鍾情於音樂之美極致、合諧的世界,由此超越了種族、政治、時間的藩籬,成為人心持續鳴響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

        唱盤上的柴可夫斯基樂曲,早已失去了劇情所賦予的激勵人心的燦爛光輝,但Oistrakh溫暖飽滿的琴音,比之影片更別有風味。然而透過電影的營造,我們聽的又不只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而是一段笑中有淚的音樂故事。在我早已對這首樂曲失去興趣,久矣不復聆聽柴可夫斯基之後,電影喚起我對這首樂曲的熱情,喚起我多年前著迷這首樂曲,反覆聆聽的回憶。如果能吸引少聽古典音樂的電影迷藉此接觸柴可夫斯基,從中打開音樂之窗,體認音樂之美,就是此電影成功之處了。更讓我興起再次於現場音樂會中感受此曲壯闊優美之念頭,更是這意外邂逅的新機緣了。

以下是電影片段

以下是電影預告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十七世紀英國Viol音樂




        這張十七世紀英國Viol琴音樂,是幾個月前誠品八五折時買的(不過這是古碟的特價品,沒有折扣,後來又看到相近的封面,但是由韻順代理的高價品,不知為何相同曲目有兩種封面、價位?),當時購買的幾張唱片中,這是最早拆封最早聆聽的一張。從彼時到現在,靜夜時分飄盪在臥室的音樂。許久了,一直不想將這張唱片收起來,畢竟Viol的琴音串起了許多夜晚平淡但雋永的生活斷片。

        平淡,是的,最初的聆聽印象就可用此二字概括。妻子總希望睡前聆聽的音樂,不要太多抑揚起伏,太吵雜、動態對比太激烈。為了達成這樣的要求,我總找出手邊的大提琴音樂,巴洛克時期古大提琴的樂聲,總能符合這樣的要求。尤其這張唱片,音量轉小些,更適合夜晚靜謐的氛圍。但是,一旦深入音樂,一旦抓住這些Viol琴的發聲特質,會發現平淡只是表層的初步印象,音樂內裡有著情感蘊蓄、發展、堆疊的細膩變化,如不多次聆聽、深入玩味,很容易錯過隱藏期間的光譜變化,尤其動人的樂音總隱藏在樂曲的中段之後,如不按圖索驥,很容易錯過神來之筆的觸發。

        英國Viol琴音樂之興盛,乃是十六世紀引進義大利音樂後的產物,Viol作為被引進的樂器,經過推廣發展,在十七世紀初達到高峰,在此黃金時代有許多作曲家如O.Gibbons、J.Ward、J.Coperano、T.Lupo、A.Ferrabosco等為代表人物,其後雖然風潮停歇,但依然有一些個別的著名的作曲家如John Jenkins(1592-1678)、Matthew Locke(ca.1630-1677)等承接著Viol音樂之譜寫。透過此張唱片,讓我接觸到未曾接觸過的英國巴洛克早期的作曲家,如Thomas Ford(1580-1648)、John Jenkins、Matthew Locke、Christopher Simpson(ca.1615-1669)的Viol音樂,徜徉於此一時期低吟淺唱的Viol樂音中,渡過好幾個清淡宜人的夜晚。
   關於Christopher Simpson,樂友 Deadlockcp兄 在其網誌中作了介紹,讀之可掌握英國此一時期的政治氛圍和音樂特色。對我而言,Christopher Simpson在第十軌的Divisoins on a Ground,六分多鐘的音樂,在頑固低音上的變奏,深深吸引我的聆聽之耳,是一首百聽不厭的樂曲。簡單、明晰、層次明確,但卻充滿低吟深沉的情感張力,和跌宕飛舞的變化姿態。和第一、二軌收錄的Christopher Simpson兩首Divisoins on a Ground(for two bass-viols)相比,雖僅有一把Viol琴,但音樂比後者的輕快悠揚更具抒情力量。對我而言,改變此張唱片平淡的印象,就是從邂逅此曲開始的。其後,我更著迷於John Jenkins於第十一軌的d小調Fantasia,四分多鐘的音樂,一開始平淡無奇,複音的織體低低吟唱著,但從一分十九秒左右,音樂突然盤旋飛動起來,清雅中帶些歌吟的傾訴口吻,情感更為濃烈,舞動的節奏讓人著迷,是無可言喻的觸動共鳴,每次重聽,我期待的就是這短短幾秒鐘的撞擊。坦白說,此張唱片即使只有此樂段值得留存記憶,其餘的音樂都平淡無趣,也值得讓此唱片列入我的觸動心弦之章。然後又從此曲發現了John Jenkins於第三軌的g小調Fantasia,從一分四十幾秒左右浮漾出一條動態的旋律,雖不如第十一軌般同樣手法所揮灑的深入人心,但也讓我驚豔留連。而Thomas Ford的Pavan and Galiard,出現在十二軌,是所有曲目中演奏時間最長的,七分多鐘的音樂,舞曲曼妙優雅的細膩音樂,從厚實飽滿的低音開始,有種幽深鋪展的意味,一層層地剝開情感的深度,照見其間深不可測的渦流與內裡,又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對我而言,多次聆聽的體驗,首先習慣了第一軌流暢簡易的音樂,然後發現了第十軌之後一曲一世界的美妙體驗,然後再重新回到前幾軌,慢慢聽出餘味。需要長時間陪伴,付出耐力和關懷,然後,你會發現,音樂說出的,遠比解說文字、遠比匆匆一瞥的聆聽還多、還深、還難以窮盡。兩把Viol琴之交替歌詠,搭配大鍵琴數字低音,卻能在樸實淡雅的表情中深寓耐人尋味的餘韻。

找不到同曲曲目,只好找了John Jenkins 的 Pavan for 2 bass viols,讓樂友領略兩把Viol樂音之美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Dohnányi與高大宜




        在Dohnányi十七歲創作第一號鋼琴五重奏之前,他已有一些作品如弦樂四重奏、六重奏、彌撒曲,幾首鋼琴曲和歌曲,但他卻把這首鋼琴五重奏標示為作品一,因為這是Dohnányi自認為成熟之作的開始。

        1894年Dohnányi於聖誕假期譜寫這首作品,並於隔年年初完成。Dohnányi與室內樂的淵源,可追溯至他的首度登台演出,九歲時演奏莫札特鋼琴四重奏,十一歲演出舒曼鋼琴五重奏。十七歲進入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學習,他的作曲老師是Hans Koessler,他於1895年夏天向布拉姆斯推薦Dohnányi這首鋼琴五重奏,布拉姆斯讀過作品後,隨即安排此作於11月25日在維也納演出,先前的首演則是在布達佩斯舉行。布拉姆斯對此曲的稱讚是:「我不可能寫出比這更好的作品!」

        第一號鋼琴五重奏,的確是一首成熟之作,主題明確、結構清晰,風格高貴而洗練,充滿浪漫時代樂觀、抒情之氣息。四樂章首尾應和,主題連貫,第一樂章高貴、堂皇之主題,或許受布拉姆斯影響,而呈現濃厚的德式浪漫風格,但Dohnányi能調和他所受的諸多影響:如布拉姆斯、舒曼、華格納、理查史特勞斯等,而形成自己的語法。旋律簡潔明晰、織體綿密,情韻淡然悠長。第二樂章詼諧曲的快速音群近似布拉姆斯,帶有一種驅力,ABA形式,中段Trio是一小段抒情主題。第三樂章慢板更具細膩抒情之美,由大提琴帶出的沉思低吟旋律,則讓人想到舒曼濃厚文學氣息的內斂特質。第四樂章以更亮麗燦爛的色彩展開,但其第二主題也相當迷人。進入六分半之前浮現了第一樂章的主題,應和著第一樂章,作為終曲的一部份,有著更為複雜的發展變化,最後匯流入此樂章壯盛昂揚的主題。

        作於1914年的第二號鋼琴五重奏,是Dohnányi圓熟之作,更能展現他的作曲技巧和深度。與第一號五重奏相比,更為複雜有深意。三樂章的形式更為簡鍊,一氣呵成。第一樂章之主題來自於理查史特勞斯式的合聲,更為幽深凝重,更具有抒情之內斂、冥思力量,在情感上比第一號鋼琴五重奏之明朗、燦爛有更多糾葛、陰影、更耐人尋味,也更難親近。一分三十九秒之主題,讓人動容,雖僅出現幾句隨即消失,但屬於Dohnányi擅長營造的深美氛圍。第二樂章詼諧曲式的變奏,多變的、閃亮的音樂,讓我們從第一樂章的陰鬱、緊張中獲得鬆弛、放鬆。第三樂章以弦樂的賦格開啟,三分四十秒再次浮現第一樂章的主題,五分鐘左右則與原先的主題交融在一起,在隱約中可辨認舊的形貌。此樂章無疑是此首五重奏最精采、技巧最艱難、感情最激盪、深沉的樂章,新的主題與舊的蹤跡交錯漲跌,不是將近二十年前寫的鋼琴五重奏所能企及的艱澀和深度。

        加收的一首高大宜(Kodály,1882-1967)小夜曲作於1919到20年間,這是高大宜個人窮困失意的時期,此曲也不像期待中的小夜曲那般宜人舒暢,而蘊藏著一股寂寥孤寂之情緒。高大宜的音樂語法,比起Dohnányi之精練浪漫化,而有著更樸素、生硬的特色,是一種未經琢磨鍛造而漾現的自然原色,更富民歌氣息。但此曲孤絕、獨吟的氣息,則潛藏在表層的生動、活潑之音型變化之下。和Dohnányi相比,高大宜的音樂更具有原創性、更新鮮、更不諧和,更匈牙利。最吸引我的是,此曲逸離了小夜曲的制式樣貌,而融合了熱情明朗的節奏(第三樂章)和孤吟幽絕的心靈樂聲(第二樂章),是和Dohnányi的浪漫精神截然不同的新鮮體驗。

以下聽的是Dohnányi第一號鋼琴五重奏第一樂章

以下聽的是高大宜Serenade第二樂章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凝思與明燦-兩種豎笛體驗




        透過這張唱片,我第一次接觸到俄國豎笛大師Vladimir Sokolov(1936-1999)的豎笛演奏,重新溫習了布拉姆斯讓人悠然凝思的豎笛三重奏,並接觸到Weber著名的豎笛五重奏,沉浸在溫暖輕揚的豎笛琴音中,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享受的事情呢?在最近紛忙的生活中,只有豎笛能寧定我的心神。

        Sokolov擔任俄羅斯國立室內交響樂團(SASO)的豎笛首席長達三十年以上,是俄國首屈一指的豎笛大師。對於豎笛,我接觸的不過是Emma Johnson的幾張錄音,以及網誌中曾提過的David Campbell,至於Karl Leister、Richard Stoltzman、Sabine Meyer等豎笛家,雖也有幾張唱片收藏,但都不是衝著演奏家而買的。對於豎笛,我不曾發揮探究鋼琴演奏樣式、風格之精神來比較不同豎笛家之音色、詮釋特色,只是乘興聆聽,自在地感受豎笛溫潤宜人的音色,如此就能暫時滿足我對這個樂器的期待、想像。

        許久未聽布拉姆斯這首豎笛三重奏了,多年以前,布拉姆斯的室內樂和晚期鋼琴小品,是我消憂撫慰的良伴,孤獨者彷彿可以從布拉姆斯的音樂中,照見自己的身影。在著迷於豎笛奏鳴曲(中提琴版)之前,豎笛三重奏是我探測布拉姆斯與豎笛情緣的豐美園圃,我喜歡加入大提琴豐厚溫暖的吟唱,與澄潤靈動的豎笛歌詠細膩地對話、交替歌詠,唱出了晚年布拉姆斯微醺心事,唱出了蕭索秋意中一抹溫厚的、細膩的詩人形象。比起豎笛奏鳴曲,此首三重奏語意情感,更為明白清晰,簡單易懂,由大提琴引領而游移、淺斟清唱的旋律都十分醉人,這是豎笛奏鳴曲中難以體會的感受,也讓此曲更平易近人。

        四樂章的豎笛三重奏,除了第四樂章起伏變化更精鍊之外,其餘三樂章更偏於低吟沉思的風格,有時候更有枯寂空靈之境,此非品嚐過大寂寞、大孤獨者所能揭露、體會之境。尤其第一樂章更淋漓盡致地展現這種視境,其深度和蕭瑟美感,甚至到了讓人不忍卒聽的地步,典籍所載如母猿悲啼,寸寸斷腸之傷心體驗,大略可以彷彿,但實難對外人道也。每次重聽此樂章,總讓我怔忡以對、灑然興悲。直到第二樂章撫慰人心的溫潤笛音浮現,慢板的抒情旋律悠悠吟唱著,總算消解了一些先前積累的鬱悶、骨骾在胸的感受。此樂章大提琴與豎笛之對話,彷彿兩位好友晤對,接膝傾談,鋼琴之聲響則為兩人吐露之話語,在悠然自適中有著淡然的寧靜感。第三樂章又流動了起來,像泉水流入溪澗,激起澄澈的水花,這是四樂章中最淡然無悲,最明淨無暇的樂段,彷彿是為其後的湧動匯聚,調配著聽者的期待,放寬了接納的空間。最後一樂章又墬入豐美多變的織體,節奏鮮明、情感濃烈,但枯寂蕭瑟的氛圍依然。

        Weber豎笛五重奏與布拉姆斯、莫札特齊名,此三位作曲家也是古典、浪漫時代最著名的豎笛音樂作曲家。此首五重奏比布拉姆斯豎笛三重奏深美孤絕之境,更明亮灑脫,更流暢清新,Weber沒有布拉姆斯凝重的音樂織體和情韻塑造,樂句之轉折都清晰可循,飽滿圓潤之笛音如精靈般超群脫俗,聽到Weber這首樂曲,彷彿撥雲見日,重新窺見朗朗大地、明燦萬物。或許,這樣的音樂接在布拉姆斯之後是恰到好處的安排,能讓我從耽溺中回神。或許,古典精神就是針對浪漫體驗一往不返之沉溺、迷醉的一帖良方。

        Sokolov之演奏讓我驚嘆的是笛音轉折無痕,飽滿扎實,又空靈澄澈,自然清新,始終維持著綽有餘裕的神情。不刻意加快速度,沒有故作姿態的表情,讓音樂既妥貼溫潤、餘味無窮又高揚神舉,聽來只覺得舒服順暢。至於另一首史特拉汶斯基為小提琴、豎笛、鋼琴所作的士兵故事組曲,因與此兩首作品情調不和,在此就略過不書了。

以下聽的是Brahms Clarinet Trio Op 114 - I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Avdeeva協奏曲之夜


         昨晚的Avdeeva鋼琴協奏曲之夜,除了最後簽名時不能簽在CD上的遺憾和不快之外,Avdeeva的演奏實在沒話說,兼容了理性思考和詩意情韻之動人性。

        上半場的莫札特,指揮Wilder呈現清暢、優雅的維也納式莫札特風之詮釋,雖然不討好,過於平淡的音樂表情也激不起聽者更強烈的情感共鳴,不過倒是從這樣的演奏,感受到考究的古樂詮釋之浸潤。TSO的表現,已經比我印象中的國內樂團好多了,可見這幾年來,引進許多指揮大師和知名指揮家擔任客座,對提升國內樂團的素質確有成效。當然在蕭邦協奏曲中法國號的出槌,還是引起了不少討論,但是國內一部分的樂迷如果只重視挑錯、正確無誤的演奏,而不能照應到詮釋本身的風格和特色,如此態度並無助於音樂欣賞。

        很多年沒有聽魔笛序曲了,印象中透過唱片,此首音樂總能讓我產生激昂振奮的歡快情緒,不過現場的感染力則打了折扣。結合莫札特第十七號鋼琴協奏曲的伴奏,和哈弗納交響曲的演出來看,指揮Wilder想要呈現的是流暢明晰,優雅新鮮的莫札特,這應該是目前古樂風格的一種面貌,因此他以更快更輕活的速度引導著樂團,而Avdeeva則很貼心地配合著,於是就有網友覺得指揮太趕。從詮釋風格來看,Wilder之理念不一定不能呈現,輕快優雅的莫札特也有其魅力,但是TSO受限於合奏密度之不足和音量之有限,也因此聽來更接近室內樂的簡潔風,更適合較小的音樂廳(某方面來說切合於莫札特當的時代特色),在較大的音樂廳,則不容易討好所有的聽者,而Avdeeva之觸鍵,也改以更輕巧澄澈的靈活之音配合,更接近於古鋼琴之韻味,而不強調琴音的穿透性和力度,也因此聽來木管聲或樂團聲會掩蓋鋼琴,而距離更遠之座位,聽來不如預期飽滿、響亮,但這都是可預期可接受的現場體驗。此次音樂會之準備,只找了很少聽的第十七號鋼琴協奏曲,是Abbado與Serkin之演奏版本,Abbado同樣也採用精簡的近似於室內樂團之詮釋,但是樂團質素高,轉折頓點比Wilder之輕滑更明確,而Serkin雖不如Avdeeva年輕單純,但返老還童式的精簡凝鍊,依然比Avdeeva之靈巧流暢更有餘味。但是此首協奏曲雖然優美,但缺少引人注目之動態變化,加上Wilder之詮釋過於節制,聽來稍有沉悶之感,而許多鋼琴與樂團的對話也欠缺一些細膩性,但還不至於各唱各的調。至於哈弗納交響曲,節慶歡樂之氣息還不夠到位,不過由於第四樂章是我相當喜歡的音樂,聽到這一樂章還是十分投入。

        最後一首大曲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Avdeeva一出手,就展現出與莫札特協奏曲不同的觸鍵質感和音色變化,Avdeeva蕭邦不是俄式鋼琴家飽滿有力陽剛味十足的一路,而是細膩詩情中有理性的、一擊到位的力量。Avdeeva的觸鍵不強調穿透力和飽滿度,音色也不屬於燦爛明亮之色澤,但她對於樂句之鋪陳和音樂性、情感之拿捏,的確別有會心,會吸引聆聽之耳緊緊跟著她的琴音,翻越蕭邦少年時期的初戀、稚嫩、淺愁輕唱。更重要的是,Avdeeva之詮釋,沒有耽溺故作姿態之處,她是以對音樂整體綜觀之方式帶出蕭邦音樂之全貌,而不在局部細節作誇示、強調、沉浸之處理,既精簡明確地點到為止,卻又能透出餘韻和詩情,展現出蕭邦清新抒情之詩人形象。最讓我陶醉的大概是第二樂章後半如夢般的思慕主題,餘韻繞樑,難以忘懷。兩首馬祖卡安可曲,第二首Op.67-4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首,沒有樂團的獨奏,更讓人感受Avdeeva對於蕭邦的詮釋,能在熟悉之音樂中發現新鮮的體驗,情感是傳統的,讓人懷念的蕭邦抒情之美,而技巧和思考則是現代的,不出之以驚人炫世之面貌,在簡鍊流暢中自有深味可尋。

        最後排隊等簽名之時,發現等候簽名者的平均年齡更低了,像我這種青壯年接近中年大叔的愛樂者,反而不多。可見Avdeeva對年輕人的號召力。雖然事先準備好的唱片臨時被迫收起來不能簽,稍有不快,也只好接受。心想可能是協奏演出,要兼顧指揮的面子,所以獨奏家的唱片不能簽。真是如此還是另有原因,還是主辦單位這個「象」跟某動物耳朵一樣規矩、限制多,就不得而知了。

以下聽的是Yulianna Avdeeva 演奏 Mozart Piano Sonata No. 6 in D major, K. 284 'Dürnitz' 1. Alleg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