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舒曼「浮士德場景」


        舒曼這張「浮士德場景」音樂,多年前購得,當時聽的時候一直將之視為舒曼的歌劇作品。為什麼對歌劇不狂熱的我會購買此片?也許當時正對指揮家Boulez感到好奇,同時也購買了他指揮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與馬勒九的合輯錄音。這張錄音當時聽過並沒有特別喜歡不喜歡的感受,只是有原來舒曼的歌劇作品就是如此的印象。今年比往常更深入地聆聽舒曼的音樂,也讓我不時回想起對這部歌劇作品的最初感受,於是在返回老家的同時就把這張錄音帶上台北複習。

        看了樂曲解說才知道,此部作品在該書中不被列入歌劇(舒曼的歌劇只有「傑諾薇娃(Genoveva,Op81)」),也不列入神劇(神劇只有「天堂與仙子」,Op50),而只是歸入聲樂曲。在我完整地複習過此錄音後,我寧可把此作當成神劇而不是歌劇。因為此劇音樂完全著重在人物心理的暗示描繪,屬於內在精神的超脫昇華,而不是歌劇外在事件戲劇張力的推進,而且曲中追求理想與宗教虔敬的深刻內涵,也很難用歌劇浮世繪的角度來看待。
  &nbsp此作是舒曼中、晚年花費最多精力,斷斷續續完成的鉅作,大約十年的時間,分成三部的作品,分別由第三、第一、第二部的次序創作,最後才是序曲。因此序曲可說是此劇精神的濃縮。第一部描繪浮士德與Gretchen的愛情,並對悲劇發展有所預示;第二部描繪浮士德與魔鬼交易後逐漸遁入魔性,最後死亡的過程,從充滿希望新生的歌詠轉化為陰暗神秘的氛圍,但是浮士德在死亡之前依然堅持理想;最後第三部以救贖超昇的精神,展現出純真歌詠的讚頌之情,充滿優美動人的合唱與真摯深刻的情懷,也是此劇音樂最感動人之處。從作曲歷程來看,此劇音樂的轉變(三一二),正好呼應舒曼從清醒轉到晦暗的生命歷程,也因此此劇對於理解舒曼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重要性。

        雖說序曲是此劇的濃縮,不過最後譜寫的音樂仍然烙印了舒曼不安騷動的心理,濃重的和弦與厚實的聲響預示了未來之音。雖然晦澀深沉,但也使得這首序曲的音樂相當耐聽,聽完幾次後主題旋律便不自覺地浮現腦海。因此這首序曲較缺乏第三部音樂明朗虔敬的感染力,兩者相比對比性強烈。此外,最讓我一聽即喜歡的是第三部第五首音樂,優美動人純真虔誠的情懷,一聽即受感動,而作為終曲的賦格音樂,似乎在向古典時代致意,卻也沾染了浪漫時代和聲譜曲的痕跡。此張錄音嚴格說來不甚令人滿意,1973年的錄音,聽來較悶,管弦樂的細節也較模糊,只有合唱的聲響聽起來較為清晰,作為此曲的初體驗,還是值得書寫一筆。希望以後可以找到演錄水準都不錯的錄音,否則也只好一直聽這個版本,反正我對於錄音品質也不甚挑剔,從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舒曼音樂的美感豐碩。

以下聽的是舒曼Faust之序曲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舊作--雨的賦格

雨的賦格


第一滴雨是一聲招喚
             回憶的濃雲    我陷溺
             以一室的黑暗作遁入的背景
第二滴雨是第一滴雨眼中的眼淚
             點亮一盞燈    蝙蝠夜啼
             有風穿行
             指針不停地追逐永恆
第三滴雨自島嶼邊緣悄悄地墜落    四十五度
             我翻開一本書    復又闔起
             有雪初融
             自記憶前的斷崖邊界
             淹沒了古寺的鐘聲
一片雨幕灑落屋簷灑落街道灑落田渠灑落平靜的海
             第一滴雪水是一聲懺悔
             第二滴雪水是你眼中的眼淚
             第三滴從我臉龐邊緣靜靜滑落    垂直下降
             一片雪水消融
             融化堅持融化距離融化告別融化滾燙的心
千萬片雨幕灑落......


          二00一,三,二十八 時窗外微雨紛飛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聆聽Elgar交響曲


        在深入聆聽Elgar(1857-1934)小提琴協奏曲之前,我的Elgar音樂體驗主要來自他的交響曲,尤其是第一號交響曲,在目前接觸過的英國作曲家交響名作中,我最喜歡此曲。

         Elgar的交響曲可說是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英國作曲家之作,與歐陸作曲家如布拉姆斯、馬勒、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相比也毫不遜色,Elgar之作深受這些歐陸名家影響自不待言。最能代表英國本土民歌精神的交響曲反而是Vaughan Williams之作,可是最具有國際交響曲水平的,毋寧更以Elgar為代表。Elgar個人深沉浪漫又氣勢飽滿的作曲特質,在這些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與Elgar早年的管絃樂作品輝煌樂觀的風格相比,這兩首交響曲在音樂性上更為深沉豐富。第一號交響曲屬於內斂渾厚的風格,第二號更為開朗外向,奔放具張力的管絃樂色彩更具現代性,相較而言,第一號受布拉姆斯厚重和弦的影響較深,濃重的抒情旋律比比皆是,更對我的胃口。這張蕭提爵士指揮的三星戴花的版本,是當時年幼無知追求評價名盤的產物,但是我對於Elgar的交響曲也沒有特別狂熱喜愛而刻意蒐集不同版本,最常聽的也是此版,此次回顧便以此版為主。日後行有餘力,再找找Barbirolli或Colin Davis來感受不同的Elgar。

        第一號交響曲開始的序奏主題,就是濃厚的Elgar風格,沉穩行進慢慢匯聚厚實力量,再開展噴發的作曲手法,飽滿的管絃樂密度,透露出抒情深沉的感傷情緒,只此短短二分鐘多的音樂,就讓人領略Elgar處理管弦樂的密度與厚實風格的成就。初次聆聽的樂友,不妨多聽此段,當有所感。但Elgar精采之處尚不止於此,隨後進入的主題,以開朗富動態的行進感,將音樂擴展發展至白熱化的爆發力,期間仍然穿插著不少抒情悠揚的旋律。於是就在抒情旋律與動態奔發的推進中,達致高潮,這是屬於Elgar的熱力,隨後音樂趨於平和,導奏主題隱隱浮現,抒情旋律再次出現。第一樂章就在這種穿插對比中,完成厚重和弦與抒情樂段的交替對話。樂章結束前最為精采,導奏的主題再次張揚開展,與樂章間的主題互相較勁,這種不同主題回顧再現的手法,在此交響曲中常出現,尤以第一樂章和第四樂章為最。第二樂章還是以活力動態的行版為主,進行曲式的主題鮮明富節奏感,讓人一聽即上癮,不由得讓人想到Elgar幾首威風凜凜進行曲。此樂章雖以動態活潑的節奏為主,卻穿插了優美的旋律作為對比,將近一分五十秒由管樂吹揚出此樂章最讓人懷念的抒情聲音,雖然在動力淋漓的進行曲風下此旋律隱而不彰,無法蔚為主角,可是這忽隱忽現的清新旋律,在此樂章中毋寧有調劑陽剛之氣的作用。最能發揮Elgar綿密抒情的管絃樂風格,以第三樂章十幾分鐘的慢板為代表,這是Elgar深沉浪漫抒情精神的最佳註腳,悠遠沉思的旋律,從第二樂章結束後直接連綴至此樂章,而後盡情發展,無有止歇,展現出耽溺往而不反的情感特質,要領略最深沉優美的Elgar音樂,就必須從這樣的綿長旋律中來捕捉感受。所謂落日餘暉的光影,正是在磅礡開展的聲響止歇之後,再透過綿延悠揚的樂思回顧返照,更能見出往昔輝煌的可貴與零落不返的憂傷。第四樂章再次回到第一樂章的開闊抒情與激昂精神交錯的展現,但首先由一段慢板引領,從富有懷舊風情的旋律中催趕前進,匯聚張力之後管絃樂振起號角鼓聲齊鳴,展開最燦爛最具力量的和弦推進,具深沉開闊又具備飛揚的力量,最讓人感動的是從六分二十秒推展到七分二十幾秒左右的一段音樂,抒情深遂又自然悠遠大器,正是Elgar音樂最讓人著迷之處。

       以下聽的是艾爾加第一號交響曲,Solti指揮倫敦愛樂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清新嘹亮的羅西尼


        幾次的網誌分享,我都在無意間遇見羅西尼音樂美妙的旋律,遂讓我想重溫這張專輯。羅西尼除了幾首著名的歌劇序曲選粹和歌劇作品之外,清新嘹喨的弦樂奏鳴曲尤其讓人驚豔。

        相對於歌劇序曲繁複龐大的規模和音樂變化,弦樂奏鳴曲十分清新可人。據說這是羅西尼十二歲時的創作,早熟的天才讓這些音樂既有莫札特的天真,更能表現出義大利民族樂觀開朗活潑跳盪的特性,綿綿不絕的暢快旋律不斷地湧現在羅西尼的筆下,清新愉悅的風格讓人百聽不厭,絕對是一聽即喜歡的明暢樂風。六首弦樂奏鳴曲都以三樂章構成,快慢快的結構相當清晰,羅西尼在其間嘗試運用奏鳴曲式、變奏曲、三段曲式等作曲手法,細碎簡短的主題動機在他自然清新的串聯下渾然一體,優美愉悅的旋律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羅西尼擅長運用弦樂群加速奔馳的音型,匯聚音樂動能而後釋放,讓人血脈賁張又回歸平靜,動靜相合,相當過癮。這種暢快明朗的鮮明特徵,無憂無慮的音樂表情,弦樂高音部與低音部的對話,旋律與撥奏的應和,時而模仿鳥鳴時而模仿微風吹拂,變化多端又簡易可辨,就是聆聽這些樂曲的樂趣。十幾歲譜寫的音樂,當然缺少深刻的情思和嚴謹的結構,近似的曲風或開展主題的手法也過於重複,不過清新流暢又優美動人的旋律,還是讓人賞玩不已。六首樂曲中我尤其喜歡第一、四、六號。可以從中感受到第六號奏鳴曲的譜寫,與第一號相比已經有更綿密細膩的進步。聖馬丁樂團精湛的合奏和整齊的弓法,更讓音樂飛揚盤旋之處發散出明亮鮮麗的細膩色澤,搭配細節豐富的錄音品質,這的確是僅此一版即可滿足的名演。六首奏鳴曲演奏的時間大約八十幾分鐘,以現今的錄音收納一張唱片足以網羅,不過當時的發行倒拆開成兩片,補白了三首曲子,分別是Donizetti(1797-1848)的弦樂五重奏樂團改編版、Cherubini(1760-1842)法國號與弦樂練習曲、Bellini(1801-1835)雙簧管與弦樂協奏曲,室內樂型的管絃樂風格近似羅西尼此作,不過這三首曲子就精彩度而言,都不如羅西尼弦樂奏鳴曲那麼形象鮮明,作為補白只是讓聆樂體驗有了不同性質的延伸,其中Donizetti弦樂五重奏改編成弦樂團的樂曲,在曲風上最接近羅西尼弦樂奏鳴曲歡快舒暢的特質,不妨視作另一首弦樂奏鳴曲來感受。

         以下聽的是Rossini之 String Soonata No 1,6 由Marriner演出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最初的邂逅--Klemperer


        返回老家的時光,除了檢閱自己舊時收藏回味一番之外,偶爾也拿起音樂大師雜誌,閱讀音樂家傳記和樂曲介紹,彷彿又回到當初接觸這套雜誌的種種回憶。之前在網誌中,已約略提到這套雜誌在我聆樂生涯之初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讓我接觸著名作曲家的生平並側觀其文化背景,也讓我完整聆聽這些作曲家的代表曲目,更不用說一幀幀精美的繪畫,開啟我與繪畫色彩天地之邂逅。此次翻閱,愈來愈喜歡閱讀此雜誌「孕育音樂的搖籃」中介紹的時代文化背景、政治事件、文學藝術等材料,給予我關於音樂之外更具縱深的文化氛圍感,這也是此雜誌精心策劃足以一讀再讀之處。音樂家傳記與樂曲解說,會因為熟悉而喪失新鮮感,可是這些歷史想像的重塑,給予我更豐富的存在感。

        這是雜誌打頭陣的唱片附贈,讓我第一次接觸到克倫培勒這位指揮家,雜誌中還有一頁專門介紹其藝術歷程的文字,是獨厚吧!後來的錄音收錄在樂團和指揮標示甚至有語焉不詳的部份,更不用說專頁介紹了(最大的問題是錄音時間闕如)。當時也在偉大指揮和演奏家的廣告宣傳下訂購了這一套雜誌,誰知道最著名的大師和指揮陣容就僅止這一張而已,其他略為著名的是Brendel演奏祖賓梅塔指揮的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還有海布勒兩軌的蕭邦圓舞曲、霍倫斯坦指揮的交響曲,其餘的演出陣容就是我不曾接觸的演奏家和樂團。雖說不能以五大廠發片的演奏名家為評判標準,也許這些不算國際知名的樂團或演奏家也有獨到的詮釋不容小覷,不過也因此我從每期固定聆聽CD的過程,慢慢轉變成只閱讀雜誌而少聽CD,甚或是聽其他錄音對照此書的導聆賞析。不過最早期的幾期錄音,還是烙印了我認真學習的聆樂痕跡。從雜誌每期介紹的作曲家和曲目開始,我不知不覺間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聆樂習慣,體驗音樂的圖景深受此引領過程之影響。第一期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二期蕭邦鋼琴獨奏、第三期舒伯特五八號交響曲、第四期舒曼春天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第五期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六期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第七期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第八期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九期貝多芬悲愴月光熱情、第十期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組曲、第十一期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十二期柴可夫斯基悲愴、第十三期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第十四期柴可夫斯基管絃樂曲。後續幾期才是白遼士、孟德爾頌、馬勒、李斯特、莫札特、巴哈等作曲家。也因此我在聆樂生涯的早期即聽了不少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一般人無法親近布拉姆斯的厚重,我則是很早就接觸布拉姆斯的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的音樂在我耐心的學習下,根本不成為聆聽障礙。蕭邦、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也成為我相當喜歡的作曲家。從貝多芬拓展到交響曲全集、鋼琴奏鳴曲全集、鋼琴協奏曲全集、布拉姆斯拓展到交響曲全集、舒曼拓展到交響曲全集、柴可夫斯基拓展到四五交響曲,蕭邦拓展到其他鋼琴獨奏曲就是最自然的聆聽進程了。而比較容易因為熟悉而聽膩的貝五、皇帝、柴一、悲愴,就成為我少聽但仍陸續蒐集版本的對象,較不容易聽膩的布二就成為我反覆聆聽挖掘其奧秘的體驗來源。也因為如此,我一開始的聆樂版圖逃不過德奧音樂的領域。隨著後續幾期及自己購買唱片的擴充,我才收納了更豐富的音樂光影,眼界和觸角也隨之不斷更新自我挑戰,而在音樂的畫布上有了迥異於最初邂逅的景緻。

        這張克倫培勒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根據雜誌內頁,封面應該是誤植),是我最早完整聆聽的貝多芬交響曲,從最熟悉的命運動機開始,引領我進入貝多芬精神堂廡開闊激昂的鬥士內心,我曾經反反覆覆聆聽過這張錄音,貝多芬堅毅不屈的形象遂深植我心。克倫培勒沉穩不媚俗的悠緩速度,剛毅地營造出貝多芬不朽的力量,內在精神灌注飽滿,沒有任何的浮誇與虛偽,真誠不欺,結實穩重,在小克萊巴神行風動的版本感染聽域之前,我最常回顧的演奏,就是克倫培勒的版本。雖然現在重聽覺得此版在感染性的直截和動力淋漓感上不如Scherchen或Horenstein,不過最初留下的印象,還是讓我對克倫培勒堂皇沉穩的巨匠風範感到景仰不已。今年暑假回家翻閱的雜誌內容,偏向於二十世紀的作曲家,也是我拓展聽域尚待磨練的區域,不過書寫之餘,仍忍不住拿出這張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邊聆聽邊回想我與古典音樂深刻結緣的過往,值得用文字留駐這段歷程、這份體驗。

        以下聽的是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1960年貝五第一樂章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Rampal的長笛魅力


        法國長笛大師Rampal (1922-2000),是我最早接觸的長笛大師,也是最讓人懷念的長笛聲音,可惜大師的錄音我只蒐集到三張,此張是我相當喜歡的長笛與豎琴曲集,收錄了十七世紀綠袖子到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佛瑞、德布西、Ibert等人的作品,是接觸長笛音樂從悠揚甜美到多變技巧等不同曲目很好的起點。

        雖然我對於木管音樂比不上對於弦樂的熱愛,對於長笛的喜愛也比不上豎笛,不過最早聽到這張錄音中的長笛聲音,清揚甜美的自然聲響,還是深深在我腦海中烙下印記,尤其第一軌的綠袖子,是英國作曲家Vaughan Williams改編版之前的另一種版本,淡雅憂傷的氛圍讓人著迷,Rampal自然如歌的吹奏毫無煙火氣,彷彿深谷中蕩漾的脫俗聲響,更讓我難忘。這張錄音只聽這一軌就讓人滿足,其他的長笛樂曲就是額外附加的美感附餐。雖然如此,還是得談談其他繽紛多彩的長笛音樂。曾和海頓學習對位課程的捷克豎琴家兼作曲家Krumpholz(1742-1790)古典曲風的音樂,讓長笛音樂中多了些清新活潑的典雅氣息;Rossini的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則是另一首此專輯中我相當喜歡的曲目,優美的抒情旋律,在在見出Rossini譜寫如歌旋律的功力,和前篇網誌介紹的大提琴Rossini主題變奏一樣,都是這位以歌劇見長的作曲家最讓人驚喜的動聽音樂。佛瑞的Op.16搖籃曲,以溫柔迷離的聲響塑造出引人入勝的長笛與豎琴音樂之夢;Ibert(1890-1962)熱鬧又繽紛的異國情調的聲響表現,讓長笛展現出多變的燦爛技巧,一聽即印象深刻。法國鋼琴家Jean-Michel Damase(1928-)的作品則受印象曲風影響,近似於德布西之作,都對長笛善於詠歌的聲響特質做了不同處理,聽起來別有韻味。長笛除了抒情歌詠之外,同時也扮演著聲響音色的渲染,德布西的作品加入了中提琴,則讓曲風多了冥想神秘感,樂器之間的對話關係也更為多樣生動,聲響的變化也更為豐富更具現代感。

         Rampal的長笛演奏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就是飽滿的琴音伴隨著自然流暢的高貴音色,不愧其黃金長笛的稱號。Rampal笛音的高貴自然又十分生動活潑,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換氣的空檔。後來雖然接觸到著名的長笛演奏家詹姆士高威,坦白說我還是最欣賞Rampal自然飽滿的長笛音色,或許跟最早從這張錄音領略到Rampal的藝術有深刻的連結。

        以下聽的是Rossini 之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For Flute and Harp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德布西前奏曲之雜想


        聽慣了德奧古典音樂注重旋律和深刻情意內涵的音樂表現,在接觸法國作曲家如德布西、拉威爾的音樂時,就需要在聆聽視域的圖景容納更為新鮮的體驗,某方面而言是迥然不同的聲響,因為兩種音樂的取向不同,聽感的體驗也不同。對我而言,德布西的前奏曲是這種體驗轉換的一大考驗,從貝多芬號稱為新約聖經的鋼琴奏鳴曲聽起,往前可以追溯巴哈、韓德爾、莫札特的鍵盤音樂,往後可以很自然地接入到舒伯特、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可是初次聆聽德布西的前奏曲,就完全打破我從德奧樂派中所獲得的對鋼琴聲響的想像,照理說德布西的作曲觀念更接近東方美學所重視的意境和氛圍,可是一開始,我卻不太容易消化這樣的聲音,只有反覆聆聽齊瑪曼詮釋的前奏曲,我才慢慢進入德布西的世界。以致於每次返回老家後,仍然習慣讓齊瑪曼詮釋的精美音色和氛圍,渲染在我的聽域間,其他的版本就較少染指。

        一般總把德布西、拉威爾的音樂稱為印象派音樂,實際上德布西深受文學象徵主義影響,熱愛法國象徵主義大師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1842-1898)、魏倫(Verlaine 1844-1896)等作家的詩歌作品,德布西的一些聲樂曲以這些詩人的詩歌譜曲,著名的作品牧神午後前奏曲是受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啟發。事實上,德布西本人不喜歡印象主義作曲家這樣的稱號,但是或許是繪畫上印象主義的影響力勝過文學上象徵主義的知名度,印象派作曲家便成為德布西最通俗的稱號。因此要深入認識德布西的音樂,應該要從接觸象徵主義的文學作品著手,而不是莫內、畢沙羅、秀拉等畫家的畫作。更完整地說,象徵主義詩歌與印象主義繪畫,共同構成德布西生存時代的氛圍,德布西音樂是在這種氛圍中,水到渠成而孕育的音樂精品。德布西在求學期間,與法國作曲家薩替一樣,都喜歡嘗試創造新的和聲和音樂語法,除了受象徵詩人重視想像力微妙豐富之創作精神影響,德布西也相當欣賞印尼爪哇甘美朗音樂,這些都有助於他衝破傳統嚴謹的和聲調式規範,開展出屬於自己的音響美感。他的音樂聲響特質,不再是傳統德奧音樂厚重深沉的管絃樂色彩,也沒有傳統奏鳴曲式嚴謹的結構和深沉抒情的感情刻畫,而是以澄澈清明的聲響,多變的細膩氛圍,以及音符之間的留白和侵越,構築出精美的想像圖景,音色之細微層次感和音符之間精妙的呼應變化,就成為聆聽德布西鋼琴音樂美的感動來源,這種音色之感動,不訴諸於深沉的感情吐納與開闊的氣勢安排,毋寧屬於想像力奔馳的精妙產物,重視的是音符間的留白與聲響的顫動本身所形塑的心象圖景。如果聽習慣德奧音樂抒情言志的音樂語法,對於德布西鋪陳中見細膩美感的音樂寫物的音符構築,會覺得過於輕淺,如果聽習慣德布西音樂氛圍之飄渺空靈,會覺得德奧音樂過於充實飽滿,情感豐富。聲音之美感本身沒有高下之分,不需要厚此薄彼,重要的是拓寬改寫自己的聆樂體驗,更需要不同的聲響刺激,來改變自我的聆聽慣性。從德奧音樂到法國音樂之轉換,一開始較為辛苦,後來則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德布西的前奏曲和蕭邦名作二十四首前奏曲相比,最大的不同,除了構築音樂語法之觀念不同,還有篇幅的擴充,以及標題概念的引入。蕭邦前奏曲展現蕭邦浪漫詩意稍縱即逝的靈光閃現,二十四首雖然各曲篇幅短小,但每一小曲自成天地,分則為詩意的短詩,合則為浪漫精神的綜逸奔放。德布西前奏曲則更具企圖,各曲的標題是音樂浪漫主義乞援於文學題材的產物,企圖以音樂描摹最具詩意的圖像心景,讓聲音的存在得以跨越到視覺的、味覺、甚至是動覺的領域。無論是自然事物如帆、吹過原野的風、丘陵、雪地足印、教堂、霧、枯葉、荒地,還是特殊人物如吟遊詩人、舞者、棕髮少女、將軍,甚或是虛幻之物如水妖、妖精,都可以見出德布西希望把音符當成文學文字的基本元素,來盡情描摹想像,展開彩繪之畫布,捕捉心像的無限邊際,某方面是對音樂語言僵化運用的解放,某方面卻又把音樂無窮的表現力縮限到具體的事物上。因此這樣的音樂看似客觀(描摹具體標題),實則主觀(音樂與心象的連結由作曲家決定),與德奧絕對音樂看似主觀(由作曲家的感情世界構築而成)實則客觀(奏鳴曲式在接受效應上更為穩固)不同。因此在接觸德布西音樂之初,我仍然直接聆聽音樂,感受德布西獨特的和聲和音樂語法的感染氛圍,體會其聲響交錯的獨特美感世界。而鮮少與各曲的標題連結作想像上的印證。某方面而言,似乎背離了德布西創作此曲的初衷,但某方面又讓我直接聽到德布西的創新和聲響美感之特質所在,而不會被其標題心象所侷限。不過日後如果需要作進一步的版本對話,勢必得從各曲的標題上比較體會不同版本的特長所在,總不能還是說第幾冊第幾首吧!因此我的德布西體驗暫時還是純粹音樂性的,目前也滿足於此。

        齊瑪曼此曲詮釋早已是名盤之一,由於一直以來對德布西前奏曲的體驗就以齊瑪曼的版本為主,對此版本已有相當親切的感受。其他比較常聽的還有Michelangeli的詮釋。不過這次已經寫了不少關於德布西音樂的雜想,對於齊瑪曼精美豐潤的音色營造之美感和不同版本的對話,就留待日後再續了。

        以下聽的是 Krystian Zimerman演奏Debussy- Preludes book 2, no. 12: Feux D'Artifice(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