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兩種面貌的Suk之2


         捷克作曲家Suk的第二波音樂聆聽,則集中在他的兩首中期代表作:「死之天使交響曲」與「夏日軼事」,前者是Suk悼念岳父德弗札克和妻子之作,是Suk四首長篇作品中最具衝突性與情感張力之作。加上上次聆聽的Epilogue,四篇作曲中只剩農熟(Ripening)一作尚未聆聽。而「夏日軼事」則是此四作中最容易親近的一首。

        聆聽Suk的音樂,應該從他的鋼琴及室內樂等作入手,才更輕鬆好消化。不過自從上次頗費心力地聆聽晚期代表作Epilogue,遂一頭栽進Suk既開闊又幽深的晚期世界,此次再回頭聆聽Suk更早之前的作品,就更容易接受他的音樂語法。不過Suk這兩首作品,也不是一蹴可幾簡單易懂,尤其是Asrael交響曲,充滿激烈張力與情緒轉變的衝擊,更考驗著聽域的延展與容受力。也因此對於這張專輯的聆聽,雖然持續了一段時間,不過因為前一段時間生病了一週,以及調養復原和忙裡偷閒,最近返回南部後才得以偷閒專心聆聽。

        Asrael交響曲分為五樂章,其中第二樂章的送葬進行曲與第四樂章的慢板富沉思的風格之外,其餘三個樂章大都是在濃重感情的發抒中,蘊蓄著激烈跌宕,衝擊人心的能量。Suk將前三樂章歸為一組,後二樂章歸為第二部份。不過全曲除了第三樂章以有活力的速度標示之外,其餘的樂章都是慢版到行版的速度。從Suk分成兩部分的結構來看,前半部三樂章是直接的情感衝擊,後半部兩樂章則是事後的追念懷想之情感蘊蓄。而從聆聽之耳對速度之直接感知來體會,行慢快慢行的速度交錯,讓感情的迭宕起伏有著前後呼應的完整輪廓。而從音樂織體的風格來感受,此曲有濃厚的晚期浪滿精神,繁複多變的和聲、尖銳不協和的聲響,時而壯闊逼人時而低迴綿延,既保持了豐沛的感情又具有渾然一體的整體感。從中幾乎聽不到屬於波希米亞樂派的民謠歌詠,雖然也有部份樂段由小提琴引領陳訴,不過還是附屬於濃烈悲情的盡情傾訴之中。Suk在此曲中以激烈的感情搭配多變而深沉的音樂織體,展現出屬於自己的音樂風貌,也因此此曲成為Suk最常被演奏的作品。

        夏日軼事一曲同樣分成五樂章,分別描繪了夏日的悠懶情緒、夏的正午與夜,關於夏的白日幻夢。音樂則溫和紓緩許多,具有印象派寫景鋪陳的音樂風格。情調顯得更為明朗明暢,而沒有Asrael交響曲般的晦暗濃烈的陰影。從這兩首樂曲可以看出Suk的大型管弦樂的音樂風格,介於印象樂派與後浪漫主義之間,融入了波希米亞樂派悠長弦樂鋪陳情境的特色,壯闊激昂之處號鼓齊鳴,悠緩低吟之時細緻舒卷,厚重豐潤的管絃樂編制,無論是抒情與描繪,都極具表現力量。

        以下聽的是蘇克之夏日軼事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被冷落的珠玉


        這張由Szeryng與Dorati合演的舒曼小提琴協奏曲版本,大概是舒曼此首協奏曲最知名的一個版本,喜愛舒曼此曲的樂友應該人手一張。這也是少數由小提琴大師演出的版本,這是1964年的錄音。將近20年後,才有另一位中生代小提琴大師Kremer詮釋的版本(1982)問世。可見真正關注到舒曼這首冷門小提琴協奏曲之演奏家實在不多,但這首曲子確實是浪漫派時期為數不多的傑作。雖然,礙於四大或五大小提琴協奏曲的世俗名稱,我也是很晚才發現這首曲子之美。

        舒曼在極短的時間內譜寫完此曲後,希望交由姚阿幸演出,不過姚阿幸始終認為此曲無法演奏而興致缺缺。舒曼過世後,克拉拉和姚阿幸甚至連布拉姆斯,都認為此曲音樂性不夠,不應該列入舒曼的創作中。也許許多舒曼晚年的創作都因為不穩定的精神狀態,而影響其被親友及世人接受的命運,圍繞在舒曼晚期作品周圍的,始終是些神秘的、充滿陰影及各種揣測的印記,直到這些干擾的因素散去,舒曼的作品才慢慢獲得平反,聽域也才能享受其蘊含的豐碩美感。這些迷思和干擾的因素,就是認為在精神極度不穩定的狀態下,所譜寫的音樂同樣也反映了創作者浮躁不安的精神掙扎,不過如此斷定有時候過於輕率。真能譜寫音樂感受聲音源源不絕地湧現的舒曼,不一定與精神不穩定的舒曼有相同的心靈狀態,畢竟音樂之湧現捕捉,需要訓練有素的頭腦發揮藝術素養而形諸音符,真正付諸創作的舒曼心靈,也許背景有許多雜音和難以控制的心靈暗室,可是音樂真正流洩之時,可能正是舒曼心情最平穩、創造性最豐沛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藝術之誕生自有其內在的力量,完全錯亂的心靈,是無法也不能完成如此首尾貫串一氣呵成的音樂。因此我們應該珍惜舒曼在晚年的時光與內心的陰影戰鬥爭執,還能湧現的這些難能可貴的天籟之音。

        這首三樂章的小提琴協奏曲,管絃樂法更為簡鍊明晰,尤其是第三樂章,雖然也有不斷循環迴旋的蒼白感,可是小提琴本身卻在樂團之上盤旋舞動,吐納出最美妙的聲音。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帶有濃重的陰影感,可是隨之而來的第二主題卻優美動人,隨後的發展中兩主題不斷交錯,但第二主題的清新優美始終是美好象徵的來源,也是此樂章最讓人陶醉的樂音。第二樂章十分簡短,但緩慢悠緩的速度讓小提琴盡情詠歌。此樂章不停歇地進入第三樂章,幾乎在沒有注意的時刻第三樂章即出現,彷彿第二樂章只是第三樂章的導奏。這一樂章有著舒曼感情最澄澈溫柔的時刻,雖然只有片刻的抒情,卻讓人深深懷念。整體而言,此首小提琴協奏曲雖然受到貝多芬厚重風格的影響,但舒曼式幻想曲風以及抒情深度,自有其動人之處。尤其舒曼放棄管弦樂的主導,將樂曲的表現完全交給了小提琴之迴旋展現,以致於管絃樂法較為蒼白單調(優點是更為簡鍊,要言不繁,缺點是表現力較弱),推究箇中原因,可能是舒曼對姚阿幸的推崇與託付,讓其盡情表現小提琴之絕技。可惜陰錯陽差,此曲始終因為小提琴的聲部修改未定而擱置,就此沉埋了八十幾年才又問世,問世後也備受冷落。但舒曼超越時代的抒情美感,在有心人的聽域中再次復活重現,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以下聽的是舒曼小提琴協奏曲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悼念恩師的古大提琴之音


        這張CD收錄了與Marin Marais關係最密切的兩個老師Sainte-Colombe和Lully的古大提琴曲,是Marin Marais第二卷的古大提琴曲集中所譜寫的兩首致敬曲,表現出對兩位老師的懷念與致敬。

        和前一次聆聽Marais的古大提琴曲所留下的優雅的、均衡的細緻韻味不同,這兩首樂曲顯得更具情感的深度與低迴懷想的追憶氛圍。從中聆聽之耳可以感覺到Marais對於古大提琴細緻技巧的嫻熟,讓樂曲不只是描繪宮廷靡靡之音的優雅高貴,更具有寬廣的表現力,得以抒情寫意,描繪某種感情狀態的凝聚與延展,就像用古大提琴貼合呼吸的起伏與伴隨著呼吸而湧現的情感氛圍,在琴音細緻的滾動與悠然的出神空檔,之間,情感的蔓延與休止自然有其跌宕起伏,黯然寂然的懷想情緒也不自覺地生發滿溢,雖然表面上依然還是維持著優雅的身段,略有節制的口吻,但只要細細品味,便能發現內在的騷動不安,依然不定時地潛藏著。

        對Sainte-Colombe的悼念追懷,無疑更具有活生生的情感力度,足以沖決刻意塑造的優美高貴之表象。也許是Sainte-Colombe隱居無所求的道德形象激發了Marais潛在的情感認同,他得以透過音樂盡情地描繪Sainte-Colombe的寂靜、孤高、不被人了解的精神形象,而仿彿藉助了這種力量,讓Marais原先偏向於世俗的、愉悅的、華麗的風格注入了某種沉思的、寂寞的、悠然的況味,音樂內在的情感與內向的張力,遂有更多足以迴旋的空間,不時浮現著某種感傷的、低沉的情懷。

        對Lully的致敬與追想,則缺少這股低沉的孤寂感,依然維持著音樂的優雅明暢之風格。但是硬要強調兩種致敬的音樂表現的差異,不足以掩蓋兩者抒情感懷之情感的近似之處。對Lully之致敬,有更清晰的優美風格可以辨認,就像是色澤更鮮明的織錦煥發著華美的色彩,可是織錦本身的色調卻是暗沉的感傷的編織,這又讓這兩首樂曲的聆聽體驗有更接近的感受。Lully雖然沒有Sainte-Colombe那般崇高的身影讓Marais縈懷仰望,可是世俗功名的貴氣顯赫,以及他對Marais作曲才華的指引,更對Marais之人生際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悼念中除了感傷的情懷之外,也有股自然湧現的華貴自足感,這則是前後兩組曲之間最大的差別。而兩首組曲最近似之處在於結束樂章的一致性,都以濃郁感傷的情緒作結,黯淡消沉的情懷於此不相上下,滿溢的感傷之情於焉釋放。有時候,只分別聽這兩個樂章,就足夠了。

         以下聽的是Marais : Tombeau pour Monsieur de Sainte Colombe,Jordi Savall的演出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明朗純淨的Schumann


        舒曼的大提琴協奏曲,最後聆聽的版本是由小提琴演出的改編版,收錄在這張舒曼所有小提琴與管弦樂形式的錄音合輯中,包含一首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幻想曲Op131,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此首改編版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三首改編自四手聯彈的鋼琴小品Op85,其中第十二首「黃昏之歌」(Abendlied)之前已聽過由Peter Bruns演奏的兩種大提琴改編版,此處演出的是由姚阿幸改編的小提琴版。

        舒曼在晚年對小提琴產生高昂的興趣,除了譜寫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之外(第三首舒曼過世之後才出版),又改編巴哈小提琴無伴奏為鋼琴與小提琴合奏版。1853年二十多歲的姚阿幸於杜塞多夫音樂節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舒曼聆聽表演後十分感動。姚阿幸之前曾致贈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樂譜給舒曼,舒曼在聽過姚阿幸的演出後,譜寫了幻想曲與小提琴協奏曲回贈,但是姚阿幸則始終未曾演奏過小提琴協奏曲,在舒曼生前還與姚阿幸討論過此曲的修訂,不過隨著舒曼進入病院後,此事始終沒有完成。舒曼過世後,克拉拉與姚阿幸一起決議不要演出也不要出版此曲,一直到1937年才被發現出版。幻想曲的首演倒取得了十分正面的評價,這或許跟樂曲本身仍然保有輝煌壯闊的管絃樂法有關,也許跟舒曼受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影響有關。不過這兩首舒曼晚年完成的小提琴管絃樂曲,始終比不上大提琴協奏曲知名度更高,因此錄音版本極少。

        此次聆聽的重點,還是放在大提琴協奏曲的改編版上,至於小提琴協奏曲就後續再談。此小提琴的改編據信是出自舒曼之手,不過仍有懷疑的。改由小提琴演奏的大提琴協奏曲,原先醇厚飽滿的聲響變為清爽明亮的聲質,彷彿抽脂手術後變成苗條清瘦的舒曼。德國女小提琴家Neudauer明亮純淨的琴音,讓音樂聽來更有一股空靈超俗的氣質。明暢具現代感的速度,相當接近Peter Bruns的版本,同樣沒有過多的感情投注與主觀精神的改造,讓舒曼此首樂曲更為簡鍊明暢。樂團的伴奏比Marriner偏向室內樂的明晰則更有飽滿的力度,可是同樣是均衡透明的質地。第三樂章一般指揮都會強調的節奏感和張力,在此版則被清爽化成一種自然飽滿的流暢感,稜角被磨除了。Neudauer的琴音在明亮無雜質的音色之間,有一股溫和細緻的情韻自然流瀉,簡單大方而不造作。此版的舒曼小提琴協奏曲或許代表性不夠,不過整張舒曼小提琴與管弦樂風格的音樂展現,卻是認識舒曼被遺忘的譜寫小提琴之才華最容易親近的體驗。




          以下聽的是Pierre Fournier 演奏舒曼之 Abendlied, Op. 85 no. 12,1957年的錄音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清爽自然的Schumann


        周日晚上突然頭暈發燒,這不期然的感冒,打亂了我原先穩定規律的計畫。雖然昏昏沉沉地肌肉酸痛,還是勉強打起精神寫論文,也因為如此,部落格的書寫就此擱下了。雖然論文也寫得有些不知所云,不過大體還是按照每天寫一些的進度,不致於落後太多。但網誌就此空白了幾天,無法更新,還好這次的聆聽,之前已有準備。就把之前想說的寫出來,也算是對到訪而撲空的樂友有個交代。

         嚴格說起來,由Lynn Harell與Marriner合作共演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是我最早接觸此曲的錄音。這是笛卡國際中文版的其中一輯,演奏時間闕如,經上網搜尋後確認是1981年的錄音。記得當初聽完此曲後,對舒曼的這首大提琴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補白的另一首聖桑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吸引了我的注意。此番聆聽,由於已對舒曼的樂曲投注的許多心力,更能體會舒曼此曲所蘊含的感情深度與憂鬱而熱情的美感,聖桑的樂曲反而就只有表面的官能美,舒服悅耳,但激不起心靈深處的澎湃火花。也許這就是這幾年下來自己聆樂體驗的成長吧。

        此版的錄音相當優異,聽來十分舒服,樂器與樂團的定位清清楚楚。Lynn Harell用平實中庸的方式詮釋此曲,既沒有自由奔放的情感表達,也不是抒情舒卷的感情投入,清爽自然的運弓搭配節制的感情處理,相當接近Fournier儒雅溫潤的詮釋,所不同的是Lynn Harell與Marriner的搭配更為清新宜人,更接近室內樂般的簡潔凝鍊。這是撇去太多感情的投注而讓舒曼的樂曲自身的結構清晰展現的詮釋,在平實節制的中庸手法下,讓音樂本身的美感自由地呈現出來,Lynn Harell在第三樂章演奏的獨奏裝飾奏也頗具特色,清暢宜人的口吻自然帶出音樂背後的情感餘韻,是看似無鮮明特色卻值得細細品嚐的一個版本。

        以下聽的是Lynn Harrell演奏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清暢雅致的古大提琴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這部電影及原聲帶,讓愛樂者認識到十七世紀法國古大提琴宗師Monsieur de Sainte-Colombe(ca. 1640-1700,柯隆貝,一譯聖可倫坡)與其徒Marin Marais(1656-1728,馬萊斯,一譯馬翰‧瑪黑)之間的故事,原聲帶的側標簡介直接將Marais視為忘恩負義之徒,不過前此不久我於返家途中的火車上讀完Pascal Quignard的中譯小說,我才發現Pascal Quignard並沒有鮮明地批判Marais之為人,只是用鏡頭呈現的方式,寫出這位年輕作曲家執迷於音樂的另一種生命觀。雖然這種執迷和Sainte-Colombe隱遁不預世事的詹森派信徒之生活有天南地北的差異,不過輕率地陷入趨俗與超俗之對比而以同樣的標準評判師徒間的音樂,可能也是一種迷思。

         Marais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即向Sainte-Colombe學習Viol琴,Sainte-Colombe還宣稱不出六個月這個學生就將超越他自己。Marais古大提琴的技法或許承自Sainte-Colombe,不過他作曲的楷模卻是法王路易十四宮廷首席作曲家Lully(1632-1687),在當時席捲法國的義大利曲風的影響之下,Marais始終堅持著法國音樂的風格。因此他的古大提琴曲就充滿著優雅的、均衡的氛圍,細緻韻味綿延變化,是高雅的聲響質地,和義大利音樂大開大闔的激烈變化相去甚遠。我們無須馬克思主義地輕易貶斥如斯的音樂是粉飾太平的宮廷靡靡之音,也無須受電影影響而認為趨炎附勢之輩不值一聽,要能聽到為數不多的巴洛克古大提琴曲,Marais的音樂還是值得嘗試。就我的聆聽體驗而言,首先也有先入之見認為Marais之作不如Sainte-Colombe,播放這2CD的古大提琴曲之時,只能初步感受到音樂的優美流暢之風格,卻不會產生深刻的共鳴。但是反覆聆聽幾次後,拋開求索深意的態度,反而慢慢地進入古大提琴清暢優雅的聲響世界,更能感受Marais音樂中寓微妙氣韻的推移變化於音樂的飄揚清舉中,琴音既可以輕快舞動也可以輕吟曼卷,抒情的短章、高雅的姿態、微妙的氛圍,細緻的聲響變化,適合於靜夜,單純的放鬆心神,浸染在古大提琴靈動清雅的氛圍中。這些都是與巴洛克義大利音樂直率鮮明的大起大落不同的美感體驗。單純從美感的分野來容納,毋須強分高下,只是在聆聽之前要調整自己的聽覺身體,以適應音樂之起伏流洩,焦距對了,撇開道德的、先入之見的干擾,或許也可以領略更豐潤多元的聲響之美。

        Marais這五卷古大提琴曲,可以讓演奏者根據音樂內容挑選拼裝,以呈現不同舞曲風格的交錯並現。因此樂曲本身的內在聯繫並不如後人要求般緊密照應,反映在聽覺上,自然覺得各首樂曲乍聽之下沒有鮮明的性格得以區辨,可是反覆聆聽後,有些樂句、旋律,就自然地於聽域中具現成形,煥發出獨特的感受,就像視覺從般爛多彩的織錦中,隨個人的情性及知覺習慣辨認出不同的圖樣及色澤,聽覺也經歷同樣的發現之旅,是屬於自己的聲響遇合。後續還有幾張Marais的專輯或其他古大提琴之作待探險,從這裡,可以同時勾勒聽域中的古大提琴版圖,也慢慢引領我進入法國音樂世界,探觸有別於德奧音樂的景緻。

       以下聽的是Marin Marais (1656-1728) La Folia (arranged by Maurice Gendron) interpreted by cellist Steven Honigberg and pianist Audrey Andrist.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繞指柔情的Schumann


        1968年年僅23歲的Jacqueline du Pré在Barenboim的指揮下,錄製這一首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以她獨有的詩意夢幻琴音,讓這首曲子留下了她璀璨青春的光芒。

        出現在前輩大提琴家各擅勝場的詮釋之後,Jacqueline du Pré初生之犢的稚嫩身分,透過音樂卻形諸一場充滿自信的抒情聲音。這裡出現的音樂詮釋,幾乎是她清新氣質的反映。舒曼音樂中兼容熱情與憂鬱的雙面形象,在杜普蕾的指下,化成繞指溫柔,熨貼自然的音樂,綿延舒捲的情思,不掩其早熟的內涵挖掘,Rostropovich或Tortelier的詮釋中,仍可以聽到舒曼音樂的轉折漲落,可是杜普蕾梳理過的琴音,卻如此柔順婉轉,直上直下的對比張力,改以細緻吐納的鋪陳綿延伸展,像蠶吐絲一般,突然讓聆聽之耳聽到不一樣的舒曼音樂肌里。表現在第一樂章,就是我所聽過的最柔情優美的琴音,如斯悠緩的傾吐語調,只有Rostropovich於DG與BBC的錄音可以比擬,可是那只是速度上的近似,在情調上,Rostropovich之抒情仍然帶有堅實爽朗的特質,依稀可聽出造作刻意的成分。可是杜普蕾的柔情更近似一種陰柔美,完全是個人氣質的展現,真誠發抒,與之前的版本之間的差異一聽即可感,卻不由自主地被說服。第二樂章的慢板更是輕柔如夢囈,既不是椎心沉痛的激情,也不是生死了悟的明澈,而是甜美中帶有沉思意味的投入。第三樂章也不是爽朗輕快的詮釋,雖然杜普蕾生動輕巧的運弓彷彿輕蝶飛舞般讓人繚亂,不過輕快的速度仍不掩其柔情吐納的動人優美。她並沒有演奏其師Tortelier的裝飾奏,而以近似Rostropovich的版本作結,此樂章淋漓盡致地展現杜普蕾快速運弓的速度感,以及鋪陳樂句的飽滿投入之融合。而Barenboim的伴奏,完全是亦步亦趨地給予支持,不僅在樂團合奏的聲響上加以抑制,讓杜普蕾的琴音得以盡情高歌,而且同樣塑造出夢幻抒情的氛圍,和Tortelier與Dorati之搭配所孕育的強烈張力之詮釋完全不同,杜普蕾與Barenboim,指揮家與獨奏者密切投合,呼應無間,這是少年人的甜美舒曼,和Casals以及Rostropovich五十多歲的演奏之老年晚境,聽來彷彿是兩首不同的樂曲。

         以下聽的是acqueline du Pre 演奏Schumann's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餐桌上的驚奇


        一開始聆聽的時候,我希望以我之前聆聽Biber音樂的體驗,來挖掘他音樂的新鮮感與深度,可是聽了數次之後,不得不頹然放棄。看了解說才赫然發現,之前幾次尋求微言大義的聆聽方式為何碰壁?原來這組室內樂Mensa sonora,是屬於Biber音樂中的「餐桌音樂」,副標題instrumental table-music with fresh-sounding violin sonorities,要求小提琴響亮鮮活的器樂表現,雖然這一切的新穎表現只服膺於休閒的、現實的背景音樂之需求。

        自然這組Mensa sonora不需要聽者挖掘太多深意,原先的預期心理得以撤除,可以更自由地與音樂共處,享受輕暢愉悅的靈活悅耳,雖然在發現答案之前,我已經對此特質有初步的領會,只是前理解所抱持的期待心理,阻止我自發地解釋這份清新享樂的迷人聲響。既然音樂清楚地排除了求索過深的箋解態度,這組簡單輕鬆的室內樂,反而傳達了之前聆聽Biber音樂之時所無法體驗到的自然明晰之音響。這組餐桌音樂可細分成六部份,每一部份都由六或七曲不等的小曲所組成,每一小曲包含了巴洛克音樂中聽者最熟悉的幾種舞曲形式:Allamanda、Courante、Sarabanda、Gavotte、Gigue,還搭配了Sonata、Ciacona、Aria等曲風,交錯並置,同中有異,共同傳達了巴洛克音樂中燦爛悠揚,生動有力,變化多端的特質。其中六部曲中我最喜歡第三部曲之音樂,在其他首洋溢著愉悅悠閒精神的曲風之外,隱隱含藏著某種情感力度,更吻合我挖掘深意的聆聽方式。尤其是第14軌的Sarabanda和第16軌的Ciacona,濃烈幽深的感情,很難將之單純視為點綴日常生活的背景音樂,雖然此種深刻的感情在此組曲中偶而一現,Biber的音樂面貌也不像之前那般充滿幽深兼具奇異幻想風的獨樹一幟,而像話家常般更具有親和力,甜美、暢快、燦爛明亮的聲響,交錯著偶然浮現的感人旋律,這樣的Biber,像第一次認識般充滿新鮮感,雖然音樂本身是更簡單的。

        這個錄音如果只有這組Mensa sonora餐桌音樂,真的只適合打打牙祭之時的襯托或休閒。可是Goebel神來一筆地在六部份的中段也就是第三組曲後,插入這首小提琴奇幻詭異的聲響Violin Sonata Representativa。就像是瓜棚豆架下一邊閒磕牙吃食,一邊欣賞嘉年華雜技表演,新鮮的、獵奇的、光怪陸離的場景,透過聲響的輪番上陣,滿足了聽覺的享受,將平凡無奇的日常餐桌宴會,瞬間變成眾聲喧嘩的民俗舞台,不能不說這段插入,畫龍點睛地活化了Biber兩種音樂才能的鮮明對比,在宮廷的衣冠楚楚之拘束感,與民間的活力恣肆之想像力之間遊走,從而見到兩面一體的Biber。這首聲音擬像的作品,我已於去年12月8日之時介紹過另一個版本,Goebel和Manze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的煽情擬真之趣味,被Goebel以更洗鍊清暢的手法超越,一來既與專輯中其他首餐桌音樂取得了曲風精神上的聯繫,又保有了此首奇幻作品中的怪異聲響所支撐的超俗狂趣,讓觥籌交錯的味蕾嚐到意料之外的鮮辣熱痛。

       以下聽的是Biber - Mensa Sonora Pars III - A minor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清暢醇雅的Schumann


        這套7CD的舒曼作品錄音集,挖掘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的好幾種錄音,加上鋼琴大師Kempff與Ciccolini的演奏,早已是我去年鎖定必買的目標之一,陸續找了幾間唱片行都沒有看到,後來漸漸就放棄了。沒想到在樂友癡漢兄的介紹下於新天新地買到這套專輯,真讓人喜出望外,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巧遇唱片。

        正好專輯第三張CD收錄Fournier與Fricsay共演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1957年的錄音,還比之前介紹過的Rostropovich和Tortelier之錄音還早,就順便於此補述。錄音品質比之前介紹過的現場錄音更好,即使是更早的錄音,我覺得猶勝過DGRostropovich版美化過的聲音,不過錄音開始結尾之處,則有音量突然變化的不平衡之問題。Fournier與Tortelier並列為法國四大名家之一,演奏風格與Tortelier判若雲泥。一者自由盡興中飽含情感的起伏舒捲,一者卻反高潮地嚴謹溫厚,Fournier的節制中道,也和之前聽過的幾種情感濃烈個人特質鮮明的演奏有很大的差異。嚐過重口味的舒曼,更淡雅風味的舒曼,則讓聆聽的體驗獲得平衡。某方面來說,Fournier醇雅不過激的溫潤作風,讓舒曼音樂細部的轉折和內在的結構更自然地彰顯,古典節制的詮釋手法,聽來雖不如Tortelier或Shafran般盡興,可是清暢流利的自然速度,尤其是第三樂章,清颺如飄的前進律動,幾乎讓人以為聽的是受過古樂洗禮的詮釋樣式,在氣質上更接近Peter Bruns的當代演出,可是大提琴聲音的質地,不因此輕飄無力,依然是飽滿醇厚的,因此Fournier在五十年代的演出即預示了三四十年後演奏風尚的轉移,不能不說是最超乎我預期之外的詮釋。雖然第三樂章的暢快感可以與Tortelier版相比擬,可是一者是飽滿盡興的詮釋,一者是清暢流利的明澈端整,在風格的體現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另外,匈牙利指揮Fricsay也讓我感到意外,原本預期他的伴奏應該像Dorati一般充滿張力的律動感,可是Fricsay的詮釋在精神上與Dorati的生動淋漓差距頗大,他更為適切地呼應著Fournier的古典均衡,音樂驅進的律動感不減,卻能兼融澄澈清晰,條理分明的伴奏特質,要言不煩,簡潔自然,與Fournier共同完成此版均衡溫潤舒暢的美感特色。而Fournier於此版第三樂章也是演奏一段裝飾奏,聽來和Tortelier之裝飾奏就是不同,激情優美與理性節制之對比,Fournier扭轉了舒曼大提琴協奏曲過於浪漫濃情的特質,改以清爽明暢之風,調節舒曼音樂中的濃郁詩情,淡雅明澈,自有一番高貴氣質,是其他大堤琴家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以下聽的是 Fournier與Jean Martinon 1966年的合演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Bohemian Violin


        這張捷克小提琴音樂,收錄了好幾首動聽的波希米亞旋律,有比較熟悉的Dvorak(1841-1904)、Suk(1874-1935)、Janacek(1854-1928)、Kubelik(1880-1940)等作曲家的作品,也有比較少聽到的作曲家如Drdla(1869-1944)、Nebbal(1874-1930)、Fibich(1850-1900)的小品,都是動聽悠揚的樂聲。

        這些作曲家或小提琴家,都與布拉格音樂院有深厚的淵源,從中可以看到波希米亞音樂的傳承與音樂院的密切關係。Drdla的沙龍音樂尤其著名,此張專輯中所收錄的第八軌作品Souvenir(回憶),是一聽即讓人喜愛的輕柔優美之聲。Nebbal是Dvorak的學生,以歌劇創作和指揮著名。Fibich的音樂則受德國影響較深,此專輯所收錄的這三位作曲家的提琴小品,大都經由Suk或Kubelik的改編。雖然從短短一曲中無法得窺這些作曲家的曲風,不過提琴小品的演奏形式,卻是最適合這些波希米亞作曲家的表達方式,最能傳達捷克音樂動聽優美,繞樑不絕的清新旋律。

         Suk的情歌,是Suk最著名的提琴小品,更常出現在一般小提琴合集的選曲中。此張專輯除了讓我沉浸在波希米亞民歌悠揚的清新甜美式之抒情體驗中,更讓我對Janacek的音樂產生驚艷的體會。相對於其他小品淡淡憂傷、輕柔溫暖的寧謐氛圍,Janacek的作品無疑有更多變的形態與更新鮮的聲音織體,值得讓人挖掘。初步聽此專輯時,他的音樂雜糅著淒美動人的旋律和不諧和怪異的聲響,雖然不像其他樂曲敞開鄉野小徑讓人涉足,不費力地即可飽嚐田園悠閒的景致和淡雅的心境。可是聽到第二次後Janacek幽深奇異的聲響交錯,更吸引著聽域的追蹤與探尋,就像漫步行遊,不知不覺間即拐入人跡罕至的幽深小徑,遠離大道一覽無遺的暢快風景,隨著探尋的好奇深入,遂進入奇異的、晦澀的、閃著異樣色澤的小天地,反而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幽深清寂之氛圍,此特質尤其鮮明地表現在他的四首奏鳴曲。另兩首悲歌和浪漫曲則更悠揚動聽。其中我對第二軌的第一號奏鳴曲印象最深刻,Janacek的音樂是不媚俗的孤寂感,自顧自地沉浸在狹小的幽微世界,透過淒美動人的旋律鋪展開來,然後鑽入有心人的心縫間,在其他作曲家很難碰觸的某個角落扎根醞釀。第一號奏鳴曲飽含著熱情及悲涼的情緒,透過琴音淋漓盡致地發抒,然後又突然間消失喑啞,交由鋼琴撫慰性的烘托熨平,再難以抑制地湧現波動,如斯反覆漲跌起伏,濃烈激情與壓抑、奇異聲響的逼迫與臣服,交織錯落著此曲的悲與淚,振作與撲跌,從中卻可以感受到一股堅持不屈的力量,在悲涼的情緒背後暗自生發,這五分多鐘的小曲,卻有不遜於管絃大曲的內在張力與情感深度,是我此輯中反覆聆聽最喜歡的一首。

        英國小提琴家Butterworth是聖三一學院的小提琴教授,師事捷克小提琴家Bohdan Warchal(1930-2000),Warchal是Kudlacek之學生。因此他詮釋捷克音樂也自有其細致溫暖的獨特韻味,不過如果小提琴的聲音不那麼尖銳鮮明,能有更溫暖飽滿的聲響,則音樂當更溫潤動聽。

         以下聽的是Eugene Ormandy小提琴演出 Drdla之 Souvenir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舊作--最後一箭

最後一箭
       之一    日魂

       他們悲憤地殞落    胸口的那柄箭
       怎麼燒也燒不斷

當太陽曬死希望
你的長髮在風中自燃
千萬隻吐信的小蛇
來自黎民鮮血的蠱惑
你發誓
走上叛神的命運
讓宇宙決定誰存誰亡

大地龜裂成嗜血的暴徒
你乾澀的喉嚨渴望海洋
更甚於夸父
追日只是一種衝動
獵日才是神聖的顛峰
       才是意志唯一的搏鬥

當神界剝奪你的神力
你傲然
以雷霆的眼光掃射天界諸神
我將憑凡夫之軀擊落天國的自大
且重鑄宇宙的循環

西登崦嵫山
用最後一顆細胞的迸裂
屹立峰頂

十陣太陽的長劍
千軍萬馬洶湧而來
十座太陽的鄙視    如
滾沸的洪爐

我要在血脈被蒸乾雙眼被刺瞎之前
射出我的箭
以憤怒點燃疾風
去爆出人類的明天

他們悲憤地殞落    胸口的那柄箭
怎麼燒也燒不斷

我留下最後一支箭
和驚恐的太陽
重回人間
鬢角已白

      之二    月魄

       神仙也有情欲
       何況我只是凡人

他說這是月魄     這是
他登上崑崙求得的不死藥

在靜默中我張開雙臂
擁抱黑夜
無情的月光像利刃
剖開我層層凋萎的花房

遠方是一縷又一縷騷動不安的狼煙
逗引你
跨馬橫弓而去
在烽火中重拾放箭的快感
九顆殞逝的軀體早已冰冷
你的箭飲過猰狳的血
       革囊裹著封豨的長牙
       腰間纏繞修蛇的蛇皮

你像渴血的蝙蝠
追逐咬囓的激情

天空太廣    你為何要射下第一輪太陽
寂寞太長    誰肯撿拾飄零的花瓣

我迎向一雙熾熱的眼
這愛慕的少年還不懂得握弓
我以殘餘的熱情融化
一千零一夜冰凍的等待

神仙也有情欲
何況我只是凡人

靜默中我擁抱月光
讓清冷的悔罪洗滌我
曾經情慾的心
藥壺已空    一如我輕盈的依戀
我選擇逃離你們之間的戰場

碧海青天
月涼如水
夜夜我望向人間
只求你再次挽弓

      之三    箭影

       他含笑而亡    胸口插著最後一箭

你是我的影子
我是你實體的恐懼
    是你永遠不能跨越的
一道狼煙
她是我心中的白雛菊
一觸即凋謝

夜色如血
妳飛升    如冉冉騰空的流星
光彩耀目
人間因此黯淡
我掌中一箭頹然放下
罷了!完成妳的背叛
用我連年征服的風發意氣
換來嘴角的血痕
我已厭倦
被掌聲包圍的虛名
卻挽不回一個女人的心

逢蒙    再一箭吧!
這最後一箭
羽翅飛翔的聲音
是我唯一的渴望

         二00一,五,九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熱情爽朗的Schumann


        法國大提琴家Tortelier(1914-1990)與Fournier、Navarra、Gendron為法國最著名的四位大提琴家,Tortelier一直以Casals為他的精神導師,在Prades音樂節中被Casals欽點為樂團首席大提琴手,也曾與Casals留下室內樂錄音。而Tortelier對英國樂壇的重要影響,讓他的演奏技巧及精神傳承到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é身上,而成為二十世紀頗有影響力的大提琴大師。Tortelier二十幾歲擔任Monte Carlo愛樂大提琴首席,在許多指揮大師的棒下演奏過,比如Toscanini、Walter、Mitropoulos,同時也聽到小提琴大師如Kreisler與Busch的演出。他也曾在Koussevitzky指揮的波士頓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首席。Tortelier是理查史特勞斯堂吉軻德一曲的著名詮釋者,1937年就曾在作曲家指揮下演出此曲,後來Beecham代替生病的指揮Beinum,與Tortelier於1947年於倫敦演出此曲,更奠定了他獨奏家的地位。他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兒子Yan Pascal近年來以指揮的身份活躍於樂壇。他年輕的時候頗着迷於Hindemith的作品,因此此輯的協奏曲及大師班的講解,更是珍貴的錄音資料。

        Tortelier與匈牙利指揮大師Dorati共演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是相當獨特的體驗,Tortelier優異的技巧以及抒情高貴又富有熱情的特質,與Dorati活力四射生動有力的伴奏,成為相當鮮明的對比,一內斂激情的鋪陳吟詠,歌唱性十足,一爽朗明快富有驅力,乍聽之下似乎各彈各的調,可是兩相激盪卻含蘊了更澎湃的內在張力,前行奔瀉的驅力與延展吞吐的拉鋸,構成奇異的舒曼體驗,彷彿將舒曼內在靈魂的撕裂更為鮮明地展現出來。Tortelier的詮釋介於Rostropovich與Shafran之間,對樂句的歌詠與刻畫接近Shafran,尤其是第三樂章同樣也演奏了一段Rostropovich版本中所聽不到的裝飾奏。琴音線條的連綿更勝Rostropovich,而樂句細部之舒卷更比Rostropovich有更多的自由發揮,靈活的換弓自然的情韻更是Tortelier吸引人之處。Dorati的伴奏雖然有喧賓奪主之嫌,不似Britten讓Rostropovich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可是Dorati讓樂團發出渾厚活潑的聲響,第三樂章更突出鮮活的節奏讓人感到暢快淋漓,雖然可能與舒曼的風格不符,可是卻具有讓人聞樂起舞的感染力,更由此突顯Tortelier遊刃有餘的技巧,讓舒曼的音樂在濃烈熱情中別有一股明快爽朗的氣質。

        Hindemith的大提琴協奏曲的初體驗,也來自Tortelier的這個版本,這可能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之一。Hindemith在不協和的聲響中讓大提琴展翅高歌,現代感中注入一絲懷舊氣息,同時又充滿著熱鬧交錯的進行曲風,大提琴時而歌詠時而在樂團響亮的聲響中夾縫生存,是燦爛的、抒情的、愉快的情感交織共響,具有室內樂般的清新氣質而又不失輝煌壯盛之音。對Hindemith有興趣者亦可嘗試。

        以下聽的是Tortelier 與 Abendroth 合演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