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學、藝術、生活雜感、唱片奇遇記,以及某種觸發、莫名的感動(本網誌為2009年2月20日開站之樂多版樂思生活http://blog.roodo.com/giulini複製備份版,樂多網站於2019年4月以後關閉,故將資料搬遷於此。新網誌見https://twentyfourorders.blogspot.com/)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Franck鋼琴三重奏
一般都認為終身懷才不遇的法國作曲家法朗克(César Franck,1822-1890),晚年透過鋼琴四重奏、小提琴奏鳴曲、管風琴聖詠曲等傑作才確立其作曲家的聲名,然而他還來不及迎接後人對他的讚頌就此病逝。對於這位一輩子堅持己見,不隨波逐流而嚴肅認真地對待音樂的宗教苦行者,在主流法國歌劇氛圍中逆勢而為,鑽研巴哈、貝多芬作品的作曲家而言,最大的肯定,就是愛樂者持續聆聽的桂冠加冕,也許法朗克當時流行的古諾、奧芬巴哈之作,在現代愛樂者心中早已褪去了媚俗的吸引力,而法朗克的音樂卻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任憑繁花落盡,自然有其堅韌的魅力。
意外買入這張唱片,並衝動地讓其脫穎而出納入待聆聽的清單中,內在的動力早已難以詳究,然而在一次次的間歇播放中,法朗克綿長悠揚的旋律,逐漸浮現出其嚴謹又耐聽的輪廓,並引領我進入這位作曲家內在世界的層巒疊嶂中,體會其周折複雜的早熟心緒。真的,讀了解說後,才發現這些樂曲,作為法朗克第一批正式作品(Op.1&2),一點都沒有初澀稚拙之處,很難相信譜寫這些作品時,作曲家才只有不到20歲的年紀。最早的Op.1 No.2(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作於1837年,其次Op.1 No.1、No.3作於1841年,最後Op.2(第四號)作於1842年。但這些作品與舒伯特、貝多芬的鋼琴三重奏相比毫不遜色。
最早注意到的,是第一號三重奏第三樂章(CD1第3軌),此樂章主題首尾銜接,旋律優美動人,轉折變化渾然自如,尤其在接近結尾的緊湊發展,足可讓人感受到作曲家樂念的扎實、飽滿和對於內在張力的豐富照應,而有充實美好的感動。實際上,李斯特也對法朗克這首作品讚不絕口,至少,是這首作品讓我意識到法朗克音樂優美豐富而耐聽之處,讓我更對此兩張唱片隨後的音樂充滿著期待的好感。
第二號三重奏稍早於第一號,被音樂學家視為具有沙龍美飾俗淺意味而不受重視。此作品在格局和氣度、內蘊和張力上,的確不如第一號的厚重飽滿,然而法朗克迷人的旋律才華,讓此曲煥發出親切動人的抒情性,如要加以類比,則第一號三重奏具有貝多芬三重奏的影子,有著昂揚振奮的意態;而第二號則有舒伯特的韻味,是自在歌詠的遨遊,聽聽第二樂章,自可感受到這股怡人淡雅的淺唱低吟。
第三號三重奏在李斯特的建議下,從四樂章改成三樂章,曲風也受李斯特第四號三重奏影響。此曲與前作相比更為運用自如,內在的情感張力也更為多樣紛呈,抒情甜美性也更上層樓(第二樂章後半的迷離恍惚引人入醉)。但與第四號三重奏相比,在撼動人心的深度上則遠不能及。這第四號三重奏毋寧是難得的珠玉,從娓娓流溢的平凡口吻,漸次升騰匯聚,最後以其氣魄雄大、樂思深邃、渾然天成的戲劇張力而讓人難以忘懷。此曲是愈到後面愈精采,三把樂器之會合,足以媲美數十把樂器的光影錯疊。
四首三重奏中,第四首雖為單樂章的形式,但自有其奏鳴曲式內在的結構鋪陳。此曲則是聽CD2時觸動聆聽之耳的感動來源,如同CD1第三軌般,都讓我在放懷接納音樂的過程中,自然攫獲我的注意,而在默然細聽以對中發掘其內在的機心迴腸而盤桓不已。這始終是我咀嚼音樂的途徑之一,先敞開心胸讓音樂在虛空中流淌延伸,一開始或有不著意不經意的距離,然而,當音樂一再地循著先前的軌跡流布展延,有些主題、韻律逐漸摶虛成實,在意識間鑿出痕跡、在心靈上播種發芽,終於有一刻,這些音樂在心間匯聚出一道道情感的波潮,理智也更能辨認這些音樂的軌跡、形式、發展的脈絡,潛意識與顯意識都交會在音樂中,情感與理智協同地追蹤音樂之漲跌。此時,正是聆聽的活動透過音樂捕捉到意義、情感、聯想的豐富過程,無論是理智的結構辨認或形式發展,還是情感的衍生意義和自我扣問,這些都是在音樂的對話中,不間斷生成、自成格局的活動,正是這些無窮盡的心靈感悟和觸動,讓我得以透過文字瞥現其微光浮塵,注入此一短章書寫的園地中,而有源源不絕的感悟來源。我常想,不是我善於書寫音樂,而是音樂的無窮偉力,透過我的筆,稚拙不成熟地留存了音樂之美於萬一,雖僅有萬一,卻足以煥發出異彩紛呈的不同色調,不僅讓我賞玩不已,也足以讓有心人在此園囿中摘取採擷某些霞光幻彩的片影殘景,而各自構築出屬於自己的音樂地誌。
以下聽的是César Franck: Piano Trio No. 1 in F sharp minor, Op. 1/1 [Richter, Kagan, Gutman] (1/3)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義大利雙簧管美聲
雙簧管的相關樂曲,在古典時期雖然不如單簧管著名(尤其是莫札特的名作),但是義大利從韋瓦第(Vivaldi)以降,一直到19世紀初,一直有許多雙簧管大師或作曲家,持續透過此樂器發抒其靈心妙技。韋瓦第有超過三十首以上的雙簧管協奏曲,之後的作曲家,則有如Giuseppe Ferlendis(1755-1810,本片獨奏家Diego Dini Ciacci在CPO另一張專輯中演奏了這位作曲家的作品)、Giovanni Platti(c.1700-1763)與Matteo Bissoli(c.1711-1780)等大師接續此依傳統。
而此張唱片收錄的雙簧管音樂中,最熟悉的名字是義大利古典、浪漫時期歌劇大師羅西尼(Rossini)、貝里尼(Bellini)、董尼采第(Donizetti),這些作曲家我們幾乎忘了他們還有歌劇之外的作品。另外還有這些作曲家的老師輩Sante Aguilar(1734-1808)與Giuseppe Pilotti(1784-1838),這幾位作曲家都與波隆那(Bologna)的音樂環境密不可分,此外,如再往前追溯,則有Sammartini(c.1700-1775)的一首罕見的協奏曲,這位被視為海頓之前的「交響曲之父」,創建交響曲的功勞可能更甚於海頓,影響了葛路克(Gluck)、J.C.Bach、Boccherini與莫札特、Niccolò Jommelli(1714-1774)、Christian Cannabich(1731-1798)等古典前期的作曲家。
應該說,這張唱片是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之交絕佳的義大利雙簧管協奏曲選集,從中可瞥見從韋瓦第華麗炫亮的巴洛克雙簧管曲到古典時期、浪漫初期的變化。Sammartini的協奏曲,還保留了巴洛克音樂燦爛奪目的炫技效果,而從Sante Aguilar到Giuseppe Pilotti,則愈見規整和層次感,少了華麗多變的色澤,羅西尼、貝里尼、董尼采第則更發揮了譜寫歌劇時的旋律才華。但總地說來,此張唱片淋漓盡致地展現雙簧管優美沉謐的音色,搭配上義大利作曲家特有的熱情和旋律天賦,讓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自由盤桓於雙簧管或開朗高吟或低迴吟詠的音色跌宕中。除了Sammartini採取標準的三樂章形式之外,其餘都是單樂章,但內在樂念自可剖析出三層轉折變化的形式。
聆聽這些雙簧管協奏曲,讓我想到古典時期由莫札特(以及其他數量眾多的作曲家)開拓的單簧管音樂的經典勢力,單簧管清亮圓潤的音色,比之雙簧管略帶鼻音的中低音屬性,更被鍍上遨遊於天際的純淨天籟特質,這更與古典時期的均衡完備之精神若合符節。而在此主流傳統之外的雙簧管,即使冷落了些,但這些義大利作曲家所賦予的飽滿熱情,反而讓雙簧管之美更具人間性、世俗性而有分庭抗禮之勢。但從主要的樂曲精神來看,雙簧管的魅力主要發揮其高音流轉之美,尚未如浪漫時期之後更透過低音的鋪陳來逼顯孤寂蕭瑟之感,而這是此樂器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其箇中原因,或許可以解釋為此時雙簧管的表現多向單簧管看齊,受其主導視域影響。比如羅西尼的作品,獨奏樂器原先題為「單簧管或雙簧管」,但後來雙簧管被劃去,但根據演奏者對樂曲的研究顯示,以雙簧管演奏比單簧管更適合,由此或可顯示出單簧管的主流地位,對雙簧管不如侵逼之處。
Giuseppe Pilotti與Donizetti之作,原先都是為英國管(Englih Horn)所作,Donizetti更受其師Giuseppe Pilotti影響,在樂曲一開始採取管絃樂序奏的方式鋪陳音樂,但是Giuseppe Pilotti其後的慢板與快版的形式,被改成主題與變奏,由此更顯示出浪漫精神的滲透。而羅西尼之作,則以序奏與變奏為樂曲結構,而此種形式無疑更吸引我些。這些樂曲精神面貌上十分近似,但仔細品味又各有特色,如按照時代先後來聆聽,更能感受從巴洛克到浪漫時期雙簧管音樂的表現能力如何遞衍而更為豐富,以及義大利歌曲傳統如何賦予雙簧管歌唱吟詠的身段姿態。這讓人愛不釋手的嶄新體驗,就留待有心人細細品味。
以下聽的是羅西尼的雙簧管協奏曲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Lassus的小調與歌謠
之前已介紹過文藝復興作曲家Orlandus Lassus(1532-1594)的 宗教音樂 ,而這張唱片則呈現了Lassus的世俗音樂才華,這些世俗音樂,展現了Lassus不拘常格的逸想聯篇,在宗教音樂嚴肅沉靜的氛圍之外,有著多變的形貌可以探索。
Lassus出生於今日的比利時,而在當時被劃歸為法蘭德斯,匯聚許多音樂家而形成法蘭德斯樂派。他十二歲時擔任童聲高音,服務於Ferrante Gonzaga的領地,並在此時期遊歷於義大利Mantua、Palemo、米蘭等地。1548年變聲後,離開領主而投靠領主位於米蘭的兄弟Giovan Battista d’Azzia,並在其指點下熟捻四種語言,培養深廣的文學品味,並徜徉於拿坡里一地的音樂風華,受其默化薰陶。1551年離開拿坡里抵達羅馬,1553年擔任St. John Lateran的maestro di cappella(合唱指揮),兩年後由Palestrina接任此職。在得知雙親病重後,Lassus返回Antwerp,之後,除了幾次的拜訪之外,他不再居住於義大利,為了紀念義大利對他的影響,Lassus的簽名改用義大利拼寫法:Orlando di Lasso,這也是這張專輯所使用的寫法。
 1556年他在巴伐利亞的慕尼黑Albrecht V公爵宮廷中擔任男高音,並於1563年起擔任Kapellmeister(宮廷樂長)直到他過世。巴伐利亞宮廷在當時以豪奢著稱,宮廷樂隊頗有規模,Lassus在此和其他作曲家合作,譜寫宮廷中所需的音樂,甚至自己登場表演。根據作曲家Massimo Troiano的記載,在慶祝公爵之子成婚的喜劇演出中,Lassus的幽默逗趣之演出引發哄堂大笑,來賓們笑到下巴都痠痛不已。然而當公爵之子繼任為公爵時,一方面為了解決父親留下的龐大債務,一方面新公爵的音樂口味有所改變,於是能讓Lassus發揮機智長才的機會就此削減,Lassus或許因為如此而罹患憂鬱症,接受宮庭醫生的治療。然而,Lassus卻是文藝復興晚期最負盛名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廣為流傳於歐洲各地,被許多詩人、宗教與政治領袖盛讚。一些評論提到,Lassus善於採花釀蜜,其吸納鎔鑄之功力,超出同時代的作曲家。
Lassus的音樂究竟如何機智、滑稽、多變而能取悅人?如果以現代對幽默、喜劇的定義來看,則Lassus的音樂絕對稱不上具有喜感,頂多只是旋律淡雅、配器多變的多聲部音樂,但是如果將這些小調與歌謠曲(香頌與牧歌)放在文藝復興的時空下,與更為沉悶莊嚴的宗教音樂作對比,則更能凸顯Lassus音樂的清新自然、流轉多變的特質。無論是管風琴、直笛在合奏群中獨挑大梁(第8、9軌),還是女高音的溫潤吟詠(第10軌),或男女混聲重唱(第12軌),都可見出Lassus超群的音樂性和渾然天成的才華,這些音樂,有的空靈悠遠,有的低迴深情,有些靈巧奇妙,有些清新宜人,配器也隨之變化,各具巧思,最具幽默感的,或許是最後一軌的音樂,至今聽來,依然能感到新奇,也能想像這種新奇感如何讓時人咋舌以對。Lassus的音樂和稍晚的Gesualdo(1566-1613)之牧歌相比,因此更能讓我感受到一種豐潤多變之奇趣,如硬要比附的話,兩人之間的差別有如莫札特與貝多芬之不同。在我對文藝復興音樂一知半解未深入探索的時候,初聽Lassus與Gesualdo,並無法對其不同的樂境風神有所體會,然而經由幾個月後看似不經意實則針線相對的聆聽之後,反而更能掌握此時期不同作曲家的內在意蘊之別,這或許就是音樂在無形中教會我的事。
最後,附帶一筆,這張唱片是在二手唱片行中買的未拆封品,是我僅有的、非常少數的二手唱片中的一張,我不習慣買二手唱片,但真要買時會特別挑選,像這種全無拆封接近新品的少見曲目,則是難得的偶遇。雖然不知道它先前的主人為何冷落棄躑它,但至少經由我的聆聽之耳,讓片中的音樂得以縈繞於世界中,對它而言,應該是珍貴的知遇之情吧!
以下聽的是Orlande de Lassus: 5vv Chanson, 'Susanne un jour'.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搖籃曲之旅
搖籃曲,法語稱為「Berceuse」、德語稱為「Wiegenlied」,英語則是「Lullaby」、義語是「Ninnananna」。
最近介紹的唱片,大都是難以親近的作品,至少對於一般古典音樂之愛好者而言,顯得過於小眾、專門、冷僻,雖然自己能有尋幽訪致之意外收穫,而徜徉於音樂中,自以為樂,不以訪客稀疏為憾。然而,偶爾也要端出一些平易近人的作品,或以為調劑,以紓解過於嚴肅的印象;或讓自己的分享負擔減輕,得以隨感隨想地觸興成文,更重要的是,再次印認輕薄短小搖曳生姿的小花朵,也能妝點出盈彩成園的一方天地,在常人易於疏忽遺忘的角落,有著日涉以成趣的新鮮體驗。
要感謝鋼琴家Alfonso Alberti(1976- )別出心裁地摘選從巴洛克到現代的搖籃曲音樂,串聯成這張細緻、低調、簡易、抒情的短章集錦。涵蓋了主要作曲家如蕭邦、舒曼、李斯特、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葛利格、西貝流士、德布西的作品,也網羅了其他少見或冷門作曲家的遺珠之美,如Couperin、Henselt(1814-1889)、Alkan(1813-1888)、Raff(1822-1882)、Ljapunov(1859-1924)、Balakirev(1837-1910)、Casella(1883-1947)、Busoni(1866-1924)、Messiaen(1908-1992)。
蕭邦的Berceuse,當是讓人印象最深刻之搖籃曲,也是最早以Berceuse為名的搖籃曲,但是Alberti反而更別具隻眼地找到了Couperin的大鍵琴作品,此曲的搖籃曲主題曾出現在德布西之作中。其明亮雅致的輕鬆愜意,晃漾微醺的韻律,彷彿一扇敞開的窗戶,迎接聽者進入搖籃曲的歷史之流中。隨後舒曼的三首作品,分別取自「兒時情景」之十二「兒童睡了」以及兩首「冊葉集」Op124中的「搖籃曲」(原曲第16曲)、「小搖籃曲」(原曲第6曲),並在解說中提到舒曼的其他作品如克萊斯勒魂、大衛同盟,也運用了搖籃曲動機。兒時情景的「兒童睡了」因為常聽,並沒有激起太多漣漪,而冊葉集中第十六曲的搖籃曲,則躍升為舒曼此類風格中最觸動我情思的樂章,簡易明淨的色澤、溫潤寧謐的抒情,自有其低調中的華彩。其後引自德國鋼琴家Adolph von Henselt之搖籃曲,則是蕭邦Berceuse的先驅,此作左手伴奏的反覆迴旋,奠定了搖籃曲基本的樂曲形式,洋溢著細緻如歌的抒情性。而蕭邦之作則更往前推進,讓搖籃曲寧謐妥貼的安詳性以及清新如歌的撫慰性,與低調中的燦爛光澤自然渾如地結合在一起,而成就此一璀璨珠玉之不朽光采。其後的李斯特搖籃曲,則受蕭邦影響,注入了李斯特的炫技才情,讓搖籃曲逸出了睡前床邊的小世界,而有更開闊的格局和野心。而在李斯特與蕭邦之間的鋼琴名作曲家Alkan,以搖籃曲歌曲(我睡了,但我的心醒著)寫成的前奏曲,則是流暢清新的短章,彷如流星閃現,劃出印象深刻的光芒。其後的Raff之作,則在清漾微晃中隱藏其情感的深度。
布拉姆斯的搖籃曲,也是足以和蕭邦之作鼎足而立的名作,但原作歌曲的詠唱形式,經由柯爾托的改編而凝駐在鋼琴間,但同樣充滿著搖曳歌詠的抒情力量,讓人忍不住低吟起來。柴可夫斯基的搖籃曲,也是經由拉赫曼尼諾夫的改編而出現在專輯中,此曲依然迴盪著柴氏黯鬱凝重的俄式抒情,是屬於成人的搖籃曲。葛利格選自抒情小品的搖籃曲,則已經是舊識了,葛利格民謠土俗的熱情,正和柴可夫斯基成對比。同樣是俄國作曲家,Ljapunov之作則更像西歐作曲家的作品,溫潤的抒情性正切合此曲的想像。Balakirev之作,更有意料之外的劇情暗示,寫出的是孩童在媽媽搖籃歌聲中入睡,卻作惡夢而驚醒啼哭的情節轉折,他用送葬音樂暗示這種驚嚇的力量,最後在媽媽撫慰下進入甜美的夢境,而寫出了為人父母最感同身受的體驗。
義大利作曲家Casella之作,則更突顯搖籃曲讓人昏沉愈睡的特質,一首沉重一首清新。同為義大利的Busoni,則以其更具現代感的聲響,引人進入搖籃曲低語夢囈的心理鏡象中。西貝流士的搖籃曲,則更為明淨淡雅,短而意蘊悠長。德布西的「英雄搖籃曲」,此曲曾在傅聰現場演奏中聽過,傅聰談到此曲說:「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為了紀念比利時對德國的英勇抵抗,於是向藝術家們徵求作品。但德布西卻寫了搖籃曲,他說他寫不出什麼英勇的東西,想到的只是戰時受難的無辜群眾,因此寫了這部充滿悲天憫人的曲子。以搖籃曲對應戰爭,可說充滿了反諷的意味。」因此,這可能是最不像搖籃曲最具有言外之意的搖籃曲。最後,則是梅湘「聖嬰耶穌的二十次凝視」中的選曲,以冥想簡淨的宗教氛圍,而與先前的搖籃體驗又有不同,這是探索內心的心靈獨語,宗教世界的聖潔印記,以及冥思所隱藏的心靈游移變換的過程,在鋼琴的記錄下更微毫鋪展於耳畔。
從巴洛克到二十世紀,Alfonso Alberti透過不同風格不同精神不同情調的選曲,讓聽者體會到搖籃曲:此曲雖小,可以喻大的道理。
以下聽的是蕭邦的搖籃曲,由法國鋼琴大師柯爾托演奏
以下聽的是布拉姆斯搖籃曲,由柯爾托演奏
以下聽的是佛瑞的搖籃曲,同樣由柯爾托演奏,有炒豆聲。這是此張唱片網羅曲目之外的遺珠。
以下聽的是拉赫曼尼諾夫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搖籃曲
以下聽的是西貝流士搖籃曲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悠緩鋪展的四季節度
巧的是,最近要分享的音樂也是英國作曲家的作品,似乎這是冥冥中的安排,不期然的印跡交疊,最終匯合於這條軌跡上,只是時間從二十世紀拉回三百多年前的十七世紀,屬於英國王政復辟之後的音樂,文藝復興的影響猶存,巴洛克的氣候尚未成形的時代。
Christopher Simpson(c.1605-1669)的這首viol琴合奏曲四季,早在拜讀Deadlockcp兄的文章時,就留意這首樂曲,也是我關於四季樂曲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隨後因緣際會陸續收入兩張唱片,都與Deadlockcp兄所介紹的版本不同,此兩張唱片的比較或許是後續接續的歷程,此處則暫述我如何與這張Simpson的音樂搏鬥的歷程,以及相關雜想,至於Simpson的相關音樂史材料,則Deadlockcp的文章已多所著墨,絕對比我能掌握的資料更詳盡,故不贅述。
前巴洛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已比文藝復興時期的聲樂更具變化,聽感也更為豐富,然而比之巴洛克時代的清晰脈絡、抑揚起伏及華麗多彩之色澤變化,更顯得平板扁平。然而這只是初次接觸時的片面印象,如將此曲和維瓦第的四季相比,則Vivaldi是血肉具足的彩色動態影片,而Simpson則如懷舊照片般,凝駐了時光的靜態痕跡,屬於黑白色調的遺留物。第一次接觸維瓦第的四季,就讓人落入目眩神迷的季節場景中,體會標題音樂之鮮明性,自然物類與音樂線型變化相依存,形象呼之欲出,恍如隨季節的更迭看遍一年的風光。這是最直觀的音樂季節體驗,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鋼琴組曲,也無法達致這種驅動想像力與情感力的感染力量。而Simpson的四季,沒有炫人的技巧,缺少標題引領的具體性,四季之間的分界也不分明,缺少如維瓦第之作的鮮明性格,也因此在初聽之時有著平淡無趣的印象。與其說Simpson企圖透過音樂描摹四季的景象更迭,毋寧說Simpson嘗試透過音樂發抒其季節的心靈感受,這種心靈感受,讓四季之間的更迭變化納入一穩固統一的應和結構中,每一季節三樂章,如同一個季節統屬三個月份,但彼此沒有時間性發展的遞衍關係,而是平列的、空間呈現的分布性。三樂章皆以Fantasia、Ayre、Galliard的樂曲名稱為結構特色,表面上是快慢快的關係,但是快慢之間的分界,不如巴洛克之後速度標示上的差異,Fantasia的幻想曲性格和Galliard的舞曲性格稍微明顯些。反而各樂章之間、不同季節之間,有著內在情韻上的微毫變化,這種變化,讓十二個月份彼此之間的地位近似,而無法凸顯出不同季節的強烈性格。但也更要求聽者仔細欣賞每個月份的音樂流轉。
從配器上來感受,此版的演奏與Deadlockcp兄所聽不同,全都由時代樂器演奏,樂器之間的地位平均,而未突出高音聲部小提琴的角色,其組成的樂器如下,一把高音treble viol、兩把低音bass viols、一把長頸魯特theorbo與管風琴構成數字低音,和Deadlockcp兄網誌上的範例音樂相比,則更為古樸質實,但是加上了魯特琴的撥弦聲,反而讓某些樂段的音樂更為昂揚多變、異彩紛呈,然而,這種新鮮的感受,大都隱藏在樂曲微毫推進的過程中,稍一分神就錯過,比如春季第一樂章3分44秒之後的音樂突然激烈活現,有著更為鮮明的情感傾露,類似的體驗在其後的月份中不時出現,成為旅途上的意外風景(比如春季第三樂章4分41秒之後),這都可以見出Simpson對此類音樂的技巧展現和即興性的發揮(即興性是解說中的要點之一)。
然而,大抵上其音樂的主調,尤其對巴洛克之前的音樂接觸不深的聽者而言,會覺得沉悶平板,單調無趣,然而耐心感受(包含多次的聆聽以及不帶成見的接納)後,會發現單調平實之類的片面印象,所無法掩蓋的內在機鋒疊出的細膩轉折和情韻變化,這一刻,音樂的審美感受突然轉換,不同月份的雷同外貌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觸處皆成風景的新鮮感。時間的悠緩流逝終於鋪展於眼前,心靈也得以進入時間之流中,與歲月的流逝共在。也許在這一刻,音樂所蘊含的、所表達的,才真的被聆聽之耳所接納,才真的與審美的心靈有了交會,才真的在維瓦第如煙火般燦爛閃現的四季風景之外,發現另一種體會時間、感受生命的方式。
以下聽的是Christopher Simpson - The Monthes - August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英國合唱音樂一瞥
英國音樂的核心,是綿延數百年的合唱傳統,從普賽爾以降到艾爾加,合唱音樂是英國靈魂最貼切的發抒方式,不同的作曲家,儘管風格略有時代遞衍的變化,但對於合唱的熱情,對於人聲的挖掘,都注入了自己的探索與創發,而走出一條與西歐諸國不同的音樂景致。
然而,對於英國合唱音樂的碰觸,與其他類型的音樂如管弦樂曲、協奏曲、交響曲、室內樂等,實在不成比例。這與我個人對於純器樂形式的愛好有關,對於歌曲、聲樂、歌劇之欣賞,則放在次要的光譜。語言文字的阻隔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自然的屏障,這是巴別塔傾倒以降,人類所不得不面對的困境。我唯有將人聲視為純粹音樂的形式、結構的一部分,體會其言詞所蘊含的氣氛情調,才能獲得純粹審美的感受,而避開了「說甚麼」、「聽到甚麼」的實際語義層面上的纏雜。因為,音樂始終針對聽覺而發,詞義的知性理解如過於突出(如劇情)而掩蓋音樂自身的感知,則不如忽略,聽而不見。但是,聲樂詞義的主要傾向,主要涵義面向(不等於完整而明確的詞義訊息),也有突顯、強化音樂審美感知的輔助力量,刻意視而不見又是一種匱缺,因此,某種層次上的兩全其美,兩相佐使的會合觸動,始終是我追求的聽感極境。
Patrick Hadley(1899-1973)這位英國作曲家中更為小眾的附屬陪襯,這首1931年讓世人認識他的代表作「The Trees so high」(樹兒高),是披著交響曲外衣的合唱曲,雖然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一樣,在交響曲第四樂章融入合唱,但貝多芬是運用合唱來傳達救贖的理想境界,有著推進變化的匯合過程,而Hadley整首交響曲的主調,卻與第四樂章融合不分,樹兒高的民謠早在第二樂章就露臉現蹤,第四樂章的合唱,不過是整首交響曲精神的縮影,濃縮了先前鋪陳的節候更迭。因此,貝多芬的合唱曲即使不清楚歌詞,也能感受昂揚的希望之情,而Hadley的這首「交響敘事曲」(作者自己的附注),不清楚歌詞時,就與樂曲的中心氛圍有了隔閡,民謠的歌詞強化了樂曲的情境,而將人引入自然生滅循環的無盡大化中。
民謠的意境,透過樹兒高聳挺拔的不斷增長,反襯人事興衰更迭,最終必歸於寂滅的現象。歌謠中的主人公經歷了兒童、年少、結婚、衰老的必經旅途,最終塵埋蕪滅。而樂曲解說中,用一年四季的變化來說明四樂章的結構特色,也自有其人事生命與自然遷逝之間的對應密合。第一樂章驚蟄初春的甦醒,而彌漫著朦朧新生的氣息,是低沉迷離的游移之美;第二樂章由雙簧管帶出的主題而與豎笛對話呼應,則是最讓人迷醉的時刻,此一主題在全曲結束後依然迴響於耳畔。此一樂章象徵著夏日蓬勃飽滿的生命力。第三樂章,則以劇烈的動態暗示著秋季肅殺金聲的掃除威力,是整首交響敘事曲中最具動態張力的時刻,最後一樂章則歸入冬季空寂空無的無言結局,先前的民謠主題透過合唱再次迴響,伴隨著葬禮的鐘聲,樂曲被帶往曲終的高潮,隨之以沉靜的結束。
Finzi(1901-1956)的姓名,對於流覽此網誌的樂友或許已不陌生。這次聽的是他1950年創作的頌歌,以詩人華茲華斯(Wordsworth,1770-1850)的名作「不朽頌」(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為譜曲來源,以一首序曲九首樂曲組成,對於Wordsworth渴慕自然,讚頌幼童黃金時期之情懷加以烘托,構成此波瀾壯闊的大型合唱與管弦樂曲。就音樂而言,芬濟的音樂比之Hadley更為明暢悅耳,簡易易聽,Hadley的音樂深受戴流士的影響,有其深密思考的一面。而Finzi的音樂更自成一格,有其獨特的抒情韻致。Finzi的樂曲與聲樂的鋪疊交替更為密合,洋溢其間的,是對永恆不朽的讚頌與歌揚,莊嚴的、悠遠的、高揚的、激勵人心的時刻彼此融會,而具有洗滌人心、振奮情緒的正面力量。在音樂的質感上,Finzi此曲更為高雅朗暢,觸及到Wordsworth對自然初始本源的熱烈讚頌之激昂情緒,很容易感染聽者;而Hadley此曲,更偏於冷靜旁觀世界更迭的靜觀意味,需要更多咀嚼投入,但是第二樂章的民謠主題卻又最具有直截感染力之迷魅。兩者難以割捨不可偏廢,於是,我得以各取所需,距離英國合唱音樂的內裡,或許更踏進一步。
以下聽的是Gerald Finzi -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Op. 29, 1st and 2nd movements
PS:以下附的是網路上找到的華茲華斯「不朽頌」之中譯,姑存於此,以備日後重聽之需
孩童是成人之父;
我願那對自然的敬愛
能貫穿我的一生。
1
曾幾何時,草地、溪流還有果樹,
這大地,以及每一樣平常景象,
在我眼裡似乎
都披著天光,
這榮耀,夢的開始。
只是現下已非從前;──
我環視四野,
白天黑夜,
再也見不到昔日之所見。
2
彩虹去了又來,
玫瑰依然可愛,
歡快的月亮
環視四周,天宇寥廓無蔽,
星夜的汪洋
散發著動人美麗;
初生的太陽輝煌燦爛;
但無論在那裡,我已明了
有一種榮耀已永離了人間。
3
如今,鳥雀們的歡唱依舊
羊羔們蹦跳依舊
像叮咚不停的手鼓,
唯獨我,萌生一縷哀思︰
旋即的言說可以阻擋它的鬱積,
於是我再次嘗試堅強︰
瀑布自懸崖吹起他們的號角;
我的哀思焉能再錯失這季節的流光。
我聽見回聲在群山間流蕩,
來自沉睡原野的風朝我呼嘯,
大地一派歡欣;
地和海
在沉醉中放浪了形骸,
懷著五月之心,
每一頭牲畜都置身節慶︰──
你,歡樂之子,
在我身邊呼喊吧,讓我聽你的喊聲,你這福祉的牧羊少年。
4
你們有福的造物,我聽見
你們彼此的呼喚;我看到
在你們的慶典上諸天也一同歡笑;
我的心融進你們的歡宴,
我的頭頂自有它的花冠。
你們的福祉滿盈,我有──我有全然的體驗。
哦不幸的日子﹗倘若我愁苦
而大地正忙於妝點,
這甜美的五月晨間,
孩子們正在摘選
鮮花;在四面八方,
在寬闊遼遠的一千個山谷中;
陽光溫暖,
嬰兒歡騰在母親的臂彎︰──
我聽見,我聽見,我笑著聽見﹗
──但是,眾樹中卻有一樹,
還有我曾打量過的孤獨曠野,
他們一起訴說著,某些事物的殄滅︰
三色堇在腳邊
重複同樣的流言︰
那如幻的光輝逃到那裡去了?
那榮耀和夢境,現下那裡去了?
5
我們的出生,只是沉睡和遺忘︰
共我們升起的靈,生命的大星,
本已墜往另一個地方,
又自遠處蒞臨;
不是完全的失憶,
又非絕對的白紙,
曳著榮耀之雲,我們是
從上帝那邊來的孩子︰
天堂迤邐在我們的幼年﹗
而那監牢的陰影會慢慢
把少年人圍攏,
但他看到那光,和它的源泉,
他見了就興意沖沖;
青年人漸離了東方,
他必得漫遊,尚能將自然稱揚。
他的旅途依然
為瑰麗的想像所陪伴。
最終,這靈光黯淡於成年人的視野,
並在尋常的日光中消滅。
6
大地滿載著屬於她的愉悅;
也自有其天性裡諸多的渴望,
甚至某種母性的柔腸,
以及並非無謂的目標,
這家常的僕婦盡其所能
要令她哺育的孩子──和她同住的人,
忘卻那誕生他的華美宮闕,
以及他熟知的榮耀。
7
瞧這個孩子,置身於初生的狂喜,
可愛的六歲幼童﹗
看,他躺在親手做出的物件中,
煩躁於母親迸放的吻,
又為父親的目光所凝視﹗
看,在他腳邊,一些小小的圖樣,
人生憧憬的斑斕碎片,
他新學的技藝賦予其形狀;
婚禮抑或慶典,
葬禮抑或悼念;
一一湧入他的心靈,
一一化作他的歌唱︰
此後他將讓舌頭屈從於
有關事務、愛情乃至鬥爭的談論
然而無需太久,
這些又將被拋卻,
伴隨新的驕傲與歡悅
這小小的演員默記起另一段台詞;
他的“諧劇舞台”上輪流充斥著
生活馬車載乘的所有角色,
直至衰朽的歲月;
仿佛其一生的天命
不過是無盡的模仿。
8
你,外在的形體並不能相稱
你靈魂的浩瀚;
你最好的哲人,仍固守著
遺產,你盲人中的慧眼,
不聽不語,卻洞徹
為不朽心靈所追求的永恆之淵,──
偉大的先知﹗有福的觀者﹗
你掌握的真理,
我們曾畢生探尋,
卻仍迷失在黑暗中,那墓穴的黑暗;
你的永生,猶如主之於奴,
凌駕於你的形體之上,白日一般,
一種不可棄擲的存在;
你這孩童,在你生命的高處
散播天生自由的光輝熱力,
為何要付出這般熱切的痛楚,
來惹歲月負上不可掙脫的桎梏,
這樣與自己的福祉茫昧地抗爭?
很快,你的靈將吸入塵世的重,
有分量的習俗也會壓迫你的心胸,
沉似冰霜,深如生命。
9
多好啊﹗我們的餘燼
尚殘存一絲活力,
大自然還能喚醒
那些太容易消失的記憶﹗
我一想起我們的過去,就會生起
無盡的感激︰這不是
為那些最值得賜福之物;
歡樂和自由,童年單純的教義,
無論歡鬧還是靜默,
他的心裡總撲騰著希望的翅羽。
我不是為了這些
才唱出感謝和讚美的歌;
而是為那些對感官和外在世界
所作的倔強究詰,
為那些來自我們身上的跌落,和湮滅;
為一個生靈茫然的懼怕
他正遊蕩在這不真實的凡塵,
為強烈的本能,面對它
我們的人性顫慄如醜事敗露的罪人︰
是為那些最初的情意,
那些模糊的往事,
如何稱謂暫且不管,
那是我們一生的光源,
是我們眼中最明亮的燈;
支撐我們,疼愛我們,並有能力
使我們的喧囂流年如同
永恆寂靜中的瞬間︰真理甦醒了
就不會毀滅︰
任憑倦怠抑或暴烈,
也不論長幼,
所有與歡樂為敵的,都無法
完全將之消滅或摧垮﹗
因此在平靜無風的季節裡,
儘管我們遠在內陸之上,
我們的靈仍看得見不朽的海洋,
它把我們送到了這裡,
我們在瞬間依舊能重返那裡,
去看那海岸上雁子的奔跑,
去聽那奔騰不息的浩浩浪濤。
10
然後唱吧,你們這些鳥兒,唱,唱一曲歡樂的歌﹗
催促年輕的羊羔跳蹦
像踏著鼓聲的叮咚﹗
我們在心裡加入你們的陣營,
你們尖叫你們嬉戲,
五月的歡愉如今已
滲入你們的心裡﹗
儘管那曾經的燦爛光輝
已永遠從我眼中消退,
儘管沒有什麼能夠重現
鮮花和青草中的榮耀流年;
我們並不為此悲傷,而是繼續探尋
某種活力,在殘存的往昔中;
在那原初的、一旦萌生
就不會泯滅的同情心中;
在那些源於人類苦難的
精神慰籍中;
在窺破死生的信念中,
在那些孕育哲思的歲月中。
11
哦,泉水,草地,山川,果園,
我們之間的愛戀永不會斷﹗
我心深處感受到你們的偉力;
我只是捨棄了某一種樂事
卻活在你們更為內在的支配下。
我愛那沿路奔流的小溪,
甚過當初我如它們一般輕快的時節;
每一個新生的日子依舊有
純潔可愛的曙光;
那聚集在落日周圍的雲彩
在一雙審視過人類必死性的眼睛裡
正散發著莊重嚴肅的色澤;
又一段賽程結束,又一場新的勝利。
感謝我們賴以生存的人類心靈,
感謝它的溫柔、歡樂與憂懼
對於我,最卑微的野花也能喚起
那淚水不及的最深處的思緒。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Star Trek 影集雜感一二(下)
最早接觸Star Trek的是被譯為「銀合飛龍」的TNG(The Next Generation,相對於最早TOS系列的下一代),在台視播映,求學階段守著電視每週觀賞的美好回憶,早已不復追尋,最後電視台硬生生終止播映(下週請收看櫻桃小丸子)而毫無下文,讓Star Trek有一陣子成為遺憾的代名詞,後來X檔案填補了好奇心的空缺。
在稍後的時間,偶爾填補了幾部以TNG為主的電影,並且在同時,我也關注到最早的TOS的六部電影(最喜歡的是第四集「搶救未來」,看了很多次),雖然第一代Star Trek在科幻真實感之精細度,不如TNG之優美華麗,而顯得陳舊呆版,但是依然可以透過劇情的推展及演員的默契,發現此系列不同主角性格鮮明的特色,Kirk的隨機應變、Spock的嚴謹冷靜、McCoy的熱情及嘲諷,構成主要的鐵三角關係,帶出人物之間的緊張關係和互補互信的感人情誼。即使拍攝科幻世界的資源不如當代電影界,但當時所奠定的主要精神,成為後繼者所難以忽略的巨大寶庫。雖然這最新一集的劇情,有許多線索和情節發展可以預料(像我就猜到許多劇情發展),因而失卻了轉折的震撼性,但導演在緊湊的劇情安排中,穿插不少對舊系列的致敬橋段,並著墨於人物之間因衝突而成長互信的細微互動,讓老劇迷重溫舊夢,吸引新戲迷注入活水,無縫接軌,打造出新的科幻典範。
Star Trek的幾個系列,各有不同的譯名,如「銀河飛龍」(TNG,和馬蓋先「百戰天龍」同時期的譯名,也譯為「星艦奇航記」)、TOS(The Original Series)系列原先譯為「星際爭霸戰」,此劇的Star Trek Into Darkness譯名還原為此版。VOY系列(Star Trek: Voyager)譯為「星艦迷航記—重返地球」;DS9(Deep Space Nine)中譯「銀河前哨」,不同的譯名,讓人以為是不同的影集,實際上卻是同一枝條上綻放的不同花朵。TNG的外交斡旋、與博格的艱苦對抗和萬能神Q的捉弄,讓光頭畢凱成為Star Trek最鮮明的象徵。VOY系列返家之旅的遙遙旅程,依靠女艦長亦剛亦柔的性格,臨機應變的能力,讓此劇高潮迭起,珍崴也搶了光頭畢凱不少光彩,成為此系列另一亮點,而返家途中種種折磨考驗,以及接觸新種族的驚喜,展新的宇宙圖像,對抗博格的勝利,一吐積鬱(還有比博格更強大的外星種族8472),都是此系列更為華麗優美、波瀾壯闊的圖像畫卷,更讓重度科幻迷有目不暇接的感動。觀賞VOY系列,不是如畢凱老神在在、胸有成竹地應付一切,反而充滿了屈折離奇的轉折驚喜,並瀰漫著面對困境昂然不屈的鬥志,和樂觀處世的奮鬥精神,VOY是最能激勵人心的華美冒險。而DS9系列,則挖掘Star Trek主流思想所壓抑的邊緣地帶,偽宗教、商業貿易、政治鬥爭,暗流洶湧,許多晦澀的議題,透過此系列揭露出道德模糊地帶的思考空間,而最後幾季一場又一場燦爛壯觀的星際戰爭,突破既定的人文精神的範圍,更具有強烈的戲劇張力,無疑更滿足了科幻迷的想像。
總之,在Star Trek系列影集中,對於共事情誼、愛情、社會、科學、宗教、道德、種族、文化、經濟、外交、戰爭等議題,都有廣泛層面的涉及,當然,其科幻精神也非如此學識化、人文化,還有更多屬於娛樂元素以及有關科幻主要的橋段、重要的梗,也都出現在其光譜中。舉幾集讓人印象深刻的,比如畢凱在「the inner light」(第五季25集)這一集中,透過古外星文物連結的記憶和五、六十年的人生歲月,都短短濃縮在二十幾分鐘的現在式宇宙中,看完此集讓我馬上想到「南柯」、「黃梁」一夢的唐傳奇故事,但是此影集的故事,更超越了傳統人生如夢的道德式教訓,而有了更大格局的宇宙視野,和對逝去文明的凝想致意,而此段旅程中的笛聲,也成為最有象徵性的音樂(前篇網誌中四十週年紀念電影就是以此音樂為配樂)。而VOY中最能觸動我內心的一集,也有如是的時空映照,航海家號困在一顆星球外緣的力場中,此星球的人從遠始部落發展到具備星際旅行能力的文明,經歷了幾千年的演化,最後有能力登上傳說中的神聖星球,與航海家號會面,並協力解決其困境。此故事在短短一集的篇幅內,用科幻實例詮釋「天上一日,人間已千年」的時空落差,引人興發無窮的思考。對於喜歡透過科幻的想像、探討、創發,來重新設想未來世界的各種可能性的人而言,Star Trek系列影集絕對充滿很多驚喜,有些觀點可能在日新月異的當代情境中顯得老舊過時,然而有更多的創發是走在時代的尖端,光傳送、曲速旅行、全像技術、食物複製機等,即使是如今遙不可及的想像,但卻是又如此逼真的科學情境設計。我很懷念研究所時代,在課餘抽空一集集看過的美好時光,常常陶醉在新奇的觸動中,讓我對人性及人類未來有更振奮的期待。雖然因此少讀了一些專業領域的書籍,但這種想像視野的開拓以及胸襟的深廣綿延,絕對勝過太早在學術上鑽牛角尖的侷限視野。未來應該也沒有太多奢侈的時間得以重溫,只好先透過文字記載,暫時重溫舊夢。
科幻凝聚了人類對未來的想像,透過科幻,映照出人類自身的理想追求,也襯托出當今世界的渺小和無奈。製作這些科幻影集的製作人或編輯(主要按照Gene Roddenberry 的構想而擴充填補其架構,我們可以在每部影集、電影中看到創發者的姓名),即使可能有商業考量的因素,出於娛樂效果而拍攝影集,但卻更多的是關心人類未來的理想之士,希望透過此種傳媒,注入對人類文化的關心,而影響更多人。如同許多科幻文學作家,也都透過此媒介思考物質文明、科技文明發展的侷限以及對人性希望力量的追求,科幻指向的是虛構的未來,但是其用心還是立足於當下情境,希望能透過反省,檢討許多當代不合理的現象,透過理想的揭示,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拋棄種族的歧見,改進經濟制度不合理的局限,比如如何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如何擺脫牽動全球的經濟狂潮,如何調整政治制度的盲點,讓人類文明得以迎向更穩定的未來?因此,經歷這種科幻視界的洗禮,反而對於當代國際情勢中狹隘的國族主義、種族歧視、偏頗對立的宗教觀所衍生的仇恨情緒、區域的威權崇拜和戰爭陰影、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種種割裂對立的現狀,種種眼界狹小的弊病和爭端,讓人不由得搖頭歎息,感到無奈、痛心、不可置信。愈發感覺目前生存的時代只是落後的、自以為進步的科技世界,實際上資本商業的邏輯,讓人愈發平板化、物化、空洞化,距離人心的向上提升、精神文明的飛躍,還有好幾光年的跨距。也許此生無法得見人類文明的昇華轉化,或許透過文學、視聽體驗的期待想像,能讓此種願望暫時滿足。
以下是在寫文章之時順便找到的一些不錯網誌或參考資料
「我所認識的Star trek」
「星艦迷航記--航海家號」
「返家65.000萬光年」
「DS9維基介紹」
以下的影片是「the inner light」故事的精華
以下的影片是「the inner light」結尾片段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