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近期書法活動及展覽規劃


        六月份是書藝活動最活絡的時期,標草學會將於月底召開會員大會和聯展,需要協助幫忙並完成自己本分的工作;加上上個月底舉辦的標草比賽有幸入圍而獲獎;以及盤石十朋兩個月一次的聚會;還有年底的展覽按照時程必須於八九月之時完成作品,種種預期或不期而來的繁忙活動,讓生活更為緊湊充實。尚待完成的論文中段幾章,以及平常推進的聆樂書寫,和陪伴家人的時間交錯進行,考驗著我的協調能力。

        標草的比賽雖未名列前矛,卻對我是相當寶貴的經驗,我之學習右老千字文,也不過三四年的時間,而在這一兩年內完全用羊豪書寫,更在這幾個月有嶄新的體悟。比賽限於臨場經驗之不足,能有如此成果,已是極大的肯定。自運組比完後,在決賽現場協助工作並觀察,我發現真能寫出右老韻味者並不多。有些參賽者取巧地憑藉其絕佳的行草底子,卻完全沒有記誦標草的寫法,即使能通過初賽,也因為宗旨不和而無法獲得佳績。這讓我思考,要放棄本有的書寫慣性而重新掌握右老的精髓,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曠費時日而不屑為之的,也因為標草比賽宗旨的確立,才能鼓勵那些真心投下功夫,記誦學習標草的人。畢竟,書法界中有一部份的人對於右老的標草始終存有質疑,標草學會的傳承如果沒有照應到右老精神,豈不是淪為一般書法社團了。真正的行家,在草書方面,應當兼容各種風格,而出之以消化咀嚼,因此無論是狂草、今草、標草,都是一種傳情達意的書寫載體,表現出不同的審美風格,不應特別抬舉狂草之藝術性和創作性而貶抑其他草風。真能深入傳統書藝、美學精髓者,當知這些都是皮相之見。也因此我也在臨書組看到明顯沒深入學習標草者,而憑藉其行草空間佈局之能力,而獲得前幾名的名次,但或許臨書可以如此取巧,自運如何可行?

        幾個月以來的蘊釀修改,已大致確定了十朋展覽時的作品內容。此次展覽預定每人各出二十件作品,限於場地而以條幅、中堂、或對聯為主,無法有更具企圖心的三尺六尺之大作。一開始只覺得二十件作品太多,構成不小的壓力。但仔細規劃後才發現想法太多太貪心,二十件作品無法容納周全。一開始即決定臨摹與自運各佔半數,臨摹是汲古出新,吸收古人長處,掌握其書寫風神,以存貌取神為目標;自運是自我發揮,消化咀嚼後的產物,又不能沒有古人之筆法精神,且能自我鎔鑄,逐漸成一己之面貌。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仔細規劃臨摹之作,初步鎖定了蘇軾、王鐸、于右任三家,但有時又太貪心想加入米南宮、孫過庭或陸柬之,甚至來幾幅吳昌碩或金文,甚或是褚遂良。規劃這樣的作品有時候過於求好心切,希望一下子把所有的字體都容納進去,讓別人看到兼能各體的成果。但是仔細思考後,還是決定以行草為主。臨摹之作確定以蘇軾寒食帖兼跋以及王鐸杜甫詩卷為重心,這是我調配章法後而分別得出四與六聯屏的恰當數字,原先應當照古帖寫成手卷的形式,但限於展覽的場地以及手卷裱褙所費不貲,只好調整成條幅聯屏。原先想把黃庭堅跋放大,更能彰顯山谷老人穿插錯落的特色,不過如此一來就變成五張作品,如果再加上董其昌的題簽或許能湊六張,但又過於繁瑣,因此作罷。王鐸的杜甫詩卷原作有五首,也在切合六聯屏的形式下只抄錄四首。而原先預定臨摹的右老心經六聯屏,遂改成右老筆意的自運作陸游詩四首,其中一首已於標草會員展中展出(該作加了更多自己的筆意,不完全是右老風格),但我並未改換此首,除了該詩(劍門道中遇微雨)我相當喜歡之外,不同時期寫的也可見出不同的韻味氣質。另外又規劃了一張條幅書論,這是每位十朋都要提出的題材,統一設成一個展區。我鎖定了以孫過庭筆意,書寫蘇軾書論。再找了一首東坡的詞,設計成一張全開(算做兩張條幅)的大作,可以讓我自由發揮,但其底調則以自我消化的王鐸行草筆意寫成。除此之外,再加上一幅東坡詩句,以篆書寫成的條幅,最後搭配兩張對聯大字之作,暫定以魏碑書寫,不過也可能改成大字草書。如是就湊出了二十張作品,且無意間(後來半有意地)形成了以詩詞為主,以蘇軾為主題的作品規劃。

        算起來,蘇軾、王鐸、右老的書法分別是我這十幾年來臨寫書法下的工夫最深,持續書寫最久的書法家。此外,吳昌碩的篆書也可列入這個名單內。其它諸家比如黃山谷、米南宮、祝枝山、張瑞圖、傅山、孫過庭、陸柬之、趙孟頫、何紹基,都曾臨寫過,但所下的功力和心力,沒有上述諸家深且久。其他行草之外的楷書:歐陽詢;篆書:王沂孫;行書:李邕;隸書禮器碑、石門頌等,則大多是奠定基礎的階段所臨習的對象。我從東坡的書法感受到其超逸自然的文人精神,雅致中有其真性情,對我影響頗深遠(我在網路上看到某書法篆刻雙棲的老師所寫的寒食帖,不好意思批評什麼,只能說受某大師影響頗深,完全掌握不到蘇軾筆法的精髓);我從王覺斯的書法中體會到暢快淋漓的章法錯綜和氣勢驚人的連綿律動(半從王鐸半從傅山而來),讓我得以盡情發揮,不拘格套,並學會分判其他書家臨習王鐸之優劣;我從右老的標草中學習到內斂溫厚而其底質又不乏雄強勁建之意境表現,更能欣賞其老成悠遊的自然境界,也讓我消去不少煙火氣與名利心;我從缶翁的篆書中直探與我本性合拍的醇厚古樸之韻味,因此直接跨越了忸怩造作的書寫習慣,讓所書所寫不僅反映出書寫時的真性情,也隨著不同情境的當下呼吸,而有了不同質性表現。透過這樣的籌備過程,練習、掌握了規劃更大型作品展的能力。而主題自然聚焦於蘇軾身上,兼及杜甫與陸游,都與我的讀詩口味和文學美感相互呼應,透過這樣的牛刀小試,以後的展覽在主題的呈現上就無後顧之憂了。因為我也可以聚焦於莊子、集中於陶淵明或紅樓夢,各種不同時代的詩、詞、文、小說、批評文獻等,畢竟傳統的典籍中有太多資源可以採擷……總之,還是先盡心於此次展覽的完成,其餘當俟他日!

以下是邀請函封面和內頁。這次展覽據傳已商借到右老聯屏書法真跡一起展出!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清暢優雅的Rameau




        巴洛克法國作曲家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在音樂史上以和聲學的音樂理論家著稱;而在法國歌劇的領域,是繼Lully後最偉大的舞台作曲家。而在現代,則以大鍵琴之作知名度較高。

        話說我對大鍵琴的聆聽相當粗淺,深入接觸Rameau卻以他的歌劇和經文歌入手,以此形成對Rameau初體驗的印象。其機緣略有幾點可說:其一,前述網誌所分享的 Delalande ,引起我對大經文歌的興趣。在書寫該篇時翻查資料,發現有文章提到巴洛克時期經典經文歌中有Lully的「小經文歌」、Rameau「三首大經文歌」、Bach的「六首經文歌」,遂讓我順騰摸瓜找到Rameau的作品。機緣之二,這張唱片不是最近敗家的成果,而是很久之前隨意添購的唱片,未曾拆封,因為對Rameau的經文歌產生興趣而挖出來聆聽。沒想到更讓我發現除了經文歌之外,Rameau的芭蕾歌劇之作也十分動人。

        「Pygmalion」(Pigmalion)是希臘神話中才華洋溢的雕刻家,作品栩栩如生,巧奪天工。也因此他愛上了自己的雕刻作品,拒絕其他女子的求愛。Pigmalion虔誠地向侍奉的美神維納斯持續渴求祈禱,最後維納斯與邱比特實現了他的願望,讓他美夢成真。這個有名的神話故事,後來則引伸出一些心理學的術語,可以參考 這個網誌 的詳細介紹和精美繪畫,我就不掠美了。Rameau讓這個洋溢幸福的故事,浮現出美妙靈動的旋律,不論是虔敬真摯的渴求、還是清暢舞動的律動,自然優美,清雅大方,聽一兩次後,很容易就被Rameau均衡協調的和聲和淡雅多變的樂器配置所吸引,而深刻體會到法國歌劇(此首歸為「芭蕾舞劇」)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舞曲風格之明暢表現。比如第七、八首的舞曲,包含了小步舞曲、嘉禾舞曲、夏康舞曲以及薩拉邦德舞曲等,以及最後一個樂章活潑的鈴鼓聲,都讓人印象深刻。更讓我喜愛的是歌劇芭蕾Le temple de la Gloire(榮耀之殿)的三首選曲,前後兩首Air中間夾著一首聲樂詠嘆曲,ABA的A段,清新活潑,澄澈透明,由笛音模仿的鳥鳴聲格外鮮明有趣;B段的詠歌又特別抒情空靈,一動一靜,真是絕妙的搭配。

        Rameau的大經文歌之作,在知名度上遠不如歌劇和大鍵琴,數量上也很少,只有四首。其中一首只是一部大經文歌的片段,其他三首則收錄於此張唱片中。他的大經文歌在巴洛克經文歌中格外突出,原因在於Rameau在其中注入了優美的世俗風格,澄澈暢快的律動趨力,像海潮河流般奔流前行的戲劇力,和格局堂皇的氣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Deus noster refugium的第三軌),暢快無比卻又十分輕巧自然,層層堆疊卻不覺得繁複滯重,絕對不是講經讚頌的枯燥音樂。據此可以推測這些作品已經是為了音樂會的形式而創作的,並不只是為了禮拜而譜寫。這三首大經文歌,分別是Deus noster refugium(上帝是我們的庇護所和力量)、Quam dilecta tabernacula(上帝的寓所多麼可親)、In convertendo,Dominus(當上帝再次解開錫安的鎖鏈),是Rameau1713-15年間早期之作。在他三十九歲搬到巴黎之前,Rameau主要以管風琴演奏知名,而他所創作的第一部歌劇傑作1733年的Hippolyte et Aricie,已經是年過半百的事情了。此後直到八十歲過世前,Rameau的歌劇作品源源不絕,包含了抒情歌劇、抒情喜劇、喜劇芭蕾、歌劇芭蕾、舞劇芭蕾等。當時的法國在歌劇口味上還形成了擁護Lully與擁護Rameau兩派人馬針鋒相對的論爭。Rameau這三首經文歌,因為世俗華麗、歌詠、戲劇性的吸納,不僅可以聽到Rameau擅長的澄澈優美之聲響織體,也在大編制的合唱應和中,體會到繽紛多變的色澤變化和清暢優雅的流暢動態。Rameau音樂的輕快飛揚,是以均衡合諧的色調為基底的絕妙體驗,聲響的交錯交織,彷彿在雲端翱翔,自在愜意;又彷彿隨著流水恣意揮灑,漾蕩出優美的拋物線。在宗教情懷上,或許不如巴哈之作深邃虔誠,卻特別柔順悅耳,明暢雅致,尤其律動的舞曲盤旋之風,最讓人著迷。

   以下聽的是Rameau歌劇芭蕾Le temple de la Gloire(榮耀之殿)

以下聽的是Rameau 大經文歌 Deus noster refugium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舒曼大型聲樂曲一瞥




       舒曼的聲樂作品,除了藝術歌曲之外,大型合唱作品的知名度並不高。之前已在網誌分享過的「浮士德場景」,是他晚年的代表作,除此之外,此張專輯收錄的四首作品:玫瑰巡禮、迷孃安魂曲、彌撒、安魂曲,也是舒曼大型聲樂曲的傑作,在此張專輯中很實惠地一網打盡(在最新的9CD舒曼偉大合唱作品合集中也收錄,不過被灌水分成三張CD,如果不排斥舒曼這些合唱曲,這應該是更經濟的選擇)。會聆聽舒曼的這些曲目,除了聲樂的愛好者或舒曼的崇拜者之外,像我一樣純粹是出於好奇心而購入聆聽者,實在是少數。原先是衝著安魂曲而下手,聆聽幾次後卻深受「玫瑰巡禮」甜美抒情的風格所吸引,對彌撒和安魂曲則沒有一見鍾情的感受。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咀嚼後,更能欣賞後二曲繁複沉穩的宗教力量。

        如果要認真地介紹這四首曲目,每一首都可以單獨以一篇網誌來探討,在此只好精簡地陳述自己的心得。「玫瑰巡禮」清唱劇取自德國民間神話的素材,訴說一個期盼體驗人類的生活的精靈玫瑰,在精靈公主的幫助下蛻變成少女,公主給她一枝玫瑰,讓她得以在人間享受幸福。少女玫瑰被磨坊主人收養,兩人相戀而結婚。在產下小孩後,她把玫瑰贈與其孩子,也因為祝福的消失,她必得死去,死後化為天使。這個故事與神劇「天堂與佩麗」,都是由作家Moritz Horn的故事改編而成的,兩個主角的處境近似,都是游移於兩個世界之間的精靈形象。玫瑰死後化成天使的劇情,乃是舒曼的建議而作的修改,因為這樣更具有詩意。原先舒曼只想寫成鋼琴伴奏的合唱曲,禁不住友人的要求才改編成管絃樂曲。玫瑰變人的願望和無法繼續在人間立足的處境接近丹麥民間故事美人魚,可是整個故事沒有強烈的悲劇感,而是充滿了甜美的田園風格和輕柔抒情的歌詠。前幾個樂章的精靈主題,清澈透明天籟自然,讓我聯想到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的精靈音樂,也是這首作品一開始最吸引我的樂段。
  &nbsp「迷孃安魂曲」乃是取自歌德小說「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 Years」(威廉‧麥斯特的學徒生涯)中的角色Mignon,為其死而譜寫的安魂曲,十九世紀有很多作曲家被迷孃吸引而譜曲,舒曼也不例外(最著名的還有舒伯特「迷孃之歌」、沃爾夫的歌曲)。除了這首迷孃安魂曲之外,他也寫了一些以此小說為題材的藝術歌曲,比如與迷孃安魂曲搭配的Op.98a之歌曲集。

        身世未明的Mignon,對音樂與舞蹈有獨特的天份。在馬戲團中團長被折磨鞭打,後來Wilhelm路見不平解救了Mignon,Mignon也因此傾心於Wilhelm,但Wilhelm更喜歡另一位貴族女子。經歷了一些磨難後,迷孃才發現自己的身世是貴族伯爵兄妹亂倫所產下的後代,也因為得不到Wilhelm的愛而自殺。這個歌德筆下迷人多變的女子,既具有男兒形象和女兒身的多重性格,讓許多讀者著迷,後來被法國作曲家Ambroise Thomas(1811-1896)根據Jules Barbier和Michel Carré改編的劇本譜寫成喜劇結局的法國歌劇。舒曼譜寫的「迷孃安魂曲」約只有十幾分鐘,由六樂章連續演奏。卻充滿了豐沛的感情,既莊嚴又熱情的氛圍,和恬靜自足的玫瑰巡禮自有不同。

        Op.147的彌撒和Op.148的安魂曲,都是舒曼1852年間在Düsseldorf的作品,卻在他過世後才出版。這是他致力於宗教音樂的時期。此年舒曼積極籌辦b小調彌撒、馬太受難曲的音樂會,巴哈的宗教作品也觸發舒曼對於宗教樂曲的創作企圖心。此兩首樂曲都是在舒曼自身的浪漫氣質之上結合了舒曼於Dresden時期開始對巴洛克及文藝復興宗教音樂之鑽研,而有濃重的複音音樂之表現。在樂曲的展開上,舒曼從鋼琴獨奏曲、藝術歌曲以來的創作經驗:短章綴連的形式,也成為了這些宗教音樂細步開展的豐富層次和多變印象的來源。最讓我訝異的是,舒曼譜寫手法的成熟,表現在虔敬的宗教氛圍和繁複莊嚴的歌詠氣息,以及隨處可見的多聲部追逐、對位的複音音樂織體,比如讓我印象深刻的彌撒曲第二樂章光榮頌(Gloria)以及安魂曲第八曲聖哉經(Santus),多聲部的複調音樂聽來十分過癮,其他樂章也出現不少,讓這兩首宗教音樂不僅有充實的架構和多變的情感遞進,也有振奮人心的開闊合唱和細緻綿密的歌詠,雖然同時之間我也復習著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卻更被舒曼所吸引。當然,貝多芬在莊嚴彌撒的堂皇格局和深邃境界是舒曼所難以企及的,不過此番聆聽,間斷地持續了好幾週,讓我慢慢地深入舒曼這些不受重視卻依然十分動聽的聲樂合唱曲,而對舒曼的聲樂作品產生嶄新的體會。

   以下聽的是Schumann「玫瑰巡禮」第一曲,鋼琴伴奏版

   以下聽的是安魂曲第三首Dies irae(末日經)

   以下聽的是安魂曲第八首Santus(聖哉經)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D959-Pollini 1983




        在Pollini彈奏的SchubertD959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我彷彿瞥見水中倒影所映現的漫遊身影,一切如此真實,卻又如此空幻。

        真實的是Pollini精準的控制,所掩藏的巨大音浪與扎實琴音的撞擊,讓人驚畏於舒伯特音樂所濺射出來的強烈張力,是超乎準備之外的意外;空幻的是Pollini對漫步主題的小心翼翼,彷彿墜入沉思冥想的游移摸索中,觸摸不到邊際的內在心境之剖白,是情感無法歸位的細膩私語。令人驚異的是,透過Pollini飽滿清亮又內斂的音色處理,鉅細靡遺地結合了這兩種界線分明的表現方式,呈現在舒伯特的這一個樂章,卻有無比清晰的外在結構與音樂遞進的層次,內裡依然保留著溫潤易感的個人心事。

        如斯的詮釋特質,也橫貫在第一樂章之中,Pollini能照應到舒伯特音樂中,細膩如歌清新吟詠的自然色澤,也能綻放出舒伯特音樂的雄健張力。與Schnabel相比,更為剛硬明朗而不如Schnabel的暢快自由、變化多端;與Zechlin相比,內在的肌骨層次更為豐潤充實;與Arrau相比,則顯得清爽明晰,整體而言,是介於Arrau的渾厚深思以及Zechlin的骨立簡潔之間,而兼有兩者之長。不過在情感的鋪陳上,一者不如Arrau的言之有物,境界深沉,二者不如Kempff的溫厚嚴謹,境界悠然。可以說Pollini指下的舒伯特,情感的收斂內在,是精準理性控制之後的產物。演奏家隱身幕後,讓聆聽者自由決定與聲響情感聯繫之深淺,從中自然興感。藉由Pollini看似客觀的鋪陳與細膩安排,彰顯出舒伯特音樂之繁複交錯與內在肌裡的層次,進而體會到舒伯特隱而不顯的特殊心情。對於只看到精準技巧的聆聽者來說,Pollini的客觀即物自是一種典範,可是他對樂曲情感的內在琢磨,也自有其簡鍊琴音背後的深入思考和細膩體會。對我而言,精準無比的技巧,反而變成空幻的外在架構,空幻的情感暗示,反而是我的聆聽之耳得以悠遊共感的真實存在。水中的倒影隱隱浮現出未曾被說盡的舒伯特形象,帶點堅毅篤定的語氣,找到自己的方向,宣告新的樂思和情感結合的表現方式,卻隱藏不了淡淡的、無邊際的傷感情懷。Pollini的詮釋,讓舒伯特的音樂偉大傲岸的一面,從平易近人的身影中突顯出來,讓籠罩在大師陰影下的舒伯特,在鋼琴奏鳴曲的譜寫中,展現不容忽視的力量,足以與貝多芬比肩而毫無愧色。

   以下聽的是Pollini 演奏 Schubert D959 sonata Live 2nd & 3rd movs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Schubert八重奏與枯萎之花




        端午節返回老家,在CD架的角落邊挖出這張舒伯特八重奏專輯。先前寫過孟德爾頌弦樂八重奏的唱片後,就懸念著重溫舒伯特的這首作品,在聆樂生涯之初所聽過的室內樂曲中,編制最為特別之作,雖然我未曾著迷於管樂重奏曲的聆聽,卻也對舒伯特此作留下印象。老家有兩個版本,我很自然地拿出這個最早邂逅的錄音,並且偶然間再次接續到D802這首舒伯特作品中相當罕見的長笛變奏曲。翻回自己去年於網誌發抒過的Kremer版「枯萎之花」小提琴改編版的紀事舊文,我不禁啞然失笑,當時言之鑿鑿的「沒有聽過長笛版本」的說辭,不過是一次記憶缺口的示範而已,原來,在更早瘋狂吸納古典音樂的大學時期,我早就接觸過長笛的「枯萎之花」,小提琴版能與我如此合拍,則是先前潛藏於身體的聆樂體驗之隔代遺傳。

        雖然從孟德爾頌的八重奏返回舒伯特八重奏的舊曲回顧,我還是不得不承認,枯委之花之變奏笛音,讓我陶醉流連的程度,遠勝過D803這首管樂八重奏。這首八重奏在音樂史上與貝多芬深有聯繫,比如此曲的委託者是貝多芬主要贊助者的魯道夫大公之宮廷樂師,同時也是豎笛高手的費迪南,委託他譜寫一首類似貝多芬七重奏的作品。由於貝多芬的七重奏以符合維也納貴族喜愛的嬉遊曲風而深受喜愛,舒伯特因此以貝多芬之作為取法對象,不過卻將七重奏的樂器多加上一把小提琴,展現出舒伯特的企圖心。讓此曲曲風不侷限於嬉遊曲的遊樂作風,而更傾向於交響曲的配器、織體的聲響特色。和貝多芬七重奏一樣,由六樂章組成,各樂章的曲風、結構和調性也極為近似,因此風格上也呈現出明朗活潑的氣息,這股明朗的力量卻得來不易,因為舒伯特在1824年譜寫此曲的同時,正經歷了一段人生的低潮遭遇,從他之後譜寫的兩首弦樂四重奏D804的Rosamunde及D810死與少女等作,所流露的抒情感傷和晦暗的戲劇張力可見一斑,此作之明朗活潑卻是一種難得的心靈提升。比如我最喜歡的第三樂章詼諧曲風,活力響亮的明亮色澤,傳達出歡快的氣氛,中段的音樂也是優雅甜美的,絲毫沒有陰暗悲傷的氣息。當然仔細聆聽,可以在八重奏中的某些樂段中瞥見被隱藏的戲劇力量,卻無損於整體的優雅活潑的氣質。第四樂章的主題與變奏也是讓人喜愛的一章,主題取自舒伯特歌劇「沙拉曼卡的朋友們」(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D326,第二幕的二重唱,帶出七個變奏,是優美多變的抒情燦爛之聲。此首八重奏雖然在純粹的弦樂聲響密度和豐潤的色澤變化,不如孟德爾頌之作,可是在清新明暢的明亮精神和溫暖悠揚的木管、銅管聲響的細膩應和聲中,還是能感受到舒伯特真摯歌詠的心靈,是難以掩藏的平易性情。與後續兩首弦樂四重奏悲不可抑的感人力量,在悲喜迴旋之間,共同映照出舒伯特生命的真實存在。

        長笛版的枯萎之花,相較於小提琴的細緻刻畫和連綿音響,有更溫潤恬靜的氣息,彷彿空谷中幽靜生長的小花,一任潮起雲落,自在地興謝飄零,孤芳何妨自賞,但求一襟晚照。長笛的悠悠鳴響,空靈鮮潔中透出如斯寂寞之情,讓人動容。舒伯特取自「美麗的磨坊少女」聯篇歌曲中深受歡迎的第十八首歌曲,改編而來的長笛變奏,比起人聲的抑揚頓挫起伏有痕的情感刻畫,更多了靈妙飛揚的脫俗氣質;比起小提琴主觀涉入的情感挖掘,則更為沉靜自省,有種沉澱反芻之後的觀照體悟,浮現靜觀自得的胸襟。淡淡緜邈的悠遠歌詠,不涉塵俗的跳盪輕快,樂曲本身的格調正與樂器的氣質合拍,讓此曲成為舒伯特音樂中最具新鮮感的抒情名作。通常,出於對小提琴的迷戀,我會選擇入木三分的琴音刻寫,可是這首樂曲,笛音適時地挪開耽溺的情感漩渦,更能瞥見天地間源源不絕的自然生機。

   以下是舒伯特八重奏第四樂章之主題與變奏

   以下是舒伯特藝術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D795,第十八首「枯萎的花」,Peter Schreier演唱,Walter Olbertz鋼琴
   

   另一個聲樂版

   以下是舒伯特長笛變奏曲「枯萎的花」,D802,導奏與主題

   以下是Kremer演出的小提琴改編版全曲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空靈溫潤的無言歌




        Mendelssohn的作品還有許多香醇美好的樂音,深刻動人的情思可以細細挖掘,在即將邁入他的交響曲、聲樂作品、室內樂的世界之前,我卻被這張改編的音樂深深吸引。
  &nbsp長笛,嚴格說起來,不是我特別來電的樂器。早在聆樂生涯之初,零零星星聽過了朗帕爾、詹姆斯高威所演繹的長笛作品,雖然對於長笛恬靜明朗的音色留下印象,卻不曾挖掘過關於長笛的協奏曲、小品等特殊曲目,對於木管樂器的聆聽,也集中在豎笛、雙簧管身上。印象中的長笛,和樂器本身銀亮的色澤一般,傳遞給我的是不食人間煙火,潔淨純粹,不可企及的美,像貞靜自持的美女,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雖然,我也曾經迷戀過這種有距離的、帶點冷漠的美感,在迷濛空靈的純粹背後,想像其所隱藏的熱情與人性,當虛飾的面紗被褪下後,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熾熱足以讓人燃燒,一起昇華至另一個境界。只不過,當現實的軌跡日益清晰的同時,空幻的遐想也不得不讓步,清冷的世界容不下天真的踱步,被推迫地離開了蜜汁般的伊甸,空靈曼妙的樂音也暗淡失色。於是我轉而擁抱真實人生的苦澀淚水,無論是圓轉自如的豎笛,蒼涼寂寞的雙簧管,悲喜之間,我似乎忘記了長笛所預示的單純恬靜之美好。

        生命的漲跌起伏,轉折延伸,有許多時候不能盡如人意。頹唐落寞的時刻,盡情投入聲響之喧囂沉溺、磅薄撞擊,是一種消解之道,此時,愈是傷情悲涼的樂音、愈是激昂投入的姿態,愈能勾起內心底層壓抑許久的情緒,藉著汲取淘洗的發洩和耽溺,藉著身體投入的忘情指揮,嘴角不由自主的吟唱,嘔吐出乾澀的渣滓,枯黑的現實色塊,以換取片刻的寧靜。有時候,反而是相反的明朗光輝,足以照耀幽暗丘壑中的涓涓細流,像暗夜中的明星,指引不懈的仰望,傳來微弱卻堅定的支持。再次接觸長笛的美好自如,喚起平和的澹然情懷,則是此張專輯聆聽兩三次的時刻所湧現的感想。

        第一次的聆聽,也許還不太專注地邊寫書法邊聽音樂,只覺得長笛的無言歌淡雅舒適,聽到後來讓人昏然欲眠,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改編的樂曲分工,將原先的鋼琴獨奏小品變成長笛與鋼琴的合奏形式,兩者各司其職,鋼琴忠實地在低音聲度支持著,長笛則在高音盤旋歌詠,溫潤細膩,化原先鋼琴的點逗為連綿的舒卷,空靈娟秀的音色貼切地應和著Mendelssohn音樂的恬淡抒情的愜意情緒,偶爾激起輕快跳盪的珠玉飛舞,變幻無定,色澤清潤明亮,煞是好看。當我聆聽三次後,又更深入地直接面對音樂,更能欣賞長笛歌詠旋律中細膩靈妙之轉折,比之人聲,同樣有清透微顫的音質、微妙的換氣瞬間,卻沒有語言語義的夾纏干擾。可以說長笛的改編讓孟德爾頌無言歌的詠歌抒情,更為精緻、空靈地展現出來,彷彿漂浮於另一個世界,自身具足地存在著。專輯中也收錄最感動我的第七號無言歌,Op.30-1,原先透過鋼琴所傾瀉的鮮明戲劇力量,在長笛傾訴的語調中,化為貼體可觸的情感浸潤,更為淡雅灑然,彷彿隔著水晶透視情感的生滅抑揚,是靜定中自得的觸物興懷,同樣具有讓我泫然欲涕的動情力量。不喜歡長笛的人,或許會覺得整張專輯的情調過於夢幻、空靈,因此演奏者特地在最後一軌加演了一首Mendelssohn仲夏夜之夢的詼諧曲,一掃先前的寧謐抒情之氛圍,而帶來燦爛跳盪的笛音飛舞,輕快的律動感很難不讓人跟隨音樂擺動身軀,舞動起來,讓人對於長笛輝煌多變的色澤感到驚異、滿足,而留下畫龍點睛、意猶未盡的聆聽效應。

   以下聽的是Mendelssohn之 Spring Song Op.62 No.6 for flute and piano

   以下聽的是Lorna McGhee - Mendelssohn Andante and Rondo Capriccioso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舊作--夜雨聽巴赫

夜雨聽巴赫

於是你的對位法有點潮濕
這一張浩渺無邊際的夜譜
潰散的雨箭掃射過樹梢
支解氧與氫原子
三連音
自一片渾沌的黯淡裡掙脫

驚雷破夜     急雨敲窗
生命像弱起的阿勒曼舞曲
你我都不得不起舞    不得不彈
最後一個和絃
在對位的天秤兩端
你用宗教衡量世俗
我卻用你寫下的讚美詩
救贖藝術
且為造巴別塔的世人悲嘆

地球被嫉恨猜忌的風雨淹沒
我把你放進我諾亞的小舟內
對抗一個冷淡的世紀與失血的人性
靠岸航行
孤獨地拜訪此岸彼岸早已衰頹的廢墟

你用管風琴的巨響驚蟄萬物
再用一波波賦格的和風
融雪開花
我冰寒已久的繆思於焉甦醒
窗外    雨瀑以億兆隻長指
在夜的鍵盤上狂擊
炫技曲     作品六之十九
向我展示大自然粗暴的力度與結
構的野性雷聲是肥大的和絃綿綿
不絕的激情記號漲滿空氣沒有休
止符可以喘息

斗室飄搖如殘葉
只有你緊緊握著我的心
十八世紀的冷靜
以嚴謹的繁複駕馭不規則的傾瀉
以理性的感情
刺穿虛偽的自大

於是你的對位法有點潮濕
我的方舟更加堅定地航行
停泊額間
看遠方一顆大星
子夜    兀自亮著
                           
                    二00一,六,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