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略窺Chaconne舞曲


        十七、十八世紀舞曲盛行的時代,最能展現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以及技巧實驗的曲式,莫過於夏康舞曲(Chaconne)和帕薩加里亞舞曲(Passacaglia)。這兩種舞曲其實難以嚴格區分,作曲家根據其曲風和音樂發展,賦予其夏康或帕薩加里亞之名稱,但兩者之間卻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在小提琴領域上,Biber的Passacaglia in C minor for Unaccompanied Violin可以視為巴哈夏康舞曲的先驅(巴哈自身在管風琴也有Passacaglia之作),兩者在樂曲結構以及在頑固低音之上進行一連串變奏的發展特質十分近似,但由於作曲家個人的音樂語法及變奏發展的手法,而有風格上的差別:巴哈在細密安排中,透出莊嚴深邃的格局氣度,而Biber則以奇境巧思開闢新境界,在空靈幽深的氣韻上更為獨到。

        和之前探索過的Folia舞曲一樣,夏康舞曲也是十六世紀從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所盛行的庶民舞曲,流傳至西班牙,而在十七世紀發展成為歐洲音樂著名的作曲手法,多出現在鍵盤音樂和歌劇中。其緩慢的三拍子舞曲,頑固低音持續反覆,搭配上方高音聲部不斷華麗發展的技巧、旋律變化,成為更有彈性更富發展性、戲劇性、即興性的作曲手法,而廣為作曲家使用。包含法國宮廷音樂家Lully、Marin Marais都留下歌劇的、器樂的夏康舞曲之作。其他見諸資料的還有Georg Bohm(1661-1733)、Johann Pachelbel(1653-1706)、Dieterich Buxtehude(1637-1707)、Johann Jacob Walther(1650-1717)等作曲家之作,尚不包含此張唱片所出現的作曲家。在巴哈創作夏康舞曲之前,也參考了他兄長Johann Christoph Bach所收集的其他作曲家譜寫之夏康舞曲、帕薩加里亞舞曲。巴哈透過此曲式,發展其精密嚴整的音樂創作和思考成果,在此舞曲已趨衰微的時代,留下最璀璨的一首名作。此曲之知名度,反而成為現代聆聽之耳接觸夏康舞曲最便捷的途徑,不過其他作曲家的夏康舞曲,也因此被埋沒忽視,需要重新磨洗印認。

        此張無伴奏小提琴夏康舞曲的選集,可以讓我們略窺巴哈之外的夏康舞曲之風貌。包含了巴哈之外稍有名氣的Vitali(1663-1745)、Handel(1685-1759)之作,以及較不著名的Geminiani(1687-1762)的作品,還有現代無伴奏名作Bartok的夏康,以及小提琴演奏家Colliard附驥尾自己創作的作品。音樂風格也因此橫跨了好幾世紀。Vitali之夏康在巴哈端整嚴謹大氣淋漓的風格之外,另闢出抒情柔婉哀傷動人的孤絕之音,聽完常讓人意緒索然、空茫無端的愁緒不自覺盈滿沉浸。自從接觸此曲後便愛不釋手,也在網誌中多次提到。現在想想,也該好好整理不同的版本,交錯出另一段風景。Geminiani之夏康曲,乃以其師Corelli作品五之七的小提琴奏鳴曲Sarabanda主題鋪陳而成,充滿細膩優雅的抒情美感。Handel的夏康,改編自其鍵盤音樂,更有一種平易近人的風味,無伴奏小提琴的改編比鍵盤的聲響更為細膩抒情,但其隱藏的對位精神已蕩然無存。Bartok的無伴奏夏康,是二十世紀無伴奏小提琴曲的珠玉,其鮮明的音樂性格,衝擊了聽域對於夏康的既定印象,開闢了蒼莽無邊的現代風格。最後Colliard之作,也是現代精神濃厚的樂曲,其大膽技法的突破,並沒有讓這此曲變成迥異的新曲,樂曲發展中的開創性與情感密度的融合,還是隱隱承繼著夏康舞曲的血脈。

        此處的聆聽書寫發現夏康舞曲之旅,只是可能的探尋版圖中的冰山一角,要體驗不同的夏康,恐怕要對巴洛克音樂作更深入的挖掘與尋求,方能在管窺中得其概觀。

        以下聽的是,韓德爾的夏康,兩種版本

Händel - Chaconne for harpsichord in G major, HWV 435 - M. Perahia

  &nbspHändel's Chaconne HWV435 for solo guitar. Transcribed and played by Enno Voorhorst.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清雋靈動的大提琴之音


        手邊法國大提琴家Gendron(1920-1990)的錄音不多,這是去年買的最新的一張,他的演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巴哈無伴奏,其次這張大提琴小品錄音,也是我相當喜歡的演奏。除了所選的曲目都是動聽悠揚的大提琴曲,包含我最喜歡的帕格尼尼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Moise"by Rossini以及蕭邦Introduction & Polonaise brillante,Op3,還有通俗名曲天鵝、大黃蜂的飛行、德弗札克幽默曲、克萊斯勒愛之悲、舒曼夢幻曲、韓德爾歌劇「Serse」之慢板和讓人感動萬分的巴哈BWV639:Ich Ruf zum dir,Herr jesu Christ(耶穌,我呼喚著你),以及比較少聽到的Popper之Serenade,Op54 No.2;Fitzenhagen之Moto perpetuo(常動曲),這些曲目大都以小提琴的聲響出現在聽域中,以大提琴寬厚飽滿的聲響來演奏,更有餘韻。

        Gendron因為聽過Feuermann的演出,而立志往大提琴演奏之路邁進,而Feuermann也成為他的偶像,他曾經在紀念Feuermann的音樂會上演奏,不過在Feuermann過世前,Gendron始終沒有機會向大師請教。Gendron曾經和Lipatti共組二重奏,可惜Lipatti英年早逝,沒有留下兩人合作的錄音,他也曾和Menuhin兄妹組成三重奏,不過我手邊並沒有這些錄音。Gendron是法國大提琴四大家中年紀最輕的一位,他的演奏和Fournier的高貴醇雅,Navarra的連綿流暢,Tortelier的熱情生動都不同,而以更通透明澈的音色和靈動的樂句處理著稱,如果把Gendron的詮釋和Staker的詮釋做比較,想必是截然相反的體驗。手邊剛好有Staker演奏的蕭邦Introduction & Polonaise brillante,稍微看了一下時間,發現Gendron足足比Staker快了將近一分鐘,以Staker蒼勁飽滿的詮釋,和對樂曲情意的挖掘,與Gendro自然清暢的風格相比,快慢之間的差距是可以預期的。Gendro的清爽靈動有似於馬友友,可是馬友友對各別樂句有時有特別熱情的處理,展現出投入的沉醉感,因此音樂的表現更為自由,同樣也顯露出不夠穩定扎實的缺點。不過Gendro倒是始終維持其自然優美的姿態,我覺得Gendro的琴音特質,在詮釋協奏曲等大型曲目上較為吃虧,可是卻更適合室內樂類型的曲目,他的詮釋不是性格鮮明引人注目,卻淡雅輕雋,靈動鮮活,別有餘味。尤其聽多了情感激昂熱烈投入的大提琴音色表現,突然聽到Gendro的琴音,彷彿吹來自然清香的微風,這份舒服感,又和古大提琴輕薄纖細的聲響不同,依然有其內在綿密的聲響特質。

        行文至此,剛好從這張日版錄音,想到昨天下午日本發生的百年強震,新聞報導的畫面讓人怵目驚心慘不忍睹,對日本的經濟、觀光又是一大重創,死傷人數難以估量。面對這突如其來不可預防的重大傷害,除了讓人感到震驚、痛心的同情情感,也希望難測的自然力量不要再帶來傷害,日本國民早日走出巨變的陰影,從災難中重生復原,再現那個讓我心繫掛念的美好國度。也讓人格外珍惜生活中尚能追尋撫慰的美好人、事、物,這是你我平凡生活中最好的依靠和支持。

        最後附上巴哈BWV639,讓我們一起為災難受苦的心靈祈禱。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兩首小調鋼琴協奏曲


        雖然並未完全準備好Mendelssohn鋼琴協奏曲的聆聽,不過這張專輯我聆聽第一次的時候已深受吸引。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聆聽Mendelssohn這兩首鋼琴協奏曲,可是過往曾經聆聽的體驗,早已漶滅無存,我甚至找不到當初聆聽過的是哪一個版本!應該說,在我顯意識所認為的聆聽體驗中,並沒有特別強烈的印象,透過Excel檔案也找不到可能聽過的Serkin之資料,印象中南部老家的CD櫃上也見不到該片蹤跡。直到我聽完Ogdon此版的詮釋,才喚起我潛意識中曾經烙印此兩首協奏曲的片段痕跡,聽第二次之後,更有柳暗花明重見舊識之感動。直到聽了第三次,才能暫時瞥下舊有的印跡,直接面對Ogdon的演奏所帶給我的感動。

        這兩首小調協奏曲,的確是Mendelssohn協奏曲作品中難得的圓熟之作。第一號尚能在略帶晦暗的小調氛圍中體會到Mendelssohn自身的優雅活力和清新抒情的特質,可是相對於Mendelssohn無言歌或其他作品,小調的協奏曲更承載了Mendelssohn突破自我的精神開拓,尤其是第二號協奏曲第一樂章,其厚重開張的管絃樂語法,幾乎讓人以為是布拉姆斯的作品,只是Mendelssohn自然流貫的作曲手法,和布拉姆斯層層堆疊發展之作風大異其趣,但已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兩首協奏曲有著深度風格上的差異,但卻保有近似的形式特徵,比如第一樂章都沒有一般協奏曲所具有的導奏,和舒曼一樣,管弦樂的幾個和弦之後,鋼琴隨即登場,與管弦樂交錯並奏。而兩首樂曲之第一樂章,都以淡雅淺吟的鋼琴作結,直接接續第二樂章的行板或慢板,和一般常聽到的二到三樂章連貫一氣的作曲手法不同。第一號協奏曲第二主題的淡雅適意讓人感動,透過Ogdon直率而飽滿澄澈的觸鍵,不假修飾地吟唱,別有一種自然真摯的感受。第二樂章和第一樂章之陰暗感和潛藏悲情之色澤恰成對比,彷彿墜入迷霧般游移自語,恍惚無定的心緒是我所不曾瞥見的Mendelssohn。觸動我心弦的是第三樂章酣暢快意之跌宕生姿,既充滿輝煌燦爛的昂揚情調,又迴盪著俏皮詼諧的輕鬆意趣,彷彿化妝舞會上盡情對舞之愉悅歡暢。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不像第一首那麼可親,第一樂章充滿脅迫感與張力對比,化陰暗之窺伺而成為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巨大陰影,第三樂章也是在流暢推展的抒情樂聲和有力聲響中,潛藏著難以遮掩的不安,但已不像第一樂章那般沉重。夾在其間的第二樂章,和前一首之行版相比,在感情上更為沉穩心定,游移飄渺的氛圍,早已消褪在時間的留白中,取而代之的是澄澈的觀照與不得不接納的自白,充滿更深沉的情感伏流。曾經天真自足的心靈,已經蒙上人際紛擾的煙硝;歡暢明快的自然詠歌,不知不覺滲入世情苦澀的體認,這的確是不一樣的Mendelssohn。用第二號協奏曲的音樂來衡量接下來聽的一首鋼琴與管弦樂合演的Rondo Brillante,Op29,可很輕易地辨認兩者譜曲的時間。因此,文學研究中,年譜之編寫作品之考訂並非不可能,作品之間的風格與語感自有其可以區分的線索,不過卻難以一一牢籠所有的作品,這也是考訂年譜中作品之年代容易有爭議的原因。

         Ogdon雄厚扎實的琴音,可以兼顧Mendelssohn音樂中的明澈與張力,如要批評他的粗率作風不符合孟氏音樂的優雅細膩,自有可以成立之處。可是透過如此直率富生命力的詮釋,讓Mendelssohn之音樂更具深度,更讓孟氏晚年音樂中的感染力自然大氣地展現出來。發現Ogdon有此錄音,讓我既驚又喜,自然列為第一個回顧書寫的版本。此版更吸引聆聽之耳的注目,還在補白的幾首英國作曲家John Ireland(1879-1962)及Cyril Scott(1879-1970)各兩首短小雋永之鋼琴曲,沒有這幾首樂曲,Mendelssohn協奏曲的演奏已自讓人難忘,加上這四首,遂讓此張專輯躍升成為我的私房唱片。查了資料才發現John Ireland以英國印象派著稱,對Cyril Scott則一無所知,但這幾首小品卻讓我驚豔。Ogdon喜歡演奏一些冷門現代曲目早有耳聞,不過透過他的介紹,讓我對這兩位英國現代作曲家產生興趣,也是此行附帶的收穫。

        以下聽的是Hamelin plays Mendelssohn - Piano Concerto No. 1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古琴的絕響


        再多談一些國樂吧!即使如此作為應該就像陽春白雪般少人眷顧,曲高和寡地無人聞問,還是要有人不甘寂寞地、如品嚐陳年佳釀般地提取涓滴之飲,在這悠悠濁世中,撥弄著無弦之琴,靜待有緣人上鉤、登堂入室。

        對於古琴的體會,最近逐漸浸淫加深,開闢出迥異於西方古典音樂的一方天地。對我而言,種種湧現的體會,早已不新鮮,卻透過時光的積澱越發澄澈明晰。去年四月二十日寫的一篇關於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女士「古琴」著作的讀後及聽後心得,早已概述了自己對古琴及傳統文化氛圍的體悟和想法,如今再寫,只怕也無法超越當時的感悟及文字境界。須知一時有一時的興會和文字色澤,彼時身心沉浸的意到筆隨,竟也是不能模仿的身體在場,過後即失,難以追摹!因此誰說文字的經營琢練,是愈晚愈佳、更上層樓呢?文字的吐納也跟生命的流轉一樣,有其意內與意外的沖激或伏流,難以全然用理智思索與安排來牢籠規範,這是我對生命的一貫態度,對文字也是。同樣的,對音樂的感悟也是。

        農曆新年後,不定時拿出這張聆樂生涯早期即購買的古琴專輯,再次回顧,早已今非昔比。或許是人生歷練的豐富,或許長期以來聽域接觸古典音樂的積累訓練,有助於對聲音的敏感與接納,或許自己始終不排斥作為傳統文人生活情趣韻致核心的古琴音樂,曾經透過文字閱讀詩歌的體驗,早已在潛意識中接受了古琴所凝注的傳統文化理想。但是閱讀神往,畢竟不同於聲音在場的直接鮮明,即使這些聲響的存在,不完全等同於曾經迴盪於蔡邕、嵇康、陶淵明、王維、歐陽修、蘇軾等傳統文人身體場域中耳聽心取的聲響,但是不妨礙讓我神遊古今,與前人同一體觀。記得最早聽到此張古琴音樂,相當不習慣其泛音共鳴的迴盪漂浮感,現在反而想親手吟猱綽注一番,感受古琴空弦的深沉渾厚、按音的圓潤細膩,泛音的流動飄邈,透過琴身的共鳴,悠悠飄散迴盪在心神俱動的瞬間。即使不會演奏,浸潤在此種聲音的迴響周流間,也是一種單純的意趣享受。

        古琴的聲響,與西方古典音樂的聆聽體驗最大的不同,在於琴音的周遊流動,亦虛亦實,當其虛時,幾與虛空同體,化入飄渺無盡之空無,了無痕跡;當其實時,跳盪飛揚,可沉鳴可高亢,可溫柔可激昂,如鳳鳥高翔龍吟九天,又如魚潛深淵愁人低泣,其渾厚又清亮的音色,飽滿扎實又空靈飄逸。和其他樂器相比,古琴更偏於低音的共鳴,深沉豐潤,有若名士吟詩,悠然舒卷。習慣於西方古典音樂音音分明結構層次嚴謹的和聲,或旋律開展的聆聽體驗,很難接受古琴在虛空中或藏或現的空寂音響之變化,旋律的銜接交織不是古琴的特色,個別音符之間的穿透、綿延、伸展、變化的迭宕吟詠,才是古琴讓人著迷之處。仔細體會,彷如每個音符各自有其生命,在彈奏家的指下活現,與真實的空氣共響共振,然後也與聽者的聆聽共振共鳴。更不用說琴音的周流所幻化出的蕭散恬寂之境,更需要不落俗套的灑然心胸方能細細品味,雖然這種品味的體驗,需要一段時間的鍛鍊、培養,因為我們早已習慣於西方音樂的語法和氛圍,習慣用節奏的變化或旋律的悠揚或和聲的細密等聲響體驗,來評判對一首音樂的接受與欣賞,可是傳統的古琴,既不能用節奏的明確與旋律的鋪陳等面向來聆聽,在古琴琴音飄盪浸染的氛圍中,模糊的節奏、低沉不明的旋律暗示著不同的體驗基礎。唯有聽者放下對於節奏與旋律的執迷,方能慢慢接受這種交融互滲的聲響特質,因為交融互滲的,不只是聽者的聆聽之耳與聲響本身的面對面接觸,還包含著琴音的共鳴所形塑出來的空間回蕩之多層次震響連綿,而與聽者的心靈、懷抱一起共響共在。因此用耳機聽可惜了這音樂,用音響聽也是不得已的作法,雖然用音響聽的時候,容易被另一半抗議。最好的體驗就是聆聽知心好友的彈奏,當下具足,無心默然的交流,如同古人的詩歌中所出現的無數次聆聽古琴演奏的歌詠或情境。退而求其次,一邊聆聽琴音在斗室迴盪,一邊濡染墨瀋,或一邊吟誦佳句,神交古人,也不至於焚琴煮鶴,空對佳樂。原想談談廣陵散,或此版的演奏和先前聆聽的管平湖之比較(更欣賞管平湖,不過比較云云也是煞風景的),沒想到閑扯了這麼多,言不及義,不得已還是要就此打住!

         以下聽的是管平湖 流水

  &nbsp以下聽的是龔一 廣陵散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文字之外的珠玉之聲


        原先打算介紹Mendelssohn兩首鋼琴協奏曲的聆聽,在我拿出這套「無言歌」重新溫習後就此擱下。過往被Mendelssohn音樂感動的時刻再次浮現,越發不可收拾,只為這不得不寫的情感回流。

        在聆樂生涯的早期,兩種鋼琴音樂最常伴我入眠,一是蕭邦的夜曲,其次就是Mendelssohn的無言歌。仔細分辨,蕭邦的浪漫雄辯以及孟德爾頌的清雅適意,是完全不同的聲響類型。有鋼琴詩人桂冠的蕭邦,也許對抒情浪漫的鋪陳與華美幽深的情感湧現,有著細膩周全的體會和表達,外行可以欣賞其燦爛抒情的火花,音樂重症者可以深入咀嚼樂曲結構與情感之間的疊合安排,具有各取所需之音樂性。因此蕭邦的鋼琴音樂,無論長篇或短章,都足以作為浪漫時代鋼琴音樂的代表,可是還有一種自然清新之美,渾然天成的雅致,不需要用心刻意聆賞,也可以捕捉某種淡然恬靜的氛圍,彷彿始終都在,只是不曾注意。

        沒有歌詞的歌詠,或許只是一種靈光眨動的隨手之作,不是結構嚴明、刻意為之的作品。沒有了主觀加諸的留名必傳或者驚世絕藝的技巧灌注,只是為了友朋間或新手、學徒練習的淺近之作,卻不是枯燥乏味的手指運動,反而是天成氣質的自然流洩,傳達出一曲一世界,角落亦可親的平凡哲學。看似平凡,卻又如此讓人印象深刻。因為,某些難以言喻的境界,正在這隨處可得如行雲流水的自然發抒中,更顯得澄澈淡雅。如果從微言大義的角度來評判,可以說這些鋼琴小品只是Mendelssohn優渥貴族般的上級社會觸地可生的浮光掠影,反映的是他無憂無慮的歡暢自適之生活寫照。有些有標題,有些則無,標題暗示的是隨想的所得:一次眺望、一次想像,圍繞在牧歌般的、靜謐的場景中:微風、海洋、春天來臨、紡織動作、民歌、哀愁、船歌等等。從風格來看是隔靴搔癢的貴族品味,從而可以輕易地把這些樂章排擠到道貌岸然的主流敘事(奏鳴曲、熾烈抒情、變幻莫測的浪漫精神)之外,或者被視為布爾喬亞階級之情調,而一筆勾銷其藝術性或樂曲深度。而只有某幾首技巧輝煌、曲趣明晰的作品,可以被安排在演奏會上作為點心或安可小曲慰勞聽者,如春之歌、紡織歌,聽者也祇怕一聽就忘。因此這些樂曲真正的價值,恐怕需要更認真但也是更隨性的矛盾心態來接近。認真的是專注地聆聽,否則很容易忘記它的存在;隨性的是讓音樂自在流動,喚起音符外的悠然心境,任思緒、心情靜定、自由穿行,不被打擾的灑然明亮與自足。

        在光明愜意的情調背後,看似無慮的靈魂,依然有其投身於世的創痕與傷口,也因此某些音符格外觸動我情感底層的伏流。八卷各六首的樂曲,雖然不成於一時一地,但可看出Mendelssohn整潔秩序的性格,是隨性中的安排。觸動我的是Op30之一,每次聽到此首都會屏息以對,感受Mendelssohn驀然湧現的低沉。還有三首錯落安置的船歌,隔船相望,波心隱隱,伏脈銜接(加上之外的一首,共四首),除此之外,是許多不經意偶遇的片斷興想,潛藏著、醞釀著,突然卻上心頭,縈繞腦海。八卷的音樂愈到晚期愈沒有名曲的負累,更能讓人細品Mendelssohn知足恬然中隱含著脫俗與俗累之間的交錯。還有一首無言歌之外的補白,Albumblatt,Op117,隱身於CD2最後一軌,深沉的情感湧動很難不讓人受到觸動。這也是不同於一般人理解的Mendelssohn。最後附上聆聽的即是此曲音樂,Barenboim的詮釋,稍慢的速度,沉著深刻卻不失靈巧細膩。這張專輯也是Barenboim最讓我折服的演奏,也因此我不再搜求其他版本。想想,單純地滿足於一種版本,也是簡單的幸福。

        以下聽的是 Mendelssohn - Albumblatt in E minor, Op.117,由 Barenboim演出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威風凜凜進行曲


        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lgar,1857-1934)最著名的通俗作品,除了小提琴小品愛之喜與愛之悲(筆誤,應是愛之禮讚)之外,管絃樂曲中就屬威風凜凜進行曲之第一首最耳熟能詳,無論知不知道作曲家的姓名、或認不認識Elgar在近代英國音樂史中的地位,這首曲子,喜歡古典音樂的聆聽之耳,應該都不陌生。自己也是透過某些精選集接觸到Elgar的音樂,然後再慢慢聆聽他的大型管弦樂作品如協奏曲、交響曲。其中完整接觸五首威風凜凜進行曲的聆聽體驗,就是透過Barbirolli此張詮釋。

        五首進行曲各有特色,其中旋律最清晰、自然,直接觸動心弦的,除了第一號之外,還有第四號。這都是開闊昂揚,振奮人心的聲響,讓人不由自主地隨音樂擺動身軀。流動前行的律動感,是橫貫樂曲最鮮明的特色,Elgar又能在B段注入自然悠揚的抒情旋律,一飛揚盡興、興高采烈;一抒情悠遠、高懷遠眺,充滿崇高滿溢的自得之情,是對過往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期待。於是音樂就交織在當下燦爛高昂的心情,與蘊含歷史縱深的緬懷情意之間,用最平易近人的語言融貫古與今,回首與前瞻的胸懷激盪。不只是單純的進行曲,也注入了Elgar對英國音樂再次振興的深刻期盼。第二、三首進行曲更具有交響樂的性格,小調的音樂並沒有感傷的氣息(實際上大調不一定光明,小調不一定感傷),第二首反而盈溢著一股愉悅自在的神態,透過輕巧推進的音型,與開闊繁複的合奏之間的對話呈現。第三首則呈現一種緊張感的刺激風格,插入一股略為平和卻充滿伏流的旋律,以呈現其更迭之張力,是更需要仔細聆聽的樂章。第四首的表現方式近似第一首進行曲,昂揚與抒情的完美結合,同樣都是平易近人的聲響,卻自然將人帶領到高遠振奮的境界,不需費力即可被Elgar深深吸引。第五號進行曲雖不像前幾首那般性格鮮明,但是Elgar的作曲手法更為熟練,將蒼茫無邊的韻味與多變的節奏渾融一體,更耐咀嚼。

        補白的兩首序曲中,倫敦序曲最有名,也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首管絃樂曲。曲風相當近似Elgar的兩首交響曲,輝煌燦爛的第一主題,節奏感鮮明,與抒情悠揚的第二主題帶點懷舊氣息兩相對照,彷彿可以瞥見日不落帝國將逝的光芒映照於蒼莽開闊的原野,氣象萬千,卻也是留下餘光殘存的慨歎,作曲的技法更為洗練,變化更多,主題穿插呼應,更有聆賞之趣味。從此張專輯中可以瞥見Elgar作曲手法的近似(這幾首譜寫的時間相近),從不同性格的主題之結合,無論繁複或簡單的樂曲結構,都能適切地融合明燦的鮮明律動與悠揚延展的旋律,從而傳達出熱鬧繽紛的歡暢氣息,與深沉感人的時空縱深感之交替並生。見微知著,舉一可以概其餘,這也是接近Elgar大型管弦樂曲的法門之一。Barbirolli此版雖然錄音稍嫌老舊,不過他善於鋪陳旋律之開展綿延,展現出高貴優美的氣質,正適合Elgar的音樂風格。

        以下聽的是威風凜凜第一號,由 Barenboim指揮柏林愛樂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Molter古大提琴協奏曲


        約與巴哈同時代的巴洛克德國作曲家Johann Melchior Molter (1696-1765),1696年於德國Tiefenort受洗,由其父親啟蒙音樂。他曾經是巴哈待過的Chorus Musicus中的一員,巴哈是比他還早的學長。Molter在Eisenach的時候,可能曾經與時任樂長的巴洛克大作曲家Telemann(1681-1767)學習過。Telemann是當時德國最負盛名且多產的作曲家,在世時作品相當受歡迎,不像巴哈在世不受重視的冷門境遇。不過和Rossini過世後逐漸被遺忘一樣,如今巴哈的聲名普世皆知,Telemann淪落成為僅限德國或巴洛克愛好者才熟知的冷門人物。巴洛克音樂的核心,在於法式、義式風格的融合,Telemann是德國作曲家中最具此特色的代表人物。Molter某方面來說,也可以歸入此種風潮中。比如他的這六首古大提琴(完整名稱是Discant-Viola da gamba,不過我並清楚此特殊名稱與之前聽過的古大提琴有何不同,當俟高明指教)協奏曲,如同Telemann的作品一樣,在巴洛克德國作曲家中,都是比較少見的作品,因為古大提琴是十八世紀中葉流行於法國巴黎的樂器和音樂,在德語區較不流行。

        Molte曾經於1738年到義大利遊歷,待過Venice、Rome、Naples、Milan等城市,接觸過Vivaldi、Albinoni、Marcello、Alessandro Scarlatti等作曲家的音樂,也因此他所譜寫的協奏曲,也融合了義大利作曲家如Vivaldi和Tartini的演奏技巧和法式音樂所重視的音色。他所譜寫的豎笛協奏曲,曾被視為最早為豎笛創作的樂曲,不過後來的研究認為Vivaldi之作更早。他的一生幾乎都在Karlsruhe與Eisenach兩處的宮廷度過,擔任宮廷樂團的指導,深受倚重,也因此他得以藉此職位探索發展出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作品,留下了數百首作品,也是多產型的作曲家。

        第一次聆聽Molter的古大提琴協奏曲,即可感受到他雅緻優美的音色表現,以及細膩的室內樂協奏樂器的搭配。尤其弦樂與木管樂器的搭配,細膩貼切,這是之前聆聽古大提琴作品所不曾有過的體驗。義法風格的融合,和Telemann之作一樣,都是清新愉悅的流暢樂風,不需求索太多微言深意,優美動聽的旋律同樣表現出通俗易懂的特質。不過也不流於膚淺表層,聽聽第八軌的慢板音樂,就能感受到Molter細膩清幽的抒情深度。只聽一次或許只感到平淡無奇,但多聽幾次自然會對其細緻均衡的美感有所觸動。巴哈的音樂嚴謹有深度,是不顧潮流堅持自我奉獻於上帝的音樂家,只有等到演奏風潮完全轉變後世人才能重新認識他的偉大;可是演奏風潮的轉移,同樣也淹沒了曾經與巴哈在同一個時代的其他作曲家如Telemann和Molter或其他,重新認識這些作曲家或許也是一種更接近巴洛克時代音樂風貌的入場券之一。

        最後附上Molter的豎笛協奏曲和樂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