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Horowitz自在圓熟之舒曼


        舒曼鋼琴曲為舒曼早期天才洋溢的浪漫精神之代表,從中可以瞥見一顆自由不受拘束之靈魂最深處的神思展現。舒曼的鋼琴曲都是片段樂思之凝聚,每一小片段就像依自身力量而凝聚之宇宙,自有其小而美的想像世界可以馳騁。聆聽舒曼的作品,每每為其奔放熱烈的浪漫情思和晦澀難解的內心世界而迷惘,他的音樂不像舒伯特清新歌詠般容易接受,也不像布拉姆斯室內樂風格式地內斂私密。在舒曼的鋼琴曲中最後歡迎且最平易近人的就是「兒時情景」,其次是「克萊斯勒魂」。霍洛維茲晚年在DG錄製的舒曼,引領我進入舒曼晦澀難解的鋼琴世界,有了更平實穩健的步伐。

        1987年八十幾歲鋼琴家現場演出的「兒時情景」,是純真提煉後的一種自在發抒,帶有格外清澈的觀照,彷若歷經世事紛擾終究澄澱自省,返老還童般重新進入自在悠遊的童趣世界。音色凝鍊堅實,收放自如又別出一格,是屬於霍洛維茲特有的圓融美感。這位早年吒叱樂壇的超技奇才,誰知晚年的千錘百鍊竟會提煉出如此精純優美的音色和自在揮灑的意態,一音一色無不充滿耐人尋味之細緻變化,既能娓娓低吟也能放逸奔馳,在已非完美的技巧之中寓含完美的溫暖人性,讓這些不起眼之小曲煥發出璀璨之色澤,讓人感動。而1985年錄製的「克萊斯勒魂」,更是直指作曲家浪漫精神之演奏。但這不是縱逸無節制之浪漫,而是收放自如的深刻詮釋。霍洛維茲可以隨樂曲之狂放激情而縱逸奔馳,也可以隨樂曲之呢喃低語而淺唱緩訴,藉由精純凝煉之音色變化賦予此曲更細緻動人的美感。當然受限於晚年的體力和技巧退化,我們自難以用嚴苛的技巧標準強求炫目張力之演奏,但霍洛維茲自有其解決之道,讓聽者深深受其吸引而不覺得技巧有何疏失。晚年優遊自在的霍洛維茲,更讓我心醉神迷。

        舒曼之作品在浪漫作曲家中,以富含文學性的多義和象徵暗示著稱,因此灌注在舒曼作品中的精神始終與德國浪漫主義狂飆運動相表裏,舒曼熱愛拜倫、歌德、席勒的文學作品,要進入舒曼的世界,最好也要有閱讀文學作品穿梭於感情意象與象徵想像之間的體驗。但再怎麼象徵暗示而造成難懂的阻隔,只要多次聆聽,細細品味,不知不覺間也可以進入舒曼凝激情於片段、縮天地於一瞬的浪漫想像世界。

        以下聽的是霍洛維茲現場演奏兒時情景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毫芒間現世界


        近期臨書專力於小字,既辛苦又收效不大的死功夫,卻還是要沉穩以對,箇中甘苦,冷暖自知。

        早就體認到自己所有的字體中,只有小字最不能看。原先以為只要中大楷可以純熟收發如意,小字也可有個型貌可以交代。但仔細學習小字後才發現一切還是要從頭練起,大字有大字的運筆筆法,小字也有屬於毫芒之間的伸展變化,絲毫馬虎不得。沒有練過小字,驟然書寫只會如初學書法一般歪斜發抖,根本達不到大字功力的幾成。為了改善此弱點,我痛下苦工,開始懸腕書寫小字,而且用的是平常練習寫大字的長鋒羊毫筆。說實在,又懸腕又羊毫,實在是找自己麻煩,但我深知安逸型的鍛鍊方式收效不大,一旦稍微曠廢幾天就打回原形,彷彿不曾練過。不如趁暑假打好從零到一的基礎,日後齊頭並進也不枉所學。剛開始寫不到幾個字手就痠了,還好我平常搭配畫線條的死功夫,還能堅持下去。漸漸地就慢慢習慣這樣的懸腕姿勢,手也比較不痠。不過身體習慣是一回事,運勁至毫毛筆端而能有輕重之別又是一回事,最後寫出來的字勁挺有力又是一回事。長鋒羊毫也讓我吃足了苦頭。還好該筆分岔不嚴重,雖難以鉅細靡遺地呈現線條輕重提按之分別,但我已逐漸習慣這樣的小字書寫之身體感。

        我選擇練習的字帖是唐代書法名家陸柬之書寫陸氏先祖晉朝陸機著名文學理論作品「文賦」。陸柬之深得虞世南真傳,又上溯六朝書風,兼容晉人風韻和唐人溫潤之風神,秀雅中寓含雄勁之筆力,一絲不苟。整體看來流暢自然,秀逸超群。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深受此帖書風影響,不過趙書略微版滯,將陸書中細膩的映帶筆法變化坐實成更簡易的筆法,更便於學習,但韻致就稍遜一籌。此帖是唐代法書中難得的帖本真跡,和智永流麗姿媚的千字文行書相比,陸柬之之作更蘊含勁力,這是我捨智永而取陸柬之之原因。臨摹幾次後便深深感受到此種看似平實簡單的溫潤秀雅風格,卻比王鐸純以姿態取勝之風格難學,學王書者只要掌握其映帶連綿之氣勢便能得其彷彿,而陸柬之此種風神卻需藉由一絲不苟之筆法和間架以及頓挫呼應間得其遒勁圓潤之格調,過於乖張表現便失卻其平實內蘊之神采;而過於版滯或規矩也會喪失韻致,取捨之間極難掌握。而且小字之筆畫必須在微毫之間見其提按深淺之變化,更是一大考驗。原則上我以稍微大於陸書之字體進行小字練習,但也會抽出部分文句以條幅三行練習放大,交錯進行,由小至大體會此字帖之風神韻味。書法之進步與否唯己自知,畢竟在練習小字上自己邁出第一步(話說在臨書之初也曾以小字練過蘇軾的赤壁賦,深有所得,不過淺嚐輒止)。之後的路途只要持之以恆必能克服小字難見人之弱點。一沙一世界,從小字練起方明白古人書法之成就絕非今人妄以創新為標準即可輕易超過,古人三四十載學書,宋以前大都以小字為主,其毫芒之間的堅實勁力難以小覷。現代人專以大字為表現之載體,容易忽略前人方寸細微之間透顯其神髓之成就,而不僅止於通篇之風神形貌。但書法本來就是反芻時間的藝術,若無長期不懈的苦工為根基,一味求表現求創新不過是淺薄之藝術家而已,但藝術家不見得是書法家,反之卻可成立。何以見得?現代之藝術家重表現之觀念乃得自於西方浪漫主義以來個人主義精神,輔以當代以造型形式為表現重心之觀念,書法藝術遂以線條形式之表現力為審美要求。但古人無此觀念,古人之字乃個人長期寫字活動中所透顯之韻致風神,不假外求,長期浸潤而形成,其佳者自可依據當代藝術之觀念賦予藝術家之稱號,故優良之書法家即藝術家。但當代重表現之藝術潮流往往忽略個人藝境修養所透顯之個人特質,而專以外在形式技巧為表現形貌批評標準,排擠了富有韻致而線條無表現特質之書風,於是所謂名家面貌雷同,意趣寡淺,實欠缺傳統書法家之涵養神韻,蓋得名容易,得個人不同流俗之神采、耐咀嚼之意趣韻味實難。甚或侈稱藝術跨界,雜交不同媒介以求表現,皆落於下乘。實則書法無他,平平實實寫字,平平實實涵養吸納不同生活體驗,自可感受有諸己形諸外之藝術境界。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Karajan之慢板美聲


        指揮大師卡拉揚(Karajan 1908-1989)的名號只怕連不聽古典音樂的人都聽過,在我接觸古典音樂之初,凡是談到偉大指揮家和重要的版本比較訊息,都不容忽略卡拉揚的名字。尤其柏林愛樂加卡拉揚的黃金組合,讓這位指揮帝王在一般愛樂者的心中宛如神一樣統治著古典音樂世界的版圖。說實在,對於剛踏入這個世界的新手來說,購買卡拉揚的唱片就像拜碼頭一樣是必經的路途。這又歸功於卡拉揚妥善處理媒體宣傳的手腕以及唱片公司製造話題的能力,以及卡拉揚帶領柏林愛樂三十多年所錘鍊的完美音色,深植愛樂者心中,讓卡拉揚的唱片成為所有唱片公司的搖錢樹。2008年為卡拉揚百歲冥誕,各大唱片公司紛紛推出重量級套裝紀念專輯,動輒七八十張的專輯,已讓人嘆為觀止。日本DG又發行240張的大全集,十萬左右的身價,也該列入世界記錄了。還好我始終不是卡拉揚的死忠樂迷,荷包可以在一波波搶錢的發行中倖免於難。

        這十幾年的聆樂之旅中,卻也陸陸續續買了不少卡拉揚的錄音,不過這幾年數量已相當少了,雖然更便宜的重複發行或罕見音源之唱片充斥於唱片行,我還是不為所動。我寧願探索未知的指揮領域而不再耗費心力追逐一個被塑造出來的傳奇。不過此張唱片倒是認識卡拉揚指揮藝術的絕佳踏板,也是見識柏林愛樂美聲傳奇之代表。尤其音樂中的慢板樂章,悠揚舒緩又旋律優美,很容易被音樂吸引。雖說這樣的片斷選集已不符合我目前購買唱片的需求,但在當初卻是相當實惠的選擇。(現在市面上又有更經濟的雙CD版本,讓當初購買的我變成了凱子)。從此張唱片可以感受到卡拉揚駕馭樂團的實力,而柏林愛樂整齊劃一的樂團演奏以及層次分明的表現,細膩如綢緞的弦樂、甜美悠揚的木管和透過錄音捕捉的開闊音場,都賦予這些慢板樂章更浪漫抒情的特質,美聲傳奇實在實至名歸。當初也是聆聽此張唱片而對馬勒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深沉耽溺之美留下深刻印象。據說在這幾張慢板樂章中隱含著卡拉揚透過瑜珈所體悟到的「脈搏理論」,抓到樂曲的正確速度便能讓愛樂者感受到無法抗拒的快感。是不是有這麼玄,就讓有心者自行嘗試了。

        以下聽的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演出Albinoni's Adagio in G minor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Handel歡愉暢快之華麗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說:「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雖說評論重心以詩歌為主,但這卻也點出藝術上不同表現內容對接受者的感染強弱之差別。藝術作品傳達出悲傷的情緒只要言之有物,發自真誠,往往容易感動接受者,也容易被視之為雋永意味深長之作,這是因為這些蘊含悲感之作更容易讓接受者超越單純的快感層面而進入美感層次,獲得心靈感動。但是發抒愉悅快樂之作,往往容易讓接受者產生純粹表層的快感,不容易進入心靈底層昇華為美感而獲得深刻的感動體驗,是以悲劇之作或無言之結局容易讓人思考失命之無常或命運之無情,喜劇之作往往在結束後即被人忘卻。

        似乎音樂也是如此,我們很容易深受抒情富感染的旋律吸引而低迴感動,卻對歡暢愉悅之作無深刻印象。還好巴洛克作曲家韓德爾(Handel 1685-1759)擅長寫作宮廷華麗愉悅之管弦樂,卻能超出淺層的享樂氛圍,而開創出熱鬧歡欣、振奮人心的愉悅之境,讓人感到飛揚跳脫,意氣縱橫而充滿難以言喻的愉悅美感。水上音樂組曲和皇家煙火之作,都是應節慶享樂之需求而完成的宮廷音樂。但韓德爾卻讓這些作品超出頌揚君王好大喜功之淺層表現,而賦予跨越時代的歡心鼓舞萬民同樂的美感層次。我尤其喜歡皇家煙火音樂,這六首樂曲渾然一體,相對於水上音樂長篇舒卷的篇幅而言,二十分鐘左右的皇家煙火可謂要言不煩,鼓聲管樂和弦樂一起飛揚,呈現出既華麗又充滿動感的歡快場景,讓人忍不住隨音樂擺動(尤其第四首特別讓人感到逸興遄飛,氣勢奔進莫可阻遏,而序曲中之快版,也充滿此一精神),節奏之變化應接不暇,音樂間的層次也在指揮平諾克的棒下變得鮮活清晰。樂曲間動感的節奏驅動和悠揚的弦樂交替,快慢張弛呼應有序,巴洛克音樂之神髓中的平易、簡單、華麗、繁複等特質由此曲可見一班。平諾克此版早有定評,這張雙CD收錄的演奏,除兩首組曲外又包含雙協奏曲、豎琴協奏曲、大協奏曲,對於非韓德爾粉絲的我來說,這樣的收錄已讓我暫時不需要再花費購買韓德爾其他的管絃樂曲。

        以下聽的是Pinnock指揮韓德爾皇家煙火第四到六曲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D946


        德國鋼琴家肯普夫是我接觸古典音樂早期最欣賞的鋼琴家,最早聽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的演奏就是肯普夫第二次錄音版本(1950s)。從其演奏中深刻體會到何謂人性的演奏。直至現在我對鋼琴演奏家的視野與之前相比有很大的拓展,但肯普夫的演奏仍然是我不定時回顧重溫的感動來源。雖然愛樂者或樂評對其演奏技巧多有批評,但技巧上的瑕疵或失誤仍無法抹煞肯普夫透過音樂所傳達的人性溫暖的洞察。這是當代以精準技巧為演奏訓練的追求目標而逐漸喪失的特質。

        此張舒伯特鋼琴曲選集的錄音發行於1996年10月,即使最近畫廊系列特價促銷,但我仍十分珍惜此張唱片陪伴我的十載歲月。肯普夫指下的舒伯特,既溫暖誠懇又從容適意,往往能挖掘其他演奏家所忽略的舒伯特內在的意涵。情韻緜邈又意味深長,需要細細品味方能發現淡雅中含藏的深切情思,即使是簡簡單單的旋律,也能讓人感動萬分。而肯普夫指尖所流洩的音色,乍聽起來是樸實無華的,但卻如墨分五色般漾出璀璨多彩的色澤,音色之豐富變化反而讓人應接不暇,和法國學派以音色作表情之鮮明特質不同,肯普夫琴音下的音色變化,始終服膺於樂曲本身的音樂需求,恰到好處不喧賓奪主,更能襯托出樂曲內在的色調變化,而不讓人覺得突兀。

        正是透過此張唱片,我深入認識舒伯特鋼琴曲中最讓我感動的樂章:三首鋼琴小曲D946的第二首。即使聽完舒伯特所有的鋼琴曲,我還是承認此首曲子最讓我感動。而肯普夫的詮釋,是我曾經比較過的版本中最富情味和意蘊的演奏。其他的版本不是太快就是過慢,不是輕輕帶過就是斧鑿過深,唯有肯普夫的詮釋恰到好處。此曲的樂曲結構約可分為ABACDCA,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旋律即是C,第一次出現約在五分二十幾秒左右(以此詮釋為標準)。A段的音樂仍是我們所熟悉舒伯特輕輕詠歌自在吟唱的面貌,但帶有沉思的特質,速度較為沉穩緩慢,兩分鐘左右進入B段後,音樂激烈情緒濃烈,彷彿不得不傾瀉發抒所有的鬱悶。A、B段的對比相當強烈,再次進入A段後回到熟悉的吟唱詠歌的聲音,情緒也隨之平復。但C段的音樂,卻是AB兩種音樂情緒的綜合,雖然整體上更為內斂深沉,包含了澄澈如水的聲音和濃烈如酒的潛在騷動,尤其明亮高音的詠歌起伏,幽幽唱出惆悵的歌曲,讓人心醉神迷,心旌搖曳難以自主。D段短暫地激動而平復,再次進入C這讓人懷念的聲音,湧現的是對美好事物失落的惆悵以及思念。中段CDC的音樂持續約三分鐘,卻是最讓我牽繫掛念的,每每讓我在深夜獨自黯然心傷。這首曲子在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中的知名度無法與D960相比,但僅就此三分鐘的音樂,就讓我窺見舒伯特內心深處最脆弱最人性的一面。

        手邊此樂章十幾個版本,曾經稍微比較過,還是肯普夫的詮釋最讓我感動。這是1969年的錄音,我還有肯普夫1969BBC現場錄音和1971年的錄音,這些錄音目前不在身旁無從比較細節差異,但這張唱片所收錄的演奏是我最早感動於此曲的錄音,也因此我才展開蒐集此曲演奏版本的旅程,此唱片對我始終有特殊的意義。

        以下聽的是舒伯特D946 No.2,由Brendel演出

   以下聽的是舒伯特D946 No.2,由Sokolov演出

   以下聽的是舒伯特D946 全曲,由Kempff演出,第二首自7:21開始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迴盪雲端之真純女聲


        阿雷格里(Allegri 1582-1652)此首「求主垂憐」曲(Miserere)是此張唱片的賣點,當初也是衝著此版本三星戴花的評價而購入。在我有限的宗教音樂曲目中,這首曲子總能給予我超凡脫俗的情感洗滌。據說這首曲子是莫札特現場聆聽演出後憑著過人的記憶力記下完整九個聲部,後人才得以聽到這首珍貴的曲目。傳說總是美麗的,而虔敬悠揚的樂聲也在這美麗的傳說上鍍印一層光芒,試想,如果不是天才洋溢的莫札特而換成其他不知名的人物,恐怕就讓此美麗失色不少。

        這是超脫凡俗的聲響,迴盪在教堂的音場已經蘊含了開闊豐盈之空間感,緩慢帶玄思的低吟和不同聲部間的疊影交錯,更烘托出純粹的信仰力量。簡單平實卻深切動人,情韻悠然,彷彿咀嚼著詠歌之文辭也咀嚼著聖澤之光芒。真誠自然的天籟之音,尤其一分四十幾秒左右的女聲拔起高揚,飄盪在雲端,像天使飛翔的羽翼,鮮潔純真,一閃而逝,卻深深烙印於腦海。在那瞬間,彷彿所有的塵俗瑣事和煩惱盡皆湮滅消失。這飄響雲端之美聲,不時穿插浮現於樂團合聲之上,提醒我們凡軀俗骨,洗滌塵俗煩惱朝向更深遠超俗之境的可能。對於不信奉宗教的我來說,這種純真虔敬的宗教體驗,即使轉換成音樂語彙與聲響結構,還是有豐盈的美感讓人沉浸感染,讓人體會宗教上求真之信仰皈依有時也與美感體驗中美之極致感動有互通之處。尤其透過音樂,透過真實的聲響和寓含象徵意涵的音樂形式,擺落具體的教義儀式和繁瑣的文字說解,得到直指人心深處的感人力量。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相對簡單的聲響特質卻蘊含豐富直接的感人精神,大樂必易,每感必得,不需要懷抱信仰與犧牲之熱忱,也能感染此類音樂之非凡美感,不需要明瞭歌詞之實指內容也能透過聲音本身獲得感染。只要放開胸懷,任聆聽之耳自由徜徉,也會發現一方淨土可供採擷。

        以下聽的是Allegri 之 Miserere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巴洛克小提琴泣血之音


        小提琴家葛羅米歐此張巴洛克小提琴奏鳴曲集,是我蒐集此系列葛羅米歐錄音中最讓我驚艷的一張唱片。在此之前,我相當喜歡小提琴小曲集的錄音,尤其葛羅米歐在Philips巧裝2CDDUO系列的錄音,是引領我一窺小提琴小曲珠玉美聲之完美代表,讓我把小提琴小曲視為音樂花園中隨處可見的燦爛花朵,不需辛勤灌溉即可坐享一片豐盈妝點的美景。除此之外我也喜歡聆聽貝多芬和莫札特以及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鳴曲集,感受從古典時代至浪漫時代的小提琴詠歌之優美樂章。但聆聽音樂並不能純粹用直覺領會,得之太易的音樂花園可能失去了音樂探險所應經歷的辛勤追尋和匯測地圖之辛苦,換言之,未知的領域需要勇氣與嘗試來探勘。此張巴洛克小提琴奏鳴曲的曲目,正是我探勘小提琴曲目中最讓我感動的曲目。

        聽慣了小提琴小曲簡單的結構與優美的旋律,突然接觸到這些長度更長、音樂變化更繁複的曲目,一開始必定會水土不服。此時唯一的秘方就是不定時重複聆聽,在不破壞胃口的前提下仔細品嚐這些樂曲。突然間,音樂的某些旋律行進引起聆聽之耳的注意,尤其是每首樂曲的開始,無論是塔替尼「魔鬼的顫音」第一樂章慢板抒情的樂段,或柯賴里「佛利亞舞曲」的變奏主題,還是維大力「夏康舞曲」一開始抒情深情的樂段,開始在腦海扎根,這代表聆聽之耳已經做好準備,剩下的就是專注地隨著音樂的起伏變化領略音樂旋律的行進與感情濃度的張弛,不知不覺間一首樂曲已然聽完。而總有某些段落,某些特別吸引或契合自我感情之起伏的音樂旋律,在這樣的聆聽過程中躍現而逗引著感情,於是再次從開始溫習這樣的感情歷程,多次的聆聽活動讓直覺的聆聽逐漸變為品嚐式的聽覺體驗,某些無法在第一時間吸引感情注意的音樂轉折銜接突然變得親切明晰,音樂的行進演變也漸漸在掌握之中,一首陌生的曲子開始與自我的感情世界結下不解之緣。

        從陌生到親切,每一首烙印在心靈的音樂幾乎都以此種方式慢慢地攻佔我心靈世界的不同角落。當然如果是更悠揚自然的樂聲,這種接受的轉化時間會縮短不少。因此此張唱片中的四首小提琴奏鳴曲,在我反覆聆聽後成為我最喜歡的巴洛克小提琴曲,相對於巴哈無伴奏曲較為純淨而提煉的情感,這裡的「佛利亞舞曲」和「夏康舞曲」,毋寧就多了些世俗浪漫的激情因子。此兩首曲子有不同的美感深度,「佛利亞舞曲」近乎淺訴低吟又熱烈詠歌近乎泣血之音樂,讓人隨音樂起舞而感受到直截激烈的感情湧動。而「夏康舞曲」相比就更內斂而深入,既孤絕又深邃,探勘人心靈底層最脆弱也最無助之地帶,是語言也到達不了的寂寞荒原。葛羅米歐既飽滿豐潤又清亮華美的優雅音色,和直截不假修飾的表現,完美地呈現出這些樂曲悠揚細膩之情緒轉折。而「夏康舞曲」也成為我最喜愛的一首巴洛克提琴曲。是直指人心深處深沉感情之樂章,日漸累積的版本也有八種左右,Grumiaux此版是最早讓我領略此曲魅力之演奏,值得記上一筆。

         以下聽的是Grumiaux 演奏Vitali, Chaco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