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曾經存在的靜定美好


        宮崎駿的電影總會吸引我的注目,畢竟從開始看電影之時已陸續接觸他的作品。細膩的畫風豐富的色澤、童真奇想的風格開拓出獨樹一幟的觀影體驗。糅合著甜美的幻夢與清冷的現實,對人性美善力量的堅持暗寓在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於是我們可以同時感受到溫柔堅韌的人物性格中包含著冒險的精神、同情的溫暖、對美好的期盼、對世界的親近同感。可以說,這些動畫的形象,是既傳統又現代的,傳統的是對美善精神的追求,現代的是獨立精神與對環保的、對現代文明的關懷。因此宮崎駿的電影隱隱然包含了道德教化的意味,卻又掩藏得恰到好處,兒童見其純真柔美的單純劇情、成年人思索其人性關懷及現實批判的意味,見仁見智,各取所需。

        在Roodo的音樂電影版的網誌群中可以瞥見熱門電影的上映概況,比如之前的名作「全面啟動」,上映之後如雨後春筍冒出的評介分析,讓人目不暇接,蔚為大觀。是追蹤愛影人及電影潮流的鮮明寫照。我也是在Roodo精選文章的版面中發現宮崎駿電影(後來才發現他不是導演)的上映訊息,而萌生觀賞的念頭。上月底元月27日,生病初癒久悶家中,更覺煩躁,遂於返回南部前一天與內人一同到京站威秀觀賞此片以散心消解。第一次在京站看電影,有別於之前更為熱鬧的信義威秀,上班日的京站顯得稀稀落落。也許對於這部電影期待過高,落幕之後反而有些意猶未盡的遺憾感。對樂友大力推薦的居爾特配樂並沒有驚艷來電的感動(可能我更習慣久石讓的音樂),對於故事情節的推展也不甚滿足,意猶未盡的感覺在於故事結束得太匆遽,消逝在隨流水延伸的遠方,留下無言的想像空間。而故事的主題關於借物族與人類之間消長盛衰的對比,暗中批評人類中心擠壓其他族群生活空間的寓意,卻過於鮮明地浮現出來。艾莉緹與少年翔之間無形中滋生的情感過於輕泛,沒有深刻的培養過程,卻處理得過於沉重,有不平衡的發展。雖然無後續發展的淡雅結局暗示的是現實的冷酷無情與被迫遷徙借物一族的堅韌生命力,隱然呼應宮崎駿電影一貫的思路。此電影唯一吸引我且讓我念念不忘的,倒是視野轉換的鮮明對比以及豐潤多彩的視覺饗宴。從盈寸存在的借物一族之視野聽域中重新發現世界的嶄新面貌,包含著碩大高聳的草莖花幹、宛如樹身的藤蔓,如急流般的雨聲和豐盈沃野的草原,容易被忽視的花園角落突然間放大了,變成無法輕易穿越的莽莽大地,世界的綿延無盡透顯著自適自足之美好,卻也隱藏著未知與凶險,可是這是借物一族更容易放心生存的空間。如巨人般的人類屋宇磚瓦空間、室內櫥櫃與桌椅,卻隱藏了更多考驗借物一族的峭壁與黑暗角落,對比於艾莉緹溫馨明亮的小房間,佈滿著自然的花香與果實、豐潤繽紛的色澤隨著照耀灑落的光線自然地充滿著、閃現著,洋溢著靜定不變的美好。艾莉緹自食其力的家庭有著一般家庭的縮影(雖然也是一種片面的形象):外出打點的父親、煮食持家的母親,還有嚮往著世界體驗獨立精神的少女。於是艾莉緹第一次的借物旅程除了是觀賞者印象最深刻的場景轉換,更處處強調著人類與借物一族的巨大差異。不僅是視覺上的轉換所開展出的嶄新視角,也包含著聽覺體驗的重新定位:現實中習以為常甚至不注意的聲響,都被放大強化了,迴盪盈滿於耳膜,是無法忽略拒聽的體驗。透過這種轉換,人類的世界變了,變成略帶冷漠的、無情的現實世界,觀賞者反而更親近體貼於借物族自食其力(以向人類借物為前提,但也包含著取自大自然的資源)的生活方式,以及盈滿於艾莉緹家人之間的親情溫暖(對比於少年翔之父母作為)。這種轉換,才是此電影核心寓意所賴以維持的基礎。因此故事中的幾條情節主線,都與這種寓意有著密切關係。少年翔與艾莉緹的深入接觸,逐漸弱化了這種批判意味,用另一種形式的人性溫暖取代了這種對比。因此必須安排阿春嬸扮演著因為好奇心而捕捉驅迫小人的角色,作為一種世俗無知人物的代表(雖然此安排過於突兀,阿春嬸也非惡毒之人)。除了破壞艾莉緹可以繼續棲身於小屋的夢想(畢竟誰沒想過艾莉緹一家居住在華美別墅與人類和平共處的美好未來呢?),更讓兩族之間的落差與對比赤裸裸地揭露,於是美好溫馨的小家庭被迫離開磚瓦之間構築出的知足生活,如同捲起的星空海岸的圖像,讓人發現曾經眺望過的優美窗外景致,原來遮蓋著冰冷生硬的水泥牆;現實的無情殘酷,是繽紛幻彩的色澤所無法遮掩的。

        雖然對於驀然無言的平淡結局,有著匱缺的遺憾,不過這也是另一種美感,是認識世界的無情與美好的雙面性質又能持守堅毅性格的生活方式。畢竟只要轉換視角,便能發現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滿著可觀可感的驚喜。因此電影中人物之間平淡卻悠遠的關係,反而有一種溫和的魅力,與之前體驗過的宮崎駿風格中的華美壯闊感相比而言更為清淡,不過還是有足以讓人細細咀嚼的張力,迴盪在電影的開始與結尾之間。

        以下聽的是借物少女主題曲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舊作--24首練習曲

24首練習曲

        心
那顆美麗的雞心墜子
舒服地靠在她脖子上
冰冷
毫無生氣

        肝
肝和廣告詞是兩碼子事
拜人生之賜
變得更沉重了

        脾
無人在意的牆角
總有不期然的小花
迎風
燦爛地笑

        肺
這城市罹患氣管炎
醫生說
你只剩一半的肺葉可以呼吸

        腎
當他們熱衷變換各種姿勢
愉悅且銷魂
你是唯一被出賣的器官

        胃
攤開報紙
反芻黑色的標題
不覺又胃出血來

        眼
星以無數的眼睛
注視著你
你以唯一的雙眼
包容所有的星


        耳
耳幅太短
沒有能力反射
所謂的甜言蜜語

        鼻
讓呼吸成為一種美學
以一種挺拔的角度存在
吞吐生命

        舌
刷牙的時候
舌躺在哪裡?
罵人的時候
舌躺在哪裡?

        身
如果不是那根取出的肋骨
男人將是一個戀物癖的種族
戀物而且自戀

        意
單戀迷戀暗戀初戀熱戀失戀
都是人生噴泉湧出的
泡沫

        色
把思念塗滿雙唇
親吻月光
女子        眼淚的顏色是
透明的
妳的脆弱也是

        聲
聲波在空氣裡游動
爭吵或讚美
抑      揚      頓       挫
都是尾鰭激起的浪花

        香
形容女人
形容肥皂
形容烤雞
形容花

        味
相信嘴唇      還是相信舌蕾
相信牙齒      還是相信胃壁

        觸
柏拉圖說真愛不容許觸覺
的褻瀆
你大著膽子
只敢在心裡牽她的手

        法
前世       在因緣裡尋找偶然
今生       在偶然裡邂逅美麗
來生       你化成楝花
任西風吹落

        食
燭光晚宴
刀叉擺在應該的位置
第一道菜      你咀嚼屬於自己的
寂寞

        衣
把穿衣推演成驕傲的哲學
另一種形式的面具
善於
遮掩不為人知的心情

        住
宇宙     銀河    太陽系    地球
五大洲     國境     城市    省道
巷弄     鄰里     大樓     家
軀體     意識     靈魂     自我

        行
游泳的魚會不會流汗?
熙熙攘攘
這城市的午後
沒有一個人停下腳步

        育
週期性的運動有益健康
於是你
每天撥出一小時想她

         樂
青草漲成河流
風箏飄浮
晶瑩的露珠輕輕眨眼
期待黎明
你睡的正熟


                                      二00一,五,十五作
                                      二00一,五,十七修改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兩方文化的交會


        對於國樂或與國樂相關的聆樂體驗,似乎說得太少!

        除了去年四月介紹的「漁舟唱晚」國樂團演出的專輯外,自己手邊的國樂曲目中,最喜歡這張管弦樂演出的著名藝術歌曲專輯。這是伴隨著我十幾年以上的聲音,發現博客來還有貨,略感驚訝,猜想可能是國樂市場更為小眾。這些藝術歌曲中的幾首,或許曾經由無法追憶的遇合而聆聽過其原始版本,可是經由管弦樂的編曲擴充,讓其聲音織體更為豐富,抒情處柔婉動人,飛揚時壯闊雄渾,化個人獨吟為合奏舒卷,更逗引著聽域的盤桓留戀。專輯中收錄十二首管弦樂演出的藝術歌曲,歌詞來源於傳統著名的詩詞與五四時期的新詩,分別有唐代詩人王維「陽關三疊」、白居易「花非花」;宋代詞人晏殊「浣溪沙」、蘇軾「念奴嬌」、「水調歌頭」、秦觀「鵲橋仙」、岳飛「滿江紅」;清代曹雪芹「紅豆詞」以及民國後徐志摩「偶然」、徐訏「輕笑」、許建吾「追尋」、「問鶯燕」等。由許多著名的作曲家如黃友棣、李惟寧、劉雪庵、黃自等搭配這些詩詞的文學意境譜曲,再經由王覺、陸建華等改編為管絃樂曲。原詩詞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改編成藝術歌曲後,依然能保留其意蘊深長、雋永可吟的細膩感情。再改編成管絃樂曲,即使稍嫌煽情了些,不過更豐潤多變的聲響體驗,依然有足聽之處。這樣的專輯,自然是受西方管絃樂團的合奏形式所影響,不過幾首歌曲中為了更有韻味,採用傳統樂器加入獨奏,與管弦樂團搭配仍不覺突兀,畢竟從樂風到樂曲意境,都洋溢著濃厚的傳統文化之精神。

        這些古典詩詞,幾乎都是高中到大學時期朗朗上口隨手可誦的詞句。回想我深深著迷於古典詩詞的時期,讀詩、背詩,一再吟詠抄寫,閱讀相關評介、賞析、詩人詩集選,首次深深陶醉於古典文學靈心慧境的餘味悠然,賞讀會心之處,直是心醉神迷,無法自拔。也因此在多方閱讀吟誦之間,逐漸鎚練自我對詩歌文字意境的審美感受能力,並從詩人與萬物自然的互動中,領會並養成了坐觀宇宙、獨賞落花的灑然胸懷,情感也變得深沉柔韌。而從接納不同詩人文風的過程中,更慢慢養成一種如實以對,兼容參照的美感態度。於是聽到了這張專輯的藝術歌曲管絃樂詮釋,如同路轉溪橋忽見的故人笑語,備覺親切,感動之情早已溢滿,尤其是第二首淒美動人的紅豆詞,多少次反覆聆聽,只為一掬同情之淚。其他如花非花的空靈飄邈、鵲橋仙的動人愛情、偶然的灑脫自適、陽關三疊的離情依依,水調歌頭的浩瀚提問、滿江紅的意興遄飛,都是動人的樂章。

        這些藝術作曲的原譜曲者,都是文學素養深厚的樂人,不僅深入原詞句的精神面貌,更能以另一種藝術媒介—樂聲,重新詮釋,更讓詩詞所蘊藏的情韻,得以流動成形,豐肌潤骨,足以娓娓吟詠。改編成管弦樂的曲風,依然有別於西方管絃樂曲大開大闔的漲跌有痕,而保留著傳統文化細膩善感的體貼心靈。別有一股幽愁輕恨暗暗滋生、蔓延、盈溢聽域,這種陰柔卻深沉的感物體驗,很少西方作曲家能切中其神髓。當然改編曲中也自有鏗鏘雄鳴、氣象萬千的雄厚風格,像「念奴嬌」(大江東去)、「滿江紅」,在抒情遣懷中,開出了壯懷激烈的高昂樂聲,平衡了其餘樂章過於清愁淺恨的低沉色調。如要挑剔的話,就是這些改編曲對原曲歌詠的旋律改由樂團合奏或不同樂器獨奏烘托而成,在聲音的織體或樂曲的結構上變化不多,因此聽慣了西方繁複發展的曲式變化,這些改編曲就經不起細細推敲、研究,聽多容易膩煩。只有情感上的迭宕綿延或輔以原詩詞的意境,才能讓人一再留連。

  &nbsp以下聽的是石信之指揮彩雲追月,找不到此專輯中的曲目,只好以此瓜代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兩首G小調交響曲


        在決定以此張專輯接續書寫之前,並沒有發現我先前挑選出來的唱片曲目都是G小調。赫然發現時,只覺得有種冥冥中的巧合。當初只是在老家的CD櫃中隨意挑選唱片,會選中此張專輯,純粹是為了Mozart的第二十五號交響曲,想在網誌書寫中替此曲留下一個位置。

        要如何描述與Mozart音樂的遇合,有許多軸線可以勾勒出大略的軌跡。常來此地的老朋友,必定記得我曾經於「音樂雜憶」的分類中寫了一篇關於劉岠渭老師音樂講座的回憶文章,並貼出僅存的票根作為留念。當時完整參加的講座,主題作曲家正是Mozart,除了留下聆聽劉老師音樂講座的美好體驗之外,更是我深入聆聽、重新認識Mozart音樂的重要旅程,對於Mozart的歌劇、室內樂的喜愛,正是由當時奠定的細聽基礎,而點燃我對Mozart的熱情。更早之前的Mozart體驗,大概就是膾炙人口的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以及貝姆指揮的Mozart晚期交響曲(35,36,38-41),以及不確定更早或更晚的關於電影「阿瑪迪斯」的視聽體驗。種種不同生命活動的聆聽觸角,帶領我進入Mozart天真明暢、自然天成的世界。劉老師的講座,讓我領會到Mozart音樂既合乎古典規範,又自然渾成的聲響織體,更帶我認識到Mozart音樂中小調椎心入骨之深沉美感,我對Mozart小調音樂的迷戀與嚮往,與這種過往體驗的養成密不可分。這種追求,某方面也間接映襯出自我性格中深沉如淵的一面。一般人都印象深刻的Mozart形象:輕盈精巧、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清新天籟,這種普遍被接受的面貌,讓我無法滿足。在某幾首小調作品中,突然發現在清新如歌的無愁表象,背後所隱藏的濃烈激情與晦暗心境,更讓我深深渴求這種感人的深度,於是我正好遇見了這張Mozart交響曲作品中唯二的小調作品,是滿足我此種欲望的烈酒,濃烈醉人,卻無法久嚐。

         Mozart第四十號交響曲為必聽的名曲,接觸Mozart的音樂過程中必然不會錯過,我對此張專輯更為好奇的是另一首第二十五號交響曲。在當時的聆聽活動中,所購買的唱片大都聚焦於晚期幾首傑作,除非聽全集或者像我當時偶遇此特殊的錄音選集,否則還不一定會聽到此曲。這首曲子第一樂章急促咄咄逼人的陰暗音型,還出現在「阿瑪迪斯」電影中,不過當時看電影時並未特別注意。從唱片側標中發現此點後,當時還找出電影重看以印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樂章也是這一樂章中噴湧而出的濃重陰暗氛圍、難以抗拒的力量推動著音樂奔湧前行,就像無情的命運鞭打著心靈,伴隨著抽蓄微弱卻無力的反抗。樂章中不斷滾動的音型,從中音聲部滾到低音,從弦樂滾到銅管,是縈繞不去的噩夢。樂章中僅有第二主題可以稍微喘一口氣,可是只稍微平靜片刻,又被無形的迫力裹脅席捲而去。這是壓迫得人喘不過氣來的音樂,雖然有許多重複,更讓此種無助感深陷在某種輪迴難以超拔的困境中。此首交響曲除第二樂章能讓聽域稍稍喘息之外,其餘的樂章都是帶有迫力的悲慟力量。這種無助的黯沉情緒,在Mozart的音樂中相當罕見,可是聽完後除了強烈的震撼,還讓人產生憐憫同情,也許這就是被壓抑在清新流暢的旋律背後的憂愁痛苦,是Mozart潛意識中浮漾的困境與焦慮情緒的某種反映。藉由這冰山一角的碰觸,讓我們發現原來Mozart不是人人稱羨的神童天才,和世俗的人們一樣,他也有無法排遣的痛苦,和陶淵明看似達觀體道的田園書寫一樣,同樣也埋藏著「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的真實情感。這讓他們從微塵不染的超然形象中,跌落凡塵,反而更貼近你我的心靈,更血肉真實。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體認,再次聆聽Mozart天真明暢的音樂,我不會因為其太簡易普及而輕易否定他的音樂。畢竟,從艱困痛苦中昇華而出的清新優雅,反而是難能可貴的超脫與片時寧靜的寄託。雖然如此,我們也不應該忽略Mozart天籟之音所賴以高歌的人生血淚。

        Harnoncourt是古樂演奏的先驅,這張Mozart交響曲詮釋,比我當時聽過的Mozart演奏更為輕快透明,整齊劃一的合奏風格具有鮮活感,而不是當時主流詮釋的沉重飽滿之聲響。更明快的速度,讓Mozart的小調悲劇感有著直接打動人心的力量。也正是聆樂生涯早期與Harnoncourt所詮釋的古樂風格之遇合,無形中影響著之後聽域對於古樂詮釋的容受度。

  &nbsp以下聽的是哈農庫特演出莫札特第二十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兩種風格的完美搭配


        嚴格說起來,這張唱片收錄的兩位作曲家,從曲風來判斷,同時收納於一張唱片中稍嫌突兀。一者是印象樂派的管絃樂大師,其曲風精巧輕盈,色澤變化豐富,聲響新穎靈活,又吸收了爵士樂的影響,充滿鮮活清暢的現代感。一者是二十世紀作曲家中堅守浪漫精神的代表,管絃樂法厚重繁複,鋼琴技巧艱澀,以深沉浪漫的抒情特質著稱。兩種聽覺體驗之間充滿落差與對比:欣賞Ravel現代曲風的輕巧靈活之精確美感,不見得可以接受Rachmaninov抒情厚重的聲響堆疊,反之亦然。可是Michelangeli所演出的這張專輯,成為此兩首曲目最知名的搭配,獲獎無數,多次重新轉錄。究竟如此的傳奇是如何可以達成的?

        其實仔細探究,這兩首曲目竟然也有近似之處。除了調性的近似,G大調與G小調,如同舒曼與葛利格鋼協,可以錯配在一起(雖然後者的配合更常見),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兩曲完成的時間近似,都是1920-30年代的產物,都可以算是兩位作曲家年過五十之後的晚期作品,各自表現了兩位作曲家的「晚期風格」,更重要的是,Rachmaninov的晚期風格,一改前兩首鋼琴協奏曲的極致抒情和繁複艱澀的厚重磅礡之管絃樂風,轉向更內斂更深沉更簡鍊的譜寫,反而更接近Ravel,雖然兩者之精神面貌有著根本的差異。最後再透過Michelangeli略微冷凝而精準的內斂詮釋,讓兩首樂曲有著異中有同聲息相通之處。尤其是第二樂章,Ravel的飄邈抒情竟也和Rachmaninov的低迴淺訴,有著難分難解的映照對話。不能不說這種驚奇及美感映照,也要歸功於Michelangeli慧眼獨具的選曲。

        「晚期風格」議題太過龐大,不是此處要討論的重心。這裡只是約略提出:兩位作曲家的這兩首曲子雖同為晚期作品,所遭受的待遇卻有所不同。Ravel的晚期風格,被視為朝著更精確更簡潔的現代風格邁進,是一種進化的發展;Rachmaninov此曲則被視為退化的作品,而在知名度上遠遠不如前兩首鋼琴協奏曲。除了演奏拉氏協奏曲全集會同時錄製此首之外,單獨發行此首錄音必定會有票房上的顧慮,因此版本遠不如拉二、拉三多如過江之鯽。可是Rachmaninov拉四真的是退化難理解嗎?透過Michelangeli這張出名的錄音,讓我初次接觸到拉四,而對此曲完全改觀,我領略到此曲有著與拉二拉三迥異的獨特面貌,雖然當時我更常聽的是拉三,蒐集了二、三十種錄音。拉三與拉四是完全不同的聲音體驗,Rachmaninov的四首鋼琴協奏曲中,拉二最好入門,因此也廣受喜愛,拉三則成為新一代鋼琴家測試技巧的演奏新寵,而有後來居上之勢。拉三的厚重堆砌,繁複發展,濃烈的浪漫精神與氣勢驚人的管絃樂語法,一開始需要仔細咀嚼,方能嚼碎其厚重的硬殼,品嘗到內裡的抒情美感。拉四雖然有部分高潮的塑造接近拉三的厚重逼人,但是整體而言更為簡鍊自由,更為流暢,層層堆砌的繁複感淡化許多,而意境更幽深(但還是比Ravel厚重抒情,因此聽慣Ravel的精巧靈活,要改變聽覺的習慣方能接受拉四,也因此唱片的編排把晚兩年出生的Ravel鋼協排在拉四之前,更有助於聽者的接受)。第二樂章是Rachmaninov少見的朦朧浮漾之抒情樂章,ABA的A段搖籃曲搖擺輕柔,淡雅有致;第三樂章更以其明亮輕快的節奏推進,改變了對Rachmaninov的片面偏見。如果Rachmaninov有餘力書寫第五號鋼琴協奏曲,說不定會譜出更具現代感的精簡樂風。因此,如果以拉二、拉三浪漫厚重的眼光看待拉四,必定難以接受這種新風格的開展,而斷定其晚期作品是一種退化。可是實際上Rachmaninov處理此曲的素材更為大膽自由,更簡鍊自然,個人風貌仍可辨認,卻發展出不同的音樂語彙與風格。再深入探討這兩首曲目在兩位作曲家的不同評價,也許也跟聽者的聆聽習慣有關。喜愛Ravel的聽者,多對更現代的聲響體驗有更廣泛的包容力,因此Ravel新發展的音樂風格更容易被接受。可是喜愛Rachmaninov的聽者,更偏向於浪漫精神的樂風,一旦溢出此風格而產生新體貌的發展,聽者不見得可以改變聆聽習慣而接受此新風格。這提醒我們,對作曲家「晚期風格」的討論與感受,受許多因素影響,唯有仔細探討,方能明瞭聽者對其接受與排斥之間的差距所在,此處無法細論。首先只有仔細聆聽,才是接近這些音樂的不二法門,聽過多次後無法產生共鳴,不代表這些音樂缺乏感動人心的力量,只能說聆聽之耳尚未適應這樣的聲響結構,也許隨著閱歷體驗的豐富,有朝一日也可以產生觸發和感動。

       以下聽的是Michelangeli 彈奏的拉四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蝴蝶與老鷹


        舒曼曾記述年輕的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Rossini,1792-1868)拜訪維也納作曲前輩貝多芬的場景為: 「蝴蝶飛過老鷹之前,老鷹必須轉向一邊,以免巨翅的振動壓垮蝴蝶」,很自然地讓我們想到貝多芬的崇高形象與羅西尼輕巧音樂之對比,這是從舒曼,德國浪漫音樂的舉旗人所作的評論,可是當時羅西尼的影響力真的不如貝多芬嗎?

        如果說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樂壇可以沒有貝多芬,但卻不能沒有羅西尼。蝴蝶可以翱翔於天際,老鷹卻只能孤傲地棲身寒枝。事實上,貝多芬在世時的名聲僅限於德奧,這位小貝多芬22歲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卻是當時歐洲音樂界最知名的人物。Rossini在當時的知名程度,不能以現代對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觀念來揣想,而是應該把他當成是當時的流行巨星,一位歐洲各大城市、貴族爭相款待,迎接諂媚;民眾熱烈談論的歌劇大師。Rossini響亮的名氣,在當時的歐洲,大概只有詩人拜倫可以相提並論,是舉世(歐洲文化中心)知名的人物。相反的,巴哈、貝多芬等現代愛樂者更熟悉的大師,在當時根本無法浮上檯面被群眾喜愛,只在作曲家之間造成影響。Rossini在寫完威廉泰爾(Guillaume Tell)歌劇後就停筆,不再寫歌劇作品,而直到七十六歲過世之前將近四十年的時間,一直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是少數作曲家生前即享有榮華富貴的代表之一。也因此晚年的Rossini過著被視為享樂的、頹廢的美食家生活,間接影響對他音樂的評價。而他晚年於每週六舉行的晚間音樂會,也成為巴黎社會最嚮往的社交活動,許多知名的作曲家比如威爾第、李斯特、古諾、比才、聖桑,都曾是聚會中的演奏者或常客。雖然他此時也寫些小曲子比如歌曲或鋼琴獨奏,可是都沒有歌劇音樂來得知名,唯一的名作,大概只有「聖母悼歌」。更何況Rossini過世後聲望急轉直下,直到現在許多愛樂者大概只聽過他幾首著名的序曲如「塞爾維亞的理髮師」和「威廉泰爾」,除非是歌劇愛好者,否則一般愛樂者不會有太多動力聽完Rossini這些歌劇或其餘更冷門的歌劇全本音樂。現代的古典樂壇,貝多芬無疑已是公認的大師巨匠,可是Rossini的聲名卻反而只侷限於義大利和歌劇作曲家。其間的興衰更迭,可以讓我們思考文化教養的轉變以及音樂接受群體、時代思潮、觀念的遞遷,以及音樂教育的發展如何影響著我們對於「所謂大師」的接受與認定。

        當然,我也身處於此種時代風潮之中,在觀念上首先接受了貝多芬的大師地位,忽視羅西尼的曾經顯赫。這張由朱里尼指揮的Rossini歌劇序曲選,在我聆樂生涯的初期,即讓我認識到Rossini音樂中的機智、明暢和優美動人的特質,也是此系列選輯中我最常聽也最喜歡的唱片之一。不過,我還是不會有太多動力去嘗試Rossini著名歌劇的全本音樂,一來我並非歌劇的狂熱者,二來當時我所認知的著名歌劇作曲家,僅限於莫札特、威爾第、普契尼等,將僅有的歌劇購片預算放在Rossini非首要考量。可見此種時代風潮所形塑的音樂接受觀之影響力。會認識不一樣的Rossini,只有從他的傳記著手。此次返回南部老家,重新翻閱之前讀過的Rossini傳記,搭配這張唱片聆聽,才發現之前已經讀過的傳記,無形中已植入對Rossini不一樣的印象,也讓我無意間留意著Rossini的歌劇錄音,而買了幾張他的專輯留待聽域的探索。

        貝多芬與羅西尼聲名的消長,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除了當時的歐洲喜歌劇的通行廣泛,歌劇的接受階層盛行於王室貴族與中產階級之間,寫作歌劇是所有的作曲家謀生兼揚名的必然途徑。不擅長歌劇的作曲家自然在此風潮下難以維生,貝多芬、舒伯特千辛萬苦所創作的歌劇,都比不上羅西尼的歌劇在維也納風光流行。義大利歌劇,更是當時音樂的主流,聆聽歌劇談論歌劇的八卦,是當時市民與貴族社交生活的基本場域,在歌劇院的聆聽並不專注於音樂,而伴隨著聊天玩牌等等活動。直到此種時代風潮的轉移改變,器樂曲、交響曲、管絃樂曲、獨奏曲所帶領的以奏鳴曲式為核心的觀念,更成為音樂舞台的主角。音樂演奏和聆聽形式的轉變,伴隨著對古典時代音樂的研究、挖掘,由著名的浪漫時代德國指揮家兼作曲家如舒曼、孟德爾頌等的推廣闡揚;對德奧作曲家的接受視野,更隨著繼起的後浪漫時期德奧作曲大師、指揮家的推廣,改變了聽者的接受視域,德奧音樂逐漸取代義大利歌劇傳統,成為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後的音樂主流,講究更嚴謹的聆樂態度、更專注的聆聽體驗;加上音樂學者對德國交響樂傳統在論述上的重視,所造成的音樂教育之影響,因此Rossini所代表的義大利喜歌劇,被視為輕鬆愉悅、流暢燦爛的輕浮作品,缺少深度的內涵而在此潮流中失寵冷落。

        當然這樣的描述仍稍嫌簡化,要詳細論述Rossini如何失寵貝多芬如何躍上軸心,除了從時代風潮的接受面向著眼,哲學思潮的轉移,社會的文化階級對音樂口味的改變,以及音樂教育、音樂書籍、傳播媒介、唱片專輯等各種縱橫交錯的論述體制所形塑的聆聽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一一揭示其背後轉折,是學力粗淺的我所力有未逮的。當然此種討論並不在於重新扭轉兩者之間的地位,畢竟在如今的接受視野之內,無論從客觀的接受面向或主觀的個人體會上,也無法漠視貝多芬音樂的確有感動人心的力量,而Rossini的音樂在深度上確實無法苛求。只是當我們仔細檢視歷史的發展,才會發現許多現今視之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想法,並不是本然如此的,重新檢視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基礎,所賴以思考的基礎,除了發現偏見是如何形成的,更可以對流變中的現象,時時保持著開放的心胸,不致於因為某些莫名的盲視而自我設限。

        談這麼多好像離題了。還是來談談這張我所喜歡的Rossini序曲音樂。收錄的幾首序曲,都是Rossini歌劇序曲中不可多得的優美樂章,從中可以瞥見Rossini音樂的流暢、明亮、活潑與生動華麗之特質。他擅於營造音樂的起承轉折,在短則五分鐘長則十幾分鐘的序曲中,注入幽默、機智與詼諧的愉悅氣質,搭配Rossini擅長營造的長線條加速,應和腎上腺素的爆發,在優雅輕巧的樂風中,融鑄了光輝燦爛的歡騰高潮,充滿了新鮮感、輕快感,以獨特的活力輕易地鼓動身體的律動。這樣的音樂,不需要過度求索,自然可以直接體會到聲音織體所傳達的明白朗暢之風格,是淺顯易懂卻充滿趣味的聆聽體驗,而不失優美動人的旋律,輕易可以上手,也難怪Rossini的音樂在當時可以造成廣泛的影響力。當初聆聽此專輯時,著名的「威廉泰爾」序曲,因為中廣音樂整點報時的先在體驗,讓我對此曲備感親切,實際上,專輯中自己最喜歡的也是此曲和「塞爾維亞的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序曲,其次才是「絹梯」(La scala di seta)、「鵲賊」(La gazza ladra)和「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L'italiana in Algeri)序曲。而Rossini這些樂曲的氣質相當近似,但也有細部的不同,比如「Il signor Bruschino」(布魯斯基諾先生)序曲用小提琴琴弓敲擊樂譜架的聲響,「鵲賊」序曲一開始振奮人心的鼓聲,「阿爾及利亞的義大利女郎」序曲從略帶陰鬱的導奏,轉變為奔放盡興的暢快歡樂感,有著出人意外的驚奇感,都可以說明Rossini的作曲風格雖然清晰可辨,可是仍然有許多細微的變化和逗引心弦的新鮮感,某方面來說這樣的音樂雖然流行一時之後退出主流舞台,可是依然經得起時代的考驗,是羅西尼龐大歌劇作品中的珠玉。而這種暢快歡樂的氣息,也適合過年期間聆聽,不需要太多載道的深刻意涵,只需放鬆心情,輕易即可領略這份暢快愉悅的鮮活感。

          以下聽的是羅西尼Il Barbiere di Siviglia 序曲,由Giulini 指揮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Mendelssohn協奏曲珠玉


       Mendelssohn的小提琴協奏曲,最知名的當屬O.p.64的E小調協奏曲,與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並列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不過Mendelssohn還有另一首小提琴協奏曲,D小調,由Mendelssohn早年的雙鋼琴協奏曲改寫而成。正是透過Grumiaux這一張專輯,收錄了孟氏的兩首小提琴協奏曲,我才在聽域填補了這段難得的體驗。

        現在的愛樂者有比較經濟實惠的選擇,因為同樣的曲目也收錄在Grumiaux合輯鑑賞大師系列第6輯中的CD5。此專輯同時收錄Mendelssohn這兩首小提琴協奏曲,正好可以比較Mendelssohn早熟的音樂天才與完熟洗鍊的大師之作之間的過渡與變化。E小調協奏曲自己並不常聽,因為孟氏優美動聽的旋律輕易即可上手,聽太多便會覺得熟膩,雖然這是一首舉世知名的作品,卻是四大之中最少聽的一首(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也是容易膩煩的)。相對於E小調協奏曲洗鍊甜美的抒情之音,此首Mendelssohn十三歲時的作品,更具有清新悠揚不假修飾的特色。同樣都孕育出自然天成的優美旋律,D小調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一開始,就揭露了一段更為爽朗略帶有陰影及驅力的動機行進,交錯著更為清淡的旋律,再由小提琴帶出甜美的旋律進行發展延伸。第二樂章的行板在性格的鮮明度上不如一、三樂章,屬於略帶自由風格的小提琴的吟唱,充滿著寧謐平和的情緒,悠悠淡淡,具有甜美夢幻的抒情風格,但藝術性及凝鍊度都有所不足,尤其跟E小調協奏曲更為凝練具有感染力的旋律相比,此樂章只能以某種純真的淡淡幽情取勝,表現出Mendelssohn早年青春無慮及不知愁的抒情風貌。第三樂章以形象更鮮明的匈牙利風格的進行曲主題,帶出活潑具有律動感的旋律,是此首協奏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樂章,雖然只有四分多鐘,但我覺得其清新悠揚的活潑特質更超越E小調協奏曲,鮮活朗暢的氣質,是E小調協奏曲因為雅緻琢練而喪失的特質。這一首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雖然不如E小調協奏曲那般完美地展現Mendelssohn成熟時期的抒情美感,可是卻是聽膩了E小調協奏曲之後,想嘗試更為清新不矯飾的Mendelssohn之意外體驗。Mendelssohn此首協奏曲有著近似Mozart的渾然天成,自然愉悅的清新氣質,卻發展著屬於自己優美又流暢的旋律天才。在浪漫主義的潮流中返歸古典均衡的精神,而協調著抒情與明暢特質的均衡自如。這也是Mendelssohn的音樂在浪漫精神的席捲之下,還涵藏著的可貴特質。

         以下聽的是孟德爾頌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由Grumiaux演出

  &nbsp以下聽的是第二樂章

  &nbsp以下聽的是第三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