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Mendelssohn String Quartets--3




        Mendelssohn的弦樂四重奏之旅,到了最終站,乍看之下,Mendelssohn有名且有特色的四重奏,應該聽得差不多了。第一章專輯以第六號為重心,第二張專輯則由第二號出線,出乎意料之外地擄獲我的聆聽之耳。第三輯除了未列入編號的作品0降E大調四重奏是Mendelssohn1823年早期少作,充分表現出向前輩作曲家海頓、莫札特、巴哈學習的特色之外,作品81之2的Scherzo也迴盪著早期清淡輕快的風格。在聆聽的精彩度及印象上都不如前兩輯般充實、平衡。

        可是這張專輯還是有幾次聆聽後深深喜愛的樂章,雖然不如第二、六號般濃重、悲情般地深刻動人,卻依然有Mendelssohn纖細動人的靈妙魅力,真能表現Mendelssohn精緻、優美、言情貼切的抒情特質。第三號四重奏作品44之1,就是讓我不由自主喜愛上的樂曲。這是作品44三首四重奏中最晚完成的,讀過解說才知道,要不然還以為比第五號四重奏還早完成。讓我縈懷難忘的,就是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在爽朗明晰的第一主題後,彷彿迎來一抹烏雲,陷入某種瑟縮、小心翼翼的情境,但情緒上還是流動的,只不過色澤、氛圍都變了,從一開始的明朗高歌,變成緊縮著喉嚨壓低著聲帶吟誦。這種轉折十分迷人,而且音樂的情感不是刻意壓抑或盡情傾洩的,而是淡雅自然,有種莫名的飄渺感和淡淡情思,難以指實,一閃而逝,卻在奏鳴曲樂章中不時探頭,逗引著聆聽之耳的迷惘之情。這是我與Mendelssohn音樂偶然無意間得之的共鳴。第二樂章是溫和平緩的小步舞曲,無法翩翩起舞的抒情美感,也彌漫著朦朧、難解的氛圍,尤其是B段的音樂,映照出Mendelssohn迷離的內心世界,在樂章結束前一閃而過,留下空靈的空白。第三樂章的慢板音樂在虛空中浮現,更是優美迷人,比第二樂章B段之美猶有過之。流動的、恍惚的情感更為具體凝聚,伸手可觸,依然是輕輕的喟嘆和捉摸不定的迷惘,讓人不由自主地陷溺,搆不到浮木,尤其樂章結束前延伸出的一句,化入虛空中,更是神來之筆。第四樂章以輕快的快板和燦爛的色澤銜接回此四重奏一開始爽朗、明淨的自然風格,彷彿陽光重新露臉,先前的陰霾只是過往雲煙般飄渺不實。當然,也可循舊蹤折返,再次迷離惘惘一番。

        第三號四重奏外,作品81之1的Tema con variazioni,是Mendelssohn過世前嘗試譜寫一首新四重奏的斷片樂章,以變奏曲寫成。這也是值得細聽的樂曲。沉靜的語態彷彿激不起任何漣漪,卻隱藏不了底層深深擾動的深邃陰影,卻以枯淡、淡漠之面貌呈現。當真正的激憤於最後幾分鐘爆發、耽溺,又突然收歛內縮,再次歸返一開始的主題。前後對照,自有難以消解的低迴心事,無言盈滿。


以下聽的是Mendelssohn 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 44第一樂章

以下聽的是Mendelssohn 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 44第三樂章

以下聽的是Mendelssohn 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 81-1 Tema con variazioni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D959--Lifschitz 1996




        俄國鋼琴學派新秀Lifschitz(1976- )的舒伯特D959,和先前聽的Schiff判若兩人,彷彿是兩個不同作曲家譜寫的作品。

        除了第三樂章之外,Lifschitz的速度都偏慢,第一、二樂章是目前所有版本最慢的,已經慢到一種極致,一種考驗樂曲結構是否會渙散、考驗聽者是否會按耐不住的慢。第四樂章比目前最慢的Brendel稍快一些,名列第二慢。第三樂章雖然在速度上與Schiff版差異不大,但Lifschitz對快速音群扎實的掌控,比起Schiff稍為拘謹的靈動感,更有一股奔放縱逸的自然氣勢。第四樂章雖然偏慢,但其速度依然可以彰顯舒伯特音樂歌唱性與明燦色澤兼容的風格,而有了自在寬綽的餘裕。相對於第一、二樂章的慢,正見其紋理清晰、優游從容的意態,但也隱藏了強烈的音量對比和可匯聚積累的爆發力量。因此,聽來比Schiff版更為氣勢開闊、意態灑脫。同樣也比先前聽過的三位女性鋼琴家的演奏更為豪宕清爽,但依然維持某些古典的、透澈的觸鍵特質。而與真正開闔奔放的陽剛演奏仍然有所不同。

        關於Lifschitz此版的音色、意境、詮釋手法以及錄音特色,樂友 A博的夏康路線 已有專文分享,值得參考。我比較注意的是Lifschitz對於一、二樂章與三、四樂章之間挖掘對照的不同視野。第三、四樂章的詮釋再怎麼獨特,或過於強化對比和陰暗氛圍的塑造,依然比不上第一、二樂章獨特的慢所隱藏的對音樂重新改造、形塑的嶄新體驗。先前聽Schiff的版本之時,已覺得Schiff的第一樂章有種澀感,是拖泥帶水的不暢快、刻意按捺的感受。可是跟Lifschitz第一樂章的慢相比,反而可以接受了。Lifschitz將舒伯特的樂句延展搥打,讓人注意到音符止歇中間的留白、無聲的時刻。在那樣的時刻中,有種刻意壓抑的停頓,違背了預期的聽覺習慣,而讓音樂進入一種冥想式的、獨白式的綿延空間。這是極具個人特色的挖掘與改造、重塑,讓舒伯特原先親切可人的暢快發抒,伴隨著抑鬱感的傾瀉,變成了像雕像般的凝重、舒緩吐露,彷彿經歷風霜的老者,有著滿腹的心事。然而Lifschitz透澈清亮的琴音,讓這種晦暗灰色的氛圍不致於流入孤寂的、空靈的枯淡境界。他依然維持著音樂的自然流動,樂句的處理在綿長的線條中,依然具有訴說口吻的完整性,而不致於焦點渙散而碎裂成不成片段的七寶樓臺。如果是第一次聆聽D959的聽者,會因為Lifschitz此樂章的處理而覺得沉悶、無味。可是反覆聽了此首樂曲數十次以上的我,發現Lifschitz對於細部的肌理和層次照應得十分清晰,又保有一種自然傾吐的口吻,慢中有序、有味、有條理、有思考。

        第二樂章的慢,也是透過A段音樂的延展鋪陳,用更清淡不動情的筆法讓音符自然飄浮著,串聯出沉思漫遊的低迴情境。而A、B段間的對比則更好地展現了Lifschitz強弱音的處理能力。極弱極細的聲響迴盪,被錄音自然地捕捉著,而極強跡近爆裂之音的層層堆疊、動態展現,也直接撞擊聽者的耳膜,這即是屬於俄國鋼琴學派驚人的觸鍵控制能力。Lifschitz的詮釋,有其獨特的觀照視野和驚人技巧,對於舒伯特音樂的延展處理,讓人想到老大師Richter的舒伯特詮釋,雖然Lifschitz在音色上的層次不夠豐富,感人的力量也不夠深沉,但其對音樂的思考、鋪陳自有其個人氣質的展現。上次錯過了他一連幾場的巴哈獨奏會,不無感到遺憾之處,下一次更願意親臨現場,支持他的演奏。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D959--Schiff 1989




        Schiff演奏的舒伯特音樂,有其自成一格的觸鍵風貌,搭配他純淨自然的氣質,讓舒伯特回歸一個簡淨單純的心靈世界。

        首先讓我注意到Schiff對這首樂曲的詮釋,獨特之處在於其琴音清、薄、透、脆的聲響質地,以及自成一格的斷句織體,烘托出一種精緻小巧的音樂風格。情感因而蒸餾簡化,還原到自然純淨的自在歌詠。內在的陰暗面和矛盾衝突的張力對比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音符本身的錚錝發聲,響亮銀脆和通透明澈的聲響交織不絕,低音聲部溫厚而不渾厚,高音聲部清亮而不飽滿,和Haebler珠圓玉潤的飽滿琴音,依然有其質地上的區別。而Schiff的演奏,也自有其高低起伏的對比塑造,和Piazzini自然清暢轉折無痕的流動感又有不同。Schiff突顯舒伯特此曲的張力對比,主要是透過大小聲的落差而製造出聽感上的突兀感,但主要的聲響特質,還是細膩地呈現出舒伯特如歌的一面。尤其在他靈動輕巧的音符舞動之下,清亮脆吟之美,讓人耳不暇接。這樣的舒伯特少了人間憂愁的孤寂感,多了自足愉悅的自適之情。如果與女性鋼琴家相比,Schiff之演奏多了些剛強堅毅的果敢,在觸鍵上更為直率明晰。但是與男性鋼琴家相比,他的演奏在表現幅度上又是節制、收斂的,論氣勢和奔放性都遠遠不如,而屬於古典式的、精緻吐納的表現。

        在速度上,除了第一樂章是目前各版中最慢的,第二樂章是目前各版中稍快的,其餘樂章則大都屬於中庸不快不慢的速度。也因此第一樂章聽來有種不夠直率、不夠流暢的澀感,略有吞吐不露的感受,像刻意按捺而歌,若有所思的表情,第四樂章也有類似的處理。第二樂章沒有耽溺也不刻意在情感上著墨,因而聽來顯得清爽平淡。第三樂章跳動飛舞的樂音正好發揮Schiff清暢銀亮音色的長處,第四樂章則有著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大小聲之對比,在歌詠行進的速度中激起燦爛的浪花。Schiff的詮釋是客觀冷靜、不涉入太多情感的加油添醋,自有其古典均衡的美感可以採擷,在眾多大氣淋漓有意言之的舒伯特詮釋群中,這份小巧簡易的精緻演奏,也是不同的選擇。

   以下聽的是席夫演奏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 959第三樂章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初識Jean Cras




        這張法國作曲家Jean Cras(1879-1932)的室內樂唱片,以大提琴奏鳴曲和一首大提琴與鋼琴的緩板為主,搭配一首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卻是我初識Jean Cras最受觸動的一張專輯。在樂友癡漢兄的介紹下我買了兩張Jean Cras的錄音,此張之外是一張鋼琴曲集。原先癡漢兄極力推薦的鋼琴曲,我只聽了一次,還不曾仔細領略其與德布西、拉威爾等法國主流作曲家的音樂有何不同之處,但是這張大提琴曲集,我只聽一次就深深陷入Jean Cras優美的音樂世界,反覆聆聽,終於慶幸自己又發現了一位可以長期經營、仔細探究的音樂心靈。

        Jean Cras雖與知名作曲家德布西、拉威爾同時,卻名不見經傳,因為他是一位自學而成的作曲家,在六歲之時已有了譜曲創作的衝動,後來卻沒有進入音樂學院。Jean Cras真正的職業是海軍軍官,曾擔任戰艦「普羅旺斯號」的船長,甚至還官拜准將,三十餘年的職業生涯,幾乎都在海上度過。這種獨特的經歷,讓他的音樂有了與一般作曲家不同的聲響織體和開闊情韻,也是Jean Cras的音樂最讓人着迷之處。從作曲技巧來看,他的創作手法並不熟煉,稍嫌稚拙生澀的譜寫技巧,卻不掩其原創性、個人色彩豐富的音樂,源源不絕地流瀉。尤其擅長鋪寫連綿舒卷的旋律,悠揚自然,情感深沉,色澤澄澈明淨,寬厚天成,最是動人。也因此這張大提琴奏鳴曲及三重奏的音樂讓我驚艷不已,其琴音的明淨溫厚,自有其深沉的感人力量,像是寬厚的大海撫慰人心的溫柔拍擊,沒有刻意精雕細琢的匠氣安排,可以讓人感受到Jean Cras真誠地面對音樂,發抒自我海上旅居的寂寞景況,以及胸懷天地、擁抱海色的開闊世界。學院之外的人事歷練、海上漫遊的奇特景觀,都讓Jean Cras的音樂兼融豐富多變的奇思,以及自然噴湧的明確情感,與先前聆聽的法國大作曲家聖桑的弦樂曲相比,Jean Cras更擁有一份無法掩藏的強烈生命力和直率情意,感人的力量更為豐沛飽滿;而聖桑則有一種精美客觀的創作餘裕,情感更為淡雅收斂。

        唱片的封面,也是言簡意賅卻意蘊豐富的。像漫畫又像風景畫般的簡單自然。一幅幅的海景,交織出海天一色中舟行水宿的生活光景,透過平凡的場景,描繪出如歌一般的詩意。是最不像古典音樂的封面設計,這是我多年蒐集古典唱片以來,看到最意外且賞心悅目的景觀,不過此廠牌的唱片所費不貲,但是Jean Cras依然值得嘗鮮。

以下聽的是Jean Emile Paul Cras: Trio for violin, viola and cello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Mendelssohn String Quartets--2




         Mendelssohn弦樂四重奏第二輯,收錄了兩首四重奏,分別是第二號及第五號,以及兩首單樂章之作:分別是Op.81之三的e小調Capriccio以及Op.81之四的降E大調Fugue。後兩首作品,看似編號在第六號四重奏Op80之後,實際上是Mendelssohn更早的作品,分別作於1843年和1827年,是在Mendelssohn過世後才納入其作品編號的。

        聽完第一張四重奏專輯後,我就迫不急待買了第二、三輯。這幾週以來就反覆聆聽,尤其此張專輯讓我第一次聆聽就注意到的對位、賦格的複音音樂,更在多次聆聽後成為我的最愛。第一輯有讓人觸動愁緒的第六號四重奏,此張專輯有讓我愈聽愈喜歡的第二號四重奏,美感體驗的享受是無窮無盡的,讓人意外於Mendelssohn四重奏中如此豐碩的優美樂音。

        第二號四重奏,在創作上深受貝多芬晚期四重奏影響,尤其是Op.132,和Op.135,也因此貝多芬晚年擅長譜寫的賦格對位音樂,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在這首四重奏中。第一、二、四樂章都有這些複音音樂的影響。當然貝多芬式的賦格、對位和Mendelssohn的譜寫,在精神上和氣質上都有不同。但是由於這首四重奏是向貝多芬學習而成的作品,同樣也充滿了一種糾結翻騰的內在張力,也讓這首作品有著早熟的內斂氣質,Mendelssohn的流暢旋律,搭配上貝多芬式的陰鬱感,讓音樂格外迷人,也是我第一次聆聽就印象深刻的樂曲。第一樂章和第四樂章,在結構上十分近似,第一樂章在賦格開始前,有段慢板的導奏;第四樂章在賦格歌詠前,也有段急版的音樂,兩段賦格都是濃厚抒情的,第一樂章有著揪心的情感漩窩,第四樂章則更為詠歌低迴。尤其第四樂章結尾的音樂,直接呼應第一樂章導奏的慢板,因此如果聽完第四樂章再返回第一樂章,會覺得兩段音樂天衣無縫地銜接在一起,令人驚嘆其渾然完整。第三樂章雖然沒有複音音樂,但A段音樂清暢若步行的律動感,伴隨著撥奏聲響,淡雅自然的憂愁,十分動人,稍微平衡了其他樂章過於沉重的氛圍。

        Op.44的三首四重奏,主要創作於1837到38年,於1839年出版。第五號四重奏雖然編號是第三號,卻是三首四重奏中第二完成的。這首作品可以明顯地看到Mendelssohn逐漸走出貝多芬的影子,而有了自己的音樂語彙,以形成清暢優美的綿密樂風。第二樂章略帶有騷動不安的氛圍,而且也出現一小段賦格,但是一閃而逝,墜入如仲夏夜之夢不斷舞動的細碎音符中,相當有特色。第三樂章以如歌的慢板形塑清澈明晰的寧靜美,而有潛藏的情感伏流隱隱浮現著,而第四樂章以奔放而鮮活的音樂織體,帶出不同的燦爛聲響,結束了這首四重奏。雖然我比較欣賞第二號四重奏深沉美感之直接感染力,但也不得不佩服Mendelssohn在第五號四重奏所摸索出來的自我面貌,更值得仔細聆聽。

以下聽的是Mendelssohn 弦樂四重奏第二號,op.13第一樂章,Melos Quartet的演出

以下聽的是Mendelssohn 弦樂四重奏第二號,op 13第三樂章,我覺得New Zealand四重奏A段稍慢的速度比Melos四重奏更有韻味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D959-Piazzini 1991




        阿根廷女鋼琴家Piazzini,出生於布宜諾艾利斯的一個音樂家庭。祖父Edmondo Piazzini,是作曲家普契尼的好友,從義大利移民到阿根廷,並在當地創建了有名的音樂學院 ”Thibaud-Piazzini ”。也因此Piazzini在她童年時光,得以親炙許多大師的演奏,如阿勞、巴克豪斯、季雪金、魯賓斯坦、托斯卡尼尼等。她五歲開始學琴,很快就展露天份。教導她的Scaramuzza,也是阿格麗希的老師。在十五歲的時候,Piazzini就在南美洲闖出名號,並累積了大量的曲目。後來她移居德國,與Leygraf學習,也曾經跟隨Kempff多年,在大師的指導下功力大進。Piazzini目前居住在德國Darmstadt,任教於Karlsruhe音樂學院。

        Piazzini的常備曲目相當廣泛,從古典時期到現代音樂,尤其阿根廷作曲家的鋼琴音樂是她的強項之一。她錄製了莫札特鋼琴奏鳴曲與協奏曲全集,以及海頓的鋼琴奏鳴曲全集等唱片。這張Piazzini演奏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完全是意外的偶遇,是OEHMS唱片於誠品打折時購入的。用很少的投資認識一位新的鋼琴家,而且又是我所喜歡的舒伯特曲目(D664也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首奏鳴曲),其實相當划算。初步聆聽Piazzini於此張唱片的演出,讓我覺得她優異的技巧並不刻意展現,而完全服膺於音樂本身的推展。她的音色與Haebler相比,更有現代鋼琴家清冷明燦的色澤,而與Haebler之圓潤靈巧不同。而Piazzini詮釋舒伯特的奏鳴曲時,與Haebler和Annie Fischer近似的是一種細膩情思的鋪陳,更為樸素淡雅,但是在高潮樂段卻也能激發出明燦有力的氣勢,不過Piazzini的演奏,最大的特質是流暢自然,轉折無痕,而不強調舒伯特音樂的戲劇張力和強烈對比。從技巧上來看,她的技巧勝過Haebler,也比七十歲的Annie Fischer更穩更扎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觸鍵的銀亮明燦之色澤,清透而有瑩亮的層次感,十分細膩。第一樂章的速度也是偏慢的,仔細的鋪陳,流暢自然。而第二樂章的A段,則有一種靜觀淡然的韻味,恬靜不俗。第三樂章輕巧靈妙的簡潔跳動,不刻意強化其律動感,卻更為清新可喜。第四樂章在溫潤的歌詠中,自有其流動自如的行進感。整體而言,Piazzini的舒伯特詮釋相當平實自然,沒有任何怪異的體質或刻意展現之處,不以技巧或表面的氣勢驚人,但其技巧也不容小覷。紋理清晰,情韻淡雅自足,不過由於音色的清冷明燦,讓音樂有了一種沉靜自省的況味,稍有美感的距離,但是自有其恬淡自然的意境可以涵詠,是一份不俗的舒伯特演奏。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D959-Haebler 1968




        舒伯特D959鋼琴奏鳴曲的版本對話,依序應該要從90年代之後的演奏接續介紹,不過前一陣子Haebler在Philips的舒伯特奏鳴曲集重新改換封面和招牌,再次於Decca發行這個久未出現的版本,基於對舒伯特的喜愛以及對Haebler詮釋的信心,幾個月前就購入了這套專輯。在最近的聆聽中,剛好可以插入於Annie Fischer之後,1991年阿根廷鋼琴家Piazzini的演奏之前,可以比較這三位女性鋼琴家對舒伯特音樂的詮釋。

        Haebler的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全集的錄音,在我的聽域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因此她詮釋的舒伯特讓我相當好奇。仔細聆聽她演奏的D959,發覺Haebler的詮釋,完全可以在舒伯特演奏名家中列入一席,是十分具有個人特色的演奏。這種特色,和主流聽域所形塑的舒伯特音樂之面貌不同,而有著更為恬靜秀逸的細膩氣質。一般所習慣的舒伯特,是在抒情歌詠中有著開創性及獨特的音樂性之表現,尤其最後三首奏鳴曲,具有和貝多芬比肩的深邃樂思、情感和大篇幅的結構,一般被演奏得對比強烈、形象鮮明而感情深沉,可是在Haebler圓潤明澈的琴音吐露下,竟能挖掘出樂曲內在溫潤細緻的層次感。不僅淡化了舒伯特邁入浪漫時代的前瞻性之面向,而更呈現出靈動娟秀、端整自然的古典精神。聆聽Haebler的演奏,最讓我驚異的,是她對於音樂的斷句處理以及明晰飽滿的瑩亮音色,這是不媚俗的舒伯特,幽靜自賞,獨自吐露其淡雅情思。也由於Haebler處理的節制淡雅,情感不浮濫,更耐人尋味。D959第一樂章是比Arrau的演奏更慢的詮釋,超乎我意料之外,可是卻沒有Arrau厚重飽滿的氛圍鋪陳,而是以簡潔果決的清晰性,展開樂曲的細部紋理,近似Zechlin,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一者是速度上的落差,二者是音色上瘦勁與圓潤之分別。第二樂章格外有一種平淡灑落的意境,看似平平無奇,卻自有其淡然盈懷的寂寞心緒。如能從Haebler此處的詮釋中,體會到落花輕颺、萬象興謝的淡然自足之境,而不覺得平淡無味,必然深深懂得傳統美學淡逸蕭索的境界。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B段,卻是璀璨噴發的明亮飽滿,和A段的恬靜悠然,自有其氣勢和色澤上的落差。第三樂章的靈動活潑和燦爛色澤,第四樂章的溫潤歌詠,都是親切動人的樂章。

        同樣是女性鋼琴家的演奏,Annie Fischer與Haebler自有其不同,七十歲的老人和四十歲的壯年,也讓樂曲的意境深淺有了對照。Annie Fischer之觸鍵,不如Haebler飽滿圓潤,Haebler則不如Annie Fischer匯聚高潮的爆發力,卻都有著細膩的氣質與溫潤的情意可供貼體觸撫。從樂曲的深層境界來看,Annie Fischer之演奏,凝聚了歲月之眼的觀照,更有簡淡空靈的境界;而Haebler讓舒伯特音樂中靈秀可愛的輕巧面向突顯出來,而自有其不俗的雅逸氣質。如果聽習慣主流的舒伯特詮釋,會覺得Haebler的演奏不夠過癮,這的確是其不足之處。魚與熊掌不可兼得,Haebler精練小巧的古典風格,如果苛求其表現淋漓盡致的張力和狂飆的情感刻劃,就是焚琴煮鶴煞風景之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