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雙大提琴的對談、歌唱


        這張唱片是尋找John Jenkins音樂的過程中偶然發現的,大提琴二重奏,不曾聽過的作曲家。為了大提琴的美聲情願展開一場陌生的音樂冒險,沒想到果真是一場美的饗宴,從第一首樂曲開始,Friedrich August Kummer(1797-1879)的音樂就讓我陶醉,毫不費力讓人喜愛這裡的歌詠樂音和大提琴溫潤擦弦的飽滿自然。偶然間,我又發現一方屬於大提琴的清澈源泉。

        第一首浮現的優美歌詠已讓我驚豔,沒想到第四首湧現的主題是熟悉不過的旋律,連妻子都能哼唱出此旋律的兒歌版,我卻一直苦思,究竟聽到的是那位作曲家的音樂?這首Op156之五二重奏第一樂章的主題,終於在另一次偶然的網路漫遊中揭曉謎底(後來發現內頁解說也提到此曲),原來這是韓德爾神劇Judas Maccabaeus中著名的合唱曲” See the conquering hero comes”(看哪,英雄得勝歸來!)中的旋律,而且除了Kummer之外,還有另一位赫赫有名的作曲家替此曲的主題寫了大提琴變奏曲,那就是貝多芬所寫的大提琴與鋼琴十二段變奏曲,作品編號WoO45。此曲先前已聽過Du Pre與Barenboim在強音系列的演出,難怪如此熟悉,讓人難忘。

        Kummer出生於德國Meiningen,小的時候舉家搬到Dresden,學習雙簧管和大提琴,十五歲擔任Dresden Court樂團的雙簧管手,同年由作曲家韋伯指派Kummer為大提琴樂手,Kummer的大提琴天份正是由韋伯所挖掘,此後Kummer也把他所有的精力投注於這個樂器上。1850年Kummer繼其師Friedrich Dotzauer(1783-1860)後擔任Dresden宮廷樂團的大提琴首席,直到1864年退休。Kummer為大提琴所編寫的練習曲,是針對學生、業餘演奏家於家中演奏練習之用,至今依然被使用為教材。Kummer這些練習曲出現的時代,正是歐洲中產階級蓬勃熱衷於音樂活動的時代,這些練習的樂譜,多改編著名的交響曲或歌劇成鋼琴四手聯彈或木管室內樂曲。Kummer在譜寫這些二重奏曲時,也受此風氣影響,納入了不少當時著名的音樂,除了韓德爾神劇之外,比如此張唱片第七軌的音樂取自韓德爾水上音樂,第十四軌Op103之四第一樂章取自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最後一樂章的音樂。Kummer和他的老師Dotzauer以及Friedrich Wilhelm Grützmacher(1832-1903)被認為是十九世紀Dresden一地最著名的大提琴家,而Bernhard Cossmann(1822-1910)、Julius Goltermann(1825-1876)則是他的學生。

        Kummer這些大提琴二重奏,不以艱澀的技巧著稱,而以抒情流暢又動態自然的樂風取勝,其樂曲中的抒情歌詠,如果不是採用其他作曲家的主題而是Kummer自己的創作,天成如歌的旋律,直可比擬舒伯特的歌唱天籟,透過大提琴傳達這種盤旋悠揚的歌詠,真讓人陶醉。Kummer如實反映了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樂風,他的音樂,有近似孟德爾頌的清新甜美,也有近似舒曼、韋伯、華格納的濃烈浪漫風格,除了第一軌、第四軌之外,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二、十三軌的音樂,Op103之一二重奏第二、三樂章,第二樂章是深沉的情感衝擊,向內挖掘的動人主題,一把大提琴歌詠,另一把大提琴撥奏,讓人低迴不已。第三樂章清新流暢的歌詠,醉人的芳醇,自有其讓人想引吭歌詠、隨音樂擺動的力量。此二首雖然演奏時間不長,卻是此張專輯中百聽不厭的珠玉之聲。又取用貝多芬音樂發展的Op103之四也是值得探究的樂曲,尤其第一樂章,從動態變化極大發展到溫潤歌唱的第二主題,展現了大提琴多元的表現力。第二樂章悠長的線條刻畫,則以寧靜的氛圍取勝,而第三樂章的舞動飛揚,則十分盡興多樣。此張由巴洛克大提琴、羊腸弦、古典弓演奏的樂曲,樸實鮮活的琴音,更適合Kummer的音樂特質。

        Kummer的大提琴二重奏,透過兩把大提琴的交替變化,歌詠應和,比無伴奏大提琴的孤高更多了份人性的溫暖,而Kummer簡易平實的自然詠歌,更讓這些大提琴音樂如潺潺流水般流過靜夜,淡雅愜意,彷彿兩位好友低聲晤談。

以下聽的是Handel 神劇Judas Maccabaeus中See the conquering hero comes(看哪,英雄得勝歸來!)聲樂版。

以下聽的是Handel 神劇Judas Maccabaeus中See the conquering hero comes小喇叭版

以下聽的是Beethoven 12 Variations for Cello and Piano on "See the conqu'ring hero comes" WoO 45,由Alfred Brendel與Adrian Brendel合演

以下聽的是貝多芬以韓德爾主題所作的大提琴變奏曲,由Charles Curtis演出的古提琴版

以下聽的是Kummer - Duet Op. 156 No. 5 第一樂章(現場演出頗多雜音)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夏漢巴哈無伴奏音樂會


        昨晚夏漢的巴哈小提琴無伴奏曲目,正好和一週前聽的Grimal無伴奏第二場的曲目相同,只有順序稍異,下半場的第二號組曲完全相同(Grimal原先的曲目安排放在上半場第一首,兩天的排序符合原作的樣貌,不過現場演出時就改了,更改後或許更切合現代音樂廳高潮曲目放下半場的要求),Grimal上半場先奏鳴曲後組曲,夏漢剛好反過來,先組曲後奏鳴曲。

        一週左右的時間,能在現場比較兩位傑出的小提琴家演出小提琴無伴奏經典之作,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經驗。Grimal與夏漢只差三歲,但夏漢成名甚早,十多年前大學時代,夏漢就以Vivaldi的四季於DG唱片初試啼聲,不僅成為DG極力栽培的新生代小提琴家,同時也以甜美音色被視為帕爾曼的接班人,當時大概買了夏漢兩、三張唱片,沒有繼續蒐集他的錄音。而Grimal是這一兩年才接觸到的小提琴家,兩位小提琴家不同的演奏特質,剛好呈現出美國小提琴學派(茱莉亞音樂院)與法國小提琴學派(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之間的差別。

        夏漢的演奏有直率直接的活潑特色,當掌聲尚未止歇,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一首前奏曲的音樂,已經從他的琴音上噴發流瀉,展現出生動自然的意態和揮灑自如的技巧。Grimal的演奏已經讓我覺得輕快飛揚,沒想到夏漢的速度更快,三首樂曲幾乎都用一氣呵成的速度完成,快與慢之間並沒有太鮮明的差異。夏漢的運弓直截有力,琴音也更為飽滿扎實,屬於亮麗、燦爛、明快的演奏特質。斷句清晰、明確,展現巴哈音樂中屬於巴洛克時代明快簡鍊的一面,聽起來就像是經歷過古樂洗禮之後更為純粹、蒸餾過的音色和樂句,然而沒有時代樂器貧弱的音質,依然是響亮(甚至如鋼絲般的金屬音色)中帶有甜美尾韻的飽滿音質。他演奏的姿勢並不固定,而隨著音樂的律動調整方向,前後左右小步移位,彈奏面時而朝左時而朝右,顯得相當活潑,腳也跟著音樂打拍子。一開始看著夏漢不斷變動姿勢,不太習慣,久之就能接受了。純就音樂來說,夏漢的技巧精湛,縱有失準處也因為速度太快,琴音又十分飽滿,不太容易察覺。有幾個樂章拉奏起來更像在聽爵士樂,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原來巴哈也可以這麼活潑、這麼有生氣。但由於我是抱著與Grimal比較的心情前往聆聽,聽幾個音符後,馬上發現兩位小提琴家截然不同的表現。論技巧上,夏漢更為精準,大小聲的變化控制得十分細膩,又十分清楚,Grimal琴音的飽滿度和清晰度都不如夏漢,不過夏漢有時候也因為速度太快,快得聽不出細部的音符,只能從流動的樂句來感受音樂。但是夏漢最大的問題在於音樂的詮釋無法說服我,無法打動我,引發我聆聽巴哈無伴奏曲的共鳴,他的演奏理念的確夠新、夠現代,某方面甚至比有小提琴鬼才之稱的Grimal更大膽,可是聽了幾個樂章之後,才發現夏漢用相同的手法詮釋這些樂曲。除了音色變化不如Grimal豐富多層次之外,慢板甚至是最緩版(Largo)的音樂奏來都像快板,更不用說快板像急版。如此音樂的表現只是單向的、單純的,展現出一股自信、樂觀、開朗的氣息,或許切合巴洛克音樂的某些既定印象、感覺、氛圍,但不是能感動我的巴哈,雖然夏漢在飛快的速度中,能照應到樂曲的細節,但許多轉折都輕快地掠過,許多讓我被巴哈的歌詠被巴哈的情感所觸動的樂段,都無感地在夏漢指下音符的噴湧、流濺中消逝,我唯一記得的,就是琴弓上濺射出的一連串扎實的音符,以及樂曲結束時穿透力十足的尾音。所以即使夏康舞曲在技巧上完成度更高,讓人不由得讚嘆這種一氣呵成的表現,但我還是偏好Grimal的兩場獨奏會,因為Grimal豐潤多層次的音色表現和起伏富有呼吸感的樂句塑造,又不乏輕快明淨的速度,以及內在情韻的捕捉和早熟的歷練感,都更讓人回味,更耐聽。相對的,夏漢的巴哈無伴奏就如同他開朗的笑容一般,很容易打動人,但也顯得過於單純,只聽幾個樂章或一首樂曲(最好只聽第二號組曲)或許能讓人驚異、好奇、感動,但整場聽下來就稍嫌單調,音樂性和內涵,都有無法說服我的地方。我覺得Grimal是看似現代,但所詮釋的巴哈在骨子底卻十分傳統、人性化,而夏漢則更為新穎,已經斬斷了巴哈詮釋的影響,屬於更現代、更二十一世紀的詮釋。

P.S 又,此場的曲目就是巴哈無伴奏,不知道為何牛耳宣傳寫巴哈無伴奏特別演出?比較起來,Grimal同場曲目加了Pauset的新曲,更為特別才是。倒是節目冊後面印了一些今年和明年預計演出的指揮、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樂團的節目,更讓人期待,不過牛耳的票價則不讓人期待。

以下聽的是Gil Shaham 演奏巴哈無伴奏 Partita No. 2 BWV 1004 - Chaconne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游移於神秘與宗教的中提琴


        這一張唱片原是為了英國作曲家Tavener(1944- )的中提琴與合唱團、打擊樂的樂曲而購入的,但卻意外發現喬治亞共和國作曲家Giya Kancheli(1935- )為中提琴、合唱與管弦樂曲「冥河」(Styx)動人的神秘氛圍。這兩首樂曲都是兩位作曲家題獻給中提琴大師Bashmet的作品,讓缺少經典曲目的中提琴多了兩闕傑作得以展現其技巧、音樂內涵,則是愛樂者之幸,也是中提琴演奏家之幸。Kancheli之作有Bashmet在DG的錄音,而Tavener之作則由Bashmet於1994年在倫敦Barbican廳的首演,不過首度灌錄成唱片則由此張唱片的中提琴家Rysanov完成。

        第一次聽到Kancheli的音樂,讓我深受震懾,其撼動力不下於先前分享過的Tavener 安魂曲,也是一張不須聽太多次就能感染心靈,直入底層,在音樂的神秘深邃的氛圍中,碾碎語言的渲染和枝節說明,開展出人境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同樣的,Tavener此作,也以幽深的情境,撞擊人心的鼓聲和合唱吟響,直透入罪孽與犧牲、贖罪的心靈底層。兩首不同性質的作品,兩位齊名的作曲家,卻在同一張專輯中水乳交融,拓展出現代音樂中的人性洞視。

        「冥河」(Styx)是希臘神話中銜接生與死、希望與滅絕的橋樑,度過此河,人間的一切享受、貪戀全都化為烏有,只有無盡黑暗的冥界存在著。如同Kancheli的好友,同樣也是知名的現代作曲家Schnittke對此曲的評論,Kancheli的音樂最神奇的地方,就是透過音符所展開的新體驗,讓時間從流動中進入靜止緩流,聲音打開的是無邊際、無止境的時間之河,我們躍入河中,人間的喧囂快速地滑動,不留下什麼,我們卻與寬廣而凝滯的時間合為一體。Kancheli的作曲理念,乃是以中提琴象徵冥河,溝通著代表生的合唱團與代表死的管絃樂。中提琴被賦予了低沉深邃的延展特質,音樂在凝定的空寂中,徘徊在生與死之間,引導生者面對一切。但別以為整首樂曲都是緩慢低沉的音符流動,Kancheli最撼動人心之處,就是讓管絃樂團所發出如漩渦般拉扯的力量,直接衝擊著眷戀於生的凡俗,讓人感到如旋風般不寒而慄、騷動與遠離希望的清冷氣息。而人聲則傳達了支持與撫慰的力量,然而在省思罪孽尋求寬慰之時,人聲所引發的轟然聲響,同樣也是搖撼人心的,這在第二樂章、第四、五樂章,第七樂章,都可感受到這種衝擊。Kancheli在此曲注入了屬於喬治亞一地的民歌、搖籃曲、僧侶與教堂吟詠的地方色澤,有濃厚的個人特色,卻簡潔而鮮明地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中提琴低吟蜿蜒的綿長,與打斷吟唱的管絃樂和人聲。在此曲悠緩神秘的氛圍中,盈滿著突如其來的詭異、清冷、直入人心的衝撞。我們瞥見了不同的世界,透過音符,從聆聽的此刻延伸跨越,漫溢到看不見的彼端。

        同樣有深刻感染力的是Tavener所作的「沒藥承載者」(The Myrrh-Bearer),乃是取自九世紀拜占庭女詩人Cassiane為罪人Mary Magdalene所作的詩篇。描述Magdalene在基督受難後替耶穌塗抹沒藥的贖罪心情,Cassiane細膩地揣摩Magdalene的情感狀態,代之發聲。在這樣的宗教場景中,Tavener敏銳地捕捉Cassiane詩意地投射出Magdalene複雜的情感,讓音樂在低吟深邃的宗教虔敬感中,交織著打擊樂鼓聲的撞擊與人聲的呼喊,呈現出罪孽與贖罪之間的擺盪、內在情感的戲劇張力,依然有著清冷、直入人心的撞擊力量,而不是單純宗教式的撫慰、仰望的語態,最後由中提琴盤旋向上,似乎象徵著Magdalene獲得救贖。

        這兩首樂曲,都是一聽就讓人顫慄、印象深刻的樂曲,其深沉性和豐富性,既非文字所能捕捉,也不適合反覆聆聽,誰說現代作曲家遙不可及呢?誰說當代音樂都是詰屈聱牙、索然無味之實驗風呢?透過宗教、神話的重新挖掘,透過不同音樂傳統的啟發,當代作曲家正逐漸走出音樂的象牙塔,傳達新的感悟、新的聽域、新的世界,給有心登門者嶄新的音樂視野。

以下聽的是Kancheli之作Bashmet在DG的錄音第一部份,此曲透過電腦聽感染力打了折扣,但聊勝於無!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揮別舊年,迎接新年


        今年跨年不去人擠人的101煙火,也沒有像去年般回南部,而選擇了一場音樂會,而且是非常不熟悉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卻是讓人難忘的一晚!馬勒帶領我拋開去年的陰霾,邁向生機蓬勃新的一年。

        音樂會之前,刻意挑了Tennstedt指揮L.P.O於1989年的現場錄音,相較於先前聽的EMI版1981年L.S.O的錄音以及Memories 版1980年Hamburg.NDR.S的現場演出,此版是錄音最好的,而且也保持著現場的熱力和凝練度。呂紹嘉與NSO演出的現場體驗,唯一勝過Tennstedt版之處,就是活生生的現場演出,完整的親身經歷,以及跨年音樂會的獨特體驗。在音樂廳的安可曲聲中,倒數計時,看著螢幕上灰姑娘馬車向那一輪明月奔馳而去,由合唱團帶領著與普羅高菲夫樂曲中的鐘聲一起大聲倒數,互道新年快樂的時候,大家的情緒沸騰,歡呼聲升騰於音樂廳中,淹沒了樂團。八十幾分鐘樂曲結束後,如潮的掌聲響起,指揮還特地拿麥克風向聽眾解說幾分鐘後倒數的程序和安排,最後大家靜下來聽安可曲,進入最後關鍵性的時刻,一起迎接新年!

        馬勒二交響曲與合唱團的規模雖不如千人,但也十分壯觀。整個舞台擠滿了樂手,管風琴旁的空間坐滿了合唱團員。只有中間兩位獨唱的位置空著,唯一背對聽眾的,只有管風琴演奏家和指揮。整體來說,呂紹嘉與NSO的演出,是氣勢磅薄中細部刻劃明晰的演出,唱片中無法取代的聲響撞擊和迎面而來的音浪,實在非常過癮。尤其樂團的齊奏所發出的轟然巨響,絕對是音響無法捕捉的動態變化。NSO的合奏自然無法與L.S.O的綿密流暢相比,呂紹嘉的長處,在於能掌握音樂中的動態和張弛之變化,大處開闔明確到位,細部的描繪有其用心之處,可聽到平常在唱片中注意不到的細節。不過有時候也因為細部經營太過敏銳,有見樹不見林的遺憾,無法突顯馬勒音樂中更明確的架構和貫串全局的氣脈。尤其是慢速的樂段,經營過甚,則缺少一股自然的流暢之氣,將Tennstedt的第二、三樂章與呂紹嘉相比,更可見L.S.O豐潤飽滿的弦樂更為出色。尤其第三樂章「聖安東尼向魚佈道」先前於「少年魔號」已特別留意過,聽來則覺得辛辣的諷刺感不夠到位。這也是現場體驗中讓我意猶未盡之處,小提琴弦樂之色澤稍覺黯淡不夠飽滿,相對大提琴則爽健有力得多。而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除了有些小心翼翼之外,大抵能展現馬勒音樂大編制的氣勢。第四樂章次女高音與樂團合演的「太初之音」,現場的氛圍還不錯,然而Tennstedt的版本,更能傳達馬勒音樂中的宗教氛圍。最精采的應該是第五樂章,合唱團與女高音加進來後的人聲、樂團之齊響共振,一掃先前墳墓裂開、死人蜂擁而出的恐怖畫面,擊碎了騷動不安、壓迫人的音樂,迎來的是升騰歌詠的人聲以及浩然明朗的壯盛高潮。此樂章的飽滿聲響、張力十足的氣勢和音浪的撞擊,都是難能取代的體驗。雖然和Tennstedt之版仍有一段差距(在復活氛圍的塑造上,Tennstedt技高一籌),但放在跨年音樂會的獨特場合,則是難以忘懷的一晚。

        此場音樂會美中不足之處,是座位前方的兩人遮蔽了我的視角,只能從夾縫中勉強瞥見樂團的一部份,多少影響了聆聽的心情。用兩廳院之友生日禮五折券買的對折票,卻遇到這種倒楣事,只希望馬勒的音樂能洗去一切不順,迎來新生的力量。

以下聽的是Tennstedt 指揮 Mahler Symphony no.2 "Resurrection" 第三樂章 - Scherzo: 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歲末贅筆


        附帶略誌歲末感懷,雖則今年的音樂會尚未結束,不過書寫跨年音樂會的感想,必然是明年首篇誌文,此處先略抒一年雜感。

        今年年初起頭的論文,如今正在趕寫最後一兩章,這一年來多有怠惰荒廢之時,但大致還照著自己預先規劃的行程前進。只是空有許多想法,付諸實行才知道困難重重,要符合自己理想中的標準,勢必得再耗上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參讀更多資料,做更周全的補菹罅漏。然而時非所予,錯過不再,目前僅能將自己的想法鋪寫成秩,其餘俟後再補,庶幾能頭過身過,換來一份畢業證書。至於能否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就看口考諸委員同不同意、欣不欣賞以及後續時光的考驗了。學術之路遙遙,不求聞達,只願盡心思考、探究,開拓出不一樣的風景。

        也因近期趕寫論文,網誌的更新略顯滯緩,然而音樂依然流淌著,積累了數十張得以細細分享的專輯。貫串巴洛克、古典與浪漫、現代,包含無伴奏大提琴、大提琴二重奏、豎笛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中提琴與合唱團、室內樂(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等,橫跨法國、愛爾蘭、英國、波蘭、德國等地,接續書寫的作曲家有Tavener、Cras、Delius等,其餘則賣個關子,以增添驚喜感。這些都是預定排好的,但隨著論文之進行而擱置著、日益堆疊,舊債新曲同存。還有休兵許久的孟德爾頌、李斯特、舒曼和去年就承諾的馬勒、布魯克納、柴可夫斯基等。經過一年,唱片擴充了不少,聽與寫的時間卻更有限了。未來必然會進行的聆聽,巴洛克是一大區塊,冷門的作曲家或曲目也是一大區塊,版本對話也是一大區塊,當然經典通俗的樂曲依然會視情形穿插分享,這些安排,都將一一分期付款,留下足跡,至少不會讓樂友一直撲空。雖然巴洛克音樂是票房毒藥,從自己的網誌中附帶的人數統計中即可見出此現象,但巴洛克音樂卻如冷門的曲目(古典、浪漫、現代)一般,給予我更多尋幽探險之樂,這是我過往一年披荊斬棘的心得,如今也將要繼續探詢未知的星圖。

        書法方面,今年十一月底十二月初,耗費許多心力終於完成的十朋首展,留下了豐碩的感受和持續進步的動力。明年,盤石與標草都將同時聯展,依然也要認真以對。過往的這一年,風風雨雨,搖盪心情,一路走來,原先讓人擔憂焦慮之事,所幸目前依然順遂。度過了讓人煎熬的七月初,這是年初以來就讓人懸心之難題,還好順利挺過,交織著不安的陰影,也疊加上安然度過後的一段美好時光,成為這一年最重大的事件。而隨後的兩次意外,所幸都還能回歸生活常軌。未來的這一年,將是劇烈變動的一年,要把握的是最後半年的學生時光,順利完成論文、畢業,邁向另一階段的人生。而音樂、書法、藝術、閱讀與思考,將同樣伴隨著我,探訪美的感動、生活的起起伏伏,平淡中的幸福、幸福中的波折,都將一體同受,在吐納中形塑自我的心靈世界,甘之如飴。也祝所有前來此地拜訪盤桓的旅人、過客、朋友、嗜美嗜樂的心靈們,新年快樂!嘉樂環抱、心想事成!

註:附圖取自網路,見此 拍賣網之介紹。去年以仿吳昌碩之印為圖,今年則取缶翁之篆書與墨梅圖,正好相續互映也!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Marini樸實優美之琴音


        這張義大利巴洛克前期作曲家Marini(1597-1663,也有標注其出生年為1594者)的弦樂奏鳴曲,初聽之時毫不起眼,可是多聽幾次之後,甚至完整聽到最後一軌時,真正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體驗產生了!為了這最後一軌而購入這張唱片也值得了,更不用說其餘的二十幾曲,都是清新悠揚、配器、曲風都很耐聽的巴洛克音樂。

        先前提過法國巴洛克作曲家Michel Corrette(1707-1795)的六首大提琴奏鳴曲,是法國土壤中的義式花朵,以其明快活力讓人印象深刻。將時光再往前推移一百年,彼時的義大利音樂,雖沒有一百年後的明快昂揚,但在樸實的抒情中,已孕育著超技的小提琴風格,並隱藏著無法掩蓋的鮮活明暢。Marini生於北義大利Brescia,這是最早的製琴重鎮之一,晚年於Venice過世。他是技巧卓絕的小提琴手、歌唱家與作曲家。曾在聖馬可教堂擔任小提琴手,當時樂團的指導總監是著名的作曲家蒙臺威爾第( Monteverdi,1567-1643)。1623年到1645年間,他曾在多瑙河畔的Neuburg擔任Wittelsbach宮廷的樂團指揮,在此時期他展開了許多旅程,足跡遍及Brussel、Milan、Bergamo、Düsseldorf,可說是當時最早的旅行超技小提琴家。Marini譜寫了許多聲樂、器樂曲,不過大多已散佚。留存的三組完整的器樂曲,分別是Opus1、8、20,其中Opus1是其二十歲的少作,已可見出其小提琴的才華。本片收錄的Opus8則是其樂風成熟之作,在小提琴的超技表現上比Opus20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組作品,作於1626到1629年間,乃是為Neuburg的Brussels Isabella公爵夫人所作,除了小提琴獨奏之外,還包含著各種樂器的搭配如cornetts、tombones、bassoons、violas da gamba、flutes、organ、harp、chitarrone等。這些樂器間的搭配變化,也有可變性,可視情形替換改變。正是在這些撥弦、管樂器、號角樂器的變化組合中,讓Marini的音樂在雍容堂皇的宮廷風格中,有如歌般的抒情性和多樣化的樂器組合,比如第六軌出現的tombone(長號)音樂,渾圓溫潤,與前幾曲以小提琴為主的吟唱相映成趣,第七軌在長號聲中加入清亮的小提琴,更可見出兩者間的情韻差異和對照應和的特殊效果。Marini也是最早將歌劇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運用到這些器樂曲的作曲家,其作品因此在樸實歌詠中,格外具有抑揚頓挫的風味,尤其可見第二、三軌中的音樂,在抒情吐露中有著更酣暢的動態變化。而最能彰顯此一特色的,莫過於最後一軌,錯過此首,將會以為Marini的音樂不過是平平無奇的前巴洛克音樂而已。這最後一軌所煥發的熱力和動能,直可與Vivaldi媲美,雖僅短短一分鐘多,但已讓人刮目相看,大吃一驚。

        我最喜歡的樂曲分別是第八軌、第十八軌、第十九軌,當然還有最後一曲。第十九軌一開始就浮現的抒情樂音,優美動人,一聽難忘,相較於其餘的樂曲高潮或引人注目的樂音,都隱藏在該曲的中後半段,此首是十分慷慨的美聲悠揚。第八軌和十八軌以及其他樂曲,在從大調轉入小調從光亮轉入陰影之處,最讓人屏息,即使大都一閃而逝如流星。第八軌一開始的明亮主題即相當吸引人,這首用變奏寫成的樂曲,在三分七秒之後出現的幾句,低吟迷濛,最是動人。第十八軌則在二分二十幾秒後所匯聚而成的音樂最吸引我,其後三分鐘左右音樂轉成更激昂的風格,燦爛變化,節奏飛揚,則是此曲迷人之處。第十九軌讓人難忘之處,除了一開始的如歌詠嘆之外,前面出現的以小提琴模仿落淚的樂段(此影片中約從三分四秒開始),更是感人之極。關於演奏的樂團Ensemble CordArte, Mingus兄在其網誌中曾加以介紹,有興趣者自可參閱。也許正是透過此團優異的演奏,更讓Marini音樂中的神髓得以鮮明展現。對我而言,此張唱片愈聽愈有味,不如Corrette大提琴奏鳴曲一開始即擄獲我的注目,但在多聽幾次之後,我不得不承認Marini的音樂,更適合擔任這一年巴洛克音樂之總結。

以下聽的是Marini此張專輯中第十九軌的樂曲Sonata Quarta。專輯中演奏此曲將近六分鐘,但此影片則用了八分鐘多。兩版各有韻味,快則凝練專注,慢則細緻挖掘。當然我更欣賞CordArte之演奏。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Grimal兩場巴哈無伴奏小提琴


        繼今年五月聽過顧德曼(Gutman,1942- ) 現場演出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全曲,九月底看到法國小提琴家格里摩(David Grimal,1973- )全本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的兩場音樂會,就毫不考慮地購票,畢竟能在一年內完整聽過巴哈這兩套器樂經典的現場演出,機會並不多。

         2000年Grimal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錄製了第一套巴哈無伴奏,由Transart發行。八年後,2008年又再度於naïve錄下現場演出的無伴奏,發行了CD和DVD的版本。對於巴哈無伴奏曲的喜愛與探究,早從Grimal二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在音樂會解說中有一篇Grimal自己撰寫的文章,描述了這十五年來他如何透過巴哈音樂,與小提琴前輩Hirschhorn切磋討論,並帶著這套曲目展開了許多音樂旅成,包含了與當代作曲家一起發表新曲目、演奏全套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於世界各地演出獲得音樂的觸發、聆聽芬蘭吉他演奏家Korhonen的巴哈演奏而產生啟發、試探不同的古樂器的演出效果、以及一場在印度演出的心靈之旅和音樂的碰觸,是最有價值的一篇文章,從中可瞥見Grimal十幾年來沉浸在巴哈音樂的摸索與思考、提升的過程。

        雖然Grimal的新專輯在演奏前早已購入,也先聽了現代作曲家Brice Pauset(1965- )應Grimal的要求而譜寫的對位組曲(Kontapartita),但現場聆聽的聲響共振,依然是錄音所無法取代的。即使現在我的唱盤放著Grimal的專輯錄音,依稀可捕捉昨晚、前晚的聆聽印象,但已失真許多,尤其現場湧現的共鳴和感染力,琴音在鼓膜的鳴響,如此真切,是難以忘懷的體驗。

        無伴奏小提琴,前年已聽過明茲的帕格尼尼,但對我而言,巴哈的共鳴更有過之。Grimal的無伴奏,不是溫暖莊嚴如謝霖的經典版本,也非孤高奇堀如米爾斯坦的個人口味,更與甜美舒暢的葛羅米歐大眾品牌有所不同。他的琴音屬於清冷中又銳利,流暢明快中又能保有低吟傾訴之語態。演奏速度偏快,尤其巴哈原曲的快板或稍快之舞曲,Grimal的加速度和轉折無痕的流暢輕巧,形成一股奔瀉不已的驅力,由此形塑樂曲內在的情感張力和噴湧的迭宕變化。但是Grimal並不在細部的轉折或內在的情韻作太多刻意挖掘之處,因此他的演奏式樣在極富現代感的外表中,灌注了個人式的思索、經歷。看似簡鍊輕快的握弓,塑造出纖細又強韌的線條,雖然不以宏大扎實和飽滿的音樂刻劃與和聲處理彰顯出巴哈音樂中的宗教性,但卻盈滿著豐沛的內在情感力量,琴音間透出一股滄桑感,一種人世歷練的痕跡,隱藏在銳利明快的姿態下,更耐人尋味,讓人想聽完樂曲,直到結束。而現場的體驗更能感受到的,除了巴哈音樂之多聲部線條外(雖然Grimal不刻意強化多聲部的一面),還有琴音本身的音色變化,Grimal對於樂句的呈現,不是一弓到底的扎實觸弦,而有著輕重濃淡的層次變化,其佳處則讓音樂的共鳴響動更為豐富,彷彿陶瓷般散發出的光韻,這也是他手上的琴最讓人著迷的色澤,但缺點則容易走位失準,和習慣聽到的準確扎實之音略有不同,因此有時候過於輕浮飄移。大抵而言,快速段落Grimal憑著一股驅力讓音樂奔湧跌宕,是最精采之處,但慢板的樂段則稍嫌用力不夠,著墨不深。

        Brice Pauset的三首對位組曲,穿插在巴哈音樂之間,交疊著傳統與現代、古與今的奇妙對話。Pauset的音樂,已無明確的線條和和聲,但弦與弓的碰觸撫摸,在打破了固定的音樂語法之後,更敞開新的聲響關係,輕盈的、翻滾的、細不可聞的奇異聲響,似觸非觸、實拉虛碰、彷彿琴弦自己發語顫動著,不需要弓的引領。而弓、弦、音樂廳內屏息以對的寂靜,三者交融不分,讓Pauset的現代語言有了穿透時空,浮漾出巴哈對位語法之歷史感的可能,此種體驗,既鮮明又純粹,實在讓人難忘。兩天的安可曲,第一天的易沙意無伴奏曲和第二天更為現代化的樂曲,不知作曲家為誰。前者見出Grimal駕馭易沙意之功力,後者見出現代樂曲之新穎聲響所探掘的心靈圖景,更有機鋒可體。音樂會結束後,Grimal趕搭十一點多的飛機,返家見即將臨盆的妻子,迎接新生命之後,不知道他第三次灌錄巴哈此曲時,會有怎樣的新體會?


PS:後來透過網路資料,得知第二天的安可曲是巴爾扥克無伴奏奏鳴曲第三樂章,見此 網誌


以下聽的是David Grimal演奏巴哈Sonata for solo violin no.2 - Gr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