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雄健沉鬱的德七


        連布拉姆斯都想從他的垃圾桶偷取一些旋律的波希米亞作曲家德弗札克(Dvořák 1841-1904),是譜寫優美旋律的作曲天才。初次接觸德弗札克第七號交響曲就是透過朱里尼此張錄音,當時最喜歡的德弗札克交響曲是第八號,而不是更具世界知名度的第九號新世界,現在也如此。第七號交響曲從曲風和精神內涵來看都與後面的兩首大大不同,緣於1883年德弗札克於維也納聆聽漢斯‧李希特指揮的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後深受感動,而產生創作此曲的動機。布三被譽為布拉姆斯的「英雄」交響曲,而深受影響的此曲在氣勢的雄偉與勁健的風格上亦不遑多讓。從中尤其可以感受到德弗札克開展動機與主題之方式與布拉姆斯的近似之處。德弗札克最後三首交響曲中此首運用波希米亞素材的音樂是最少的。但仍可以從各樂章之間的第二主題或中段音樂,發現德弗札克難以隱藏的優美旋律譜寫之天份,這讓此曲既有布拉姆斯的雄渾勁力又融合抒情優美的情思,雖難以代表德弗札克交響曲之精粹,但聆聽此首曲子讓人精神振奮又不失感人深度,是深沉浪漫的美感類型。

        我最喜歡第三樂章獨特的律動節奏,像是莫可奈何的舞蹈被迫起舞,在舞動中產生堅毅難折之對抗力量。此舞動之律動旋律交錯於弦樂與大提琴和木管的應和中,隨音樂之前行不斷推展變化,既有迷人的迷惘情緒又充滿難以迴避的悲劇力量,讓人想隨之起舞卻又難以盡興開展。此樂曲基本形式ABA的結構,B段的明亮愉悅的鬆弛感和A段的緊張感恰成比,再回到A段時的反覆發展,更將這種律動感帶到極致,形成難以言喻的悲壯氛圍。此首樂曲除了第三樂章,我最喜歡第一第四樂章,這都對此首曲子恢宏深邃的美感特質有不可或缺的點睛作用。雖然德七是三首晚期交響曲中知名度最低的,但我願意給予這樣的深沉美感投以更多的關注。德八和德九所獲得的掌聲已太多,偶爾關注這首曲子,也讓人有聆聽布拉姆斯的錯覺。不過德弗札克獨有的抒情優美仍然讓人動心。

        以下聽的是德弗札克第七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由Giulini 指揮倫敦愛樂, 1976年的錄音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初識Bobesco


        在唱片行好幾次遇見此張唱片,前幾次都考慮要不要再多一張貝姆指揮的布一,尤其是廣播樂團的演出,對我的吸引力不如著名樂團。倒是沒有仔細瀏覽魏奧當(H. Vieuxtemps 1820-1881)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獨奏的姓名。偶然一次的瀏覽讓我注意到小提琴獨奏者是羅馬尼亞女小提琴家Lola Bobesco (1919-2003),對我是完全陌生卻又十分熟悉的符號,為此我買下此張唱片,不是因為貝姆,而是Bobesco。

        網路世界之神奇,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可以在不經意的瀏覽點閱中發現其他資深網友獨特的收藏和喜好,有些對我是完全陌生和神祕的演奏家。由此也印證自我的孤陋寡聞,但也因為如此讓古典音樂世界的拼圖之旅多了更多的意外驚喜和嶄新的風景。透過網友的介紹,我得知Lola Bobesco此位女性演奏家在日本十分受歡迎,可是我多年的購片之旅竟然鮮少接觸或看過她的唱片。一來是我所接觸認識的著名演奏家的書籍資料或管道完全沒有出現此位演奏家的介紹,在搜片的同時輕易略過;二來唱片行中Lola Bobesco的唱片也真的不多,透過這些資深樂友的推薦,讓我留下獨特的印象。遂在偶遇唱片中由唱片封面一角瞥見曾經留下記憶的姓名,而有此第一次邂逅。該專輯封面照片完全主打指揮家貝姆,真的容易忽略獨奏家的身分。

        感謝資深樂友的介紹,讓我透過此張唱片一窺Lola Bobesco的獨特魅力。她是典型的金髮美女,而演奏實力更證明不是泛泛的美女花瓶。她的琴音十分優美,有法比學派的細緻優雅,又以飽滿明亮的音色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可惜如此美聲相當難以遇得,期盼下一次的偶遇了。魏奧當此首協奏曲雖然演奏時間不到二十分鐘,第三樂章只有一分鐘左右,三樂章的配置頭重腳輕不夠均衡,但瀰漫於樂曲間的浪漫氛圍和抒情氣息,也讓此曲成為魏奧當最常被演奏的曲目。貝姆的演出讓人大開眼界,見識到晚年德奧沉穩風格之外的飛揚優美之浪漫氣質,Lola Bobesco優美的琴音穿行於樂曲之間,錄音比想像得好,可以聽到Lola Bobesco細緻優美自然流暢又凝鍊明亮的琴音,讓人感動和印象深刻的琴音。

        以下聽的是Vieuxtemps "Reverie"(幻想曲),由Bobesco演出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Schubert三重奏遺珠


        舒伯特鋼琴三重奏除了著名的兩首正式作品之外,還有一首早期作品D28,和一首晚期作品D897,標題夜曲,這兩首都是單樂章作品。很幸運地,在這兩張唱片中,收錄這兩首作品。早期作品D28相當少演出,可以聽到早期舒伯特清新自然的書寫筆法,和第二號三重奏結構繁複張力突出的面貌完全不同。要不是Collard、Dumay、Lodéon法式三重奏演出的這個版本,我倒還沒聽過這個樂章。

        更有名的是另一首單樂章作品「夜曲」,標題非舒伯特所取,應該是出版時被加上的。從這一標題暗示,可以感受此樂曲優美沉靜的情緒,不過這僅限於一開始出現的第一主題,鋼琴的琶音與提琴優雅緩慢的吟唱,轉換成鋼琴吟唱提琴撥奏應和,的確當得起夜曲風味的評價。但隨後出現的第二主題在情緒和力度上都更為鮮明,鋼琴的跳躍和提琴的沉著勁力,將樂曲往前推進,這種激昂振奮的情緒雖然沉著卻不失張力,很難用夜曲的片面想像來概括,倒像是突然颳起或降下的風雨,讓人措手不及。此樂曲遂在第一二主題兩種不同情感質素的迭宕交錯中推展完成。似乎顯示了舒伯特寧靜內心中的兩種力量的爭衡對抗,永無止息,坦白說這是讓人難以完全放鬆的音樂,充滿默然的力量和神祕的氣息。

         Collard三重奏另外兩首舒伯特鋼琴三重奏的演出,和Borodin三重奏相比,多了點緊湊和流暢的鮮明現代感,樂曲間的情感張力幅度也更大,和Borodin三重奏高雅自然的演出各自呈現了不同的特色。此兩張錄音收錄唯一一首非三重奏的作品D574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又稱為大二重奏(Grand Duo),是我最喜歡的舒伯特小提琴曲,下次再分享吧。

        以下聽的是舒伯特三重奏Notturno, D 897 in E flat,由Collard、Dumay、Lodéon演出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三重奏桂冠


         Oistrakh、Oborin、Knushevitsky的三重奏組合,就我手邊的收藏來看,可惜沒有舒伯特第二號鋼琴三重奏的演出版本。於是我找出好幾個月前買的Borodin三重奏的演出,這是根據劉岠渭老師默觀無限美書後推薦版本所找來的,劉老師推薦的版本有些相當特別,尤其室內樂之版本不太好找,能不能找到要碰運氣。

        從我對這兩首三重奏早期直覺聆聽的感受,第一號三重奏以其歌詠和活潑生命力而輕易入耳留心,但第二號卻有接受上的難度。往往只會心於第二號三重奏第二樂章第一主題的獨特情韻,因為此一主題情感深沉直接,讓人自然在聆聽中捕捉到無窮的詩意。對於其他的樂章,就沒有特別的感受。但是此次仔細聆聽舒伯特此兩首三重奏後,我不得不承認,直覺式的聆聽有其侷限,我願意把發自內心的稱讚給予第二號三重奏桂冠的殊榮。這是貝多芬的三重奏所難以達致的深沉心境和孤絕情懷。此首作品足以和弦樂五重奏和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並列為舒伯特晚期孤絕高遠境界之代表。尤其是對直觀聆賞已具有莫大感染力的第二樂章,經由對此首樂曲主題與音樂開展的深入追蹤,此樂章再次擄獲我的感性。第一主題漫步的旋律,彷彿冬之旅中的行人,揹負世界的孤獨漫行,緩慢走進我的心裡,走進難以觸及之角落。音樂由開始步行推聚至高潮,又回歸原點,逐漸走出世界,是讓靈魂顫抖的身影。這主題如此重要,讓舒伯特在最後一樂章仍頻頻回顧。相對於第一號三重奏開朗活潑略帶憂愁的風味,第二號三重奏對於音樂素材主題的開展和交錯變化,形成更繁複宏大的結構,內在的情韻更拓展至無人能及之境界。可以展現舒伯特早熟的音樂長才。如果其天才不是早夭而劃下驚嘆號,可能音樂史得重新改寫。

        除了第二樂章深邃性靈之直接喚起直觀之情感,其餘各樂章在初次聆聽時並不容易接受,整首樂曲風格較第一號晦澀難解,雖然偶有舒伯特式的清新微風飄過,但繁複的主題變化畢竟讓此首曲子增添聆賞時的困難。但奇妙的是,經由對音樂主題旋律和和聲變化的仔細追蹤聆聽,此首曲子卻讓我留下比第一號更深刻的印象。這不能不歸功於演奏家絕佳的默契與細膩妥貼的呼應詮釋。專業三重奏樂團的演出,更為自然動人,Oistrakh三重奏時有靈光閃現,讓人驚嘆神留,不過若就音樂本身的呼應鋪陳之細膩度,Borodin三重奏更為平實自然卻不失火花,細緻展現樂曲本身的內在脈絡,讓聆聽本身即是一種享受。


        以下聽的是Schubert 之 Piano Trio No. 2 in E-flat major, D. 929 第二樂章,找不到Borodin三重奏之版本,請聽 Beaux Arts Trio(美藝三重奏)之詮釋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俄國三重奏之細膩合聲


        與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大公」搭配的曲目,常常是舒伯特第一號鋼琴三重奏D898,不僅是因為兩首曲目都是降B大調,而且兩位作曲家時代接近,兩首曲目放在同一張唱片聽起來不致於太過突兀。而且這兩首三重奏都是兩位作曲家同編制曲目中最著名的作品,一張唱片收錄兩首名曲,一網打盡,最便於愛樂者之收藏。但是貝多芬和舒伯特之音樂性格之不同,此兩首同調性之作品聽起來也大異其趣。相對於貝多芬開朗熱情中帶有沉思之特質,舒伯特此首三重奏更多了歌謠詠歌之發抒,情感更細膩動人,三種樂器之呼應對話更接近於親密的夥伴。

        舒伯特三重奏之聆樂體驗,是我最早接觸鋼琴三重奏這種樂曲編制時所聽的曲目,當時的聆聽,多出自直覺,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打入冷宮,相當隨性,但這樣也不致於破壞聆樂之口味。適時的隨心所欲可以很快建立自己的音樂版圖,而舒伯特的音樂就於此時悄悄進駐,不知不覺間灑下種子。當時的聆聽已經注意到舒伯特音樂特有的親暱性和歌詠特質,源源不絕的清新旋律在樂曲間探頭,隨處採擷,竟是一手的芬芳溫暖。相對於大公三重奏飛揚明朗的情緒,我更喜歡流瀉自然氣息的舒伯特。第一樂章看似激昂跳脫,卻掩不住潺潺流洩的抒情歌詠,讓人流連忘返。第二樂章緩慢陳訴的語調,尤其讓人銷魂,這是舒伯特心情的囈語,輕柔中帶有憧憬夢幻的氣息,悠悠行吟,彷若行走於靜夜之水上,不小心即觸碎一地的清愁。第三樂章純樸輕快的生動旋律,動態性十足,讓人忍不住隨拍點拍擊節奏,aba的曲式簡單清晰,是點狀節奏與線形旋律交錯呈現的樂章。第四樂章更為活潑輕快的速度,樂曲旋律主題交錯變化更為繁複,展現出舒伯特開展主題與變化之能力。但舒伯特專屬的清新氣質仍隨處可見。

        俄國小提琴大師Oistrakh和鋼琴家Oborin以及大提琴家Knushevitsky的三重奏組合,知名度雖比不上前輩黃金三重奏之組合,但卻是不容錯過的演出組合。尤其舒伯特第一號鋼琴三重奏的演出,我更欣賞他們的演出。黃金三重奏的演出以優雅熱情和各自獨立的音樂性格激發出樂曲中的光采,但Oistrakh等人的演出,卻讓舒伯特此曲回歸細膩抒情的歌詠聲音,尤其第二樂章搭配的默契不遜於專業三重奏,又能娓娓訴說音樂中的憂愁和夢想,細膩的深度讓人動容,也讓我百聽不厭。整體的演奏格調是清雅中不失活力,抒情歌詠的綿密性更勝一籌。三人的演出更為細膩,呼應搭配得更為緊密,而且音色和詮釋更為同質,在我蒐集Oistrakh的唱片中,此張讓我不時回顧聆聽,為的是重溫這份細膩高雅的風格。

        以下聽的是Schubert之Piano Trio No 1第二樂章,1959年的錄音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三重奏歷史傳奇


        三重協奏曲中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的協奏組合,對協奏曲是新鮮的組合,對室內樂來說卻是正常的編制,表現在鋼琴三重奏的曲式編制中,貝多芬共譜寫了七首鋼琴三重奏,第七號也是最後一首三重奏「大公」,是此類作品最有名的一首。貝多芬改良了自莫札特時代以來作為消遣餘興曲目用途的鋼琴三重奏,賦予其更深入的樂思變化和感情深度,並讓三種樂器之間的呼應抗衡之關係得到表現上的平衡。原先較受忽視的大提琴聲部,在貝多芬的譜寫中獲得重視。由貝多芬對此一樂器組合的所譜寫的樂曲來看,三重協奏曲可說是鋼琴三重奏的管絃樂化之寫作,對貝多芬而言,這樣的革新創舉並不是難事。

        三重協奏曲諸位演奏明星的輝映,讓人印象深刻,不過卻是僅此一見的演出。但此張唱片三位演奏名家所組成的「黃金三重奏」,卻在三位演奏名家各自繁忙的演出行程中還能維持二十五年的公開合作演出,在音樂史上留下佳話。這裡的錄音不僅是一代音樂傳奇的見證,也是三位演奏家友誼的紀錄,更是三顆音樂心靈碰撞交匯所形成的感人音樂之存在。三位演奏名家幾乎都在二十世紀初奠立名家聲名,如今卻成為歷史錄音中各自演奏領域中的傳奇,柯爾扥之於法國鋼琴界,其蕭邦和舒曼詮釋自是第一把交椅。卡薩爾斯音樂史上第一次公開演出巴哈無伴奏,將此曲推向愛樂者的聽域,其人性精神也是大提琴界的傳奇。而法國提琴家提博,也以細緻優雅的琴音博得世界聲譽。從1905年開始所組成的三重奏,透過這兩首1928、1926年的錄音,讓我們感受鮮活輝煌的組合之光彩不滅。

        三人的演出並非以默契協調著稱,相對的,三位演奏家都保有各自性格鮮明的演奏風格,服膺於各自體認的藝術觀點。交匯於樂曲中,充滿了激昂的生命力和呼應抗衡的真實風景。我們自不必要求這樣發自藝術生命的演出組合完美無暇,雖有技巧瑕疵,卻無損於整體一氣呵成的自然暢快感。柯爾托的音色之美,卡薩爾斯堅實沉穩的力道和提博的細緻悠遊,讓樂曲本身綻放出鮮活的力量。大公三重奏第三樂章變奏曲發揮了貝多芬的專長,傳達出優美豐富的細緻感情,是我最受感動的樂章;而第四樂章飛舞躍動的輪旋旋律,更讓人暢快舒適,正是貝多芬的音樂可讓人精神高舉,逸氣不凡。此首三重奏表現出貝多芬開朗熱情又富深度的一面,透過三位大師鮮明性格的詮釋,更具聆賞的趣味。

        以下聽的是Cortot, Thibaud, Casals 合演Beethoven 之Piano Trio "Archduke" (大公)Op.97 三四樂章.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唱片回顧--絕無僅有的陣容


        此張唱片轟動一時的演出陣容,想必讓當時的樂迷懷念不已,也應該成為唱片史上絕無僅有的組合。在愛樂者的心目中,這幾位演奏家都是獨霸一方的大師,各自擁有多少死忠粉絲。而其身後留下來的錄音,不管重新挖掘新出土或一再發行的舊錄音,都會是某些樂迷灑大錢砸重金努力蒐購的對象。也唯有當時如日中天的指揮大師能將這些獨霸一方的演奏名家齊聚一堂,造成三(Oistrakh、Richter、Rostropovich)加二(Karajan、BP)絕對大於五的轟動效應。如今這些大師逝世或冥誕紀念都由唱片公司發行全集以茲紀念,從這張錄音中,讓人追懷這場無與倫比的音樂會。不過要釐清的是,側標說卡拉揚是貝多芬此曲的知音,則過於神化此版本之重要性。實際上我手邊還有比1969年的此版更早的1958年由Sargent指揮,Oborin、Oistrakh、Knushevitzky協奏演出的版本。

        貝多芬譜寫此曲的動機不明,但也虧樂聖的天才梳理和對這三種樂器的馴服,讓這首看似不可能的協奏組合留下音樂史上唯一的一首美妙音樂。從第一次聆聽此曲開始,我就十分喜歡這首特殊的協奏曲。除了貝多芬昂揚振奮的精神和優美抒情的慢板旋律,聆聽樂團與樂器和樂器間的呼應競爭,更是樂趣無窮。也正是透過這張唱片,讓我認識而喜愛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和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這首三重協奏曲成為後繼的演奏名家們挑戰演出錄音組合的試金石。著名的版本有巴倫波音、帕爾曼、馬友友的新時代典範和阿勞、謝霖、史塔克的耐人尋味之組合,更是新生代演奏名家焠鍊名聲之利器,比如杜達美指揮阿格麗希搭配卡皮松兄弟的演出。不同的時代都需要不同組合的演奏明星來詮釋這首具話題性之協奏曲。不過撇開話題性而言,聆聽此曲的主題動機在不同樂器間跳盪盤旋,尤其是第三樂章,真是淋漓盡興。從樂曲中可以聽得出來大提琴的份量頗重,小提琴的技巧較難,而鋼琴的技巧較為簡單。整體曲風比較缺少貝多芬音樂中的深度和嚴肅感,而有舒卷開朗之感,音樂的流暢性和明朗性呈現出貝多芬早期作品之特質。雖則如此,我還是相當喜歡此首作品,也很感謝貝多芬為此種編制留下難得的協奏曲。

   以下聽的是貝多芬Triple concerto