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Eschenbach1992年錄音


        德國鋼琴家Eschenbach(1940- )的演奏曾經收錄在二十世紀偉大鋼琴家的系列,擅長德奧作品及蕭邦。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EMI雙子星系列收錄了Eschenbach演奏的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在當時的比較體驗中,Eschenbach有著不遜於鋼琴大師的早熟深度及觸鍵,讓我留下不錯的印象。可惜後來轉戰指揮,看起來可能又要步上阿胥肯納吉、普雷特涅夫、巴倫波因等鋼琴家走過的道路。演奏活動分心後,多少也會影響之前的水準。

        這是我第一次仔細聆聽Eschenbach指揮的布拉姆斯,當然跟前幾位各有成就的大師相比,Eschenbach自然難以有突出的印象。一來樂團本身就是較不知名的美國Houston交響樂團,與美國一流樂團有一定差距,也難以與德國樂團的道地感覺相提並論。從主題的營造,會讓人以為Eschenbach的詮釋屬於沉穩行進的風格,可是第一變奏突然加速變得爽朗明快,在聆聽感受上有了迥異的翻轉。這樣的慢快交錯的特異感受持續出現,尤其終曲最明顯。終曲起始設定的速度相當攸緩,聲音不屬於凝聚匯聚型的發展,反而有點隨性曼吟的况味,是我聽過最獨特的詮釋,比較接近Celibidache但又沒有Celibidache那麼凝鍊飽滿,速度上也稍快,缺點就是凝聚力不足,稍顯鬆散,如果有像樣的德國樂團厚重飽滿的聲響支撐Eschenbach的詮釋,或許會有可觀的成績,當然也有可能是Eschenbach企圖開拓新風格的嘗試,因此刻意表現出不那麼厚重的味道,喜不喜歡就見仁見智了。最不協調的是進行到接近三分鐘的時候又突然腎上腺素分泌般地加速狂飆,突然的轉折接近Furtwangler的手法。而幾段比較激昂的變奏如第二、第五、第六變奏,Eschenbach又演奏得像其師Szell明快簡潔的風格,但是明晰度及爆發力又不足,比較像是古樂派的透明發聲特質。從中可以感受到Eschenbach有自己的藝術觀點企圖抒發,不過限於樂團水平及指揮的體會,音樂的完整性不夠,轉折銜接也稍嫌生硬,相當可惜。

        最後還是照舊附上整理的時間對照表,供樂友參考。這首布拉姆斯的曲子,聽過的次數實難以計數,可是卻絲毫不覺得膩煩。或許關鍵就在於布拉姆斯音樂的端整和深沉,不是針對感官的愉悅或浪漫風花雪月,而始終向著心靈訴說。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平實直率的舒曼


        在Volodos唱片解說中,提到他對舒曼森林情景之詮釋如同霍洛維茲,看起來霍洛維茲曾錄製此曲,不過仔細檢查SonyBMG的大全集卻沒有發現,不是大全集失收(畢竟所謂全集只是招徠顧客的廣告手法,實際上根本收不全,後續出的私藏錄音就自打嘴巴了),就是霍洛維茲還有未出土的錄音,也有可能霍洛維茲根本沒有留下此曲全曲錄音,限於資料和見聞有限,只得闕疑了。

        最後聽的是Jörg Demus(1928-)在舒曼鋼琴全集中的錄音。Demus著名的身分,是與Paul Badura-Skoda(1927-)、Friedrich Gulda(1930-2000)並稱為維也納三傑(這是鋼琴版的三傑,舊的維也納三傑是指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還擔任Fischer-Dieskau的稱職伴奏,紅花配綠葉,也相得益彰。從中可以感受到Demus雖為名家,但個人特質並不十分顯著。聆聽他的舒曼詮釋也會有同樣的感受。這是平實堅穩的舒曼形象,音色飽滿程度似Pires,但不如Pires細緻靈動,明亮沉穩的音色扎實鮮明,但觸鍵卻是偏於直率果決的,沒有太多情意的蘊釀和安排,也因此舒曼的音樂更為平實易懂。樂曲細部的照應不如其他鋼琴家細膩妥貼,是屬於骨架明朗,姿態爽颯的詮釋,部分樂句之轉折較為生硬不夠自然,也跟這種直率的詮釋有關,Volodos之歌唱性與之相比就更鮮明可貴了。由於舒曼鋼琴獨奏全集的錄音相當少,Demus成為接觸舒曼其他不知名作品的重要參考指標。舒曼幾首名作Demus之詮釋或許代表性不夠,不過其他冷門作品就更值得結下初體驗。像我就對這張唱片第十首的變奏曲,留下不錯的印象。Membran出版的此套錄音,前身是義大利小廠Nuova Era,沒有列出具體演奏時間,可見小廠的製作水平。最後列出此系列的時間整理,按照演奏時間長短排序樂友參考。

        以下聽的是Demus的版本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Sawallisch1989-1991年錄音


         德國指揮Sawallisch(1923-)或許被視為學究型的指揮家,和Haitink一樣,都是尊重原譜、力求準確而不帶有個人主觀精神的詮釋風格。

        和Dohnanyi相比,我覺得Sawallisch之詮釋更道地,更符合對德國指揮的期待視域。當然詮釋沒有高下之分,端賴聆聽者從怎樣的角度切入欣賞,不同的欣賞基準會有不同的喜好。Dohnanyi或許一直在美國發展,不知不覺間保有了美國指揮所具有的爽朗明晰的特色,但Dohnanyi個人的溫潤氣質卻也改變了這種特色的光譜幅度。相對而言,Sawallisch之詮釋更為洗練流暢,自然氣韻起伏迭宕,音樂乍聽起來是平淡無味過於平實,缺少爆發力和開張的氣勢,屬於淡雅型的風格。可是深入聆聽後,會感覺到Sawallisch讓音樂之間的細密連結更為水乳交融,內在的精神涵蘊不露。因此與同樣被視為客觀學究型的指揮Haitink相比,Haitink之詮釋層次更為清晰分明,RCO的合奏水準極高,更具有現代特色。Sawallisch指揮的LPO較缺乏這種鮮明的特質,傳統意味較強。不過Sawallisch在準確細膩的聲音表情中倒讓人感受到德國指揮學派所獨有的寬厚音響,卻是比Haitink更有餘味的詮釋。Sawallisch或許因為一般愛樂者對他的刻板印象而喪失知名度,不過其詮釋卻值得不媚俗的有心人好好體會。我覺得Sawallisch此版的詮釋介於Isserstedt、Walter、Haitink之間,有Isserstedt的厚重但不像Isserstedt那麼飽滿厚實,有Walter的溫潤氣質但更為淡雅,有Haitink尊重原譜的客觀性但精神感染力更深刻,從第四變奏即可感受此點。如果覺得Sawallisch都是平淡無味的詮釋,可以聽聽他指揮的第二與第六變奏,肯定會被其沉實(第二)又爽朗飛動(第六)的特質留下深刻的印象,聽了兩三次之後發現他的詮釋比Bernstein更讓我覺得耐聽。Sawallisch蒙受無味評價之原因,或許跟他平均分配樂曲的起伏動態而不刻意營造高潮激昂點有關,但是這種溫和雅潤的內在精神聽起來更為舒暢悅耳,在聽慣了眾多重口味個人色彩鮮明的詮釋之後,Sawallisch永遠是另一種平衡聽域的選擇。手邊還有Sawallisch在EMI不朽名盤-17中的詮釋,因唱片在南部,也無從比較是否是同一個錄音。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一次意外的體驗

        其實原本不打算寫入圍百傑並參加領獎典禮的事,不過在會場中有意料之外的瞬間感動,值得一談,我還是動筆留下吉光片羽。

        接到樂多的留言通知,和大多數網友一樣,都曾懷疑是不是詐騙,上網瀏覽後確定前兩屆活動煞有介事地舉辦,並且有新聞發布和活動照片,我才相信自己獲得這意料之外的肯定。在會場中聽到主持人廖慶學談到,共從三十多萬筆部落格中篩選出四百多篇文章,再由評審群作進一步的篩選,我還真的嚇了一跳。原來入圍就是莫大的肯定,雖然一直搞不懂所謂「部落格內容互動搜尋推薦平台」如何透過程式對部落格文字內容與使用者互動關係(評論、引用、連結)之自動分析,推測各部落格(部落客)之代表性關鍵字,並搭配概念空間相關技術,找出特定領域之部落客達人(見活動網頁http://ideas.org.tw/blogger100/activityintro.html)。這種「電腦選土豆」的方式怎樣進行篩選,又如何僥倖被電腦挑選出來,再由評審選出而入圍,都是讓我莫名其妙的過程,只能說,在原本平淡無奇甚或是有點烏雲罩頂的生活中,這真是意外的奇遇。我覺得自己能入圍完全是運氣,剛好第三屆擴大範圍增加文學藝術類,剛好我又在去年開始開版書寫,剛好發文的數量符合要求,如果早幾年,在部落格全盛時期舉行此活動,一些前輩達人肯定早已獲選。

        昨天上午八點半多到了會場,早鳥的部落客們違背網路族群慣有的生活作息,竟早早到了會場,超乎想像的熱絡,攜家帶眷的,攜伴參加的,大都是六、七年級生的面孔,蟄伏網路世界的部落客們,終於現身,曝光。頒獎典禮除了一些名人和評審到場,也終於看到傳說中的各領域十傑達人,看起來也像你我一樣,是不起眼的普通人,誰知道個個都經營出一片天。中場休息是美食饗宴的時間,蛋糕、冰淇淋、肉乾等美食試吃,填飽了早起的飢腸轆轆。我約略逛了一下,有節制地吃了幾樣東西。曾有廠商要我帶回一大包的試吃品,並在網頁中幫忙推廣,因為文章屬性不同,只得婉拒。相對於一些部落客大包小包滿載而歸,我只領了獎狀、幾張廣告傳單而已。喔,還有樂多贈送的環保提袋,紀念性十足。

        下半場安排各主辦單位推舉出來的部落客達人分享,宅女小紅分享成名心得、林錫銘老師分享攝影訣竅、牛仔分享Lomo相機的獨特視野、陳富中領隊分享上海旅遊、美食達人貓大爺分享台北美食。讓我感動的瞬間,發生在林老師的攝影分享,老師放了一段攝影與音樂的影片,紀錄明池雙簧管樂師與黑天鵝之間的情誼,悠揚的樂聲中,明池秀麗的雲霧又浮現眼前,驀地墜入去年與妻子及未出娘胎的翰翰,同遊明池的記憶。人與天鵝之間無言的對談與交流,足以感動喜愛音樂的細胞,再疊加上過往飄散的回憶,重新喚起漫步在明池步道之悠閒心緒,更比現場未曾親歷其地的人多了些親切感。當時我倆曾經坐在池畔好一段時間,看遊人三三兩兩,兒童餵食野鴨,情侶拍照,山間煙嵐陰晴變換不定,當下的心境是閒適自在的,可如今安在哉?也曾經走過樂師旁邊,看著天鵝傾聽著管樂聲而向樂師划滑接近,人與物之間的無言默契與無聲交流,讓明池秀麗的景緻,增添一份靈氣和人味。雖然只是短短幾秒鐘的介紹,卻讓我重回體驗深處,喚起感同身受的感動。我沒有周遊列國的豐碩經驗,旅行也侷限在國內,國外僅有一次蜜月旅行及一次隨同老師赴日本發表論文的體驗而已,難以端上檯面的旅遊經歷中,還是有某些行旅的特殊體驗凝聚在記憶間,隨著人生機緣的觸發煥然再生、如在目前。可能典禮的種種印象有天會褪色、淡化,但是感動瞬間的印記卻經久不變。也許多年後,我會浮現這感動瞬間而恍然回想起我曾經參加過這個讓人好奇且莫名其妙的活動(整體而言,活動和試吃招待都非常豐富,辦得不錯)。

        藉由這次的意外遭遇,我注意到各領域入圍的十傑都經營得有聲有色,文字也相當耐讀,深感網路世界藏龍臥虎者不少,雖然是天上掉下來的肯定,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許多之前不曾接觸過的部落格好文,對網友用心經營感到敬佩不已,這些都是不計成果默默耕耘的認真生命。實際上我的樂海連結中,有許多分享古典音樂的資深部落客之好文,也都值得一讀再讀,無論有沒有入圍,他們都是我心目中的傑出網誌。

小提琴音樂史的聲音


        這張唱片真是歷史錄音中的歷史錄音,不僅收錄的演奏名家多為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甚或是上一個世紀的提琴巨擘,甚至有幾軌收錄的聲音,存在超過了一個世紀。

        最近午後陣雨不定時地擾人清靜,聽音樂的同時在聽域的空間場中疊加上額外的聲響,不算詩意,詩意是一種罪過,想想多少人在外頭淋雨狂奔的落魄模樣,自己在安穩的室內讓音樂流瀉,充滿幸福的況味,加料的幸福,當然不能大聲張揚。即使大雨傾盆,簷角窗台滴答聲匯流成瀑,聆聽之耳依然可以輕易捕捉唱盤中的聲音。

        或許聽歷史錄音也是近似的感受。有許多人無法接受歷史錄音時而沙沙時而嘶嘶的環繞音響,更別說發燒友追求鉅細靡遺的細緻聲響,加料如此豐盛的歷史錄音自然難入法耳。不習慣老舊歷史錄音的人,不妨把歷史錄音中的沙沙聲當成雨滴點綴的聲音,有時小雨飄搖有時大雨滂沱,或許更容易過濾雜訊而把握音樂之存在。聆聽之耳能自然過濾沙沙聲而享受音樂者,也大有人在,歷史錄音蔚為一獨特的聆聽群體,也是不可否認的現象。當然所謂歷史錄音的橫跨時期相當長,也有音質相當優秀的錄音。不過這一張二十世紀初期的提琴錄音,考驗著聆聽之耳的極限。起心動念與此片結緣,或與閱讀不朽的小提琴家一書有關。唱片演奏時間只有四十幾分鐘,可是卻收錄了Joachim(1831-1907)、Sarasate(1844-1908)、Ysaye(1858-1931)、Elman(1891-1967)、Powell(1868-1920)等五位提琴家,包含匈牙利、西班牙、法比、俄國、美國學派的演奏名家,也略為兼顧到女性小提琴家。Joachim與作曲家布拉姆斯的情誼和意見不合,都記錄在布氏的傳記中。應該淹沒在歷史的提琴大師,卻可以聽到真實琴音的活現,真是獨特的體驗。Sarasate以作曲家身分知名,現在由本人詮釋自己的作品,更有說服力。Ysaye傳承發揚法比學派,其重要性自不待言。Elman可是海飛茲成名前最知名的俄國小提琴家,奧爾的得意門生,晚年依舊有輝煌的技巧。Powell的名琴傳給Marini,蔚為佳話。雖然錄音品質減損了這些名家的風采,但是Joachim古典深沉的演奏,和其徒孫Szigeti之面貌相互呼應。Sarasate甜美輝煌的技巧與Joachim恰成對比。Ysaye如歌的特質兼容技巧與情感之平衡,這些還是可撥開炒豆聲的阻礙而獲得的鮮明感受。比較特別的是Ysaye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提琴與鋼琴的版本,這是現在很少聽到的協奏曲演出形式,但在當時可能不算少見。還有Joachim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比曾經聽過的現代名家版本都更慢,更為端整深沉,張力十足。坦白說能聽到Joachim現聲,雖然是晚年的錄音,卻讓人無比感動。穿越一世紀的跫音,依舊迴盪在耳畔,現在此刻重新喚起過往的瞬間,即使已經消逝而輾轉壓縮在錄音乾癟的音場中,仍讓人珍惜,追懷不已。(感謝twblackadder兄慷慨贈圖,特此附註。2010.06.28)

        以下聽的是姚阿幸演奏巴哈無伴奏曲

  &nbsp以下聽的是姚阿幸演奏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親切如歌的舒曼


         俄國鋼琴家Volodos的這張維也納音樂協會現場實況錄音,恰巧收錄了舒曼森林情景,讓人聽到這位演奏聲譽水漲船高的鋼琴奇才之獨特詮釋。我曾經說過,會挑選舒曼森林情景演出的鋼琴家,都是別有會心的選擇,相對於舒曼其他技巧更繁複的大曲,或知名度更高的曲目如交響變奏曲或兒時情景,一些鋼琴家藉以揚名立萬都還來不及,焉能注意到這首曲意簡單的曲目。如果是全集收錄則另當別論。因此Volodos現場演出這首曲目,我略感意外,這不是首媚俗的曲子。聽完後唯一的心得,就是如果行有餘錢,不妨將演奏CD和DVD一同帶回家,我是限於預算才先買CD。甚至為了這首曲目而買這張唱片也值得,其他炫技類的曲目則可視為附加價值,另外值回票價的是安可曲巴哈「西西里舞曲」,和Volodos改編柴可夫斯基「風雨中的搖籃曲」(雖然我更喜歡巴哈)。

        一言以蔽之,Volodos此場演奏的詮釋,聽來最不像舒曼,和我之前聆聽過的幾位大師相比,Volodos完全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細致觸鍵。舒曼都不舒曼了,如何讓人感動?可是這是最具有舒伯特精神的舒曼,為了舒伯特或者為了舒伯特與舒曼的神奇合體,不能不聆聽Volodos。Volodos的觸鍵如絲絨般細緻妥貼,和Pires靈活爽朗的直率觸鍵相比,Volodos更為內斂細膩,使舒曼的音樂蒙上一層溫潤如夢幻般的光影流動,如歌似的囈語,像在森林中隨想隨行,時而低吟時而放聲高歌,自在悠然,沒有陰沉的角落讓人害怕,沒有過度響亮的獵歌打破寂靜,最自然的舒卷,最清新的流暢,不舒曼的舒曼,卻讓人驚豔。Volodos更讓人讚賞的,是絕佳的音色平衡和細緻的漸層,在我普通的器材和木耳聆聽下,猶能感受到音色之豐美清潤,在樂友們更高級的器材中,想必更為精采。知更鳥一曲之音色細膩層次豐富,與Kempff各擅勝場。雖然Kempff扎扎實實的鳥鳴聲更為道地,Volodos之琴音不像鳥鳴,反而呈現出波光瀲灩的迴盪感。別看Volodos魁梧的身材和高超的炫技才能,他可是最具有直入舒伯特音樂內裡樸實溫暖的直覺能力。這首舒曼的神經質和幽深心緒,幾乎被改造成溫潤吐納的自然之歌,森林親切得彷若後花園,像極了有磨坊少年與小溪的林野。假以時日,Volodos應可超越Kissin或Pogorelich,只要他能擺脫炫技演奏家的束縛,往更精深的音樂內涵挖掘錘鍊,並讓其天賦的清新氣質自然歌詠,我們就可以期待大師的誕生。另外,唱片公司常常用「霍洛維茲再世」的魔咒冠在Volodos的宣傳上,可是我認為Volodos的獨特清新氣質是霍洛維茲魔性快意所不及的天賦靈性,類似的比附太過短視,太過勢利。

        以下聽的是Volodos演奏森林情景之預言鳥


        以下聽的是Volodos演奏森林情景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靈巧雅潤的舒曼


        葡萄牙鋼琴家Maria João Pires(1944- )的鋼琴演奏,自己接觸不多,這算是第一張深入體會Pires詮釋特質的唱片。之前也聽過Pires的其他曲目,不像這次深入比較之後,有更豐碩的體驗。

        Pires詮釋的舒曼森林情景,有著細膩溫潤的觸鍵,伴隨著靈活生動的氣息,在這系列舒曼體驗中的女性鋼琴家,Pires最接近Haskil的抒情詩意。Kempff的深沉端整,是對樂曲最深刻的描摩,在精神堂廡和人性溫暖上無人能出其右。舒曼音樂適不適合這種理性精神的人性擴充,還有討論的空間。Pires的此曲詮釋,則以靈巧活潑的觸鍵,讓舒曼音樂的幽深沉靜感聽來更為平易近人。進入森林的步伐特別輕快悠閒,似乎預示了一段愉快的林間漫步。第二曲有著最為活潑昂揚的氣息,像愉快的舞蹈。孤獨之花淡雅宜人,隨風搖曳,詛咒之地在沉靜中也明朗不少。最讓人驚奇的是第五首,在Pires的指下綻放著自由不羈的姿態,是聽過的詮釋中印象最快的。旅館的舒暢明亮。知更鳥鳴啼之音色也特別豐潤飽滿,餘音悠然。獵歌生動活潑,昂揚歡暢。離開森林時並沒有特別愁悵不捨,而是帶著豐碩的感動信步走出。聆聽Pires的詮釋,特別有種明朗生動的感受,像是對森林的一切充滿好奇賞玩的讚嘆心情,溫潤的感情接近莫札特音樂的單純,細緻的觸鍵有著和Haskil近似的抒情細膩感,整體的情感色澤是明朗健康的,呈現出溫潤明暢的風格。

        以下聽的是皮耶絲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