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中提琴的Folia




        這張剛發行的唱片,在日前被我從唱片行帶回來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中斗大的「Folia」,還有中提琴這罕見的演奏聲響。不過仔細聽過專輯後,才發現與Folia有關的曲目,勉強算來只有兩首,一首是先前已詳盡介紹過的Corelli之作,不過此處由中提琴演出,別有風味;另一首是由我不曾接觸過的作曲家Michel-Richard Delalande(1657-1726)的作品,只有短短一分鐘多,其他則是巴哈、泰雷曼的協奏曲和Delalande的幾首小品,其中巴哈與Corelli之作原先分別為大鍵琴、小提琴所寫的,由中提琴家Mönkemeyer改編成中提琴版。

        雖然與Folia有關的音樂不多,卻不妨礙我喜愛上這張專輯。除了重溫我最喜歡的泰雷曼中提琴協奏曲—尤其第二樂章,暢快飛揚的節奏,早在接觸古典音樂之初,聽到泰雷曼的協奏曲就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聽到專輯中的音樂,讓我像觸電般隨音樂起舞—也接觸到Delalande這位法國宮廷作曲家的音樂,他是法王路易十五女兒的音樂教師,與法國宮廷作曲家盧利(Jean-Baptiste Lully,比Delalande稍早)和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大約是同時代的人。盧利是法王路易十四所倚重的作曲家,開創了法國歌劇、與莫里哀合作的戲劇芭蕾,擴展了大經文歌、序曲的音樂,對當時的音樂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庫普蘭被視為法國鍵盤音樂之父。Delalande在鍵盤音樂沒什麼建樹,在歌劇方面也比不上盧利的多產,倒是在大經文歌方面被視為法國作曲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大經文歌(Grand Motets)是結合獨唱、合唱和管絃樂團的宗教音樂,從十三世紀以來的經文歌發展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經文歌是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音樂,發展到十七世紀以後,法國的大經文歌則採取合唱和管絃樂團的演奏形式。Delalande的大經文歌結合了宗教的莊嚴以及管弦樂的華麗,而深受路易十五喜愛。此張以中提琴為主的選集,當然不會收錄他的大經文歌,因此我從網路上找了一首聽來不錯的大經文歌,與大家分享。

       這張專輯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英文解說,只能上網查找Delalande的資料。收錄的幾首Delalande的中提琴曲,都是優雅暢快的樂章,聽來十分舒服。這是典型的宮廷音樂,愉悅、優美、明暢透明、高雅溫潤的抒情風味,對比張力和熱度沒有泰雷曼的誇張強烈,也沒有巴哈的嚴謹認真,很容易就上手,尤其先前已經接觸過不少Marin Marais的音樂,Delalande這幾首樂曲透過中提琴的演奏,更具有低調中的迷人魅力。尤其第一軌音樂:Premier Tambourin,活潑的節拍與鼓聲,鮮活的律動音樂,讓人印象深刻。而由中提琴改編演繹的Corelli之Folia,相較於小提琴高亢絕美的淒涼之音、古大提琴清透低沉的溫潤聲響,介於其中的中提琴乍聽之下特色不夠鮮明,可是中聲部的高低抑揚、盤旋舞動,既有近似小提琴的悲傷歌詠,也有接近大提琴的溫潤之聲,在平實中展現低調的感人力量。尤其此版的改編,在快慢上有強烈的對比,慢者更慢,快者更快,慢速之時極力鋪陳,入木三分,快起來則舞動飛揚,兩者交錯變幻,雖然比不上Savall版草根味濃厚,但也別有一番清新動人的情韻,又是Folia曲不同的光景。同樣的巴哈大鍵琴協奏曲BWV1052改編成的中提琴版,也自有其內歛不逼人的色彩,值得細細品味。中提琴本就是低調不受重視的配角,Mönkemeyer改編的中提琴讓巴洛克音樂的世界更有意外的驚喜,且又讓我認識了一位新的作曲家。

   以下聽的是Telemann Viola Concerto第二樂章

   以下聽的是中提琴和吉他合奏的版本

   以下聽的是Michel-Richard Delalande大經文歌之Dies Irae(震怒之日,最後的審判) Lacrimosa y Pie Jesu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法國的孟德爾頌--聖桑




        被譽為「法國的孟德爾頌」之作曲家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除了是和莫札特一樣的音樂神童,也是和孟德爾頌一樣,是通才的天才型人物,他不僅精通管風琴和鋼琴演奏,也是樂團指揮,嫺熟數種語言,音樂之外的其他藝術比如文學、戲劇、繪畫都學有專長,藝術之外跨領域涉及哲學和天文學、物理,更稱得上是業餘的科學家,也和孟德爾頌一樣喜歡旅行,將其旅行所接觸的民謠和體驗形諸作品中。他的博學和藝術涵養,讓他的音樂自有一股高雅脫俗又渾然一體的格調,表現出洗練、優美、想像力獨特、管絃樂法縝密、抒情描繪能力絕佳的音樂性格。聖桑的作曲數量,勝過同輩的作曲家,涵蓋類型廣泛,舉凡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鋼琴曲、室內樂、聲樂曲、歌劇,都可以從中找到不少動人的樂章。聖桑雖然才華洋溢,作品不少,但他在法國作曲家中的評價,還不如德布西或拉威爾。法國人把聖桑視為浪漫時代返回古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均衡、洗鍊、格調高雅,風格變化不多,因為長壽的緣故,也因此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適值音樂風潮變化甚鉅的轉折期,印象主義、現代主義風起雲湧地展開新時代的音樂語言,聖桑老舊的浪漫風格,相形之下更顯得格格不入。也因此他多產的作品中,只被摘選幾首視為名作:管絃樂曲中以「動物狂歡節」最為著名,通常是古典音樂新手入門必備曲目,其他的作品中,五首交響曲取第三號、五首鋼琴協奏曲取第二號、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取第三號,兩首大提琴協奏曲取第一號等,其他關於室內樂、聲樂曲、歌劇,就更少被注意了。因此,聖桑是最值得探究挖掘的一位作曲家,畢竟其多產的作品中實在有很多珠玉之作,而聖桑在氣質和作曲手法上,最接近浪漫時期德奧風格的法國作曲家,因此喜歡德奧曲目的聆聽之耳,接觸聖桑的音樂很容易上手。

        最近興起想重聽聖桑的念頭,主要從前一個多月前入手的聖桑小提琴奏鳴曲的專輯中獲得的觸發。但沒有直接介紹該張唱片,反而先從這張唱片開始,因為自己對woyte兄在樂興之時所介紹的詩人與繆思曲目頗有興趣,遂找出手邊的這個版本聆聽,沒想到除了這首樂曲之外,更發現其他的小提琴與管絃樂曲迷人之處,也重新認識了聖桑前兩首小提琴協奏曲,而對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在反覆聆聽後,發現隱藏在CD2最後一軌的D大調「前奏曲」Op45,經過我上網查找後,得知此曲是聖桑神劇「洪水」(Déluge)之前奏曲,悠遠動人的音樂,低沉的靜謐抒情中自有其深刻的力量,讓我如觸電般縈懷不已,更勝過「詩人與繆思」所帶給我的驚艷。除此之外,Op122的Caprice andalou in G major,也是我相當喜歡的一首具有西班牙民謠風的幻想曲,其他如Romance in C major,Op48、Romance in D flat major,Op37,都是清新悠揚的抒情小品。因此,在這張2CD收錄的聖桑小提琴協奏曲和提琴與管絃樂曲中,名作如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和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Op28、Havanaise,Op83,並不是我此番遊歷最讓我驚艷的風景,反而是上述提到過的這幾首樂曲,是無意間偶得之的碰撞,更與我合拍。

        其中更值得一談的是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僅十一分鐘左右的第一號協奏曲可視為聖桑嘗試之作,但源源不絕的優美樂思和旋律已自有其水準。第二號協奏曲與第三號的演奏時間近似,都是三十分鐘左右具有完整佈局的作品。對我而言,第三號協奏曲的確是聖桑協奏曲中的名作,不僅光輝燦爛、小提琴與樂團彼此呼應色澤豐富,也十足地展現小提琴的技巧和抒情、戲劇能力。關於此曲的樂曲介紹版本介紹,蘇友瑞老師已於網誌上作了鉅細靡遺的發揮,有些版本我也有,但可能談的不出蘇老師所講的範圍,也就不再野人獻曝地一一羅列了。但我此次的聆聽,更喜歡第二號協奏曲的二、三樂章,尤其是第二樂章濃烈低沉的抒情風格,綿延不絕的優美旋律,卻在五分鐘四十秒之後匯聚高潮的力量,在接近六分鐘的時候猛烈噴發,讓我深刻感受到一股糾結情緒的爆發,雖然僅出現一次,持續不到半分鐘又回歸一開始的低迴氛圍,卻直接撞擊我的心靈底層。於是,我每次重聽該樂章時,就期待如是的撞擊、糾結之再次噴發、再次撼動我的心靈。一氣呵成接入的第三樂章,鮮明的詼諧曲主題雖然比第三號協奏曲第三樂章更為簡單、明晰,作曲深度不如該樂章層次豐富、變化多端,卻呈現出聖桑明快流暢的燦爛風格,更適合隨音樂起舞而淋灕盡興。此2CD專輯收錄的聖桑樂曲,都是可以多次聆聽仔細挖掘其抒情美感的優美樂章,我也是反覆聽過兩三次之後才在幾首名曲之外發現更豐美、尚未被我探勘的世界,讓我更期待挖掘聖桑不為我知的美好樂音。(EMI後來又發行了5CD的聖桑作品集,包含了這些小提琴曲以及鋼琴協奏曲、室內樂,應該比我買的這2CD的合輯更划算,有心者可注意)

   以下聽的是聖桑第二號Violin Concerto第二樂章,此版稍微拖沓了些,觸動我的樂段出現在七分多鐘

   以下聽的是聖桑Le Déluge(洪水) – Prélude, Op.45,由Jacques Thibaud演出

   以下聽的是Romance for Violin & Orchestra in C Major, Op.48

   以下聽的是Havanaise in E major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122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D959-Arrau 1982




       手邊Arrau舒伯特D959,有兩個1982年版,一個是最早購入的Philips日本版,另一個是法國Philips發行的6CD舒伯特合輯,出於聆聽的習慣,還是拿出單張唱片來聽。

        這是Arrau將近八十歲時的錄音,除了略為沉穩的速度和快速音群不穩之外,Arrau扎實的技巧,還是讓低音有著厚實飽滿的聲響,高音的清亮銀脆,層次之間相當清晰,不因為使用太多踏瓣而造成糊成一團的情形。當然這樣的聆聽體驗,絕對與先前Zechlin清爽骨立的勁瘦感不同,比之書法,兩人之間是顏筋柳骨之別,Arrau豐厚飽滿、沉穩扎實的聲響,已自氣象雄大,意趣悠遠。將近八十多歲的老人,自然跟Eschenbach三十出頭的年輕活力的外放,有著質地上的差距。相對於Eschenbach稟自Schnabel的詮釋,而強調舒伯特音樂接近貝多芬的戲劇張力和動態對比,Arrau超越一甲子的演奏功力,則讓此曲更為內斂幽深,除了有一種看盡世事之恬淡自如的意味外,Arrau不強調外向的、表層直接可感的張力,而更著墨於音樂底層、內在的,屬於情緒轉折推衍的深層力量,也因此他對樂句的處理和高潮的安排,有著深思熟慮成竹在胸的掌握,卻又以放鬆控制的愜意彈奏,突顯出舒伯特音樂中悠然如歌的一面。只不過,透過八十歲老人的目光,這樣的舒伯特是十分深沉的,像個哲思的詩人,看盡流水花落,對於塵世的本相有著透徹的了悟,和難以隱藏的孤絕氣息。我們可以說,晚年Arrau的氣質改變了舒伯特的生命形象,但也可以說,舒伯特早熟的領悟直透生命蒼涼的底蘊,Arrau不過是將之深化,挖掘出來。因此,最感人的第二樂章,正與Arrau的這種體悟合拍,而書寫出最讓人鼻酸的情感體驗。彷彿「斷腸人在天涯」(斷腸,人在天涯;斷腸人,在天涯)所體會到的生命零落宇宙寥闊之間的對比,Arrau在第二樂章的處理已是另一種生命境界,不成片段的、斷續孤立的,難以串聯起來的浮萍行跡,透過略為躊躇的口吻訴說,更讓人想見一落魄身影的淒涼心境,其黯淡、不足為外人道的心事,意在言外。這種悲涼的人生體驗,幾乎是之前的詮釋所難以碰觸的內在蘊蓄。當然,Arrau指下的舒伯特,也不盡然是滄桑衰老的內斂心境之寫照,對於舒伯特清新高歌之處,Arrau也彷彿返老還童般唱出自然燦爛的歌詠,比如第四樂章,就可以感受到這種自足愜意的情感。雖然Arrau在個別段落的觸鍵有失誤、不完美之處,但是他憑藉其對音樂深刻的了解與內在肌理的展示,突顯出一個滿懷心事與憂愁的舒伯特形象。仔細品味,Arrau指下的音符和樂句,都蘊藏著情感的力量,而他對樂曲轉折銜接的處理也相當自然無痕,而不只是外在張力的直接顯現或快速音符流動的描繪而已。這也是我欣賞Arrau的地方,當我以為一首樂曲的意涵透過詮釋的對話已幾無新意可以挖掘,聽到Arrau的演奏後,又讓我瞥見嶄新的可能和難以窮盡的新境界。

   以下聽的是Arrau演奏 Schubert 之 Piano Sonata in A major, 'Andantino' D. 959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Kempff巴哈鋼琴改編曲


        巴哈有許多宗教音樂、管風琴曲,被改編成鋼琴曲,就我手邊的CD目錄來看,改編者有Liszt、von Bulow、Cohen、Tausig、Busoni、Petri、M.Hess、Kempff、Lefebure等,大多數的改編只有零星幾首,不過Busoni和Kempff倒是改編了不少樂曲。這些都是在斷斷續續聆聽巴哈的鋼琴音樂過程中發現的,其中,Kempff的改編曲被不少鋼琴家採用,但是Kempff自己演奏自己的改編曲,我卻是透過這張專輯,才化零散為完整,仔細聽過這些改編曲,而深深喜歡上這張專輯。可以說,這張也是我可以列入「私房唱片」的收藏之一。

        自己聆樂書寫的分類,最難拿捏的,就是「私房唱片」與「觸動心弦的樂章」二類,原先預定的分野:整張專輯的曲目、演奏都喜歡、陶醉,則納入「私房唱片」之列;而專輯中如有某首樂曲讓我縈懷不捨,感動萬分,則以「觸動心弦的樂章」收之。可是有許多「私房唱片」中的珠玉之聲,就是觸動心弦的體驗,要突出哪一個面向,實在讓我頗費思量。比如這張巴哈鋼琴音樂,收錄了一首英國組曲和一首Capriccio,以及其他十三首短小卻雋永耐聽的改編曲(主要是巴哈還有零星的Handel和Gluck,都很動聽),Kempff的詮釋讓我難以挑剔,列入「私房唱片」綽綽有餘。但是這些改編曲又多是讓我陶醉的音樂,比如Siciliana(from Flute Sonata No.2,BWV1031),之前透過Lipatti靈妙天成的演奏讓我驚艷難忘,在Kempff的指下同樣有自然悠遠的韻味讓我懷念不已,幾乎每次聽到此曲都讓我泫然欲涕。其他還有Nun komm,der Heiden Heiland,BWV659(請來,萬邦的救主)、Ich Ruf zum dir,Herr jusu Christ,BWV639(耶穌,我呼喚著你)、Wohl mir,dass ich Jesum habe,BWV147-6(耶穌,世人仰望的喜悅),以及我這次特別注意到的Zion hort die Wachter singen(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BWV140-4(沉睡者醒來,有守望者向我們高呼),都是一花一世界,一曲一宇宙,讓人陶醉入迷的音樂。

        第一次聽完這一張唱片,就讓我深深愛上這張唱片的演出以及曲目安排。自然,這裡面的改編曲是我聆聽的重點,幾乎沒有一首樂曲是不喜歡的。在Kempff的指下,音樂既有最自然的呼吸,又維持著堅持沉穩的架構,細膩的音色變化和清新的改編曲風,讓巴哈的音樂有更為人性化的性格,而脫下了沉重的、莊嚴的宗教外衣,同樣有感動人心的深沉力量。於是,在幾個晚上,睡前,讓音樂就這樣自然地流淌著,時而大聲繁複對位,時而傾訴低迴,平常抱怨我放的音樂太吵的妻子,和我一起靜靜地聽著,這是她也喜歡的巴哈音樂,有時候她會說:啊,這首我小時候彈過!有一次,入眠前,音樂依然唱著,傳來第二十四軌BWV140-4樂曲一開始的幾顆音符,妻子突然說:啊,真好聽!我也深有同感地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就這樣,此首樂曲在我們的心靈間傳遞溫暖的同情共感。這是最讓人難忘的時刻,音樂,超越千言萬語,讓喜歡音樂的人獲得了無形的聯繫。

        在我將此曲的Youtube檔放上臉書分享後,樂友癡漢回覆,說他更喜歡Kempff1935年版。同樣是喜歡Kempff的我,為什麼對1935年版毫無印象呢?於是我翻查了自己的CD編目,才發現我也有此版,不過因為兩首樂曲名稱CD標示不同,我才疏忽了。1935年版收錄在手邊的史坦威傳奇系列Kempff 2CD專輯中,另外20世紀偉大鋼琴家全集中Kempff第二輯,也收錄一個1953年的版本。另外兩版也許我之前都聽過了,曾經有的感動都湮沒在過往中,沒有形諸文字,因此沒有我在此專輯中聽到的觸動更強烈而留下了深刻印象。稍微比較這三版,前兩版更為流暢自然,巴哈音樂的宗教內涵也十分顯豁,可是我更喜歡這1975年的版本,因為此版的音色更細膩豐潤,意態更悠遠,開拓出比前兩版更深沉、更清新簡易、層次更豐富、更收發自如的境界。這應該是獨屬於Kempff晚年才能達到的圓熟之境,其他的改編曲讓我難忘陶醉,我想也是同樣的原因,這是某種人生歷練才能有的穿透力和溫暖又睿智的體會,人書俱老、人琴合一,並非虛言。我雖然還不到不惑之年,卻由於學習背景和思考習慣,很能體會老成之境的深度,同樣也能欣賞返老還童的靈心妙趣,對於比較矯飾的文風、誇飾的炫技作風接受度就低了些,同樣的,我也不迷信精準無誤的完美演奏,對於如苦行僧式的刻字寫書法或現代書藝的潑辣自滿,也都興趣缺缺。同樣的,積極求名求取曝光度,也是我慢慢遠離的刻意之舉。老婆常笑我沒事跟一群老人在一起寫書法,把自己都寫老了(恐怕聽古典音樂也有同樣的效果)。實際上,圓熟的智慧和不泯的童心,是我處世的態度,這是本性使然,也就自安於此。

        分享的Youtube影片除了Kempff的鋼琴改編版,還有Karl Richter演出的正宗聲樂原始版,再搭配上管弦樂、管風琴、長笛版,此曲的變貌和意韻透過這些不同樂器形式的表現,當更有聆聽比較的樂趣。

   以下聽的是聲樂版Karl Richter指揮Peter Schreier演唱(原始版本)

   以下聽的是kempff鋼琴改編版

   以下聽的是管弦樂改編曲版

   以下聽的是管風琴版

   最後是長笛與吉他的版本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狗屁倒灶事一則

        人心難測,多年來本著誠心待人接物,沒想到還是看走了眼,只能說,世界上什麼人都有,所讀的聖賢書籍不過是某些人潤色前程的工具,談不上什麼修養自持和道德感。在這個學問與修養分別看待的時代,計算所知所學如何轉化成為經營的資本,獲得進取和出人頭地,只怕已成為主流,誰還去管你如何潔身自好堅持某些理念呢?

        w是我博士班修課時遇到的碩士班學弟,當時課堂上的討論和課餘時間的閒聊,對他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但也僅止於此,認識不深。後來w就去當兵了,當兵之前有幸考上台北市不錯的學校S,正好和內人同一所。我也替他感到高興,畢竟最近幾年謀個教職相當不容易。但是聽說該校主張錄取w的資深老師們蒙受了不小的壓力,畢竟新招收的老師還要有當兵的空窗期,必須再請代課老師暫代其空缺。箇中的內幕和角力我也不便說明,不過是相當精采的一段情節。至少從結果而論可以見出該校甄選的公平客觀,畢竟現場評選的老師根據的是表現之優劣而不是其他因素的考量。一年過去役畢到校報到,基於同學情誼,我還請內人看在我面子上多多關照照顧。但也許w因為新進老師初入新環境的不適應又因為接任行政工作,壓力過大,待人處世方面與科內的老師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引起某些老師的批評。剛開始的時候,內人還在其他老師面前替w緩頰。我也在得知這樣的狀況後請內人再費心照顧。但是內人找機會與w談後發現對方不僅不領情,態度上還愈來愈冷漠、疏離。透過轉述,發現w好像對該校該科掌權的資深老師較為討好,對於比較邊緣比較資淺的老師則擺出行政人員的臉孔不假辭色,幫忙代課也往往敷衍了事。有幾次也曾經因為w的話題造成我和內人不愉快的爭執。我想我當時對w的印象還停留在多年前修課時,根本不了解他真正的為人,一開始還很單純地認為w是被誤會了,認為真的是行政壓力過大讓w難以應付,現在想想,單純的是我,w這個人可不簡單。後來內人和其他老師經過討論後還是抱持著比較包容的態度,希望w今年卸下行政後回歸科內活動,大家好好相處,或許沒有行政的壓力就會有更正常的互動。我雖然對w的評價也有所改觀,比較保留,但還是暗中期盼w和內人的幾位同事間所造成的誤會能得到消解。

        前陣子公佈新一波的教甄錄取名單,赫然發現w出現在某名校F的正取名單上,F是比S志願更前面的名校,雖然讓人感到愕然,我還是替w感到高興,但已經無法像當初w考上S校時那麼單純地高興。w此舉,的確也在S校的科內造成私底下的討論。我和內人一致覺得w有點對不起當初主張錄取他的老師們。不過,更可惡的事情還在後面。中午打電話問內人為何把我的內褲丟到垃圾筒時(這又是另一個小插曲了),她才告訴我她所受的委屈。原來w要離開S校,就開始塑造自己因為壓力過大而必須離開的無辜者形象,並暗中(或明說)指出某幾位老師是造成他壓力的來源(內人和其他小咖老師也在內)。不僅內人因此被某主任刮了一頓,幾乎無心上課,也造成當初力挺錄取他的資深老師被當成箭靶蒙受其他老師的指責,w在校期間和科內掌權派資深老師打點好關係,讓這些當初不同意錄取w的資深老師們反而接受了w因壓力大不得不離開的說詞。知道這樣的狀況後真讓我痛心、灰心,這種是非不分、黑白混淆的狀況,想來就讓人氣憤難平,也讓人感到天意不公,更多的是無奈。飛黃騰達更進一層樓是人之常情,人各有志,可以尊重這樣的作為,可是踩著某些人的包容而往上爬,玩弄兩面手法,踐踏了最基本的同事情誼,則是最讓人無法諒解的。w不是精神錯亂就是手段高明,不僅擅於抱當權者大腿,對於不入當權派者則差別對待,見人說人話,高超!高超!佩服!佩服!我只能說自己先前真是識人不明,還曾經在內人前替他辯護,真是天真,我認栽了。F校還有我和內人都認識的朋友,該向這些朋友警告w的為人嗎?又讓我頗費思量。說出來又像是惡意詆毀,破壞他們初識的蜜月期,也不太好。

        這種狗屁倒灶事,說出來會汙了各位看倌的眼睛,不說又讓人氣憤難消。常常在想,詩書五經、文學辭章多多少少是本學門多年以來積累的學養之一,不能要求每個中文人都溫良恭儉讓,但最起碼的道德原則和處世標準也必須比沒接觸或少接觸傳統經典的人更高一些,不需要要求別人,至少要做到自律,自我要求。可是現代的知識經濟文明,文憑和知識、教育、專業素養成為謀生、進取的憑藉,專業成就往往與道德要求劃分開來。學術上,能量產論文的寫手各校爭相網羅,私德如何重要嗎;創作上,不一定據實書寫沒有真情實感的寫手憑著寫作技巧的經營照樣獲獎連連;教學上,硬考試硬逼學生自然有亮眼的段考成績,誰還去關注老師是否要情意的引導、啟發式教學?大學教育上,評分嚴格、作業豐富的老師往往獲得評鑑的低分,不小心就被找去與主任座談或回家吃自己,於是只好多多少少與學生打好關係,如此討好學生,又能有多優質的大學生呢。當這個社會從政府到教育,都重視的是表面上亮眼的數字表現(看看從大學到各級學校單位搞出來的評鑑制度,破壞了認真老師的教學活動,又對不適任老師毫無辦法,實在是勞民傷財,鼓勵老師下有對策地應付,根本沒有解決教育最切身的問題,評鑑單位依然樂此不疲),以為只要砸錢就能進入世界百大的簡單思維,忽視了百年大計的通盤規劃。鼓勵的是背地裡殺紅眼而表面上的相安無事和表面功夫的維持,或者是藉貶低別人而獲得自己的曝光率(這些都是政客們的拿手好戲),而忽略了實質的人的價值和互信互助的長久經營,久而久之,有志之士也只好消音,不預世事。只能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像我等抱殘守缺還緊抓著那幾本破書獨善其身,只怕早就被瞧不起被嗤之以鼻了。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Mendelssohn之八重奏




        室內樂中的八重奏(Octet),其編制組成的樂器各有不同。在孟德爾頌之前,貝多芬和舒伯特都各有一首八重奏作品,貝多芬之作,由木管和銅管搭配而成(單簧管、雙簧管、巴松與法國號各兩把),舒伯特的八重奏受貝多芬影響而譜寫,不過樂器組合則以貝多芬的七重奏(弦樂四重奏加上單簧管、巴松管和法國號)為基準加上一把第二小提琴,也和七重奏採取六個樂章的安排。純粹由兩組弦樂四重奏構成的八重奏,最早由Spohr(1784-1856)完成,不過他還將之稱為「雙重四重奏」(Double Quartets),其原始構想,就是利用兩組弦樂四重奏之間的抗衡、對話製造出更豐富的音樂效果。孟德爾頌的八重奏,則直接稱為弦樂八重奏(String Octet),同樣採用兩組弦樂四重奏團的編制,更將弦樂八重奏的作曲精神和演出效果定位成交響式的,以探討各聲部之間交錯對話、映襯、對比等更為璀璨多變的樂曲風格,這也跟之前Mendelssohn累積了不少創作弦樂交響曲的作曲經驗有關。此種編制和樂曲,在室內樂中相當稀少,日後只有少數幾位作曲家有類似的嘗試,不過都不如Mendelssohn此首八重奏般被視為其中的珠玉之作那麼有名。

        這是1825年Mendelssohn16歲之齡所譜寫的名作,一問世即大受歡迎。是隔年Mendelssohn譜寫著名的仲夏夜之夢序曲之前最成功的一首樂曲。Mendelssohn還將之改編成鋼琴二重奏和管弦樂的版本,是他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四個樂章的八重奏,第一樂章充滿戲劇張力,第二樂章溫柔傾訴中寓有濃烈的抒情風格,第三樂章詼諧狂歡的氣息,第四樂章燦爛輝煌的明亮感和暢快的動態,聽來相當過癮。這是一首渾然天成很容易讓人上手的作品,其中第三樂章詼諧曲是最富創意、音樂性格也極為鮮明的樂章,姐姐Fanny認為此樂章試圖捕捉歌德「浮士德」裡女巫狂歡的氣氛。Mendelssohn在此首八重奏中展現了他擅長鋪排弦樂細膩對話的語調,以營造燦爛多變的色澤,兼具抒情性和動態節奏的驅力,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純屬於弦樂的明燦、快速、開朗悠揚的豐潤音色,的確是Mendelssohn早期作品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首樂曲。

        Mendelssohn的鋼琴六重奏雖然作曲編號是110,卻是Mendelssohn十五歲時的作品,在Mendelssohn過世後才以遺作出版。鋼琴六重奏的編制,是由鋼琴、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所組成。1819年舒伯特譜寫的鱒魚五重奏,在編制上只差了一把中提琴。此曲與其說是鋼琴的室內樂曲,不妨視作室內樂形式的鋼琴協奏曲,由鋼琴帶領著音樂前行,開展主題,吟唱歌曲,再由弦樂承接應和,以達到鋼琴與弦樂的合奏對話。雖然在樂思的鮮明性和音樂的成熟、深度上不如Mendelssohn八重奏更引人注目,不過可以從Mendelssohn對這種獨創的音樂形式之探索,見出Mendelssohn在室內樂曲中所下的工夫。此曲的音樂,相對於八重奏中緊湊有力的鮮明形象,有更為舒緩溫柔的歌詠和自在感,此點更接近舒伯特的音樂。在室內樂的各種編制和組成樂曲中,Mendelssohn的這兩首樂曲,以其獨創的形式和個人早熟天才的流露吸引著聆聽之耳的探訪,接觸Mendelssohn早期的音樂而忽略了這些美妙的音樂,毋寧是一種遺憾。

   以下聽的是八重奏第三樂章八重奏演出版,中規中矩的詮釋。

   以下聽的是八重奏第三樂章室內樂團版,更為暢快飛揚的合奏。

   以下聽的是由Marimba琴合奏版,空靈的音色相當特別。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關於想樂的贅語


        四月初的時候在網誌上提過閱讀呂正惠老師「CD流浪記」一書的心得,其實同時正讀著楊照的新書「想樂」。兩種樂評文字映現著兩位愛樂心靈不同情性和思考、面對音樂、咀嚼生命的態度。呂老師的興到神隨,言談間迸射出的光采和如珠妙語,很難不讓人擊節讚賞。幾字點染間形象分明,活脫脫一位胸懷大志卻塊壘積鬱,需藉酒澆之、藉音樂排遣以狂歌之、鼓舞之的人物。即使歲月易逝而斯人高詠諧談如故,是屬於浪漫精神澆灌的聆樂體悟。而同時間閱讀的楊照樂評,則更傾向於理性的、客觀的分析介紹,牽涉的幅度和內容都更為深廣,包含音樂史、演奏史、詮釋風格、作品介紹、音樂觀念、聆聽活動的解析和體會,知識性和思考性都更為完備。

        早在此書發行前,我就在網路世界中拜讀過楊照先生的幾篇文章,因此「想樂」中五十篇聆樂紀錄,部份已有印象。對於一位長久經營部落格的文字寫手和評論觀察家,能將平常凝聚的思考結晶,從網路世界化成實體書籍,而獲得更廣泛的影響力和實質的收益,應該是一舉數得吧,也不枉費持續經營所投注的心力和時間。但之前只是零星讀過幾篇楊照先生之網誌文章,此書入手後,才分期付款地一一將網誌上的舊文讀完,而有了不少觸發和收穫。

       「想樂」分五類(鋼琴獨奏、大提琴、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交響曲)各十篇介紹五十首古典名作。這些幾乎都是愛樂新手初涉足古典世界必然會接觸到的作曲家、樂曲和音樂形式。作為入門書籍,此書精彩之處,在於結合作曲家的代表事蹟和音樂成就來介紹樂曲,對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史地位,透過說書式引人如勝之口吻,帶領讀者見證該作曲家的性格、特點、成就。反而對樂曲本身的結構、版本等訊息著墨不多,大都點到為止。因此希望針對該樂曲有深入分析和體驗的讀者,可能無法滿足,但是在介紹作曲家的創作過程或生平事蹟時,楊照發揮了歷史學門融會貫通的敘述、開展之描繪能力,結合音樂史、演奏史、詮釋史、樂曲分析等深厚的背景,從嶄新的角度切入各首樂曲,挖掘其聆聽意義和獨到見解,展現出書寫者淵博的學識和思考的剖析能力,不能不讓人佩服。我也透過此機會,重新溫習重要作曲家的生平佚事和代表事蹟、思考音樂文化史中的現象,重新喚起聆聽這些樂曲的感動。因此閱讀此書,與其說是感性的觸發和激勵,毋寧說是理性的指點和思考力的鍛鍊。但是也由於入門聆樂體驗的設計,五大類的劃分也自有其偏重:以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為主,偏向於大編制的協奏曲、交響曲,而無法照應到室內樂、歌曲、聲樂作品,是其美中不足之處。要補足這份遺憾,則更應該再回到楊照的部落格上重讀舊文,對我而言,讀完這些舊文,比閱讀「想樂」一書有更豐碩的收穫。這些文章都以一些看似抽象的題目為標題,比如霸氣、差異、真誠、勝負、累積、客觀、極端等,但仔細閱讀,可以發現楊照從作曲家、演奏家、音樂史的文化現象、聆聽體驗、音樂存在、感官活動等面向切入,完整論述與標題有關的思考內容,大都是作為提供現代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活動、工作意義的參照而鋪陳的樂評文字。巧妙地結合了音樂的知識和演奏、作曲家的音樂史材料,作出富有思考啟發性的詮釋。其中蘊含了不少扎實有用的音樂史材料,足以讓我們從不同角度省視作曲家的音樂活動。比如傳承一篇提到C.P.E巴哈對當時作曲家的影響,比如真誠一篇,提到鋼琴家費爾德本人的浮誇形象和所作樂曲之間的落差,就是平常較少接觸到的材料。這些舊文也不限於上述幾類樂曲,而牽涉到更多的室內樂、歌曲、聲樂、歌劇等作品,牽涉到多元且豐富的音樂史知識,仔細讀讀,不需要花費太多錢,就可以吸收這些知識,觸發某些思考觀點,何樂而不為?從這些文章來看,可以感受到書寫者冷靜、客觀的思考能力,和簡捷達意的文字水準,雖然對於楊照淵博的音樂史學養感到佩服,我還是更欣賞呂老師寥寥數語,境界全出的生命式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