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學、藝術、生活雜感、唱片奇遇記,以及某種觸發、莫名的感動(本網誌為2009年2月20日開站之樂多版樂思生活http://blog.roodo.com/giulini複製備份版,樂多網站於2019年4月以後關閉,故將資料搬遷於此。新網誌見https://twentyfourorders.blogspot.com/)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音樂變色龍--普羅高菲夫
生平剪影
1、Prokofiev(1891年4月11日生於烏克蘭Sontsovka,1953年3月5日逝世),父親是農藝專家,管理大片農莊土地,母親愛好音樂,教導Prokofiev彈奏鋼琴。5歲創作出自己的樂曲,六歲寫出圓舞曲、進行曲等多種音樂。1900年與母親在莫斯科欣賞古諾的「浮士德」,是Prokofiev最早接觸的歌劇。受此經驗影響開始創作歌劇,並與Reinhold Gliere(1875-1956)學習音樂,其開明的教學深深影響Prokofiev自由的創意。1904年考入聖彼得堡音樂院,主考官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而當時的院長是Glazunov。但Prokofiev進入音樂院後,對於嚴格的教學環境無法適應,遂自己創作、學習,在同學眼中是高傲古怪的獨行俠,師長(如Lyadov)眼中的特異份子。在音樂院中深受Nikolai Tcherepnin(齊爾品,1873-1945)與Annette Essipova(1851-1914,曾與著名鋼琴教育家Leschetizky結婚,後又離婚)等少壯派老師的影響,並與大他十歲的Nicolai Miaskovsky(1881-1950)結為好友。畢業考試在鋼琴上表現突出,並以自己創作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獲得魯賓斯坦獎的榮耀,於1914年5月畢業。
2、Prokofiev畢業後,與俄國芭蕾舞團團長Diaghilev(1872-1929)展開合作,開始創作芭蕾舞劇,同時也繼續譜寫歌劇。但1917年歌劇「The Gambler」(賭徒)遭受抵制而無法演出,直到1929年經修改後才於比利時演出。此時重要的作品,有1917年共黨革命時避難於高加索山區所譜寫「古典交響曲」,暗寓嘲諷的意味,以及「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1918回到莫斯科舉辦幾場音樂會後,由於革命後的動盪,Prokofiev遂於5月搭火車穿越西伯利亞渡海到日本,舉辦幾場音樂會後,最後抵達美國舊金山。1919年完成具有諷刺意味的喜歌劇「三橘之戀」(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卻因為芝加哥劇院總監過世無法上演。為謀生所迫的Prokofiev,再度於1920年前往巴黎,於1921年完成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在布列塔尼大受歡迎。而「三橘之戀」於此年底終於能在芝加哥首演,但在紐約卻不受歡迎。Prokofiev在1923年9月與歌唱家Carolina Codina(藝名Lina Llubera,1897-1989)結婚,兩人是1919年底於紐約認識的,她對於Prokofiev在巴黎的社交生活有相當大的幫助。當他與Diaghilev的合作關係結束時,指揮家Koussevitzky(庫塞維斯基,1874-1951)曾伸出援手。
3、1927年1月返回俄國,舉辦十五場音樂會而被視為俄國樂壇的大師級人物,但朋友卻勸他離開俄國,於是Prokofiev又於3月返回歐洲。在歐洲的三年內,曾於美國巡迴演出,獲得成功,並完成了為鋼琴家Paul Wittgenstein所作的左手鋼琴協奏曲(第四號)以及第五號鋼琴協奏曲。1932年決定於俄國定居,挾著在國外所建立的聲譽返國,一開始尚能被政府尊重,也應要求譜寫音樂,此階段有不少電影配樂、戲劇配樂和合唱曲等新作曲類型,此時重要的作品有「羅密歐與茱麗葉」(1936)、「彼得與狼」(1936)等。1937年Prokofiev首度被俄國官方代表Khrennikov點名批判,他為十月革命所作的清唱劇也被禁演。二次大戰前後,蘇聯對文藝控制較為放鬆,Prokofiev得以自由創作,代表作是被稱為「戰爭奏鳴曲」的六到八號鋼琴奏鳴曲,以及芭蕾舞劇「Cinderella」(灰姑娘)。在戰爭期間,Prokofiev的聲望更為提高,1945到46年間其作品在劇院上演並獲得史達林獎。然而1946年,由史達林指示進行的官方肅清活動展開,Prokofiev、蕭士塔高維契、哈察都量、Miaskovsky等無一倖免,他們的作品被指責為形式化,受西方中產階級的影響,遠離無產階級的需求。Prokofiev在工作上及家庭上均遭受迫害,不得不譜寫些迎合政府需求的樂曲。此階段的代表作有1950年的芭蕾舞劇「The Tale of the Stone Flower」,以及「第七號交響曲」。
4、Prokofiev與其妻子Carolina Codina於1941年開始分居,因為她無法適應蘇聯共產體制下的生活。Prokofiev結識新歡Mira Mendelson (1915–1968),兩人於1948年結婚,她對於Prokofiev晚年的工作及照顧他的生活,都扮演不可或缺的地位。Carolina Codina在1948年的整肅活動中被發送勞改,但卻沒有與Prokofiev離婚。如此複雜的三角關係一直到Prokofiev過世後都無解。Prokofiev於1953年3月5日因腦溢血過世,剛好同時史達林也過世,他過世的消息因而被掩蓋了。
音樂成就
1、二十世紀初的俄國作曲家中,Prokofiev在西方樂壇的音樂地位,足以與史特拉汶斯基相提並論,而在國內的聲望則超越了蕭士塔高維契。但是他多變的曲風,游移於神秘主義、機械敲擊特色和預示未來的精準古典精神,讓他被視為音樂上的變色龍,也是音樂上的立體主義者。他最擅長的樂器是鋼琴,透過鋼琴,徹底展現冷冽敲擊性之外所隱藏的簡潔、抒情的特色,因而寓有不能歸入任何流派的革新性之特色,並與Prokofiev所蘊含的古典傾向相融合。
2、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俄國作曲家,Prokofiev創作的多元性,表現在各種音樂類型上,交響曲、奏鳴曲、協奏曲、歌劇、芭蕾舞劇、電影配樂、合唱曲、清唱劇等,而且都表現出漠視傳統規則,大膽創新、獨樹一幟的特色。其中尤其以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Cinderella」建立了蘇聯芭蕾舞上新的里程碑。
名曲分享
「彼得與狼」,1946年Disney Cartoon
「彼得與狼」,Orchestral Suite,Bernstein指揮紐約愛樂
「彼得與狼」是Prokofiev最通俗的名作。此作是應莫斯科中央兒童劇場之邀請而譜寫的交響式的童話音樂,並透過特定主題與樂器、故事角色的搭配,向兒童介紹管絃樂團中的主要樂器及音色差異:低音管代表祖父、弦樂四重奏代表彼得、長笛代表鳥兒、雙簧管代表鴨子、吹低音的單簧管代表貓,號角代表野狼。隨著劇情的推展,音樂主題的變化樂器的交織對話也更為豐富,透過童話故事般趣味盎然的單純劇情達到認識樂器的目的,老少咸宜的入門樂曲。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中的「Dance of the Knights」,Valery Gergiev(葛濟夫,1953-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2008年演出
「羅密歐與茱麗葉」,有芭蕾演出的版本
「羅密歐與茱麗葉」,由Evgeny Kissin演出鋼琴版
以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為題的古典音樂,至少有古諾的歌劇、白遼士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管絃樂曲,以及Prokofiev的這首芭蕾音樂。這首「Dance of the Knights」(騎士之舞)出現於第一幕第四場,描述在茱麗葉家所舉辦的面具舞會,羅密歐潛入舞會中,原先要追求羅莎琳的他,卻在意外中遇到茱麗葉而一見鍾情。此段舞曲有別於柴可夫斯基芭蕾音樂中的曼妙優雅,而以雄壯厚重的沉穩律動帶領舞步,形成強烈的反差,其陰鬱性和張力也暗喻著故事之後的悲劇性發展,Prokofiev不按常理出牌卻讓人覺得貼切傳神的怪才,如此可見一斑。此曲為此首芭蕾舞劇音樂中最著名的樂段,改編成鋼琴的版本也常出現在鋼琴獨奏會的安可曲中,並因為「交響情人夢」的歡迎而廣為人知。
總結
終於在第三十天將最後一位作曲家及音樂貼上網誌,也順利完成這一次部落格傳說的比賽。這一次每天發文和過往一兩年前的經驗不一樣,先前每天的發文,可以自由決定,散漫隨性,篇幅不長,負擔不重。然而這次既要整理作曲家的生平資料,想幾點音樂成就來寫,還要從Youtube上挑選音樂,並為每一段音樂寫一小段概括的短文,付出的心力更甚以往。加上晚上的時間和假日,大都用來陪伴小孩,可運用的時間有限,不似之前隨時可寫。所幸平常先分期付款,之後再按照進度逐一完成,加上生活上尚稱平穩,沒有太多意外的橫阻影響進度,是以終能如期完成。日後也不可能再參加類似的活動,而如此小眾的主題,也不可能引起太多迴響,反正當初訂此主題的設定,就是一方面整理些綱舉目張淺顯易明的作曲家資料,方便自己記憶,日後也得以增補修改;一方面順便介紹些入門曲目,讓自己網誌中的「必聽名曲」不至於乾癟空洞,門可羅雀。如今兩個想法都已達成,先前的辛苦也留下印跡。至於這段時間讓資深樂友空手而返,就在此說聲抱歉了。一些累積下來的分享,日後再慢慢吐納。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精練的管絃樂大師--拉威爾
生平剪影
1、Ravel(1875年3月7日生於Basque海灣法國與西班牙交界的Ciboure,1937年12月28日因腦部手術失敗而逝於巴黎),父親是瑞士裔工程師,為汽車發明的先驅(影響Ravel對機械產品的喜愛),母親是西班牙裁縫。Ravel 3歲時舉家遷往巴黎,自幼顯露音樂興趣,7歲時向Henry Ghys學習音樂,12歲向Charles René學習和聲,並於1889年進入巴黎音樂院,到1905年才畢業。Ravel受不了學院裡的成規和紀律,反而深受向學院挑戰的Emmanuel Chabrier(夏布里耶,1841-1894)與Éric Satie(薩替,1866-1925)之吸引。在音樂院中,他向Gabriel Fauré(佛瑞)學習作曲,向André Gédalge(1856-1926)學對位,他們是少數能讓Ravel信服的老師。1899年譜寫的「死公主的孔雀舞」(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深受沙龍音樂會的歡迎,Ravel也因而出名。然而1900到1903年間,Ravel連續四次參加羅馬大獎,曾於1901年獲得二等獎,其餘幾次未入選或未獲獎,1905年第五次參賽,被以年齡超過為由拒絕,引發輿論批評,知名作家Romain Rolland(羅曼羅蘭,1866-1944)還寫信抗議,在風波延燒下,院長Théodore Dubois(1837-1924)被迫辭職,由Fauré接任。之後對於法國頒發的榮譽勳章,Ravel都予以拒絕。(先前得過羅馬大獎的作曲家有白遼士、古諾、比才、馬斯奈、德布西等)
2、Ravel曾和詩人、畫家、銀行家、作曲家法雅、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組成反抗傳統的團體「阿帕契」(Les Apaches),而有助於Ravel在音樂上的創新。1909年他與俄國芭蕾舞團團長Sergei Diaghilev(1872-1929)相識,受其委託譜寫芭蕾舞音樂「Daphnis et Chloé」,但因為延後上檔而與Diaghilev交惡,直到1912年此劇才於巴黎首演。1914年原先未被徵召入伍的Ravel,在極力爭取下擔任卡車司機,而參與戰事。戰後譜寫「庫普蘭之墓」以紀念傷亡者。
3、1927年Ravel展開巡迴演出,1928年在美國掀起迴響,此年完成的「波麗露」(Bolero),讓他成為聲名遠播的作曲家,他並於此年接受牛津大學榮譽學位。此年之後Ravel的健康逐漸走下坡,但於隔年為奧地利左手鋼琴家Paul Wittgenstein(1887-1961,是著名的近代哲學家Ludwig Wittgenstein的哥哥)譜寫的「左手鋼琴協奏曲」,成為此時期的名作。由於腦部的疾病日漸惡化,再加上1932年1月的一場車禍,即使Ravel到西班牙、摩洛哥等地休養,但已無法再創作。1937年12月19日,Ravel接受腦部手術,卻不幸於28日逝世。
音樂成就
1、Ravel與德布西同為法國印象樂派的兩大代表,即使有人認為Ravel深受德布西影響,Ravel本人也不否認曾受其影響,但他卻更自覺地承繼夏布里耶、薩替、佛瑞等作曲家,而認為其作品與德布西的象徵精神有異。比較起來,Ravel的音樂更承接聖桑到佛瑞的法國音樂傳統,創作時喜歡運用奏鳴曲式和巴洛克中的音樂形式,而德布西在形式上較不講究,順著自己的感性發揮。Ravel講究準確、細緻雕琢,史特拉汶斯基曾以「瑞士鐘錶匠」來形容Ravel精緻雕琢的作風,相當傳神,Ravel本人也對於機械裝置有所偏好。Ravel的音樂旋律更為清晰、開闊,而德布西追求矇矓、不清晰的模糊之美,形成陰柔的柔和意境。然而同為法國印象樂派音樂的代表,兩人都超越傳統的音樂規範,重視如畫般的標題意境,也都熱愛自然景物,營造詩與樂的密切氛圍,並以澄澈、透明的細緻音色表現出法國音樂的精神。
2、Ravel被譽為是白遼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之後最偉大的管絃樂曲之魔術師,由於他的西班牙血統,讓他譜寫出有別於德布西的西班牙節奏韻味,而自成一格。此外,他有許多鋼琴曲同時有管弦樂的改編版,經由管絃樂多種樂器的點染而蔚成色澤豐富、配器精妙的音樂精品。
名曲分享
「波麗露」(Bolero),由Jos Van Immerseel(1945- )指揮Anima Eterna古樂團
「波麗露」,由羅馬尼亞指揮大師Sergiu Celibidache(傑利比達克,1912-1996)指揮The Dan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1971年
Ravel於1928年受舞蹈家Ida Rubinstein(1888-1960)委託而創作的管絃樂曲,以不變的速度、漸強的聲響、固定的小鼓節奏、不斷重複的旋律、逐漸熾熱的動態變化為特色。這首「波麗露」舞曲,首演時搭配的戲劇場景是西班牙小酒館內的舞女舞姿,在桌子上跳舞的舞女從毫不吸引人的舞步逐漸變得激烈起來,而吸引其他酒客的注意,最後大家圍在一起,激烈地與舞女共舞。此曲就在如此前衛的舞蹈表現下引起熱烈的迴響,而成為Ravel最著名的樂曲。
「死公主的孔雀舞」(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由Barenboim指揮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
「死公主的孔雀舞」,由法國鋼琴家Jean-Philippe Collard(柯拉德,1948- )演出
「死公主的孔雀舞」,由拉威爾1922年 鋼琴紙捲錄音
「死公主的孔雀舞」,由美國小提琴家Oliver Colbentson演出
「死公主的孔雀舞」,由Julian Bream(1933- ) & John Williams(1932- )吉他合奏
Ravel曾批評自己的這首作品深受夏布里耶的影響,而不少批評家也指出Ravel此作是以夏布里耶的「牧歌」為範本而譜寫的。即使這是Ravel曾經深悔的少作,但其甜美感傷的氛圍,成為流行沙龍的名曲,也成為Ravel最負盛名的通俗之作。據說Ravel的靈感,來自於西班牙畫家Velázquez(1599-1660)的名畫:「瑪格麗特公主」。但如同佛瑞的「孔雀舞曲」的唯美傾向,Ravel此作的精緻細膩、優雅傷感,或許不是針對任何標題而發,不過是Ravel美感天份的流瀉而已,卻形塑出迷離恍惚的悠遠歷史感,恍如隔世的泛黃記憶,隨著綿延不絕的旋律悠悠地流入天際。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俄式浪漫--拉赫曼尼諾夫
生平剪影
1、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生於俄國Semyonovo,1943年3月28日逝世於美國加州),出生於俄國斯貴族家庭,父親擔任皇家禁衛隊隊長,擁有領土,但農奴解放後隨之沒落。父母之間因為對他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歧見,因而離異,Rachmaninoff在母親的撫養和音樂教育中長大。9歲時隨母親遷往聖彼得堡,12歲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就讀,先向Gustav Kross學鋼琴,向素以嚴格教學著稱的Nikolay Zverev(1832-1893)學習,和比他大一歲的Alexander Scriabin(史克里亞賓,1872-1915)為同學,兩人之後在鋼琴和作曲上常被拿來比較。1887年轉入莫斯科音樂院就讀(Scriabin與隔年轉入)。在音樂院中,Rachmaninoff向表哥同時也是李斯特的學生Alexander Siloti(1863-1945)學習鋼琴,向Sergei Taneyev(1856-19115)學習對位,向Anton Arensky(1861-1906)學習作曲,但因為Zverev反對Rachmaninoff學習作曲(因為Rachmaninoff的大手是天生彈鋼琴的料),最後Rachmaninoff被迫離開與Zverev寄宿的生活,搬進姑姑家。畢業的時候,Rachmaninoff以歌劇「Aleko」獲得作曲大金質獎章(而Scriabin則獲得小金質獎),兩人幾乎席捲了所有大獎(Rachmaninoff的鋼琴金質獎和鋼琴家Josef Lhévinne,1874-1944共享)。離開音樂院後,Scriabin以鋼琴家的身分巡迴,而Rachmaninoff則投入作曲(和指揮)中。
2、Rachmaninoff的畢業作深獲柴可夫斯基讚賞,由大師幫他安排演出事宜,讓Rachmaninoff受寵若驚。他並在柴可夫斯基的建議下與出版商敲定合約,於1892年創作的「升C小調前奏曲」,讓他揚名歐陸。然而1895年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1897年3月28日於聖彼得堡首演時卻遭遇嚴厲的批評,讓自我要求嚴格的Rachmaninoff信心全失,在未來的三年內寫不出任何作品,只好投入鋼琴演奏。即使有大文豪托爾斯泰(1828-1910)的鼓勵,也無濟於事。1900年,在心理醫生Nicolai Dahl(1860-1939)的催眠治療下,Rachmaninoff若有神助地譜寫出他著名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成為一段心理治療與音樂互動的佳話。
3、1902到1917年間,Rachmaninoff創作許多類型的作品,包含大提琴奏鳴曲、鋼琴前奏曲、鋼琴奏鳴曲、歌曲、交響詩、合唱曲等,除了鋼琴獨奏曲之外,其中的代表作有「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首受歡迎度逐漸超過第二號的傑作,也被譽為史上最難彈的鋼琴協奏曲;「死之島」、「鐘」等,其中合唱曲「鐘」是Rachmaninoff心目中的代表作,反映了俄國東正教的陰鬱世界對Rachmaninoff的影響。1917年,共產政權成立,在國內無容身之地的Rachmaninoff於隔年藉巡演的機會離開俄國,經由瑞士而抵達美國,他以鋼琴演奏、作曲和指揮在美國樂壇活躍,並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此時期的代表作有「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一首受歡迎度足以與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相提並論的名曲。
4、1935年之後,Rachmaninoff定居美國,此時的他舉行不少演奏會,並以演奏巨匠、作曲大師而在美國樂壇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時期的代表作有「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ic Dances」等。1943年1月被診斷出罹患胸膜炎,但仍持續演奏,直到2月17日最後一場演奏會後才就醫。3月28日過世於加州Beverly Hill(比佛利山莊),未曾再踏上故鄉的土地。
音樂成就
1、Rachmaninoff是二十世紀作曲家中頂尖的鋼琴家。他的作曲承繼柴可夫斯基俄國惆悵、憂鬱、濃烈的抒情特色,而與當時主流的俄國現代作曲家如史特拉汶斯基、普羅高菲夫不同,也與印象樂派、十二音列主義等當代音樂背道而馳,成為自蕭邦、李斯特以降的鋼琴浪漫主義之最後代表。
2、Rachmaninoff的作品以第二、三號鋼琴協奏曲以及鋼琴前奏曲最知名,充分表現Rachmaninoff對於鋼琴表現性能的了解,成為兼容艱澀技巧與深沉情感於一體的偉大創作,並與濃烈真摯的抒情性為特色。他的交響曲、交響詩,在東正教音樂的影響下而融入Rachmaninoff自身厚重交疊的鋼琴式抒情印記,而走出與其他作曲家不同的風格。
名曲分享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第十八變奏,由波蘭鋼琴大師Arthur Rubinstein(1887-1982)演出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變奏,由美國小提琴家Michael Rabin(麥可.拉賓1936-1972)演出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變奏,吉他版(另一首安可曲是Massenet 的Elegy)
此首變奏因為出現在電影「似曾相識」中而聲名大噪,拜電影之賜吸引許多聽眾接觸到Rachmaninoff的音樂。一方面正顯露出Rachmaninoff感傷優美的旋律具有打動一般聽眾的魅力,一方面也妨礙普通愛樂者接觸Rachmaninoff更有代表性的曲目,比如他被人忽略的聲樂合唱曲。而如果受此樂章柔美抒情的恍惚氛圍所影響,而誤以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都具有此種抒情性,等到接觸到全曲才發現樂曲中有許多炫技的段落,可能會產生落差。實際上,此段音樂真的是此狂想曲中最優美的時刻,可見Rachmaninoff有能力譜寫出沙龍般的優美音樂。然而Rachmaninoff真正的音樂精神卻是承繼蕭邦的詩意、李斯特的鋼琴超技精神而融入俄國式的深沉憂鬱,以厚重磅薄的和弦形塑自己的風格。
「第二號交響曲」第二樂章,俄國指揮大師Svetlanov演出,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在以「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突破作曲障礙後,Rachmaninoff五年之後譜寫了「第二號交響曲」,本曲無論是感傷氛圍的浪漫聲響還是豐富的管絃樂變化,都比備受批評的第一號交響曲更為傑出,但卻免不了因為篇幅過長而被視為無病呻吟。因此此曲也曾被刪減後演出,但是隨著Rachmaninoff音樂更受歡迎,此曲的全曲版也更為常見。第二樂章的耽溺抒情實為古往今來交響曲之首,連素以憂鬱深長為特色的柴可夫斯基都難以比肩。此樂章的普及度雖不如更著名的「升C小調前奏曲」,但為了讓聽者感受Rachmaninoff音樂的黏膩深情、綿延無際,特地介紹這個樂章。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芬蘭的國魂--西貝流士
生平剪影
1、Sibelius(1865年12月8日生於芬蘭赫爾辛基北方的Hämeenlinna,1957年9月20逝於赫爾辛基以北的Cavanpa),排行第三,父親為軍醫,母親家世良好。三歲父親過世,由母親及外祖母撫養,九歲開始學習鋼琴、小提琴。母親遵照父親的遺願,讓Sibelius就讀法律。但對於法律毫無興趣的Sibelius荒廢學業,被舅舅發現後建議改讀,Sibelius因而能重拾喜愛的音樂。從1886到1889年間,於赫爾辛基音樂院師事Wegelius(1846-1906),向Csillag學習小提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申請芬蘭政府的獎學金,留學柏林,在柏林接觸到畢羅指揮的理查‧史特勞斯和芬蘭作曲家Robert Kajanus(1856-1933)的音樂,影響Sibelius對管弦樂和芬蘭音樂的重視。一年後離開柏林前往維也納求學,與奧地利作曲家Robert Fuchs(1847-1927,也教過馬勒、沃爾夫、康果爾德等著名作曲家)和匈牙利作曲家Karl Goldmark(高德馬克,1830-1915)學習作曲,更深入德奧大師的傳統。
2、1892年返回芬蘭擔任母校的作曲、小提琴教授,並加入芬蘭的地下組織,為芬蘭的獨立盡一份心力。此年創作的交響詩「Kullervo」,受到熱烈的歡迎,Sibelius被視為芬蘭人復興民族的英雄。隔年再創作「Karelia Suite」,發揚芬蘭民族音樂,而被統治的俄國視為眼中釘,作品被燒毀並被監視,但Sibelius依然以發揚民族精神為作曲目標。自1897年起,芬蘭政府給予Sibelius終身年俸的鼓勵,以後逐年提高,直到Sibelius過世為止。1899年譜寫的「Finlandia」(芬蘭頌)更成為芬蘭精神的象徵,芬蘭的第二國歌。1900年Sibelius與赫爾辛基交響樂團在歐洲巡演,掀起對芬蘭音樂的熱潮,芬蘭人的處境也得到更多同情。
3、自1899年開始,Sibelius將創作重心從交響詩轉向交響曲,此後一直到1924年止,共創作七首交響曲。他並於1904年遷居到赫爾辛基以北的Cavanpa,過著隱居並創作的生活。1915年,Sibelius五十歲生日,芬蘭全國放假慶祝,之後六十到九十歲每隔十年的生日,都有盛大的慶祝。1926年Sibelius完成最後的一部作品交響詩「Tapiola」,此後直到過世之間的三十多年,Sibelius都封筆不再創作。
4、1857年秋天,隱居於Cavanpa的Sibelius突然將手中的手稿焚毀,並在此時Sibelius有了關於自己即將告別人世的預感。9月20日晚上,他在聆聽廣播傳來自己譜寫的第五號交響曲音樂時,因腦溢血而過世,芬蘭為他舉行國葬,並將赫爾辛基音樂院改為西貝流士音樂院,並廣設紀念館,Sibelius的名字永遠鐫刻在芬蘭的國度中。
音樂成就
1、Sibelius以及對芬蘭音樂的熱情,對祖國獨立的動力,根據芬蘭民謠、傳說故事譜寫的交響詩、交響曲,最能代表芬蘭的民族精神和音樂風格,而成為芬蘭音樂、芬蘭作曲家的代言人。
2、Sibelius的交響曲,將芬蘭獨特的雄偉景致、蒼涼壯闊的民族精神融入交響曲的體裁中,而成為二十世紀著名的交響曲作曲家。他的交響曲跨越了浪漫樂派、國民樂派,而在第四號交響曲中兼融現代風格,而在風格上展現多樣性的變化發展。他的交響曲成就,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是國民樂派中交響曲風格最接近貝多芬的作品。此外,1905年修訂的新版「小提琴協奏曲」,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且成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外第五大的熱門選擇(另有把布魯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視為第五大)。
名曲分享
「芬蘭頌」(Finlandia)有合唱的演出,由芬蘭指揮Jukka-Pekka Saraste(1956- )指揮Helsinki Philarmonic & Radio Finnish Symphony
「芬蘭頌」,由德國指揮Horst Stein(1928-2008)指揮NHK交響樂團
為了參加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被委託譜寫樂曲的Sibelius,將前一年譜寫的歷史劇配樂加以整理,而以獨立的交響詩呈現。此曲為了躲避俄國的干涉,曾多次改變名稱,或為「祖國」、或用「即興曲」,1917年12月芬蘭革命後稱呼此曲為「國民頌歌」,之後才出現「芬蘭頌」的名稱。樂曲一開始由銅管演奏的苦難動機,象徵芬蘭人民被宰制的苦痛,之後出現激烈噴發的動態,象徵芬蘭人起而反抗的抗爭,音樂就在此兩動機的發展中衝激出此曲的高潮。之後在中段出現如讚頌歌吟的旋律,最後樂曲就在抗爭的動機與讚歌相融合的壯盛高潮中結束。此曲的昂揚燦爛,的確有振奮人心的鼓舞作用。而中段的讚歌後來被其他作曲家加入歌詞,譜寫成「芬蘭頌讚歌」的合唱曲,而成為最受芬蘭人喜愛的合唱曲。
「悲傷圓舞曲」(Valse Triste),由Karajan指揮
「悲傷圓舞曲」,由美國女小提琴家Maud Powell(1867-1920)演出
「悲傷圓舞曲」,由Ivo Pogorelich (1958-)演出
此曲原是Sibelius為其妻子大哥的戲劇「死亡」所譜寫的音樂,劇情描述母親病危,兒子守在床前昏然欲睡,室外傳來圓舞曲樂音,母親起身與幻想中的人起舞。逐漸加快的速度,讓舞蹈更為激烈,突然死神的敲門聲響起,母親遂倒地不起。音樂消失,兒子醒後,發現母親已離開人世。此圓舞曲沒有史特勞斯父子的雍容氣象,而蒙上陰沉的氛圍,情感倏忽變化,而讓此曲成為Sibelius受歡迎的名曲。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象徵與聲外意境--德布西
生平剪影
1、Debussy(1862年8月22日生於巴黎西郊St. Germain-en-Laye,1918年3月25日病逝於巴黎),父親忙於工作,母親不喜歡小孩,而由姑媽撫養。四歲左右跟義大利鋼琴家Giovanni Cerutti學習,從小又透過姑媽的情夫而接觸不少畫家及名畫作,潛在地影響他日後對音樂的創新。1871年Debussy透過下獄的父親,認識Maute de Fleurville夫人,她是蕭邦的學生,發現Debussy的音樂天份,鼓勵並幫助他於1872年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他在音樂院內與Antoine François Marmontel(1816-1898,他有許多著名的學生如比才、丹第、MacDowell等)學習鋼琴,與Émile Durand(1830-1903)學習和聲,在法朗克管風琴班上課。
2、1880年到82年間在梅克夫人家中擔任音樂教師,並接觸到穆索斯基的音樂,深深影響Debussy關於詩和音樂的觀念。1884年以「浪子」一作榮獲羅馬大獎,在羅馬三年後返回巴黎。與巴黎的藝文界往來,Debussy最常在著名的「黑貓咖啡館」與象徵派詩人、文學家、印象派畫家交流,奠定他醞釀新音樂語言之基礎。在1887到1893年間,Debussy也曾著迷於華格納的音樂,然而多年後他就擺脫這股潮流(也受到Erik Satie,1866-1925的影響)。於1902年完成的歌劇「Pelléas and Mélisande」則脫離華格納的影響,確立了Debussy音樂象徵主義和東方化意境的革新發展。但也因此劇與劇作家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衍生一場官司糾紛,起因於導演不讓劇作家妻子擔任首演的女主角而另覓他人。雖然官司勝訴,但兩人的交情也到此為止。
3、Debussy在感情上過於率性而為,喜新厭舊,因而招來許多對他為人的非議。年輕的時候愛慕年長他十幾歲的建築家之妻,後來和綠眼嘉比Gabrielle Dupont同居十幾年,她體貼地照顧Debussy的生活起居,然而Debussy以翻臉拋棄她作為報酬。他在1899年10月與Lily Taxier結婚,而被朋友們視為醜聞。接下來又在1904年拋棄Lily與銀行家之妻也是歌劇演員Emma Bardac(1862-1934)私奔,Lily還因此自殺未果,之後兩人離婚,Debussy也在1908年與Emma結婚。當時巴黎的知識分子都同情Lily,認為Debussy貪圖Emma的財富才與之結婚。然而Debussy只是追求著自己對愛情的理想。婚後生活美滿,Debussy與暱稱為秀秀(Chouchou)的女兒感情十分好,他為女兒譜寫了鋼琴曲「兒童天地」與舞劇「玩具箱」。Debussy過世後一年,女兒也跟著離開人間。
4、晚期的Debussy留下了不少室內樂的精品。1818年3月2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的戰火攻擊中,Debussy病逝於巴黎。當時主要的音樂家如杜卡、拉威爾、薩替、巴爾托克、法雅、史特拉汶斯基等十位作曲家,都譜寫樂曲紀念Debussy。
音樂成就
1、Debussy憑著其才華超越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藩籬,以其敏銳的觸感捕捉音樂中的光影色澤之微妙變化,而開創出音樂中的象徵精神以及印象主義。他對於旋律、調性、和聲、節奏、曲式等音樂要素的突破,打破學院派中的種種規範,而將音樂的表現力和想像力釋放,而有更自由多元的表現。如此塑造出的音樂,具有飄邈不確定性的氛圍,讓音樂在烘拓心象,指向視覺性的感官體驗方面更為突出。結合Debussy對自然諸景如風、水、海、光的偏愛,營造出透明朦朧的印象流動,而讓音樂衍生出音符之外的微妙意境。
2、Debussy的印象精神,透過細緻多變的管絃樂音色和精緻華麗的鋼琴音樂,呈現出色彩繽紛、迷離恍惚的優雅氛圍和清靈曼妙的抒情意味。而他唯一的歌劇「Pelléas and Mélisande」同時也是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歌劇,沒有詠嘆調、只有如語言般的歌曲,在澄澈透明精雕唯美的世界中存在著。Debussy徹底實踐了穆索斯基音樂語言的理想。
3、Debussy的鋼琴音樂「前奏曲」集,被視為巴哈「平均律」、貝多芬「奏鳴曲」之後最具有革命性、前瞻性的偉大鋼琴作品。Debussy理想的琴音是「無槌之音」,這是法國拉摩、庫普蘭精神的現代回歸,他的鋼琴音樂不再是巴哈的宗教知性精神,也不再是貝多芬熱力彌滿的奔放情感。巴哈與貝多芬以及大部分Debussy之前的鋼琴家,都指向有意之言的呈現,而Debussy的鋼琴語言是虛浮空靈、微妙難明的,指向的是聲響本身純然的存在狀態,是套著標題之外衣的無意之言,純粹耽溺於聲響所能開顯的世界本身。如對文學上象徵詩、純粹詩歌有所體會,就更能掌握住Debussy音樂中的象徵性、純粹性,他透過音符達到象徵詩人所企及的境界。
名曲分享
「月光」,選自「Suite Bergamasque」,由俄國鋼琴大師Richter(1915-1997)演出,1977年
「月光」,由俄國小提琴大師David Oistrakh(1908-1974)演出,1962年錄音
「月光」,由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指揮費城交響樂團
「月光」,由英國大提琴家Julian Lloyd Webber(1951- )
此組曲由四首小曲組成,第三首的「月光」,是Debussy鋼琴作品中最通俗的名曲,也被改編成各種演奏形式。舒緩優美澄澈的旋律,暗示月光的閃爍不定,如夜曲般的平緩速度,則有邀人入眠的溫柔感。從寧謐的氛圍到略顯激動的情感晃漾再回到原先的空寂,透過月光搖曳不定的折射,變幻多姿,讓人興發無邊無際的遐想。
「棕髮少女」(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由義大利鋼琴大師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米開蘭傑里,1920-1995)演出
「棕髮少女」,由法國小提琴大師Zino Francescatti(1902-1990)演出
「棕髮少女」,由俄國大提琴家Vladimir Orloff(1928-1977)演出,1973年錄音
收錄在「前奏曲」第一冊第八曲的「棕髮少女」,是知名到讓人忘記它出現在前奏曲中的名曲。少女棕色的髮絲在微風中飄揚,純淨甜美略帶愁緒的音樂,烘托出少女臉龐所漾起的細緻光澤,少女的情感、少女髮梢下的眼眸凝望著什麼,都引人遐想聯翩。也許我們可以考究出哪一位棕髮的女性是Debussy此曲靈感的來源,但如不作這種煞風景的猜測,可以把棕髮少女視為Debussy美感想像的凝聚,一種恍然迷離的詩意追求。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歌劇與愛情--普契尼
生平剪影
1、Puccini(1858年12月22日生於義大利Lucca,1924年11月29日逝於布魯塞爾),出生於傳承五代的音樂家族,六歲時父親過世,母親先請弟弟Fortunato Magi教Puccini音樂,再由丈夫的學生Carlo Angeloni教導。10歲時加入San Michele教堂唱詩班,14歲開始擔任管風琴師,兩年後進入Pacini音樂學校。1876年Puccini觀賞威爾第的歌劇「阿伊達」後,深受影響而立志成為歌劇作家。在其母親奔走下,透過女公爵與女伯爵遊說Margherita王妃,同意以一年的時間資助Puccini。1880年12月Puccini進入米蘭音樂院先師從Antonio Bazzini(1818-1897,著名小提琴曲「妖精之舞」的作者),後跟隨Amilcare Ponchielli(1834-1886,歌劇「喬宮達」作者)學習作曲。一年的資助結束後,再由其叔祖Nicolao Cerù資助其學費。Puccini在老師家所舉行的音樂聚會,認識到劇作家Arrigo Boito(包益多,1842-1918)、Giuseppe Martucci(1856-1909)等人,而對其歌劇創作有所幫助。
2、1884年在多位劇作家資助下於米蘭演出的歌劇「Le Villi」,初試啼聲,獲得聽眾熱烈的支持。1884年6月Puccini加入出版商Giulio Ricordi(1840-1912)旗下,獲得每個月的固定薪資,改善了Puccini的生活。他的第二部歌劇「Edgar」於史卡拉劇院演出失敗,讓Puccini更體認到優秀劇本的重要,這也表現在日後Puccini對於劇本的挑剔講究上。1892年,經過三年多的修改,更換多位劇作家之後,所完成的「Manon Lescaut」(曼儂‧雷斯考)讓Puccini一躍而成為義大利最知名的作曲家,而讓馬斯奈於1884年所完成的同名歌劇黯淡無光。
3、1896年2月,Puccini的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éme)在三年多的創作後,於杜林劇院首演,卻無法馬上吸引聽眾,幾個月後,此劇才受到歡迎。而Puccini也因此劇和米蘭音樂院的同學Ruggero Leoncavallo(1857-1919,歌劇「丑角」的作者)產生不快,後者同時期創作的同名歌劇被Puccini比了下去。1900年1月,Puccini下一部歌劇「托斯卡」(Tosca)於羅馬首演,Margherita王妃與總理和許多名人蒞臨觀賞,也獲得聽眾熱烈的迴響,但評論界卻對此曲大作批評,Puccini也因此劇與長期合作的劇作家Luigi Illica(1857-1919)與Giuseppe Giacosa(1847-1906)發生許多不愉快。1904年2月於米蘭首演的「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卻遭到意料之外的慘痛失敗,Puccini聽從指揮家Arturo Toscanini(托斯卡尼尼,1867-1957)的建議修改,三個月後於Brescia劇院演出而獲得成功,1906年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
4、1904年與認識並同居十幾年的Elvira Gemignani結婚,但1908年她指控Puccini與女傭Manfredi有染,對她羞辱後趕出家門,最後Manfredi以自殺表示清白,事後證明她果然是完璧之身,Gemignani也因而被判刑。此次的情感糾葛讓Puccini心情低落。他下一齣歌劇是1910年12月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西部女郎」(La Fanciulla del West),在美國大獲成功,隔年在羅馬的演出也受到歡迎。1913年到1918年間,Puccini分別完成「外套」(Il Tabarro)、「修女安潔莉卡」(Suor Angelica)、「強尼‧史基基」(Gianni Schicchi)等合稱為「三部曲」的歌劇,展現了Puccini的創新性。最後未完成的代表作「杜蘭朵公主」(Turandot),Puccini在譜寫完柳兒自殺前的詠嘆調之後,於1924年11月動喉嚨手術,幾天後過世,留下了未完成的手稿。該劇在出版商邀請作曲家Franco Alfano(1875-1954)續完全曲。1926年4月25日於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首演,指揮Toscanini演到柳兒殉情之後停下指揮棒,轉身對觀眾說:「歌劇在此結束,大師寫到此處就去世了」。
音樂成就
1、Puccini是威爾第之後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他的歌劇譜寫尤其以對女性的心理、情感之描摹特別深入,而且專注於日常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描寫庶民的情感,劇情清晰易懂,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威爾第擅長鋪陳大場面大氣勢的歌劇場景和音樂張力,Puccini的歌劇更為抒情細緻,更得到一般聽眾的擁護喜愛。
2、Puccini身處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音樂風潮轉變的劇烈時期,新古典、印象、十二音列主義等新音樂精神也被Puccini吸收,但他卻不追求新表現,而將之與義大利寫實主義以及自己的抒情特質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獨具個人特色的音樂。他的代表三大歌劇是:「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但由於Puccini的作品以其通俗淺易的特性,深受一般聽眾的喜愛,也引起理論型或智識型的愛樂者、批評家的批評,認為他的作品都是通俗不入流,難登大雅之作。但是此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嚴苛批評,實在忽略了最偉大的音樂要先感動人心,而非只是理論的應用或一味追求創新而已。
名曲分享
「波希米亞人」,妳那冰冷的小手(Che gelida manina ),由義大利男高音Luciano Pavarotti(帕華洛帝)演唱
「波希米亞人」最著名的詠嘆調,描述住在詩人魯道夫隔壁的女工咪咪,一天夜晚敲門向詩人借火柴,卻不慎遺落鑰匙。當咪咪再次回來尋找鑰匙時,門外吹來的風將所有的蠟燭熄滅,兩人在地板上摸索尋找。突然魯道夫碰到咪咪的小手,讓她受到驚嚇,然而詩人開始吟唱優美的歌曲,詩人說,讓我來溫暖妳的小手,在黑暗中尋找是徒勞無功的(實際上他先找到鑰匙而藏了起來),不如等月光出來吧。隨後詩人向女主角介紹自己在寫作中、在幻想的樓閣中是百萬富翁,只有一雙美眸能偷走我的財富……。藉著難得的機會,詩人向對方傾訴愛意,而音樂也十分優美動人,膾炙人口,Puccini的音樂魔力讓人難以抗拒,而「波希米亞人」中窮藝術家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追求藝術的熱忱,更讓年輕的我入迷留戀。其後女主角唱出「我的名字是咪咪」,也是此劇中的著名詠嘆。
「杜蘭朵公主」:公主徹夜未眠,由Pavarotti演唱
「杜蘭朵公主」中刁蠻冷酷的公主提出三道謎題為難前來徵婚的人,沒想到一個年輕的王子一一破解謎題,公主卻不願意下嫁。王子反而提出一個謎題,要公主猜測他的姓名,如能在隔天清晨說出他的姓名,就可以不必嫁他,他也願意引頸受死。於是公主通令所有北京城的人全都不許睡,一定要查出神秘王子的姓名。充滿自信的王子確定自己即將勝利,高聲唱出這首著名的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的曲名是「誰都不許睡」,王子重複著公主對官吏下達的命令,並猜想公主未眠的同時懷著愛情與希望看著天上繁星,明天將由自己的熱吻對公主揭露這個秘密,明天將征服一切。此首詠嘆調在歌劇中扮演著轉折的關鍵,神秘王子的自信讓公主方寸大亂,但隨後的劇情卻急起直下,冷酷的公主襯托出王子婢女柳兒的情深意重,不禁讓人興起「如此公主不要也罷」的想法。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英國的榮光--艾爾加
生平剪影
1、Elgar(1857年6月2日生於英國Worcester市西北方的Broadheath村莊,1934年2月23日),排行第二,父親是管風琴師、小提琴師兼鋼琴調音師,並開了一間賣樂器和樂譜的店,母親愛好文學、藝術。Elgar由父親啟蒙音樂,並上Littleton House學習音樂,而父親店中的樂譜也有助於他的自學。離開學校後,Elgar曾作過法律工作,後來在父親的店裡工作,並代理父親在聖喬治教堂的伴奏。15歲的時候,Elgar曾想到萊比錫留學,但學費不夠只好在當地的樂團演奏、寫作音樂。1880年擔任Worcester樂團的小提琴手。1882年,雖無法湊足經費到萊比錫就學,但所存的錢已能安排一段萊比錫之旅。Elgar從布商大廈演奏舒曼、華格納、布拉姆斯之作而獲得啟發。隔年與德弗札克有所接觸,也深受其音樂吸引。在1883到87年間,在自己的家鄉,Elgar的作品有更多演奏的機會。1889年5月,與大他九歲的Caroline Alice(1848-1920)結婚,在妻子的鼓勵下,搬到倫敦企圖打入音樂界,但後來因為健康和經濟的因素而再搬回鄉下。
2、從1890年到1898年間,Elgar的聲望只侷限於地方上,在他的努力下,許多作品的演出評價都不錯,也逐漸被視為合唱曲和大型管絃樂曲的優秀作曲家。直到1898年6月「謎語變奏曲」由德國指揮家Hans Richter在倫敦首演,大獲成功,在全國各地演出,奠定Elgar著名英國作曲家的地位。這首別出心裁的作品,也反映了Elgar與其家人都熱愛的拆字遊戲之影響。然而,Elgar接下來更有企圖心的作品神劇「The Dream of Gerontius」,在伯明罕的演出一敗塗地,讓Elgar心灰意冷。1901年「威風凜凜進行曲」在逍遙音樂節中的演出,更讓Elgar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作曲家。Elgar被邀請擔任英王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的作曲家,他也在英王的建議下,將第一首進行曲配上歌詞,寫成「希望與榮耀的土地」,成為英國的第二國歌。1904年3月倫敦舉行艾爾加慶典,英王和皇后都蒞臨這場音樂會。Elgar並於7月被冊封為爵士。在這幾年間,他的音樂也傳佈到歐陸,而被視為最重要的英國作曲家,曾在1894與1905年分別獲頒劍橋與耶魯大學榮譽博士。之後在1908年的第一號交響曲,1909年的小提琴協奏曲都大獲成功,只有1911年的第二號交響曲初演時,聽眾反應較冷淡,1919年的大提琴協奏曲也是如此,但之後都證明其為傑作。此階段Elgar完成了不少室內樂。此時Elgar功成名就,作品數量急遽減少,加上1920年4月妻子過世,之後他很少譜曲,如同羅西尼和西貝流士一樣,Elgar在過世前十幾年幾乎停止創作。
3、晚年的Elgar,過著寂寞孤單的生活,他刻意避談音樂,不出席音樂活動,而沉浸在賽馬、養狗、板球等活動中。他仍意圖創作第三號交響曲,但最後僅存草稿,反而在作曲之外的錄音活動,留下了許多指揮自己作品的珍貴記錄。他從1914年開始錄製自己的作品,1932年留下了和十五歲的曼紐因合演的小提琴協奏曲之歷史紀錄。1934年2月23日,Elgar過世,在過世前幾天,Elgar還積極投入錄音活動,並聽著自己錄製的音樂。他過世後,只有少數幾個朋友參加他的葬禮。
音樂成就
1、Elgar是英國自巴洛克時代普塞爾以降,最偉大的英國作曲家。在普塞爾之後,Elgar之前,深受英國人喜愛的作曲家,多是來自歐陸的韓德爾、海頓、孟德爾頌等人,此種風氣,造成英國本土作曲家對於德奧傳統的學習模仿,而無法走出屬於英國的風格。Elgar的音樂雖然受華格納、布拉姆斯、理查‧史特勞斯影響,但他注入獨特的英國韻味,而成為二十世紀之後最具有國際聲望的英國作曲家(但Elgar過世前十年到過世後聲望逐漸下跌,無復在世時的光采),和Vaughan Williams(佛漢威廉士,1872-1958)、Delius(戴流士1862-1934)並稱為近代英國三大作曲家。
2、Elgar的音樂以合唱曲、神劇、交響曲、管絃樂曲、協奏曲為主,他的慶典音樂深受英國民眾的喜愛,管絃樂曲則可與德奧作曲家的一流作品相提並論,大提琴協奏曲也是足以和德弗札克之作並列的名作。但由於他成名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經歷戰爭的阻隔和戰後新音樂潮流的變化,Elgar的音樂遂被視為舊時代的代表,而飽受更多批評。
名曲分享
「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由Daniel Barenboim(巴倫波因,1942- )指揮柏林愛樂
「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由Elgar指揮中段音樂,1931年
五首「威風凜凜進行曲」中,此首一直是最受歡迎的一首,不僅進行曲的主題氣勢昂然,振奮人心,而其後的歌詠旋律在意態上也十分從容寬裕(其音樂被改編而出現在「我們這一家」片尾曲中),而音樂的轉折行進更是一氣喝成,飽滿淋漓。此首樂曲傳神地將英國愛德華七世的帝國餘暉透過壯盛悠揚的管絃樂傳達出來,這也是Elgar最擅長的慶典音樂。雖然他大部分的慶典音樂因為不合時宜而被淘汰,但從此作我們還可瞥見其光采。
「愛的禮讚」(Salut d'Amour ,Love's Greeting),由Yehudi Menuhin(曼紐因)演奏
「愛的禮讚」,由美國小提琴家David Nadien(1926-?)演出
「愛的禮讚」,管絃樂版
「愛的禮讚」,義大利裔法國鋼琴大師Aldo Ciccolini(契可里尼,1925- )於大師班上的演奏
「愛的禮讚」,由美國大提琴家Narek Hakhnazaryan(1988- )演奏
Elgar最通俗的名作「愛的禮讚」,被改編成各種樂器各種演奏形式,這種沙龍式的輕音樂讓Elgar廣為人知,如同「威風凜凜進行曲」反應英國的帝國榮光,但也掩蓋了其他作品的深度。這首樂曲原為Elgar送給妻子的新婚禮物,曲風明朗溫柔,旋律優美動聽,讓人聽了心生愉悅之情。Elgar譜寫了鋼琴獨奏、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管絃樂等三種演奏形式,在推出之後深受群眾歡迎,也讓Elgar的出版商大賺一筆。不過Elgar當時因為經濟貧困,只好將這首曲子賣斷,沒有因此曲的收入改善生活。此曲後來被改編成各種樂器、各種組合的演奏形式,反映了它歷久不衰的知名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